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7
传统习俗的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婚嫁礼仪传统习俗的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婚嫁礼仪婚姻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婚嫁礼仪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婚姻的庄重和仪式感使得婚礼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婚嫁礼仪的发展和传承。
一、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看作是社会和家庭的基础。
传统婚姻观念中,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因此,婚姻一直被赋予了很高的重要性和仪式感。
二、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
比如,在婚前,双方家长要进行严格的婚姻介绍,以相互了解和协商。
而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才能够正式迎接新娘。
这种繁琐且独特的过程,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婚姻重视和庄重的一面。
三、传统婚嫁礼仪的传承虽然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中国的传统婚嫁礼仪依然保持了很强的传承性。
在一些农村地区,婚礼仍然以传统婚嫁礼仪为主,严谨而庄重。
同时,一些城市地区也开始注意传统婚嫁礼仪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举办传统婚礼展示和培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四、传统婚嫁礼仪的现代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婚嫁礼仪在现代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和演变。
一方面,一些传统礼仪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实用性的考虑,逐渐被放宽或改变。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家庭也选择了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婚礼形式。
这种演变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精髓,更在现代的背景下展现出了新的时尚和风貌。
五、婚嫁礼仪的意义和价值传统婚嫁礼仪不仅仅是形式化的程序,更是一种文化和人情味的传递。
通过严谨而庄重的仪式,婚姻的庄严感和祝福的美好都得以表达。
婚嫁礼仪也承载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随着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传统婚嫁礼仪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些年轻人对传统礼仪的接受度降低,更倾向于简洁和个性化的婚礼形式。
婚姻习俗:婚姻的内涵1。
婚姻的定义婚姻,古代或写作昏姻或昏因。
《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
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这是根据婚姻两字的字形构成来说的。
《礼记·经解》郑玄注说:"婿曰婚,妻曰姻",《礼记·婚义》孔颖达疏说:"婿则昏时而迎,妇则因而随之,古云婿曰婚,妻曰姻",这是根据男女双方的字面含义归属而言的。
《尔雅·释亲》说:"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这是根据男女双方结合后双方家庭的婚姻关系而说的。
以上是古人对婚姻一词的解释,前两种解释的基调是男婚女姻,而后一种解释则是男姻女婚。
不管是男婚女姻也好,抑或是男姻女婚也好,总之,婚姻是男女之间符合社会规范的结合,是得到当事人双方认可、家庭认可和社会认可的结合。
婚姻,标志着男女双方合法夫妻关系的正式缔结和存在,是家庭的外在象征和表现形式。
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婚姻代表结婚,婚姻表示男女两性的合法结合,夫妻、家庭是婚姻的实质。
2。
婚姻的目的和意义为什么而结婚?结婚要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和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礼记·婚义》说:"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通鉴外记》说:"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
"以上记载,基本上反映和代表古人传统的婚姻观。
其内容用现在的话来说,不外乎是:A、为迎合带有政治色彩的扩大家族势力而联姻。
B、为了奉祀祖先、传宗接代而结婚。
C、为增加家庭劳动力而结婚。
D、为了树立做人的威信、迎合社会的潮流而结婚。
这是一种比较狭隘的婚姻观。
从宏观的角度看,可以说,婚姻首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婚姻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婚姻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婚姻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门当户对和上下联姻。
门当户对是指婚姻双方的社会地位、财富状况以及家庭背景相当,以确保婚姻的平等和稳定。
上下联姻则是指父母之间在相互结婚时也会考虑双方的地位差距,父亲的辈份一般高于妻子,在社会等级制度中保持辈份关系的传承。
其次,中国传统婚姻仪式十分庄重,包括了订婚、婚礼和婚后的一系列仪式。
在订婚时,双方父母互赠贺礼,表示双方家族的认可和祝福。
而在婚礼中,主要是以严肃认真的传统习俗进行。
例如,接亲时男方要戴红花、挑起丧膜或降妆、上坟敬祖等,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和传统婚姻道德的遵循。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婚姻观念反映了尊重传统、注重家族和睦、追求婚姻稳定的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一种家族的延续,因此,婚姻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和安排。
并且,传统文化中婚姻被看作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要求夫妻双方相互尊重、互相包容,维护婚姻的和谐稳定。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婚姻也有一套严格的规范。
传统文化中要求婚姻是一种合法且道德的行为,而且应该与父母、家庭的意愿相符合。
