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学段复习片子 -keys
- 格式:docx
- 大小:25.75 KB
- 文档页数:3
三年级数学《三角形(新课标)》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内容结构及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五单元三角形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教学难点;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三年级数学:三角形(新课标)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内容结构及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五单元三角形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教学难点;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三角形(新课标)三角形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内容结构及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五单元三角形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 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教学难点;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测1000克=()千克5千克=()克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二、探究新知1、导入,引出课题。
回答: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情景里告诉我们了一件什么事情?限重一吨是什么意思?引出课题,板书。
2、认识“吨”:老师问“吨是个什么单位?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1吨=1000千克,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读二次。
我们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能不能一起过桥?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将四个小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要重,也就是比一吨要重,所以这些小动物不能一起过桥。
3、那它们应该怎么才能完全的通过桥到达对岸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的讨论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
4、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些小动物终于顺利的过河了,再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5、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1)引导学生看情境图,“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只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
等。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说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
几个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大约是1吨重。
(3)千克与吨的换算出示例题:3吨=千克6000千克=吨让学生独立填写指名口答,你是怎样想的?(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三、实践应用1、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中的第1题,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还有哪些。
2、完成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口述想法。
3、练习三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连线,再全班交流,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15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15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首先在第一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图然后问知道了什么,这样的效果就是学生答复的一知半解的,如今想这样的文字的解决问题,应该先让学生读题,只有读懂了题的意思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后面的表格上,我将重点弄错了,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要有序,课后与大家讨论才知道,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
还有在讨论的环节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假如开场就进展讨论,这样后进生就有偷懒的嫌疑,就不能到达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之中,久而久之,好学生越来越好,后进生越来越落后。
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甚至还会有一些同学就会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二个班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这些问题,效果明显要好一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擅长考虑,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
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关于估算的几点考虑:《乘法估算》,从三年级开场,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
有些学生甚至先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展估算,我不知道对这些学生说什么好。
从三年级开场,几乎每个学期的都有乘法估算。
但是教学目的和学生所要达成的知识点却不一。
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别罗列如下: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大纲要求: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进步学生的计算才能。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
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
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老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时机,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七单元语文教案XXX小学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班级:姓名:第七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3篇课文,题材丰富,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远足郊游,有成长点滴,有海边玩耍,不仅展现了多彩的儿童生活场景,也展现了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情感体验。
《明天要远足》一文描述了主人公因明天要去秋游而掩饰不住的激动无比、无限期待的心情。
《大还是小》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我”在做不同的事时的不同想法和感受、表达了自己想要长大的心情。
《项链》是一篇散文,描述了小娃娃在海边拾海螺、拾贝壳、做项链的情景,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语文园地七”是本单元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时应从《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关于诗歌的阅读教学目标出发,以“读”贯穿始终,通过自由读、教师引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配乐诵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调动自己的体验与想象,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体会人物情感,积累课文的语言。
同时课文的朗读宜与看图说话、识写生宇、认识事物、想象画面、联系生活仿创诗句相融合,从而达成本单元学习的多元目标。
二、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入手,调动他们的情感,结合生活实例,加深体验和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词语的搭配,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合理的搭配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知识与技能:1、会认本单元3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认识5个部首。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借助拼音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偏旁部件记忆字形。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音乐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2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02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注重知识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一定的计算技能,而且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好地落实了过程性目标。
2、本课时教学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创设了生活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对新知识的探究中,采用以旧带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同时运用合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但在学习评价上还做得不够,评价比较单一,语言的激励性还不够,因此缺乏一种感召力,今后应更加注意评语的激励作用。
202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讲有“余数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复习了“4×()<9,5×()<43,()里最大能填几”和“8÷4、40÷5”等能整除的竖式计算,为讲新课做好准备。
讲新课时,我没有直接讲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而是先让每个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10根小棍拿出来,我带领他们做分小棍的练习:“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几份?每5根1份,可以分几份?”当然,学生做这道题不困难。
接着我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继续分:“每3根1份,可以分几份呢?”学生以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这时,他们都发现了“分不完”的情况,于是我才开始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引出了课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大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大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大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亿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页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材地位:《亿以内数的认识》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对生活中较大的数有所认识并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因此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的基础。
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
