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化、生武器知识及防护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化、生武器知识及防护

一、核武器与核事故

(一)核武器

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应的各种效应起杀伤破坏作用的一种武器。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

(二)核武器的杀伤破坏途径

光辐射:通过灼伤皮肤眼睛,烧伤呼吸道,引起大面积火灾等造成伤害。

冲击波:通过对内脏的挤压,对物体的抛掷、撞击造成杀伤作用。

早期核辐射:可以穿透人体杀死细胞,严重时引起放射性病。

④核电磁脉冲:可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与破坏,对人员无杀伤作用。

⑤放射性沾染:可通过放射性射线伤害人体细胞。

前四种杀伤破坏因素,一般均出现在爆炸后十秒时间内,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则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三)对核武器的防护

由于核武器袭击范围广、杀伤破坏因素多、防护设施复杂,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护。

平时准备:制定家庭紧急撤离方案;准备简易防护器材和生活用品,如口罩、毛巾、雨衣等,掌握防护器材的使用方法。熟悉就近人防工事的位置、入口标志和疏散路线。

核武器袭击时的防护:一旦发现爆炸闪光、烟雾骤起,遭遇核武器袭击时,室内室外人员必须在杀伤破坏因素到达之前,迅速准确有效地做完防护动作,以求生存机会。

室内人员的防护:听到核武器袭击警报,家庭人员应迅速拉断电闸、关闭煤气或熄灭炉火、关闭门窗,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按预定方案,迅速有序地进入指定的人防掩

蔽工事,并按指定位置坐好。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应就近利用拐角或墙角的桌下、床下卧倒。尽量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

室外人员的防护:室外人员应从防护较严重的瞬时杀伤因素着眼,防护的原则是减少暴露表面,争取厚重屏障重点保护头部、减少碎片杀伤。

发现爆炸闪光,应忌看火球,迅速进入各种人防工程防护,并不要随意进出或走动。来不及进入民防工事的人员要利用地形地物就;就近隐蔽防护。地形地物较小时,面向爆心卧倒;无地形地物可利用时,背向爆心卧倒。如果身边有江河、湖泊或池塘,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浅色衣物遮盖身体,尤其是皮肤暴露部位。

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时应注意:必须利用地形地物背向爆心的一侧,尽量利用坚固、稳定的地形地物,避开易倒塌、易燃烧、易爆炸的物体,以免受到间接伤害。

核武器袭击后的行动:服用预防药物,及时撤离沾染区,集中处理受染服装,对人员和物品进行洗消。冲击波过后,应立即站起,迅速抖落身上的灰尘,尽快进入人防工事或撤离沾染区域。

进入人防工事后,应对人员或物品进行洗消。

撤离沾染区时,应穿戴好防毒衣、防毒面具。

没有防毒器具也可用就便器材进行防护: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遮盖暴露的皮肤,用耳塞或棉球塞住耳朵,戴口罩或用毛巾捂住口鼻。扎好“三口”即领口、袖口、裤脚口。

洗消用过的水应排入指定的污水坑内。用过的棉球等垃圾应倒在指定的地点,不能随便乱倒乱丢。

④放射性沾染区的人员防护方法:

人员在沾染区活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或面具、扎“三口”、穿雨衣或斗篷、戴手套、穿雨靴;不要随便接触沾染物品,不要坐卧和脱下防护器材;严禁在沾染区吃东西、吸烟和饮水。行进时,应按照专业人员设置的标志,避开沾染程度较高的地域。应选择路面结实、街道较宽的背风墙一侧行动。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脚步要轻,尽量减少灰尘扬起,快速行进,尽量缩短在沾染区的时间。

乘车时,除应做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门窗,盖严棚布,车上人员不要随便下车,上下

车要尽量不接触车轮和挡泥板。

⑤安全区转移人员的防护方法:转移至安全区的人员,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多种措施,消除身上的沾染。经专业人员检测合格后方可解除防护。人员应侧风站立,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将服装一件一件的脱下消除,消除后,有顺序地放在上风方向。

对服装消除的方法通常有:拍打法、扫除法、抖拂法、洗涤法。皮肤受沾染用毛巾擦拭时应从上到下,顺着一个方向进行。擦一次,将毛巾翻叠一次,防止已消除部位重新沾染。

误食了沾染食物和水时,可采取催吐、洗胃、多喝水、利尿法排出,有条件时,可按照医生要求服吸附剂、缓泻剂加快放射性物体排出。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伤害规律是:距离放射源越远,受照射时间越短,“屏障”越多,伤害越少。

(四)核事故的防护

世界上有不少的核电站在运行,工业、医学方面有不少放射性物质(如X光拍片设备使用的钴、铯等)在使用,而世界上核事故也时有发生。所以,掌握核事故防护的相关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在核设施(例如核电厂)内发生了意外情况,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则称为核事故。

在核电厂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时,可能有一些放射性物质出现在空气中,弥漫于核电厂附近。这些放射性微尘和气体被吸入体内或落在人们身上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隐蔽的作用就是减少放射性微尘和气体与人接触的机会,使人尽量少受到伤害。

根据这个道理,核电厂周围的居民在听到事故警报后就应该:

人员紧急隐蔽,通过多种“屏障”保护自己。尽快进入室内,因为在室外停留的时间越长,吸入和落到身上的放射性物质越多。听到警报,用湿口罩、毛巾、衣服等掩住口鼻。这样可以挡住大部分可能进入体内的放射性微尘。关闭门窗、关闭通风系统,用湿纸或衣服被褥等堵塞门窗的缝隙,熄灭火源。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注意事故动态。

严格按照政府的指示行事。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远离放射源。撤离时,保持镇静,按照有关部门要求,在指定时间开始撤离到指定地点,避免盲目行动,增加受伤害的可能。对从沾染区撤出的人员,在接到专业人员发放放射性碘阻断药品预防时,应按时按量服用。

选择好隐蔽地点。要选择密闭性比较好的房屋,最好是进入地下室。进入室内首先要关闭门窗,并且人不要停留在门窗附近。

(五)国外重大的核事故

1957年10月7日,一场大火烧毁了英国温斯克尔核综合设施的一座生产钚的反应堆的堆芯,向大气中放出放射性云雾。这次辐射泄露可能已导致数十人患癌症而死亡。

1979年3月28日,在宾夕法尼亚洲哈利斯堡附近的三里岛发生了美国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由于机械故障和人为操作失误,造成核反应堆芯缺乏冷却剂,使放射性气体泄入大气中,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事故中没有人受伤,也没有过量辐射导致的严重后果发生。事故发生后,全美震惊,核电站附近的居民惊恐不安,约20万人撤出这一地区。

1986年4月26日,发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乌克兰基辅市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性大火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泄露,污染了欧洲大部分地区。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于本事故的核污染,损失逾20亿美元。专家们称,事故的后顾将延续一百年。

④1999年9月,日本东京城外核反应堆发生了一次重大核泄漏事故,造成2人死亡,50多人受到大量的危险辐射。

⑤2004年日本福井县美滨核电站涡流室内发生蒸汽泄露,造成5人死亡,7人受伤,灼伤者皮肤全黑。但没有造成核泄漏,目前核电站已关闭。

二、化学武器与化学事故

(一)化学武器

凡是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化学物质都叫毒剂。装有并能施放毒剂的武器和器材都叫化学武器,包括装有毒剂的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地雷和飞机布洒器等。化学武器伤害途径多、杀伤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