此外,婚姻还必须是一种真实、忠诚的关系,夫妻双方应该忠于对方,忠于家庭,积极履行婚姻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传统文化婚姻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虽然现代社会婚姻形式多样,但许多人仍然看重传统文化中婚姻的价值观念和规范。
因此,传统文化婚姻的基本原则和仪式仍然被尊重和遵循,以保证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婚姻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它体现了门当户对、上下联姻的形式,而婚姻仪式庄重且多样,婚姻观念看重家族和婚姻稳定,婚姻规范明确要求尊重和忠诚。
传统文化婚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这些习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婚姻的理解和对家庭价值的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传统婚姻习俗强调婚姻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和家庭的基础。
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因此,各种婚姻仪式和习俗都强调了婚姻的庄重和神圣。
例如,中国传统婚礼通常需要进行三拜九叩的仪式。
这个仪式要求新郎和新娘跪拜九次,表示对双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
这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也是表达了新娘新郎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决心。
其次,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注重家庭的凝聚力。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是家庭的基石,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
因此,很多婚礼习俗都与家庭密切相关。
例如,中国传统婚礼中的“过朝门”习俗。
新娘在出嫁当天会穿着绣有龙凤的红色嫁衣,由婚礼主持人引导,从父母家门口走过,并在门前祭拜祖先和神灵。
这个仪式意味着新娘已经离开父母家,融入新的家庭。
同时,父母也触发了情感的共鸣,感受到了子女的成长和自己的责任。
此外,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的嫁妆也体现了家庭的凝聚力。
嫁妆是指新娘从娘家带到新家的一些礼品和财产。
传统嫁妆通常包括金银首饰、绣品和家具等。
这些嫁妆不仅象征着新娘家庭的富裕和尊重,更是家族传承和延续的一种方式。
最后,中国传统婚姻习俗强调婚姻的和谐和幸福。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人心灵的相通和情感的结合。
因此,许多婚礼习俗标志着婚姻的和谐和幸福。
例如,中国传统婚礼中的“敬茶”习俗。
在婚礼上,新娘和新郎会鞠躬敬茶给双方父母,表示对父母的感恩和尊敬。
这个仪式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新娘和新郎对婚姻生活的愿望,希望能与双方父母和谐相处,并且共同创造幸福的未来。
此外,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的喜酒和酒令也是对婚姻幸福的祝愿。
新娘和新郎通常会用酒杯碰杯,并喝下满一杯的酒。
传统婚俗(一)婚姻的定义1、按照现代社会学的定义,婚姻是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异性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两性关系,而且人们期待这种两性关系所持续的时间,会超出怀孕和生育孩子所需要的时间。
(英国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盖古时男女会合,颇任自由,桑间濮上,人约黄昏后,情感既融,便成伉俪,浸而成俗,遂沿为嫁娶之期。
夫妇关系既因昏而成,以此推之,虽不中不远矣。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2005年1月)(二)婚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西周社会的“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婚礼是“五礼”之一的“嘉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2)祭地祗;(3)祭人鬼。
2、嘉礼:嘉礼是调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等。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之礼。
(三)婚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婚姻是一切人际关系和伦理规范的起点。
1、“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通‘措’)。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周易•序卦》)2、“夫昏礼,万世之始。
”(《礼记》)3、“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礼记》)(四)中国古代社会婚姻的目的1、祭祀;古代婚姻“六礼”之仪,均受命于庙。
男女结婚三月,而后“庙见”,始称成妇。
“故娶妻者,父母在,则奉事舅姑;舅姑殁,则供祭祀。
”2、继嗣;结婚既上以承先祖,供祭祀,则必下以继后世,盖继嗣乏,则宗系绝,而祭祀废。
所以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内助。
“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易•家人卦》)故俗又称妻为“内助”。
古谚有:“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与社会意义1. 介绍中国婚礼习俗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中国婚礼习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礼俗,体现了中国人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婚礼习俗,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这些习俗也会因为不同地域和风俗而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中国婚礼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婚姻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
2. 介绍中国婚礼习俗的基本流程和相关仪式中国婚礼的基本流程包括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和婚后新婚生活。
婚前准备包括婚前居所的准备、婚纱、礼服、首饰、婚礼用品等的准备。
婚礼仪式主要包括迎亲、过门、敬茶、交杯酒等相关仪式。
婚后新婚生活则是新人生活的开始,也是需要关注和维系的一个重要阶段。
