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层析法在生物油分离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527.39 KB
- 文档页数:5
色谱柱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引言色谱柱分离技术是化学分析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技术之一。
它可以将混合物中的各种化合物分离开来,然后进行检测和分析。
在医学、生命科学、食品检测等领域中,色谱柱分离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色谱柱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期对该技术的理解和运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二章:色谱柱分离技术的原理色谱柱分离技术源于分子分配平衡原理,即化合物在两相间不断分配,直至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核心原理是分离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存在差异,使得在色谱柱内的运动速度存在差异。
通过在色谱柱内静止相和动态相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化合物得以分离。
在操作过程中,将待分离的样品通过液相或气相进入柱子,通过柱子内的各种物理、化学现象,不同分子的化合物不同的速率经过柱子,从而被分离出来。
而液相层析和气相色谱则是用于在分离中使用的两种技术。
在液相色谱中,液相作为移动相,将待分离物质混合进入柱子,样品与柱内的固相材料持续相互作用,确立效率分离过的化合物被从流动相中隔离出来。
而在气相色谱中,样品通过柱子时,是以气态形式运输。
与液相柱不同的是,气相柱中移动相都是气体,样品和气体一起通过固定的柱子,进而与固相作用,最后被分离。
这种技术是分离不易被液相色谱分离的挥发物质时的优选选择。
第三章:色谱柱分离技术的分类根据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的不同,色谱柱分离技术可以被分为以下两种:液相色谱柱:1、反相色谱柱(RPC):RPC柱是指其固相是一种亲水性材料,移动相为疏水性溶液,组成相反一般的流动相介质。
此时极性物质由于互相强占有水分子,因此流动相为水可以很好的将相异性化合物从区间进行分离。
2、正相色谱柱(NPC):NMC柱是指其固相是的一种疏水性材料,移动相为亲水性溶液,组成相反位于流动相介质。
此时极性物质由于互相强占有水分子,因此流动相为水可以很好的将相异性化合物从区间进行分离。
气相色谱柱:1、毛细管柱:毛细管柱是气相柱的一个常见类型,其型号和长度是顺应分析过程而定制。
《酯交换生物柴油的柱层析分离纯化与分析》总结生物柴油(Biodiesel)是指以油料作物、野生油料植物和工程微藻等水生植物油脂以及动物油脂、餐饮垃圾油等为原料油通过酯交换工艺制成的可代替石化柴油的再生性柴油燃料。
生物柴油是生物质能的一种,它是生物质利用热裂解等技术得到的一种长链脂肪酸的单烷基酯。
生物柴油是含氧量极高的复杂有机成分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主要是一些分子量大的有机物,几乎包括所有种类的含氧有机物,如:醚、酯、醛、酮、酚、有机酸、醇等。
本实验采用文冠果作为原料,采用柱层析方法精制固体碱催化文冠果油制得的粗生物柴油,精制后产物通过气相色谱检测其纯度,并采用红外光谱、GC-MS和1 H核磁共振对生物柴油的成分进行分析。
一、仪器设备及色谱条件1.柱色谱(以湿法填柱法装柱,石油醚与甲醇以及两者混合作洗脱剂);2.薄层色谱(展开剂体积比石油醚:甲醇=40:1)3.GC-7890Ⅱ型气相色谱仪色谱条件:毛细管FFAP(30 m×0.32 mmX0.25 μm);柱温:215℃;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75℃;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样量:5 μL。
4.Nicolet 6700FTIR红外光谱仪(涂膜法)5.M-ECA600核磁共振仪(溶剂:氘代氯仿;内标物:δTMS0)6.美国DSQ气相色谱一质谱仪色谱柱为VF-5MS;气化温度300℃;GC-MS接口温度250℃;程序升温:初始温度70℃,以10℃·min-1升至300℃,恒温20 min;MS条件:电离方式为EI;电子能量为70 eV。
二、生物柴油的分离纯化及谱图分析1.生物柴油粗制按醇油比12:1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文冠果油和甲醇,置于三颈烧瓶中;将三颈烧瓶转移到超声波清洗器中,设定反应温度为70℃,当温度达到反应所需温度时,加入质量为原料油的5%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设置一定功率进行超声辅助制备生物柴油。
反应结束后,离心分离,蒸除溶剂得到粗生物柴油,保存,备用。
生物质热裂解生物油性质的研究进展摘要:生物质热裂解生物油是生物质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快速加热裂解,裂解蒸汽经快速冷却制得的棕褐色液体产物。
生物油的物理化学性质显示了其在商业上的应用潜力,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为此,从组成成分、含水量、含氧量、固体颗粒、灰分、酸性、腐蚀性和粘度等方面详细叙述了生物油的物理化学性质,提出了应用生物油的发展方向和推广应用生物油必须解决的问题。
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据统计,按照2003年的开采量计算,地球上蕴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将分别在192年、41年和67年内耗竭,而且化石燃料的长期使用,对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了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开发可替代化石燃料的环境友好型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
生物质能作为众多可再生能源中的一种,在利用中具有SO2和NOX产出少及CO2零排放的优点。
据统计,世界每年生物质产量约1460亿t,占世界能源总能耗的14%,其中发达国家占3%,发展中国家占43%,是当今世界第4大能源。
