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56个民族系列之锡伯族
- 格式:ppt
- 大小:287.00 KB
- 文档页数:18
锡伯族的介绍锡伯族(英文:Sibe people)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的。
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简介锡伯族,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
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鲜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
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一般认为锡伯族的名称是以锡伯族长期活动的地区命名的。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起源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女真说,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关于锡伯族白图腾:远古时代的神秘传说: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
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
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
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古锡伯国据史料记载,锡伯国原是金朝所封之国,都城在锡都,即喜都,又称苏完城、苏完颜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
元末没落,于明朝第二次称国号,最终于明末衰退。
“从金天辅六年(1122年)至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双阳锡伯国共存在466年。
金代的锡伯国是由锡伯人、四部中的小黄头女真部被金廷迁入双阳后创建而形成的。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锡伯族
锡伯族位于中国蒙古族最大的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塔里木盆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它是蒙古族中独特、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文化之一。
锡伯族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独立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体系。
他们的文化遗产主要以宗教观念为基础,宗教观念的代表是“祝天论”,即将神主们当作至高无上的主宰,昊天、阴天,以及发明使文化得以传承的苏颂真君。
此外,他们还有大量牛马歌舞、古老传说、自由节日和祝福祭典。
锡伯族的语言也非常独特,历史上有三种。
一种是古老的“塔里木语”,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在已经很少使用。
另一种语言是“元汉语”,它是现代“蒙古语”的祖先,大多数锡伯族仍旧使用这种语言,而其他语言包括“中文”和部分游牧民族所使用的“库页特语”。
锡伯族以牧业、农耕和劳动为生,他们积极发展游牧业,有扎堆牧马、骑马狩猎及利用马力装载等独特技能。
他们在农耕上有“灌溉农耕”和“四季耕种”两种方式,利用灌溉技术,可把少数的水资源转化为高产量的粮食。
锡伯族还有许多独特的民族习俗,例如蒙古族的“拜祖”和“赛马”等。
“拜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信仰,是一种传承、继承的表达。
此外,蒙古族还有“马王赛跑”、“篝火节”等,把文化融入到生活中。
锡伯族是历史上有名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独特的文化遗产、悠
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在中国宝贵的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锡伯族以其古老的历史、优美的文化以及独特的民族习俗,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灿烂的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新疆的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
锡伯族也有在东北的一部分,那么很多人肯定会问新疆的锡伯族是怎样起源的呢?一、起源乾隆二十九年,准噶尔之乱后,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政务,从盛京调来1020名锡伯族官兵,后建成锡伯营,锡伯营是集军事、行政、生产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在其经历的145年历史进程中,为建设边疆、抵御外侵,作了巨大的贡献。
之后,这一队伍就在新疆伊犁生根发芽,一直为新疆建设做贡献,不仅丰富了新疆的民族文化,更为新疆的艺术发展、经济发展等作出了贡献。
二、艺术贡献(1)锡伯族的语言文字。
锡伯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
锡伯文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
锡伯族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
因此,伊犁的锡伯族被誉为“天才翻译”。
(2)锡伯族的民歌艺术。
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
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
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妈麽歌》等。
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3)锡伯族的乐器。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这是一种打击乐器,绰伦外形酷似葫芦,因此也叫葫芦琴。
锡伯族先民用刀将葫芦一劈为二,将猪膀胱套上去,两根羊肠线作弦。
到了现代,绰伦由最初研制的2根弦发展到今天的4根弦。
琴弦的声音仿佛马头琴的柔美,音色优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乐器。
(4)锡伯族的文学。
锡伯族的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多彩,富具本民族特色。
民间文学为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格言等。
我国历史最久远古老的民族——锡伯族锡伯族锡伯族(英文:Sibe people[1] )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70.2%)和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东港、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的。
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东北的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同于汉族。
简介锡伯族,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
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鲜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