3. 分析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意义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婚礼习俗是一种传统礼仪,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沉淀。
通过我们举办婚礼,可以传承和弘扬这样的文化传统,让更多的人理解和珍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婚姻家庭伦理观念的传承婚礼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婚姻和家庭的看重和重视。
从中国人举办婚礼的仪式和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讲究和规矩,这些规矩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这些规矩的传承,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此类价值观。
(3)社会稳定和谐的推进婚礼习俗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一场婚礼不仅仅是新人之间的事情,也关注着家庭和父母的利益。
尊重习俗、注重礼仪、重视形式,这些都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举办婚礼时,一定要遵循礼仪和规则,不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以此团结和谐的社会。
4. 分析中国婚礼习俗的社会意义中国婚礼习俗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婚姻稳定婚礼习俗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的婚姻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
为了维护婚姻的稳定,我们不能对婚姻问题掉以轻心。
通过传统礼仪和规则,可以让婚姻变得更加稳定,让家庭更加和谐。
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婚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反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制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涉及到家族、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环节。
传统婚俗作为婚姻制度的具体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婚姻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
一、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传统婚俗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岁月洗礼,代代相传的婚姻仪式和习俗。
这些婚俗不仅仅是一场婚礼,更是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传统婚俗代表了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在传统婚姻制度中,婚礼是一种严肃的仪式,旨在将两个家族联为一体。
婚姻的发生不仅意味着两个人的结合,也象征着两个家族的联姻。
传统婚俗中,往往有走亲戚、交换礼物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加强亲友之间的联系,使家族关系更加紧密。
其次,传统婚俗反映了婚姻的庄重和尊重。
传统婚礼通常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礼仪程序,如过堂、拜堂、交杯酒等。
这些礼仪不仅在形式上表达了双方家庭的尊重和认可,也体现了对婚姻的严肃态度。
婚礼的举行一方面彰显了婚姻的庄重性,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两个家族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期望。
最后,传统婚俗传递了对婚姻的期望和价值观。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被视为一种人生的责任和担当,需要双方共同承担和呵护。
传统婚俗中,往往包含有新婚夫妇的房屋布置、婚车的选定、婚庆队伍等细节,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对于婚姻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向往。
二、婚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反映婚姻制度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无疑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首先,婚姻制度的长久延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传统婚姻制度中的习俗和仪式代代相传,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特点。
婚姻制度的延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不断影响和塑造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其次,婚姻制度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社会秩序。
在传统观念中,家族是人们生活的核心。
婚姻制度将婚姻纳入家族系统,通过婚礼的仪式和程序,强调了家族的地位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标题古代婚姻与文化论文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先决和条件。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被纳入礼的范畴,婚礼是中国文化的有形部分。
《礼记》中说:礼是“始诸饮食”,“本于婚”。
“饮食”包括物质的生产和分配的方式,“婚”是人本身的生产,包括男女交往方式和婚姻的方式。
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
关键词:传统婚姻,古代婚姻制度前言通过对“古代婚姻与文化”的学习,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特别是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能接触到历史,文学知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想从“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和“古代婚姻制度”这两方面作论述。
一、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一)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推测1原始群婚阶段中国古代学者无从知道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但某些记载却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淮南子·本经训》: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