无论从环境还是从资源方面考虑,研究生物质能源转化与利用都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生物质热裂解被认为是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中一项最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前沿技术,是指生物质在完全没有氧或缺氧条件下,最终生成液体产物、木炭和可燃气体的过程。
3种产物的产量和比例取决于生物质热裂解工艺条件及反应参数(温度、加热速率、气相停留时间和流化风速)。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技术是高效率的生物质热裂解油转化技术,是在隔绝空气或少量空气、常压、中温(500°~650℃)、高加热速率(104~105℃/s)和极短气体停留时间(小于2s)的条件下,将生物质直接热裂解,产物经快速冷却,可使中间液体产物分子在进一步断裂生成气体之前冷凝,从而得到高产量的生物质液体油,其产率可达(60~95)wt%。
生物质热裂解产生的液体油是一种深褐色的能够自由流动的黏性化合物,通常被称为生物油,也称为热裂解油、热裂解液体、生物原油或生物质热解油等。
酯交换生物柴油的柱层析分离纯化与分析柳杨;衣怀峰;陈宇;吴玉龙;杨明德;陈曾;童军茂【摘要】以文冠果油通过酯交换法制备的粗生物柴油为原料,采用柱层析进行精制纯化,然后利用气相色谱、GC-MS、红外光谱和1 H核磁共振等分析产物的成分.粗油经柱层析分离出两个馏分:石油醚洗脱馏分(A1),主要是由文冠果油经酯交换反应得到的生物柴油,包括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等;甲醇洗脱馏分(A2)主要是甘油馏分,是油脂酯交换反应的副产物.结果表明:由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后,生物柴油的纯度由原来的77.51%提高到93.87%,生物柴油的回收率也高达91.04%;红外光谱和1H核磁共振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柱层析能够有效地提高生物柴油的纯度,为工业化纯化生物柴油提供了依据.%In the present paper, crude biodiesel prepared with sorbifolia oil as raw material by transesterification was purifi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then the composition of biodiesel was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FTIR, GC-MS and ' H NMR. Column chromatography can separate the crude biodiesel into two fractions: petroleum ether eluted fraction (Al) and methanol eluted fraction (A2). Petroleum ether eluted fraction was mainly biodiesel fraction, which was produced from sorbifolia oil by transesterification, including methyl linoleate, methyl cis-9-octadecenoate and so on; methanol eluted fraction was mainly glycer-ol fraction, which came from the side reaction of transesterific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rity of refined biodiesel increased from 77. 51% to 93. 87%, and the product recovery rate reached up to 91. 04% after the purification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FTIR and 1H NMR further showed that the columnchromatograph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urity of biodiesel. This paper provides a basis for industrialization of purification of biodiesel.【期刊名称】《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年(卷),期】2012(032)002【总页数】5页(P505-509)【关键词】生物柴油;分离纯化;柱层析;文冠果油;1H核磁共振【作者】柳杨;衣怀峰;陈宇;吴玉龙;杨明德;陈曾;童军茂【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4;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4;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4;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4;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4;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45;TS201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石化能源已濒临枯竭,全球面临严重的能源和资源危机,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可代替石化柴油的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1-3]。
高效柱层析技术在化学分离中的应用近年来,高效柱层析技术在化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化学分离的效率,还为分析实验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本文将探讨高效柱层析技术在化学分离中的应用以及其优势。