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一般认为锡伯族名是以锡伯族长期活动的地区命名的。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起源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女真说,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信仰过去锡伯族的宗教信仰较杂,曾经有过对天、地、日、月、星等的自然崇拜;对鲜卑兽、狐狸、蛇、虫、古树、人参等动、植物的崇拜;对土地神“巴纳厄真”、谷神、瘟神、牲畜神“海尔坎”、灶神“肫依妈妈”、门神“杜卡伊恩杜里”、娘娘神、河神“罗刹汉”、山神“阿林乌然”、引路神“卓尤恩杜里”、猎神“班达玛法”、柳树神“佛多霍玛法”和渔神“尼穆哈恩杜里”等神的崇拜;对灵魂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
56个民族——锡伯族民族概述“锡伯”为本民族自称,在中俄分布。
在古代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中国。
口语中称为“slwe”,书面则为“sibe”。
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史伯、西伯、席北、席伯、锡北等20多种记载,都是其音转和异写。
“锡伯”之称谓与汉字书写最早见于清代,此后在清代官方文献中虽多用“锡伯”二字,但未能统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始渐趋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才名正言顺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而置身于祖国民族大家庭之中。
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
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
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族兼用汉语。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
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地方。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
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
锡伯族的迁徙记锡伯族是伟大祖国56个民族之一,在历史上是个弱小民族。
远古时锡伯是古代鲜卑的后裔,他们在黄河流域建立过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
随着历史的风雨进程,由东胡分化出拓拔鲜卑,由拓拔鲜卑分出室韦,有室韦后变为锡伯。
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东胡族的一支,最初生活在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
北魏开始以室韦为称号,迁移到大兴安岭中段,之后以锡伯为称号,活动在以淖尔河中心的地带,明代以前活动在以伯都讷(吉林省扶余县)为中心的东至吉林、西至呼伦贝尔、北起嫩江、南抵辽河的广阔地区。
明末清初,隶属蒙古科尔沁部。
清崇德、顺治年间,科尔沁编旗时,被编入科尔沁十旗。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将科尔沁蒙古十旗中的锡伯族全部抽出,编入满洲上三旗。
锡伯族南迁盛京地区是在康熙年间,主要是齐齐哈尔,吉林乌拉伯都讷(吉林省夫余)等地驻防八旗满洲中锡伯族官兵、附丁和家眷。
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盛京地区的防务,早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廷就曾移吉林锡伯佐领,骁骑校各16、锡伯兵1400人于盛京,充驻防兵额。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巡视东北,发现盛京各地驻防满洲八旗军的军备废弛。
而当时的锡伯人,尚保持民族固有的特性,作战勇敢,善于骑射。
康熙大帝考虑边疆防务,决定降谕旨:“由锡伯人选其身强力壮者,披甲代替。
”遂于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年(1699—1701)将其编入满族八旗。
安置在伯都讷和齐齐哈尔两地的锡伯官兵,包括附丁和家眷,先后分三批南迁盛京各地,补充满、蒙八旗军官兵的缺额。
其经过:第一批迁移的,是安置在伯都讷地方的锡伯人,共30牛录。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移伯都讷锡伯佐领。
骁骑校各21人,锡伯兵1400名于盛京,充驻防兵额。
第二批和第三批,是迁移安置在齐齐哈尔地方的锡伯人,共24牛录。
这部分锡伯人,康熙帝先是谕令迁到归化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4牛录分为两队,每队12牛录。
分两次迁徙,后因盛京各地急需补充兵额,故谕令改迁盛京。
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锡伯族,是我国北部少数民族中较早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
清初,,锡伯族便开始种植水稻,清代文献中称为“锡伯米”。
1766年部分西迁至察布查尔地区,至19世纪初察布查尔渠修通,锡伯营八个牛录扩垦耕地78700余亩。
东北的锡伯族至清朝中后期,也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麦、胡麻、油菜籽、谷子、葵花、烟草等。
在锡伯族生产活动中,牧副业也占一定的比例。
农民大多蓄养马、牛、羊等牲畜,不仅供自食自用,而且其蓄养规模也越来越扩大,出现了不少专业户。
锡伯族的副业主要有园艺、渔业,还有少量狩猎业。
园艺有蔬菜和果树种植,也有榆木、杨树等木材树木种植。
渔业是重要的副业生产之一。
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有在伊犁河捕鱼的良好条件。
早在清代,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地的锡伯族均形成了村镇。
西迁的锡伯族在察布查尔渠凿通后,便基本形成了现8个牛录(亦称嘎善)的聚落形式。
牛录既是经济单位,也是作战单位。
最初每个牛录均围以高大的围墙,开东西南北四大门,有二三百户不等。
每户庭院大小不等,少者二三亩,多者四五亩。
庭院多呈南北长方形,四周植有各种树木。
庭院都用矮墙围成,分南北两院,南院多种果蔬,北院修棚圈、种树木及谷物等。
住房多为人字形土坯斜顶房或木架结构斜顶房,多南北向。
卧室均起火炕,多是南西北“三环炕”。
西屋多由长辈住,东屋则为晚辈起居,中间多为隔成过道的厨房。
锡伯族历来崇尚多世同堂,分家须由父母操办盖房另立门户。
东北的'锡伯族多食稻米、高粱和小米等,新疆的锡伯族则食小麦,其中发面饼是新疆锡伯族几乎一日三餐之必备食品,称“发拉哈额分”。
在历史上主要从事游牧生产的锡伯族为便于骑马射箭,男子多穿左右开衩的滚边长袍,束粗腰带,戴圆顶帽,穿长筒靴。
图解56个民族——锡伯族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
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
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
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
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族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民族节日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
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
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
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当前也有部分民族学者认为应该叫“西征节”更为准确。
过西迁节时,家家吃鱼,户户蒸肉,届时还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
锡伯族西迁组雕抹黑节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
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
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