《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聘不媒。
游,乃是男女两性间的自由结合,媒,乃是婚姻的中介人角色,聘,则是两性结合所经过的社会程序。
根据类似的表述,学者们推测说:原始群婚之早期阶段,兄弟姐妹、上下辈之间的婚配是毫无限制的。
但是,这只是一种推测,或者说想象。
《吕氏春秋》云:昔太古无尝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管子·君巨篇》也云: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
这一点,在神话故事里也有踪迹可寻。
有人说,夏娃是从亚当身上抽出的肋骨所成,那么,亚当与夏娃应该也是上下辈关系。
同时,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还与其母合伙生了四子,应该也是远古时期上下辈无序的一种记忆遗留。
2血缘婚它是人类婚姻史上第二种婚姻制度类型,也叫班辈婚,兄妹婚。
恩格斯说: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辈份来划分的,在家族范围以内的所有祖父与祖母,都互为夫妻。
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的,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在古代,婚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习俗与礼仪。
这些习俗与礼仪不仅包含着人们对婚姻的敬重和祝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期许、规范和价值观。
下面,我们将探索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一些典型习俗与礼仪,了解它们的起源、内涵和影响。
第一,婚姻的契约和仪式是古代婚姻文化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当时的习俗,婚姻通常由家族的长辈、媒人或专门的婚姻中介协助筹办。
在婚姻筹备阶段,双方家族会进行详细的洽谈,确定婚姻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彩礼和聘礼的数额。
婚姻契约的签订代表着双方家族的承诺和决心,也是婚姻关系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二,古代婚礼中的行为和仪式是古代婚姻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婚礼通常分为婚前准备、迎亲、婚礼仪式和婚后庆祝等环节。
迎亲是婚礼的重要仪式之一,新郎要率领亲友去新娘家接新娘。
这一过程中,双方家族要进行热烈而庄重的迎亲仪式,以表示对彼此的尊重和欢迎。
婚礼仪式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祭祀、宴席、行酒仪式等。
这些仪式和行为既象征着双方家族的祝福和期许,也是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感谢。
第三,古代婚姻文化中的婚嫁习俗与禁忌是规范婚姻行为的重要依据。
在古代,婚嫁习俗和禁忌体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
男方要先迎娶女方,而女方则需依从男方的家族和社会地位。
同时,婚姻中的亲属关系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例如禁止近亲结婚,旨在维护家族的纯洁和健康。
此外,婚礼期间还有一些禁忌,如新人不能碰触刀剑、尖锐物品等,以避免诸神的不满,保证婚姻的吉利和平安。
第四,婚姻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对双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婚姻习俗和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家族的血脉和传承的关注。
婚礼仪式上的祭祀和宴席等活动,不仅增进了双方家族的情谊,也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婚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家族制度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是古代人们对婚姻的敬重和祝福的具体体现。
浅谈婚俗与传统文化摘要: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古人把婚姻与饮食放在相提并论的地位,看作人类必须做的两件大事,认为婚姻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头等大事。
由此可见,作为缔结婚姻的形式规范的婚俗,反映了人类文化的一个侧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婚俗的形成与该民族的社会环境、经济制度、风俗文化、自然条件等因素密不可分,能反映出该民族的特征,折射出该民族的风俗风貌。
婚姻习俗是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展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
从中国的婚俗及礼仪中,能看到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深远的影响,反映出了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一)婚俗的起源及发展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婚俗由来已久,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
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婚礼原意是“昏礼下达”。
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在黄昏时下达礼品,后来逐渐发展成如今的婚礼。
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
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并且,“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
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
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
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
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
今行礼于晓。
”晓即拂晓。
此后相沿至今。
人类婚姻习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是一种由性本能向性文化发展,由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嬗变的过程。