高效柱层析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方法,通过利用固定在柱床中的吸附剂或分散相材料的特性,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
高效柱层析技术较传统柱层析技术具有更高的分离效率和较短的分离时间。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分离和纯化化学品、生物分子、药物和天然产物等。
在化学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高效柱层析技术被应用于分离和回收目标化合物。
以合成材料为例,高效柱层析技术可以用于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和纯化目标化合物。
通过选择适当的吸附剂和优化分离条件,可以有效地获得高纯度的目标产物。
这对于合成材料的后续应用和进一步研究至关重要。
在药物研发中,高效柱层析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药物研发过程中需要进行药物纯化和分离,高效柱层析技术可以快速而有效地分离药物与其杂质。
通过选择合适的柱层析材料和优化操作参数,可以获得高纯度和高产率的目标药物。
这对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后续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此外,高效柱层析技术在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在环境监测中,高效柱层析技术可用于快速检测和分离水体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通过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和选择合适的柱层析材料,可以准确地分离和定量目标有机污染物。
在食品安全领域,高效柱层析技术常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残留农药和重金属。
它通过选择合适的柱层析条件,可以高效地分离目标物质并达到国家标准。
与传统柱层析技术相比,高效柱层析技术具有更大的分离效率和更短的分离时间。
这主要归功于其特殊的柱层析填料和优化的操作条件。
高效柱层析技术使用小颗粒的固定相或小粒度的柱层析载体,提高了分离效率。
同时,通过改变流速和温度等操作参数,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分离效果。
这使得高效柱层析技术成为一种高效、快速和可靠的分离技术。
总结起来,高效柱层析技术在化学分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柱层析分离法在煤及生物质分离中的应用【摘要】:介绍了国内外柱层析法分离在煤、生物质的应用,溶剂萃取法与柱层析法相结合分离生物油的研究进展情况,提出了柱层析法分离生物油的优缺点,并对未来柱层析分离法在生物质、煤方面的应用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柱层析法、分离、生物质、煤【Abstract】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al,coal and biomass separation using column chromatography as well as solvent extraction-column chromatography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introduced.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paration method for bio-oil using column chromatography were analyzed.It was pointed out that column chromatography may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 prospect for coal,and biomass separation in the future.【Key words】column chromatography;separation;biomass;coal前言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首次提出“色谱法”(Chromatography)的概念,色谱法又称层析法或色层分析法。
色谱技术是基于混和物的各组分间的理化性质上的差异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离与分析技。
柱层析技术在生物、医药、食品、天然有机物分离与分析中广泛应用,常和溶剂萃取技术相结合,对萃取物进行精细分离和分析[1]。
煤热解可制备苯-甲苯-二甲苯(BTX)和轻质脂肪烃等重要的化工产品或液体燃料[19]。
薄层层析2干柱层析技术在分离制备石油生物标志物——卟啉中的应用陈培榕3 王志杰 郭建林 廖志勤 黄第藩 (清华大学化学系,北京100084) (北京石油勘探开发设计院地质所,北京100083)摘 要 本文利用薄层层析2干柱层析技术对石油卟啉化合物的分离制备进行了研究,最佳分离条件为,以10~40Λm薄层层析硅胶G为固定相,以石油醚∶甲苯∶二氯甲烷=3∶1∶1为展开剂,展开方式为上行和下行,卟啉的R f值为0152~0163,可制备m g级卟啉样品供给后续的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进行分子水平的分析。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石油卟啉;薄层色谱;柱色谱 石油卟啉是由叶绿素、血红素降解得到的,并基本完整地保存在古代沉积物中,所以称其为生物标志物。
在石油中卟啉多以镍、氧钒络合物的形式存在,这种金属卟啉一般来说比较稳定,可以在地质体系中保存下来,成为地球化学的分子化石。
由于卟啉类化合物含侧链基团的不同,又分为不同类型的卟啉,主要有初卟啉(ET I O)和脱氧叶红初卟啉(D PEP),在石油成熟过程中伴随着D PEP和ET I O型卟啉比例的改变,平均碳数的减少等,因此,分析石油中卟啉类物质的组成、类型、含量等对提供分子的地球化学信息有着重要的意义[1]。
但由于卟啉类物质的含量甚微,且石油成分复杂,其他有机物干扰十分严重,故先采用薄层层析分离纯化。
1 仪器与试剂紫外2可见分光光度计Sh i m adzu UV23000 (日本);超声波发生器BRAN SON(美国),硅胶G(层析用,青岛海洋化工厂);二氯甲烷、石油醚(60~90℃)、甲苯、正己烷等溶剂皆为分析纯(北京化工厂生产),重蒸后使用。
