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鲁教版物理八下8.3《浮力的利用》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5
浮力的利用-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浮力概念,掌握浮力大小与水的位移体积的关系。
2.掌握浮力的利用方法,了解浮标的工作原理。
3.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力基本概念(1)概念在液体或气体介质中,物体受到上升的力称为浮力。
(2)物理模型在液体中,浮力的物理模型是阿基米德原理,即任何被浸渍于液体中的物体上受到的浮力是等于其所排移的液体的重量的。
2. 浮力与液体的位移体积(1)实验目的1.理解浮力与液体位移体积的关系。
2.学习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实验仪器托盘天平、弹簧测量器、烧杯、水。
(3)实验步骤1.准备好烧杯,将装有一定质量的物体缓缓放入烧杯内,记录烧杯中水的高度。
2.用上述物体占据的空间去细心地倒入一定体积的水,记录烧杯装满水时的水位。
3.将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读数。
用弹簧测量器与天平上的质量计进行对比检验。
4.重复实验3~4次,平均结果。
3. 浮力的利用(1)浮力与密度在同一介质中,不同密度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2)浮标的工作原理浮标常用于水下测量器的显示、水事灾情、渔网定位和气象灾情观测等领域,是一种利用密度和浮力原理的装置。
三、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 + 学生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来验证浮力与液体位移体积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的基本概念、液体位移体积与浮力的关系。
2. 教学难点介绍浮标的工作原理,剖析其资料来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教师讲解 + 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浮力的基本概念和液体位移体积与浮力的关系。
同时,教师也剖析了浮标的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掌握浮标的使用方法和资料来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浮力的利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理解了浮力、知道了阿基米德原理等基础知识之后,指导学生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学习浮力的利用的相关知识。
本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为一个课时。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愿望,知识面广,自学水平较强,动手水平也较强。
经历了一些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科学探究的方法也了解一些。
【设计理念】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轮船能够浮在液面的道理2、知道潜水艇能够浮沉的原理3、知道热气球和飞艇能够飞上天的道理过程与方法:1、学习归纳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水平2、了解浮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感: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师生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优良作用2、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浮力在生活中的利用2、教学难点:轮船、潜水艇、热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协助学生回忆物体浮沉条件,为学习新课打下坚实基础。
二、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三、新课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让学生讲述该小故事。
1、由独木舟到木船出示图片讲述船的进化历史,采用“空心”的办法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从而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和物。
教师询问: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上?2、轮船的发明⑴轮船的工作原理⑵轮船漂浮在水面上的条件介绍轮船的排水量,并讲解轮船有多条排水的原因习题:①轮船从河里驶向大海,是浮起一些还是下沉一些?利用flash形象地讲解其原理②一艘轮船从大海驶回河里,它受到的重力_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_,所以轮船要________一些。
8.3《浮力的利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科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浮力第三节浮力的利用,是第八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紧接《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是对浮力知识的巩固及延伸。
它把学到的浮力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物理课程标准》认为: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与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愉悦,促进能力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虽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学习过程需要以感受体验作为依托,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所以更应当引导学生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在锻炼能力的同时更好的掌握知识与技能。
本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过程,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学生的感受为前提开始科学探究。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生生、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体验、质疑、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轮船、潜水艇、热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四、教学难点物体的沉浮条件五、教具多媒体课件、水槽、烧杯、鸡蛋、小玻璃瓶、铝箔、气球包裹的铁块、制氢气装置、盐、沉船模型、潜水艇模型等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2).知道轮船、潜水艇、热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求知欲,关注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课题名称浮力的利用课型新授学习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2、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浮力知识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分析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浮力知识在生活中的利用难点:轮船的原理、潜水艇的原理学法设计实验探究法、实验演示法、讲演与练习法课前准备乒乓球、玻璃水槽、铝箔纸、注射器、橡皮泥、溢水杯、水、盐水、潜水艇模型、气球、塑料袋、密度计、多媒体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验引入:乒乓球放入水中前,让学生猜测会出现什么状态,动手实验,展台投影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复习物体的浮沉条件。
引导学生总结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改变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一是改变物体所受浮力;二是改变物体自身重力。
学生猜测学生观察实验学生复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新课教学轮船1、学生探究实验:如何不借助于其它物体,使橡皮泥漂浮在水面?大家试试看学生实验3-5分钟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活动可以调节课堂气氛,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友善用脑)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第3节浮力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它解释浮沉现象.2.知道轮船、潜水艇、热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3.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了解潜水艇怎样实现上浮、下沉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轮船、潜水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柱体水桶、气球、雪梨、图钉、水、铝箔、小石头、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给学生表演两个魔术:①准备两个一样的长柱体水桶,一个桶装了水,一个桶装了同样多的酒精,先把装酒精的桶藏在讲台下面。
拿一个装了水的气球放入装了水的桶中,让学生看气球上浮,拿出气球,预先安排一个学生躲在讲台下面,在我施加魔法时让学生偷偷地把装水的桶换成装酒精的桶,再往装了酒精的桶放刚刚的气球,发现气球下沉,解开谜底;②把刚刚的装了水的桶放在学生的桌面上,把一个雪梨放入桶中,让学生看雪梨上浮,拿出雪梨同样地施加魔法,在施加魔法时偷偷地往雪梨底部按上两颗图钉,把雪梨再放入水中,发现雪梨下沉,解开谜底。
通过以上魔术,复习物体的浮沉条件,然后引入浮沉条件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引导学生一起来探究本节内容。
【进行新课】一.轮船教师提出问题:铝块和石头的密度都比水大,实心的铝和石头在水中会下沉。
用一块铝箔包着一块石头放入水中,结果会怎样?老师演示两次实验,第一次包实一点发现下沉,第二次包松一点,发现它们是漂浮在水面上的。
老师讲述上述实验说明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第八章第三节浮力的利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三物理第八章《浮力》第三节的内容。