中国婚礼习俗文化的演变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它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原始婚礼习俗文化、传统婚礼习俗文化和现代婚礼习俗文化。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风俗的文化内涵论文关键词:传统;婚姻;风俗;文化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婚姻风俗蕴台着丰硕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婚姻依礼而行;婚姻重礼轻爱;婚姻中渗透生意关系,婚姻表现着品级不同和阶级限制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台的大体制度和形式。
婚姻风俗是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反映必然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不仅表现了一按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从微观上展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心理进展态势。
中国传统婚姻风俗中包括了丰硕的文化内涵。
一婚姻依礼而行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叉把婚礼看做礼义之本”、“人伦之始”。
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
只有正婚姻夫妇秩序,才能正其它社会秩序,才有社会的礼治。
因此礼出于婚,婚出于礼,男女结合必需依礼而行聘娶,达到“序人伦”、“别夫妇”的目的。
“伏羲制嫁娶”始向礼婚进展,至周朝礼婚已日臻成熟,细分为“六礼”。
中国古代的婚姻礼法,以“义”而起,以“仪”而明,包括“义”与“仪”两部份。
“婚义”是指婚姻的实质表现,即男女结合必需具有的社会条件。
如周朝的同姓不婚,南北朝的士庶不婚,唐宋的良贱不婚,也是那时社会的大体婚姻标准。
“婚仪”是指婚姻的形式要件,即成婚的礼仪形式和程序,这确实是从周朝开始实行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
“婚义”与“婚仪”结合,是社会对男女婚姻认定的大体依照,其中的礼仪程序尤其人们所重视。
“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没有婚礼的结合将受到世人的指责,乃至被世人贬为“私诱”或“淫荡”,其夫妻关系也不为社会所承认。
依照陈顾远先生的观点,中国的婚姻不属于宗教婚.也不属于法律婚.实为另一种形式婚——礼仪婚。
陈先生以为世界上关于婚姻立法的观点有事实婚主义和形式婚主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持形式婚主义。
形式婚从社会承认的角度讲,由宗教认可的称为宗教婚,由国家法律认可的称为法律婚。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对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探讨及反思摘要:中国传统婚姻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因此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及人们生活状况的特点及变化。
本文通过探讨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细节,深究其本质并反思其社会根源及社会影响,认为男性和女性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对比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日渐成熟是推动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当代,婚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依法自愿缔结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两性结合;而在古代,婚姻写作昏姻或昏因。
婚姻即为男女嫁娶之事,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合的基本制度和形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
《白虎通·嫁取》:“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
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这是根据婚姻二字的字形构成来说的。
《礼记·婚义》孔颖达疏说:“婿则婚时而迎,妇则因而随之,古云婿曰婚,妻曰姻。
”这是根据男女双方的字面含义归属而言的。
《尔雅·释亲》说:“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这是根据男女双方结合后双方家庭的婚姻关系而说的。
总而言之,数千年来中国整个社会是以与婚姻密不可分的家庭为本位的,探讨中国婚姻文化是透视和理解中华整体文化的重要途径。
常言“婚姻乃终身大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缔结连理不仅是两个个体的结合,更是两个不同的家庭、家族的结合,是两套不同的社会交往体系的链接①。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变,中国的婚姻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有着深刻而久远的渊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婚姻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婚姻的形态是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婚姻表现形式所进行的总体界定。
对于婚姻形态比较科学的划分即为将婚姻形态按时间顺序分为血缘婚、普那路亚婚照,对偶婚、单偶婚等四种。
婚礼是人生中重要的仪式之一,承载着家族传承、情感表达和社会认同的意义。
中国传统婚庆习俗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注重礼仪庄重与喜庆氛围的营造。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婚庆习俗的文化内涵与仪式讲究。
一、婚庆习俗的文化内涵:家族传承与社会认同:中国传统婚庆习俗强调家族的延续与传承。
婚礼是两个家族的联姻,代表着两个家族的融合与扩展。
同时,婚礼也是社会对这对新人的祝福和认可,为他们正式进入社会角色提供了象征性的过程。
人际关系与社交交流:婚礼是一个人际关系密集的时刻,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庆祝。
通过婚礼,不仅可以加深新人与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可以拓宽社交圈子,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美好祝福与吉祥象征:中国传统婚庆习俗注重美好祝福和吉祥象征。
从过程到物件,都寓意着对新人幸福生活的期盼。
婚礼上的吉祥物、喜字和红色装饰等元素都代表着好运和祝福,为新婚夫妻带来好兆头。