2 石油卟啉的粗提在对卟啉类物质进行薄层层析之前,首先需用有机溶剂对卟啉物质进行有效地提取,即称之为“粗提”[2,3]。
以辽河油田的西斜坡原油为实验样品,称取一定量原油,加适量正己烷溶解,得棕黑色粘稠液体,加入硅藻土颗粒(40~60目)使上述液体均匀分散在硅藻土上,待正己烷挥发后,按比例加入二氯甲烷与甲醇(2∶1,V V)的混合溶剂,放在超声波发生器上振荡2h,倒出浸取液,重复三次,合并浸取液,抽滤,旋蒸,得浓缩液即粗提物,待用。
生物分子分离技术中的柱层析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分子分离技术在生物医学、制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而柱层析技术作为生物分子分离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在这些领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柱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优势和发展趋势。
一、柱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柱层析技术是一种通过分离材料(通常是填充在分离柱内的吸附材料)对混合物中的生物大分子进行分离的技术。
它的核心是利用吸附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例如表面电荷、亲水性或亲油性,与待分离的大分子相互作用从而进行分离。
不同的吸附材料可以选择性地吸附或排斥不同的生物大分子,以实现分离和纯化的目的。
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柱层析技术,包括离子交换层析、疏水层析、亲和层析和尺寸排除层析等等。
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优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技术。
二、柱层析技术的应用柱层析技术在生物医学、制药、生化和生物物理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是从生物样品中纯化目标蛋白质,例如治疗用药物、工业酶和各种生物活性分子等。
此外,柱层析技术还可以用于分离和分析DNA、RNA、多肽和糖类等生物分子。
三、柱层析技术的优势相比较于传统的分离技术,柱层析技术有着以下的优势:1. 高分离效率:柱层析技术可以通过精确的控制吸附材料和样品的交互作用,实现高效、可重复和可预测的蛋白纯化。
2. 高选择性:通过对柱层析材料的选择性,可以控制不同蛋白质的选择性吸附,从而实现对复杂蛋白质样品的高纯度筛选。
3. 高容量:柱层析材料的高比表面积使其在最小的时间内可以处理大量的混合物样品。
4. 开放性:柱层析技术是一种相对温和的分离方法,可以在生物材料分离中较好地保留活性,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全面和广泛的表征。
四、柱层析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基因工程、蛋白质组学和细胞研究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柱层析技术也将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方面,新的分离材料将不断涌现,这些分离材料可以为更复杂的样品提供更好的选择性;另一方面,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将改变传统的手动操作方式,并使柱层析技术更易于大规模运用。
柱层析法在生物油分离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闫彩辉1,2赵炜1,2盛晨1,2吴晓娜11.中国矿业大学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2.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摘要:介绍了国内外柱层析法分离生物油和溶剂萃取法与柱层析法相结合分离生物油的研究进展情况,总结了应用柱层析法分离生物油的主要目的,提出了柱层析法分离生物油的优缺点,并对未来柱层析法在生物油分离方面的应用做出了展望。
生物油;柱层析法;分离TQ517A0253 -2417(2011)04-0123 -04Research Progress for Separation of Bio-oil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YAN Cai-huiZHAO WeiSHENG ChenWU Xiao-na2011-01-17国家“973”计划项目( 2007CB210200);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y007kb);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LKHX08)闫彩辉(1986 -),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生物的高效利用赵炜,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质的高效利用研究工作;E-mail:zhaow1965@ 163. com。
万方数据 124万方数据@@[ 1 ] ZHANG Su-ping, YAN Yong-jie, LI Ting-che, et al. Upgrading of liquid fuel from the pyrolysis of biomass [ J ].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5, 96(5) :545-550.@@[2 ] ZHANG Qi ,CHANG Jie,WANG Tie-jun. Upgrading bio-oil over different solid catalysts[ J]. Energy Fuels,2006,20(6) :2717-2720.@@[3]郭晓亚,颜涌捷,李庭琛,等.生物质裂解油催化裂解精制[J].过程工程学报,2003,3(1):91-95.@@[4]胡恩源,闫常峰,蔡炽柳,等.生物油水溶性组分的水蒸气催化重整制氢实验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9,37(2):177-182.