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参考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7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毒可引起脑炎、脑膜炎和脑水肿等严重疾病,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在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夏季和秋季常见的疾病之一。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治疗如下:一、诊断1. 临床表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乏力、失眠等。
病情严重时,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依据是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可发现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增高、蛋白质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等。
3. 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检查可见脑部异常,如脑水肿、脑炎等。
4. 病原学检查:从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可确诊。
二、治疗1.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
可给予抗病毒中药制剂,如清开灵、干扰素等,以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
2. 支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措施。
3. 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处理:给予脱水治疗,如快速静滴甘露醇,必要时可进行头部减压术。
4. 呼吸衰竭的处理: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
5. 并发症的处理:如出现脑积水、脑膜炎等并发症,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6. 中医治疗: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药煎剂、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以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7. 康复治疗:对于病情稳定后的患者,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障碍康复、心理疏导等,以提高生活质量。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在防治措施方面,应注意防蚊、灭蚊,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病毒传播。
在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疫苗接种已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对于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嗜神经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
好发于炎夏酷暑,属中医温病范围,与“暑温”、“暑痉”、“暑厥”相类似。
病因系感受暑温邪毒,由表及里,燔灼气营。
发病急骤,传变迅速。
若受邪深重或治不及时,容易出现内闭外脱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诊断】1.流行季节为酷暑炎夏(一般在7、8月份之间)。
2 .发病急骤,以高热、昏迷、抽搐为三大主症。
3 .检查颈部有抵抗,屈颈、抬腿和足跖反射均阳性。
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增多。
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色清,蛋白试验阳性,细胞数增多,糖及氯化物正常。
4 .观察抽搐、昏迷的程度,瞳孔等大与否,呼吸的快慢、深浅、节律等情况,注意是否并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5.注意和脑型疟疾、中毒性痢疾、暑邪感冒夹惊相鉴别。
脑型疟疾:热前有寒战,血液涂片可找到恶性疟原虫,脑脊液检查正常。
中毒性痢疾:大便稀薄,有红白黏液。
大便常规检查,有大量脓细胞,并可找到吞噬细胞,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暑邪感冒夹惊:热高时出现抽搐,但热退痉止(称为一过性惊厥),一般精神良好,无中毒症状,多见于周岁前后。
脑脊液检查正常。
【治疗】一、辨证论治主要按卫、气、营、血各期传变过程辨证论治。
针对暑必夹湿、暑易化火的特点,以大剂清热解毒药为基础,并区别偏湿、偏热的不同,酌情处理。
重证患者应予中西结合治疗。
关键在于及时观察证情的变化,及早抢救。
1.卫气证初起发热,或微恶寒,有汗或少汗,头痛、嗜睡,或有烦躁,颈项稍强,神志清楚,可有抽搐,舌苔薄白或淡黄。
治法:清暑、透表、解热。
方药举例:新加香需饮、白虎汤加减。
邪在卫表偏于阴暑者,香需、葛根、连翘、金银花、豆卷各IOg,薄荷6g。
邪在气分偏于阳暑者,石膏、板蓝根各30g,桅子、连翘、金银花、知母各10g,薄荷6g,甘草4g。
加减:胸闷、舌苔白腻夹湿邪者,加蕾香10g,佩兰6g,厚朴5g。
大便不通,加玄明粉、大黄各IOg。
腹满加厚朴6g。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
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
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
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
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
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
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
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
阳性率在39%~93.5%之间。
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
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流行性乙型脑炎1 诊断依据1.1 流行病学史居住在乙脑流行地区切在蚊虫孳生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d 内在蚊虫孳生季节曾去过乙脑流行地区。
流行病学特征见附录D。
1.2 临床表现1.2.1 潜伏期一般为10d~14d,可短至4d,长至21 的。
1.2.2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发热2d~3d 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1.2.3 体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
脑膜刺激征和病理性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或去大脑强直。
可伴有瞳孔大小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颅内压升高体征。
1.2.4 临床分型1.2.4.1 轻型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d~10d。
1.2.4.2 普通型发热,体温39℃~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局部肌肉小抽搐,病程约2 周。
1.2.4.3 重型发热,体温40℃以上;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很快进入昏迷,反复抽搐,病程约3 周,愈后可留有后遗症。
1.2.4.4 极重型起病急骤,体温在1d~2d 内上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昏迷,迅速出现脑疝及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幸存者发生后遗症几率较高。
1.3 实验室检查1.3.1 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可达80%以上。
1.3.2 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301.3.3 血清学检查操作方法按附录B 进行,附录C 提供的方法可供参考。
1.3.3.1 1 个月内未接种乙脑疫苗者,血液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 抗体阳性;1.3.3.2 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 抗体阳转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 倍或4 倍以上升高;1.3.3.3 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G 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诊断】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源学检查。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多见于7~9三个月内,南方稍早、北方稍迟。
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二)主要症状和体征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
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
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反射等。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在1万~2万/mm3,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其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
2.脑脊液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3,个别可高达1000/mm3以上。
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
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
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3.病毒分离病程1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IFT)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
从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4.血清学检查⑴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出现较晚,一般只用于回顾性诊断和当年隐性感染者的调查。
⑵中和试验:特异性较高,但方法复杂,抗体可持续10多年,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⑶血凝抑制试验:抗体产生早,敏感性高、持续久,但特异性较差,有时出现假阳性。
