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46 KB
- 文档页数:3
唐诗《终南望余雪》赏析及译文注释《终南望余雪》是由祖咏所创作的,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终南望余雪》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终南望余雪》朝代:唐朝|作者: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望余雪》古诗简介《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
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终南望余雪》翻译/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积雪好像与天上的白云相连;雨雪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树林表面;城中也增加了一丝寒意。
《终南望余雪》注释①终南望余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②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③林表:林外,林梢。
表,外表。
④霁色:雨雪后的阳光。
霁,指雨雪后初晴。
《终南望余雪》赏析/鉴赏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终南望余雪》全诗原文及赏析【题解】此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
乃祖咏应进士试时所作试帖诗。
按规定,试帖诗应该是五言六韵十二句,但作者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人问其故,他回答说:“意尽。
”(《唐诗纪事》卷二○)终南,山名,在陕西西安市南。
诗中描写雪后天晴,山北高处尚存积雪,虽有阳光而城中反增寒气。
“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特殊景象,写得非常生动准确。
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上以此为古今咏雪最佳诗篇。
【全诗】《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释】①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即山的北面。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远望,只能见到终南山的北面。
秀:美。
②此句意谓远望岭巅的积雪好像浮在云上。
③林表:树梢。
明霁色:雪停后出现的阳光使树梢很明亮。
④此句意谓傍晚时城里人感到反而比下雪时更加寒冷。
【注释】①此诗又题“望终南残雪”。
据《唐诗记事》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
按照规定,应试诗须作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咏仅写此四句就交卷,别人问他为何不依规定写就,祖咏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后被传为写文章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之佳话。
诗写立足长安城,南望终南山阴岭残雪之景。
② 阴岭:泛指终南山的北麓诸峰。
③林表:指树梢。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翻译】终南山岭北多么秀美,积雪好像浮动在云端。
林表被涂上初晴光色,薄暮时京城更加天寒。
【赏析】这是一首应试的诗。
祖咏应时要求写成五言六韵(12句)的律体,他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
别人问缘由,他答“意已尽矣。
”这首诗传神地描写了终南雪景和望雪的感觉。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作者在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自然看到山的'阴面,所以有“终南阴岭秀”之句。
又因为终南山峰高入云,积雪未化,所以有“积雪浮云端”之句,这两句都是“望”之所见。
这两句一方面写了山高,另一方面写了雪厚。
同时写出了诗人面对如此景物而产生的一种轻盈飘荡的感觉。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是“望”的时间。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残雪翻译、创作背景、赏析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残雪唐代: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应试诗。
《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考官让其重写,他拒绝了。
最后未被录取。
赏析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
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
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
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
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终南望余雪》全诗原文及赏析《终南望余雪》全诗原文及赏析【题解】此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
乃祖咏应进士试时所作试帖诗。
按规定,试帖诗应该是五言六韵十二句,但作者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人问其故,他回答说:“意尽。
”(《唐诗纪事》卷二○)终南,山名,在陕西西安市南。
诗中描写雪后天晴,山北高处尚存积雪,虽有阳光而城中反增寒气。
“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特殊景象,写得非常生动准确。
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上以此为古今咏雪最佳诗篇。
【全诗】《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释】①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即山的北面。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远望,只能见到终南山的北面。
秀:美。
②此句意谓远望岭巅的积雪好像浮在云上。
③林表:树梢。
明霁色:雪停后出现的阳光使树梢很明亮。
④此句意谓傍晚时城里人感到反而比下雪时更加寒冷。
【注释】①此诗又题“望终南残雪”。
据《唐诗记事》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
按照规定,应试诗须作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咏仅写此四句就交卷,别人问他为何不依规定写就,祖咏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后被传为写文章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之佳话。
诗写立足长安城,南望终南山阴岭残雪之景。
② 阴岭:泛指终南山的北麓诸峰。
③林表:指树梢。
霁(jì):雪停止,天气放晴。
【翻译】终南山岭北多么秀美,积雪好像浮动在云端。
林表被涂上初晴光色,薄暮时京城更加天寒。
【赏析】这是一首应试的诗。
祖咏应时要求写成五言六韵(12句)的律体,他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
别人问缘由,他答“意已尽矣。
”这首诗传神地描写了终南雪景和望雪的感觉。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作者在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自然看到山的.阴面,所以有“终南阴岭秀”之句。
又因为终南山峰高入云,积雪未化,所以有“积雪浮云端”之句,这两句都是“望”之所见。
这两句一方面写了山高,另一方面写了雪厚。
同时写出了诗人面对如此景物而产生的一种轻盈飘荡的感觉。
唐诗《终南望余雪》赏析【原文】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赏析】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
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
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
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
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幅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中“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翻译与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赏析一】《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
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赏析二】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赏析三】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终南望余雪》赏析《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一首山水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雪后天晴的终南山景色,表现了下雪时和雪后特殊的气候现象,以及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的特点和意境。
【全诗】《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城中增暮寒。
【注释】岭:背向太阳的山岭,即山的北面。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远望,只能见到终南山的北面。
秀:美。
此句意谓远望岭巅的积雪好像浮在云上。
林表:树梢。
明霁:雪停后出现的阳光使树梢很明亮。
此句意谓傍晚时城里人感到反而比下雪时更加寒冷。
【赏析】1. 意境美:这首诗描绘了雪后天晴时终南山的景色。
诗人站在长安城远望终南山,只见岭巅积雪似浮在云端,美丽壮观。
随着天气放晴,城中的暮寒气息却愈发浓重。
诗中展现了下雪时和雪后特殊的气候现象,给人以清新、优美的画面。
2. 描绘技巧: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如“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等,形象地描绘出雪后天晴的景象。
同时,通过“城中增暮寒”这一句,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
3. 情感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使这首诗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
祖咏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终南山的喜爱,以及对雪后景色的独特感悟。
4. 诗文简洁:虽然这首诗仅四句,但诗人已将终南山的景色和气候变化描绘得栩栩如生。
简洁的诗文中,蕴含着深厚的意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总之,《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具有意境美、描绘技巧和丰富情感的唐代山水诗。
通过诗人对雪后天晴终南山的描绘,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气候变化的神奇。
这首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令人回味无穷。
终南望余雪意思
解析:
终南望余雪意思是:望见终南山的余雪。
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自然。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
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
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在空中。
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
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
作品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终南望余雪[唐] 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分类标签: 描写冬天描写雪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简析】: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终南望余雪古诗的意思翻译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一首诗。
《终南望余雪》的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野人久离居,车马接如班。
寒辞去路边,悲风吹我衫。
翻译:
终南山上的雪还没有融化,轻盈的白色遥遥可见。
遥望高峰,仿佛云雾缭绕,冬天的寒气仍然存在。
终南山峻峭高耸入云,被积雪覆盖的山峰层层叠叠,
宛如梦幻般的美景。
这些雪花似乎永不消融。
山川河流无声流淌,宇宙中宁静的宏伟景象。
我站在这里,默默地凝视着,心中涌起无尽的思绪。
这首诗通过描绘终南山上的残留雪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终南山的雪被视为时间的象征,虽然春天已经来临,但雪仍未完全融化。
这一景象唤起了诗人对自然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短暂和人事变迁的感叹。
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古诗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
《终南望余雪》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祖咏。
其古诗全文如下: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前言】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
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注释】
①终南望余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②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③林表:林外,林梢。
表,外表。
④霁色:雨雪后的阳光。
霁,指雨雪后初晴。
【翻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积雪好像与天上的白云相连。
雨雪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树林表面;城中也增加了一丝寒意。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
《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
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
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
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
”又云:“日暮天寒。
”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