@@[ 5 ] WANG Shu-rong, GU Yue-ling, LIU Qian, et al. Separation of bio-oil by molecular distillation [ J ].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9,90 ( 5 ) : 738-745.@@[6]王景华,崔洪友,李志和,等.生物油的性质及其分离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28(12):2099-2104.@@[7]姚燕.生物油的分馏及品位提升试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8 ]CZERNIK S,BRIDGWATER A V. Overview of applications of biomass fast pyrolysis oil[J]. Energy Fuels,2004,18(2) :590-598.@@[9]POURALI O,ASGHAR F S,YOSHIDA H. Sub-critical water treatment of rice bran to produce valuable materials[ J]. Food Chemistry,2009,万方数据 115(1) :1-7.@@[ 10 ] GARCIA-PEREZ M, CHAALA A, PAKDEL H,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bio-oils in chemical families [ J ]. Biomass and Bioenergy, 2007,31 (4) :222-242.@@[ 11 ] LUIK H,JOHANNES I,PALU V,et al. Transformations of biomass internal oxygen at reried pyrolysis conditions[ J]. J Anal Appl Pyrolysis, 2007,79(1/2) :121-127.@@[12]贺博.生物油的分级分离和初步改性[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3]GUO Zuo-gang,WANG Shu-rong,ZHU Ying-ying,et al. Separation of acid eompounds for refining biomass pyrolysis oil[J]. J Fuel Chem Technol,2009,37 ( 1 ) :49-52.@@[ 14 ] CAMILLE S, CLAIRE F, BERTRAND B, et al. Modeling perme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molecules through reverse osmosis spiral wound mem branes[ 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09,330(1/2) :40-50.@@[ 15 ] JESUS M M, GYULA V, ERIKA B M. Comparison of pervaporation of different alcohols from water on CMG-OM 010 and 1060-SULZER mem branes [ J ]. Desalination, 2002,149 ( 1/2/3 ) : 89 -94.@@[16]武景丽,汪丛伟,阴秀丽,等.生物油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08,37(1):95-99.@@[17]李世光,徐绍平,路庆花,等.快速热解生物油柱层析分离与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5,26(4):449-555.@@[18]高冠慧,黄金田.沙柳、柠条液化产物的柱层析分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29(3):127-130.@@ [ 19 ] CAO Jing-pei, ZHAO Xiao-yan, KAYOKO M, et al. Triacetonamine formation in a bio-oil from fast pyrolysis of sewage sludge using acetone as the absorption solvent[ J ].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0,101 ( 11 ) :4242-4245.@@ [20] DAS P,GANESH A. Bio-oil from pyrolysis of cashew nut shell. A near fuel[ J]. Biomass Bioenergy,2003,25 (1):113-117.@@ [21 ]DAS P,SREELATHA T,GANESH A. Bio oil from pyrolysis of cashew nut shell-characteriesation and related properties[J]. Biomass and Bioenergy ,2004,27 ( 3 ) :265-275.@@ [22 ] DIDEM(O) ,AYSEG(U)L E M. Characterization of biochar and bio-oil samples obtained from carbonization of various biomass materials [ J]. Renewable Energy,2010,35(6) :1319-1324.@@ [ 23 ] MATSUO Y, FUJITA Y, OHNISH S,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leaves of rabbiteye blueberry ( Vaccinium ashei)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polymeric proanthocyanidins oontaining phenylpropanoid units and a-type linkages[ J]. Food Chemistry,2010,121 (4) :1073-1079.@@ [24]ONAY O,GAINES A F,KOCKAR O M,et al.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tion of oil by the extraction and the hydropyrolysos of biomass[ J]. Fuel ,2006,85 ( 3 ) :382-392.