二、婚庆习俗的仪式讲究:婚前准备:在中国传统婚庆习俗中,婚前准备十分重要。
包括选定良辰吉日、婚期的确定、婚礼预算的筹备等。
同时,还有亲友准备婚庆礼金、礼品等,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和支持。
过大门:过大门是婚礼的重要环节,代表着新人正式进入婆家。
一般由新郎挑选代表家族尊严和权威的人负责主持此仪式,要求新娘踏进门槛时一脚踩在新娘鞋上,象征着新娘对家庭的尊重和顺从。
敬茶与拜堂:敬茶是表达新人对双方父母、长辈的敬意。
新人双手捧茶,向双方父母等长辈敬献,以示对他们的感激与尊重。
拜堂仪式则是新人向天地、祖先致敬,表达对上天和先人的感恩之情。
喜宴与酒令:喜宴是婚礼的重要环节,亲朋好友聚集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喜事。
酒令是传统喜宴中的一项活动,通过亲友们互相交杯换盏、祝福新人,增进情感联系。
送亲与迎亲:送亲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由男方家族成员将新娘送至新家。
迎亲则是新娘到达新家后,由男方家族成员迎接新娘入户。
这两个环节体现了家族间的亲和与融洽。
结论:中国传统婚庆习俗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注重礼仪庄重与喜庆氛围的营造。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的文化内涵与仪式讲究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对婚姻与家庭的重视。
这些习俗凝聚了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感,通过具体的仪式和礼仪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的文化内涵与仪式讲究进行探讨。
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承诺和家族延续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婚礼习俗中,很多节目都承载着文化的寓意和青史流传的内涵。
首先,婚礼的日期选择非常重要。
在中国农历中,某些特定的日期被认为是吉利的,如大年初一、七夕等。
这些日期的选择代表了对新婚夫妇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并寄予了人们的期望。
在传统婚礼中,准新娘穿上华美的嫁衣,通常是红色的。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喜庆。
穿着红色嫁衣的新娘以及红色的花环,寓意着迎接幸福和好运的到来。
另外,红色还代表了传统观念中的喜庆、尊重和孝顺等美好品质。
在宴会上,新婚夫妇要向双方父母敬茶,以示孝心和尊重。
这一仪式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族关系的重视。
敬茶的过程中,父母会给新婚夫妇传授一些家庭的智慧和人生经验,象征着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和祝福。
通过敬茶,新婚夫妇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也传递出对家庭和谐与团结的向往。
除了敬茶,传统婚礼中还有许多富有仪式感的环节,如迎亲、接新娘、拜堂等。
其中,迎亲是传统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代表了新娘离家迎接婚姻和新生活的开始。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和挑战,以证明自己的诚意和坚定。
此外,传统婚礼中还有很多象征着吉祥和美满婚姻的习俗,如“踩踏蜜糖”,象征着甜蜜幸福的婚姻;“破碗盖”,寓意着破除厄运和困难等。
这些习俗不仅增加了婚礼的趣味性,更加强了新婚夫妇与亲友之间的互动,拉近了感情距离。
传统婚礼习俗中的文化内涵不仅包含在具体的仪式中,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上。
传统婚礼尊重长辈、注重家族和睦、强调美好品质等价值观念,对我们现代人的婚姻观念和家庭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婚嫁习俗与文化传承古代的中国文化中,婚嫁习俗一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从古代社会的朝代更迭中,我们可以看到婚姻习俗的改变,从家长包办婚姻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离婚自由的社会变迁。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历史的变迁所削弱,婚礼仍然被看作是一种庄严而隆重的家庭仪式,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演变而不失其精髓,既有思想上的内涵,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让我们沉浸其中。
1. 婚俗的发展与变迁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通常是由家长来牵头安排的。
家长通常是通过熟人、亲戚或媒婆来选择合适的另一半,而不是靠与未来配偶的相处来寻求真正的互动。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配偶通常都未曾见过面,甚至连姓名都未曾知晓。
婚姻合同通常由父亲或祖父签署,而不是夫妻本人。
另外,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妻子和妾通常是用财物来交换的。
而随着时间的变迁,这种方式发生了变化。
自19世纪中期以来,自由恋爱在中国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趋势在1949年以来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始推动平等、婚姻自主和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
如今,除了一些较为传统的地区和族群,许多配偶是靠自己无拘束的自由恋爱相识的。
2. 叔姻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叔姻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严格的关系。
这个词最初是指一个男人和自己的妻子的叔叔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任何婚姻都涉及到两个家庭的联合,因此在婚姻过后,必须要尊重和保持着对妻子家族的相应关系,如对叔姑、兄弟姐妹的关系,甚至要跟随妻子姓;如果妻子先辈去世,男人可以在自己的家庭崩溃之前要去哀悼妻子家属。
3. 房龄文化在婚姻中的地位古代期间的婚礼上,房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这个术语通常用来描述男性珍视女性纯洁的贞操。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中国家庭不允许女孩子在20岁之前谈恋爱,这是为了保持其纯洁。
房龄的概念不仅仅存在于女性身上,男性同样可以被“房龄”所限制。
4. 婚礼仪式的参与者传统的中国婚礼,参与者通常包括新郎、新娘、媒人和部分家族亲属。