本章主要学习浮力的知识,这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用途,本节是在已经认识浮力和浮力大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介绍浮力应用的实例,是上一节课知识的深化与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采用空心的方法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去分析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自学能力较强。
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
3、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知道轮船、潜水艇的原理。
四、教法学法:分析讨论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等五、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观察,体会浮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新课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认定目标(三)导学达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拟将本节课分为两部分:1、物体的沉条件首先做演示实验,空塑料瓶子在水中上浮,而给其中装入铁块后在水中下沉,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结合课本上的插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放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结合二力平衡的知识,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下沉、上浮、悬浮或漂浮;2、浮力的应用(1)对于轮船的原理的学习(2)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潜水艇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名称,对照多媒体进行观察,再在水槽中操作潜水艇模型,使其在水中上浮、悬浮、下沉,先获得感性认识,再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出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浮力的利用》教学设计第八章浮力第三节《浮力的利用》教学设计授课年级:八年级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体现“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基本需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努力做到以新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
教材分析本节《浮力的利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浮力》及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通过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掌握浮力大小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
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②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②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②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难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合作互助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师友互助,自主学习课前准备三只改造后的乒乓球、三枚鸡蛋、三只烧杯、密度计、橡皮泥、小蓝瓶、注射器、玻璃球、橡皮泥、氢气球板书设计第三节浮力的利用一、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判定受力分析法密度比较法二、浮力的应用轮船空心密度计漂浮潜水艇改变自身重力氢气球和飞艇改变自身体积教学反思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2.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难点: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过程第一学时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学活动活动1情景引入用白板展示情景:介绍我国潜水艇在水中能自由上浮下沉并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出课题: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2【活动】感知实验一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上浮、悬浮和下沉的现象,从而理解了物体三种状态下的受力大小活动3练习作图通过刚才的实验分析,学生完成上浮、悬浮、下沉的作图。
板书设计一、物体的浮沉条件(1)上浮: F浮 > G物ρ液 >ρ物(2)悬浮: F浮 = G物ρ液= ρ物(3)下沉: F浮 < G物ρ液< ρ物(4)漂浮: F浮 = G物ρ液 >ρ物(漂浮为上浮的终态)ρ物指:物体的平均密度作业布置:自制孔明灯。
第三节浮力的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
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相等,根据阿基米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相等。
因为V
排
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
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
浮
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
浮>G
蜡
,所以蜡块上浮。
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
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
浮
= G
物
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
面。
即:F
浮>G
物
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
浮<G
铁
,铁块下沉。
到达
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
浮、G
铁
和F
支
,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
底。
即:F
浮<G
物
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
浮=G
物
,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
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即:F
浮=G
物
,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
浮
与G物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
2.实验:
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
[质疑]:(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空心的,F
浮>G
物
,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
)
(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
)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F
浮不变,挖空使G
物
变
小,当F
浮>G
物
,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
)
[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应用
轮船
(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即:排水量=m
船+m
货
[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
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
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变,ρ
海水>ρ
水
,所以V
排海水
<V
排水
)
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
排
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
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潜水艇
[演示]:
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
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
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
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
浮
是否变化?(塑料管形变很小,V
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
浮
不变)。
(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
(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
浮
>G
物
,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
入管子,重力变大,F
浮<G
物
,所以下沉)
[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潜水艇:
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气球和飞艇
[演示]:“热气球”的实验。
[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
原理:ρ
气<ρ
空气
,(即利用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通过改变气囊里气体的质量
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来实现升降的。
)使它受到的F
浮>G
物
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
·其他应用
密度计、盐水选种等。
附:板书设计
复习:
1.物体的浮沉条件:
F
浮>G
物
上浮最终漂浮ρ
液
>ρ
物
F
浮=G
物
悬浮ρ
液
=ρ
物
F
浮<G
物
下沉最终沉底ρ
液
<ρ
物
2.通过调节物体受到的F
浮或G
物
,可以调节物体的浮沉。
新课:
应用
1.轮船:把物体作为“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潜水艇:依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3.气球和飞艇:ρ
气<ρ
空气
,使它受到的F
浮
>G
物
而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