@@ [ 25 ] SEVGI S. Slow pyrolysis of wood barks from PinuS brutia Ten. and product composidous[ J ].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3,89 (3) :307-311.@@ [ 26 ] GUO Xiu-juan, WANG Shu-rong, GUO Zuo-gang, et al. Pyrolysis characteristics of bio-oil fractions separated by molecular distillation [ J ]. Applied Energy,2010,87(9) :2892-2898.@@ [27 ] VITALY L B ,JAMES H C, BRIGID A L,et al. Microwave assisted decomposition of cellulose. A new thermochemical route for biomass exploi tation[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0,101 (10) :3776-3779.@@ [28]YIN S D,DOLAN R,HARRIS M,et al. Subcritical 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of cattle manure to bio-oil. Effects of conversion parameters on bio-oil yield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oil[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0,101 (10) :3657-3664. @@[ 29 ] XIU S N, SHAHBAZI A, SHIRLEY V, et al. Hydrothermal pyrolysis of swine manure to bio-oil. Effects of operating parameters on products yield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oil[ J]. 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2010,88 ( 1 ) :73-79.@@[30]戴佳佳,仲兆平,宋敏.生物油溶剂萃取以及萃取-柱层析分离法的研究进展[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9(5):15-19.@@[31]张素萍,颜涌捷,任铮伟,等.生物质快速裂解液体产物的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1,27(6):666-668.@@[32]徐绍平,刘娟,李世光,等.杏核热解生物油萃取-柱层析分离分析和制备工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45(4):505-510.@@[33]BA T,CHAALA A,MANUEL G P,et al. Colloidal properties of bio-oils obtained by vacuum pyrolysis of softwood bark. 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soluble and water-insoluble fractions [ J ]. Energy Fuels,2004,18 ( 3 ) :704-712.@@[ 34 ] ERTAS M, ALMA M. Pyrolysis of laurel ( Laurus nobilis L. ) extraction residues in a fixed-bed reactor. Characterization of bio-oil and bio-char [ J]. 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2010,88 ( 1 ) :22-29.@@[ 35 ] SEVGI S, KAYNAR I. Bio-oil production from soybean( Glycine max L. ) ; fuel properties of bio-oil[ J]. Industrial Crepe and Products,2006, 23(1):99-105.@@[36] NAIK S,GOUD V V,ROUT P K,et al. Supercritical CO2 fractiouatiou of bio-oil produced from wheat-hemlock biomass[ J]. Bioresource Tech nology,2010,101 ( 19 ) :7605-7613.@@[37]ZENG Fan-xin,LIU Wu-jun,JIANG Hong,et al. Separation of phthalate esters from bio-oil derived from rice husk by a basification-acidifica tion process and column chromatography[ J ].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1,102 (2) : 1982-1987.万方数据柱层析法在生物油分离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作者:闫彩辉, 赵炜, 盛晨, 吴晓娜, YAN Cai-hui, ZHAO Wei, SHENG Chen, WU Xiao-na作者单位:闫彩辉,赵炜,盛晨,YAN Cai-hui,ZHAO Wei,SHENG Chen(中国矿业大学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吴晓娜,WU Xiao-na(中国矿业大学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刊名:林产化学与工业英文刊名:Chemistry and Industty of Forest Products年,卷(期):2011,31(4)本文链接:/Periodical_lchxygy20110402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