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专业:专门史学号:015姓名:杨花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以已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限于篇幅,不拟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而只是力图揭示中国婚俗中所蕴含的传统伦理思想、民族文化心理及其艺术价值,以从一个为人所忽视的领域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一、何谓中国婚俗婚俗作为一种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离不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婚姻思想观念的影响。
中国在长期延续的封建社会中,不仅统治阶级的种种思想渗透于市民百姓的婚俗中,如封建的礼仪等,而且统治阶级上层的婚姻行为也常常对下层市民百姓的婚姻方式产生种种影响,如“门当户对”的等级婚、聘礼与包办买卖婚等等。
这样,中国的婚俗就应包括两大层次:统治阶级的婚姻习俗;被统治阶级—市民百姓的婚姻习俗。
这两大层次的婚俗虽有区别,但在中国婚俗的演进中,它们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时交错混杂在一起。
少数民族的婚俗,只是不同地域的一种婚俗,是就婚俗所涉及的范围而言的。
婚姻礼仪体现着一定的婚姻制度和政治文化观念;婚姻侄语、谚语则较集中地反映了流行于市民百姓中的婚俗,以及市民百姓的婚姻价值观.所以,中国婚俗应该是一种包含着婚姻观念、婚姻行为、婚姻礼仪、婚姻涅语等多种因素,并体现于不同阶一级、不同阶层之中的婚俗体系。
透过中国婚俗,便能发现传统文化在其中的种种影响与印记。
二、中国婚俗与传统伦理思想一种婚姻习俗,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婚俗道德。
婚俗道德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历史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婚俗会有极大的不同。
就是同一民族,由于居住区域、气候环境的影响、文化观点的差异,婚俗道德也是不同的.死抱一种婚俗道德,把新婚俗看作伤风败俗,则是对婚俗道德的无知。
中国婚俗中所体现的传统沦理思想精神,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说明:第一,媒人是使甲国人的婚姻合乎道德的楔子。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作者:李桂梅禹芳琴时间:2010/8/31 13:17: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论文关键词:传统;婚姻;习俗;文化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婚姻习俗蕴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婚姻依礼而行;婚姻重礼轻爱;婚姻中渗透买卖关系,婚姻体现着等级差别和阶级限制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台的基本制度和形式。
婚姻习俗是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心理发展态势。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婚姻依礼而行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叉把婚礼看作礼义之本”、“人伦之始”。
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
只有正婚姻夫妇秩序,才能正其它社会秩序,才有社会的礼治。
所以礼出于婚,婚出于礼,男女结合必须依礼而行聘娶,达到“序人伦”、“别夫妇”的目的。
“伏羲制嫁娶”始向礼婚发展,至周代礼婚已日臻成熟,细分为“六礼”。
中国古代的婚姻礼制,以“义”而起,以“仪”而明,包括“义”与“仪”两部分。
“婚义”是指婚姻的实质表现,即男女结合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如周代的同姓不婚,南北朝的士庶不婚,唐宋的良贱不婚,也是当时社会的基本婚姻规范。
“婚仪”是指婚姻的形式要件,即结婚的礼仪形式和程序,这就是从周代开始实行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
“婚义”与“婚仪”结合,是社会对男女婚姻认定的基本根据,其中的礼仪程序尤为人们所重视。
“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没有婚礼的结合将遭到世人的指责,甚至被世人贬为“私诱”或“淫荡”,其夫妻关系也不为社会所承认。
按照陈顾远先生的观点,中国的婚姻不属于宗教婚.也不属于法律婚.实为另一种形式婚——礼仪婚。
陈先生认为世界上关于婚姻立法的观点有事实婚主义和形式婚主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持形式婚主义。
形式婚从社会承认的角度讲,由宗教认可的称为宗教婚,由国家法律认可的称为法律婚。
西方婚礼形式是以宗教婚为起始的。
中世纪基督教的力量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婚姻关系受宗教法律所支配,结婚必须在教堂举行婚礼,婚礼由神父主持,二人或三人证婚,新郎新娘要在神父面前公开表示婚姻意愿,得到神父的祝福,婚姻才得以成立。
法律婚是从法国大革命后开始的。
1791年法国颁布革命宪法,宣布“婚姻不过是民事契约”,认为宗教不应过问婚姻.从此以后,绝大多数国家叉开始实行法律婚。
陈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自有礼制后,非当于礼者不视为婚姻”。
婚姻讲究礼仪程序.实行的是礼仪婚。
在历史上,虽然也对婚姻作了法律规定,但法的作用是以律辅礼,不依礼而行,便以法刑之。
我国从周代开始,男女之交出于礼者.必人于刑.自秦汉以来,都是依赖法律达到“明刑弼教”,制裁反礼而行者,“法”不过是推动礼的工具.礼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立法的基本依据。
我国古代对婚姻的法律规定远远迟于礼,是以刑辅礼,法在刑后。
法律对婚姻的作用是逐渐加强的,最后才成为礼法并行,但仍然是法在礼之下,法是礼的延伸。
婚姻仍然是礼婚,正如明代王稀在《七出议》中所说:“礼与法非二物也.礼者防之于未然,律者禁之于已然,皆缘人情而为制,礼之所不许,即律之所不容,出于礼而人于律也”。
直到民国时才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婚。
就是到了现在,虽然封建社会制度被消除,法律成为调节婚姻关系的主要手段,但传统习俗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的。
在我国民间生活中,老百姓对婚姻的缔结只认风俗习惯,而并不诉诸于法律。
尽管在我国只有结婚登记才是唯一的合法的手续、登记结婚而不举行婚礼,并不影响男女双方夫妻关系的建立.但事实上领了有法律意义的结婚证而未举行婚礼的男女,通常仍不被周围的人视为夫妻。
二婚姻重礼轻爱传统社会,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大事,男女的缩台不是个人自己的事情,是关系到男子所属的大家庭,乃至家旅的大事,成婚不仅是为个人黑妻,更是句父母娶媳,为宗族娶妇。
因而六礼完成,婚姻过程并未结束,还有成妇之礼,即翌日拜见姑舅,奉水奉饭,“三月而庙见”,祭拜祖庙以告祖先。
所谓“妇者于舅姑,和于家人,而后当于夫”。
透过中国人的传统婚姻习俗,不难发现,传统婚姻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及宗族。