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究。
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
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3、情感及价值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以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关系,会读亿以内中间有0的数。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第一学段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但学生对平时常见的较大的数还是缺乏体验,并且理解不够,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探究和操作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小组互动等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亿以内数学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月总结与反思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下头,我谈谈自我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二、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我,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
如在小组中能够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能够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
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学生家庭及学生智力存在差异,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
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
第八学段基础知识复习小片一、根据中文完成句子。
1. ---李云迪钢琴弹了多久了?---他从四岁起就开始弹。
---How long has Li Yundi been playing the piano?--- Since he was 4 years old2. 如果有时间,我们会经常顺便拜访好友。
We often just drop by our friends’ homes if time is available.3. 当和朋友见面时,我努力准时到达。
I make an effort to be on time when I meet my friends.4. 我的接待家庭想尽办法让我感觉宾至如归。
My host family went out of their way to make me feel at home.5. 这电影太悲伤,我都哭了。
The movie was so moving that I couldn’t help crying.6. 药和食品都无助于他。
Neither medicine nor foods can help him.7. 尽管我有很多权利,但是这并不能让我开心。
Although I have a a lot of power, it doesn’t make me happy.8.我经常会担心我会失去权利。
I am always worried about losing my power.9. 你是否曾把作业忘在家里?Have you ever left your homework at home?10. 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老师已经开始讲课了。
By the time I arrived at the classroom, the teacher had started the classes.11.政府应该立法停止鲨鱼鳍的买卖。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laws to stop the sales of fins.12. 如果鲨鱼的数量降到很低,会对所有的海洋生命带来危害。
If the number of sharks drop too low, it will bring danger to all ocean life.13.有些品种的鲨鱼数量在过去的20至30年已经降低了超过90%。
The numbers of some kinds of sharks have fallen by over 90 percent n the last 20 to 30 years.14..艺术不仅能给他人带来欢乐,而且表明一点点创造力就能使冰冷、坚硬的铁富有生命。
Not only can the art bring happiness to others, but it also shows that even cold, hard iron can be brought back to life with a little creativity.15.在老师的帮助和我付出下,我的成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Because of our teachers, I put in more effort and my exam scores doubled.16.到毕业的时候了,我们也要离开我们可爱的母校了。
It is time to graduate and we will leave our lovely school.17.回首过去的三年,我回忆起来很多事情。
Looking back at these past three years, I remember many things.18.我们忍不住眼中泪水,因为我们思念学校树木、花草,可亲可敬的老师、追忆我们那些美好的回忆。
It is difficult not to cry because I miss the school trees and flowers, our kind and caring teachers and wonderful memories.home and play with the little boy. He would always spend all of his spare time1__________ with the little boy.One day, while the man was at work, he 2________that he had extra work to do for the evening, and that he wouldn’t be able to play with his little boy. But, he wanted to be able to give the boy 3 _______to keep him busy. So, 4________around his office, he saw a magazine with a large map of the world on the cover. He got an idea.He removed the map, and then 5_________tore it up into small pieces. Then he put all the pieces in his coat pocket.When he got home, the little boy came 6_______ to him and was ready to play. The man explained that he had extra work to do and couldn’t play with him, but he led the little boy into the dining room. He took out all the pieces of the map and spread them on the table. He explained that it was a map of the world, and that by the time he put it back 7_________, his extra work would be finished and they could both play. Surely this would keep the child busy for hours, he thought.About half an hour later the boy came to the man and said, “Okay, it’s finished. Can we play now?”The m an was surprised, saying, “That’s 8__________. Let’s go and see.” And 9________enough, there was the picture of the world; all put together, every piece in its place.The man said, “That's 10._______. How did you do that?” The boy said, “It was simple. On the back of the page was a picture of a man. When I put the man together, the whole world fell into place.”Keys:1. playing 2.realized 3. something 4. looking 5.patiently 6.running 7. together 8. impossible9. sure 10. amazingD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y have an answer to the problems of automobile crowding and pollution in large cities. Their answer is the bicycle, or bike.In a great many cities, hundreds of people ride bicycles to work every day. In New York City, some bike riders have even formed a group called “Bike for a B etter City”. They claim that if more people rode bicycles to work there would be fewer automobiles in the downtown section of the city and therefore less dirty air from car engines.For several years this group has been trying to get city government to help bicycle riders. For example, they want the city to paint special lanes—for bicycles only—on some of the main streets, because when bicycle riders must use the same lanes as cars, there may be accidents. “Bike for a Better City” feels that if there were special lanes, more people would use bikes.But no bicycle lanes have been painted yet. Not everyone thinks it is a good idea. Taxi drivers don’t like the idea—they say it will slow traffic. Some store owners on the main streets d on’t like the idea—they say that if there is less traffic, they will have less business. And most people live too far from downtown to travel by bike.The city government has not yet decided what to do. It wants to keep everyone happy. On weekends, Central Park—the largest open place in New York—is closed to cars, and the roads may be used by bicycles only. But “Bike for a Better City” says that this is not enough and keeps fighting to get bicycle lanes downtown. Until that happens, the safest place to bicycle may be in the park.1. What is the good result if more people ride bicycl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Why do some bike riders to advise the government to paint special lan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Are some store owners against the idea no bicycle have been paint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What is the aim of “bike for a Better City” when fighting with the governme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What is passage mainly abou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Fewer automobiles in the downtown section of the city and less dirty air from car engines.2.Because when bicycle riders must use the same lanes as cars, there may be accidents.3.Yes.4.To get/Getting bicycle lanes downtown.5. a suggestion about using bikes to solve the city problems of traffic and pol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