可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⑷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内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与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合率可达95%。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本病经蚊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
英文名称:epidemic encephalitis B其它名称:乙脑、日本脑炎相关中医疾病:暑温、温病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头部,颅脑常见症状: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主要病因:乙型脑炎病毒感染检查项目:血常规、脑脊液检查、抗原检测、抗体检测、病毒分离、CT 检查、MRI 检查重要提醒:本病主要经蚊虫叮咬传播,日常应做好防蚊防虫措施。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特点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为感染乙脑病毒所致,其可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病毒进入人体后,当被感染者免疫力弱时,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病变。
基本病因: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叮咬人后,病毒进入人体内,先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
感染病毒后是否发病及引起疾病的严重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感染病毒数量及毒力,而更重要的则是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
当被感染者机体免疫力强时,只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很快被清除,不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表现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并可获得终身免疫力。
当被感染者免疫力弱,而感染的病毒数量大及毒力强,则病毒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病变。
脑寄生虫病、癫痫、高血压、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等可使血-脑脊液屏障功能降低,使病毒更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危险因素:居住环境蚊虫较多。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
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
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
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
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
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
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
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
阳性率在39%~93.5%之间。
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
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WS 214-2008)1围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乙型脑炎病毒( Japanesecelphalitis virus,JEV,简称乙脑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也称日本脑炎。
简称乙脑,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经蚊媒传播。
流行于夏秋季。
2.2脑膜刺激征meningeal irritation sign炎症刺激脊髓神经根,由其支配的相应肌群所出现的一种防御反应性肌痉挛现象。
主要表现为颈强直、克尼格征(Kernig's sign)和布鲁辛斯基征(Brudzinski's sign)阳性等。
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居住在乙脑流行地区且在蚊虫孳生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d在蚊虫孳牛季节曾去过乙脑流行地区。
流行病学特征见附录D。
3.2临床表现3.2.1潜伏期一般为10d~14d,可短至4d,长至2ld。
3.2.2临床症状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啧射性呕吐,发热2d~3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3.2.3体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剂亢进。
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或去大脑强直。
可伴有瞳孔大小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颅压升高体征。
3.2.4临床分型3.2.4.1轻型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d~10d。
3.2.4.2普通型发热,体温39℃~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局部肌肉小抽搐,病程约2周。
3.2.4.3重型发热,体温40℃以上;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很快进人昏迷,反复抽搐,病程约3周,愈后可留有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WS 214-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
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流行性乙型脑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JE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 Japanese cncelphalitis virus,JEV,简称乙脑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也称日本脑炎。
简称乙脑,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经蚊媒传播。
流行于夏秋季。
2.2
脑膜刺激征 meningeal irritation sign
炎症刺激脊髓神经根,由其支配的相应肌群所出现的一种防御反应性肌痉挛现象。
主要表现为颈强直、克尼格征(Kernig's sign)和布鲁辛斯基征(Brudzinski's sign)阳性等。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居住在乙脑流行地区且在蚊虫孳生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d内在蚊虫孳牛季节曾去过乙脑流行地区。
流行病学特征见附录D。
3.2临床表现
3.2.1潜伏期
一般为10d~14d,可短至4d,长至2ld。
3.2.2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啧射性呕吐,发热2d~3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3.2.3体征
浅反射消失、深反剂亢进。
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或去大脑强直。
可伴有瞳孔大小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颅内压升高体征。
3.2.4临床分型
3.2.
4.1轻型
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d~10d。
3.2.
4.2普通型
发热,体温39℃~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局部肌肉小抽搐,病程约2周。
3.2.
4.3重型
发热,体温40℃以上;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很快进人昏迷,反复抽搐,病程约3周,愈后可留有后遗症。
3.2.
4.4极重型
起病急骤,体温在ld~2d内上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昏迷,迅速出现脑疝及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幸存者发生后遗症几率较高。
3.3实验室检查
3. 3.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多在(10~20) ×109/L,中性粒细胞可达80%以上。
3.3.2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50~500) ×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3.3.3血清学检查
操作方法按附录B进行,附录C提供的方法可供参考
3.3.3.1 1个月内未接种乙脑疫苗者,血液或脑脊液中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3.3.3.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阳转和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以上升高;
3.3.3.3急性期抗乙脑墒毒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
3.3.4病原学检查
操作方法按附录A执行,病原学参见附录D。
3.3.
4.1早期感染者脑脊液或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3.3.
4.2检测出乙脑病毒的特异性核酸。
4诊断原则
4.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疑似诊断、临床诊断。
4.2碗定诊断须依靠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5诊断
5.1疑似病例
符合3.1、3.2.2、3.2.3和3.3.1项者。
5.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符台3.3.2项者。
5.3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3中任一项者;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4中任一项者。
5.4在临床诊断或确定诊断基础上,根据3.2.4进行临床分型诊断。
6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中毒性痢疾等鉴别。
附录D(资料性附录)
乙脑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D.1病原学
D.1.1分类
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D.1.2形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