婚姻是家族行为,只要婚姻台乎礼仪,是经过明媒正娶的,那么婚姻就是合理合法的。
至于两人“爱”还是“不爱”那倒是无所谓的,个人的意愿和意志须服从于家族利益。
因而即使夫妻情深,只要公婆不容,就要出妻离异。
而夫妻相恶,但公婆认为媳妇“善事我”,则不能离异.必须“子行夫妇礼”没身不衰。
夫妻感情在婚姻中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男女结合不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幸福和感情的满足。
“广家族、繁子孙”.传宗接代才是男女相交的主题.所谓“非为色也,为后也”而且在道学家看来.婚姻中其他附加的感情越是淡漠.下一代品种越是纯正,越是精致越近于“人。
为了肯定婚姻中的“伦理性”,不惜将婚姻中“性爱”因素降至到零点,“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地住在一块儿罢了。
中国人这种重子嗣的思维定势,在婚姻习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婚礼仪式中有许多内容都是祝福新婚夫妻多子多孙的。
如新娘上轿前,在花轿内外遍撇谷豆,到达夫家以后,新娘下轿,亦照撇,这种撒谷豆的风俗的寓意就是祝新婚夫妇多子多福新娘人洞房时,用食物和钱币撒向床上,称为“撒帐”.所用食物一般为石榴、粟子、红枣、长生果等,石榴多子,枣子谐“早子”,“粟子”谐“立子”,是取早生贵子之义。
人们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妻子不能承担这一使命,那么丈夫可以堂而皇之地纳妾,也可以理直气壮地“休妻”。
夫妻关系是要服从亲子关系的,女人在家庭中充当的是生儿育女的工具。
女人如此卑微的地位.使得夫妻之阃谈不上什么真正的感情,正如恩格斯所言:“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妻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传统婚姻重礼轻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婚姻的缔结上,只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谈个人意愿。
《礼记·坊记》中记载了孔子的论述:“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别也。
”孟子也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周人皆贱之0-[7J周代国家还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职官,这就是“地官媒氏”。
《周礼》中说:媒氏,掌万民之判。
~判”就是“半”的意思,媒氏主台其半,让男女台起来成为夫妇。
但媒氏在“仲春之月,令会男女”时,也可对“奔者不禁”,可见当时“媒氏”对婚姻的干预还是比较宽松的。
但到了唐代,“媒妁之言”写入了法律条文中,《唐律·户婚》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
宋、元明、清的法律也同样对媒人在婚姻中的作用作了基本相同的规定.并说明对于违律娶嫁的,也处罚媒人.媒人在婚姻缔结上具有道德与法律的双重作用。
在宗法礼制发展到极致时,“媒妁”成为阻碍男女自由恋爱,制造不幸婚姻的一种手段。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种重礼轻爱的婚姻习俗,使爱情的追求始终不能融人道德评价的尺度,也阻挠了爱情价值观的发育。
一方面它抵抗不住以“礼”为规范的传统价值观的挤压和围剿;另一方面,它也无力肯定与保护与之相应的婚姻行为。
以至于爱情意念只能向虚幻的世界转移,人们要追求的理想中的婚姻和倾慕的意中人,也只有在想象中的神仙世界得到满足。
因而南朝的乐府民歌,唐代的传奇,到宏篇巨著的明清小说,虽然保持了歌颂爱情的传统,但其创作路数发生了重心的变化,即从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
如元代末期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就是以浪漫主义手法讴歌爱情的佳作。
延至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现实社会所有实现不了的理想婚姻与爱情.只有到了鬼狐世界才能实现。
这本质上反映了“礼”的价值观对爱情的围剿,也是对非人道的礼教统治的控诉。
三婚姻中渗透买卖关系传统的礼仪婚是聘娶婚,它是以男方父母交付女方父母一定数量的聘礼、聘金为成婚的必要条件。
“聘则为妻”、“无币不相见”成为不可动摇的婚姻原则。
尽管中国婚姻的“六礼”在历史上曾有过变化,但纳征这一环节是没有去掉的,而且越来越得到强化。
聘娶婚中收受聘礼这一方式,就使它掺人了许多买卖婚的因素,而如果把经济价值作为婚姻的唯一目的,那么聘娶婚将最终成为变相的买卖婚。
聘礼多少,往往成为嫁女的身价,因而婚礼讲排场、比阔气、竞奢华之风由此产生。
聘礼,又称聘财、聘金、财礼、彩礼。
按六礼规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各个程序中,男方家都要向女方家送礼,除了纳征外,其余五礼都以雁为贽,这一礼物有象征意义。
但是雁只是联姻过程的仪礼用物而已,人们最讲究的是纳征.只有纳征的礼物最重要,是正式的聘金、聘财,此礼一成.男女双方都不能轻易悔婚,否则不仅舆论不容,而且要受到法律处分。
“诸许嫁女,已报婚书或有私约,或俱受聘财而辄悔志,杖六十,婚如约。
”无论有无婚书或私约.只要受了聘财,婚姻关系就受到法律保护,聘礼是婚姻的核心和重要条件。
汉代时婚姻重财的风气日盛,东汉时议曹史展允,非常勤奋,但家境贫寒,年近知命还未婚配,最后他的长吏李固向僚属募得聘金二三万钱,才了结其婚姻。
唐代索要财物更多,唐《通典》引太极元年唐绍上表说:“士庶亲迎之礼,……邀其酒食设为戏乐,近日此风转盛,上及王公。
乃广奏音乐,多集伴侣,遮拥道路,留滞淹时邀致,财物动愈万计;遂须障车礼贶过于聘财,歌舞喧哗.殊非助感。
”元代郑介夫论日:“婚姻聘财.今之嫁女者重要钱财,与估卖牲口无异。
”这种婚姻“直求资财”,“以财论嫁”的拜金之风在明清两代更是甚嚣尘上。
因而明末清初朱伯卢在其颇有影响的治家格言中,把“嫁女择婿,毋索重聘,娶妇求淑女,勿计厚奁”作为家政要训。
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主义的婚俗文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的婚姻生活。
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彩礼的价值不断上涨。
在福建清流县,1981年的彩礼总额平均为2341元,1984年为3312元,1985年上涨为4126元。
而且越是落后的不发达地区,越是索要高额彩礼,其名目之繁多,让人瞳目结舌。
什么见面礼、上门礼、进门礼、婚日礼、过门礼、开箱礼等等,巨额的彩礼,成为青年农民不堪重负的包袱,怎么也甩不掉。
婚姻中的彩礼是一种文化现象,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父权制和专偶制随着私有财产的份量超过共同财产以及随着对继承权的关切而占了统治地位的时候.结婚便更加依经济上的考虑为转移了。
”这种现象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但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需要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尤其是年轻女性要树立自立意识,敢于移风易俗.树立文明健康的婚姻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