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岵与采薇之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思乡诗《小雅·采薇》赏析思乡诗《小雅·采薇》赏析《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雅·采薇》赏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采薇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译文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
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
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
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
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
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
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
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
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
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
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
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
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
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
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注释(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
诗词品评采薇诗词品评采薇《采薇》是《诗经》中的诗词。
《采薇》是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
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
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虽是口头语、眼前景,却反映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苦。
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另还有一种说法,“比”将为比作戍边战士,暗喻战士生命的流逝。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
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绪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
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
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
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较短的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表达方式被誉为“古代诗歌之冠”。
在《诗经》中,有很多较短的诗篇,它们既富有感情,又富有哲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
1. 《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采薇之时,怀念自己的父母和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亲情和故乡的留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岁月无情、时光流转的主题。
2. 《葛屦》葛之覃兮,施于中庭。
束帛之从兮,百里宁婴。
朝君封于溱与洧,夕余邯郸。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景仰和忠诚,以及对待君王的奉献精神。
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无奈和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篇庄重肃穆,语言明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少女在水边辛苦地捕鱼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爱情与自由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4. 《白华》白华陶夜光,青囊金构黄。
贯珠数遗掾,腰间新忆公。
这首诗以极其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通过短短的几句话,传达了深情厚意和对亲情的珍视之情。
5.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以描绘雎鸠之间的亲昵行为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情侣关系的向往。
通过简单的意象和节奏感,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
以上是一些《诗经》中的较短诗篇,这些诗篇都以简练的文字、朴素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它们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意象,抒发了古人对于亲情、爱情、友情和家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经小雅74篇原文及译文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3.《南陔》:南陔之原,埸莽茫茫。
霜雪悲风,旁闻哀响。
4.《汉广》:汉之广矣,不肯一日暴。
自西徂东,尔民何忧。
5.《巷伯》:巷伯之馆,在垣之端。
寤寐无为,有孚执言。
6.《车舝》: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其右。
7.《车遄》:车之遄遄,马之疾趋。
骤发而驰,中道而阻。
8.《汝坟》:汝坟既荒,竹路斯幽。
言采其葛,实绩其鬱。
9.《丰年》:丰年多黍,饱食自得。
谁知我者,天子之嘉。
10.《黍离》:黍离之子,于归之娣。
言怀安之,实绩之历。
11.《曹衣》:曹衣其罘,维锜其裳。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2.《大东》:大东于蕃,既见君子。
乘肥马之首,有酒盈樽。
13.《大难》:大难涉兮,山川困。
车不可以乘兮,徒不可以行。
14.《公卿》:公卿于蓬,天子于降。
车服半双,君如不容。
15.《鹿鸣》:鹿鸣食野,鱼在于沼。
享福之家,必有余庆。
16.《鹿鸣之什》:饮彼旨酒,犹及肥羮。
无庶无饔,我心欢畅。
17.《南山》:南山有台,北山有石。
愿为此戴,长不相负。
18.《崧高》:崧高维岳,鲁侯之峯。
于以为岳,方将南行。
19.《任风子》:任风子兮,南山伊阿。
易水寒兮,冀与子同。
20.《鹤鸣》:鹤鸣九皋,声闻于野。
系彼竹帛,谁从者说。
21.《将仲子》:将仲子兮,宜戎于莒。
东家之女,畀我妻子。
22.《青门》:青门之牙,悠悠我思。
谁之矛矢,筑寝在庐。
23.《卫风》:蓼莪之猷,於戏前王。
於嗟徵夫!抱布贸丝。
24.《甫田》:甫田之荣,麦秀成行。
於嗟乎田,云雨其吉。
25.《东篱》:东篱菹兮,南浦之滨。
畀君君子,乐思今始。
26.《柏舟》:柏舟饰兮,载菇车。
秋风肃兮,木叶舞。
27.《蓼莪》:蓼莪之菹,在彼青莎。
乘彼四骆,驾言东行。
28.《卫风》: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钦此匪人,谁谓荼苦。
29.《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于嗟麟兮,龙舒一指。
《采薇》全文与赏析《<采薇>全文与赏析》《采薇》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家途中抒发感慨的诗篇。
全诗共六章,以采薇起兴,生动地描绘了战士们的戍边生活和思乡之情。
原文如下: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接下来,让我们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诗的开头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起兴,通过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反复强调回家的愿望,然而一年即将过去,却仍不能归家,这反映了战士们戍边之久,归家无期的痛苦。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道出了不能归家的原因是因为要抗击猃狁的侵扰,为了国家的安宁,战士们不得不舍弃家庭,常年征战在外。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薇菜变得柔嫩,战士们的思乡之情也更加浓烈。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内心的忧思如烈火燃烧,又饥又渴的困境,加上戍守之地不定,无法传递家书,这种种痛苦交织在一起,让人深感战士们的不易。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薇菜已经长老,一年又到了小阳春。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战事频繁,没有片刻休息,内心的愧疚愈发沉重,担心自己无法归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几句描绘了战争的场景,盛开的常棣花,威武的战车,雄壮的战马,展现了军容的盛大,也说明了战士们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诗经采薇作品赏析导语:《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这是一首戎卒回乡诗,唱出参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以下是小编整理诗经采薇作品赏析的资料,欢迎阅读参照。
创作背景从《小雅·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作于西周期间。
至于此诗的详细创作年月,有三种说法。
一、《毛诗序》:“《采薇》,遣戍役也。
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
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保卫中国。
故歌《采薇》以遣之。
”郑笺:“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属为将,率将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乱,歌《采薇》以遣之。
”可见毛诗认为《采薇》是周文王时势。
旁证有《逸周书·叙》:“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备玁狁。
”朱右曾注:“《诗·采薇序》与此略同。
”二、汉代说《诗》者还有齐诗、鲁诗、韩诗。
三家诗与毛诗不一样,认为《采薇》是周懿王时势,旁证有《汉书·匈奴传》:“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残忍中国,中国被其苦。
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岂不日戒,玁狁之故。
’”三、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据铜器铭文考据,认为“《采薇》《出车》实同叙一事”,“《出车》亦宣王时势”。
“从现代出土青铜器铭文看,凡记猃狁事者,皆宣王时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综上所述,此诗的创作时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说。
从诗歌内容来看,文王说实不行取。
由于从叙事看,是征战回还之事,绝非出征始发之事;从抒怀看,但有悲伤之感,绝无安慰之情,全诗也无一句天子之语,说是周文王歌《采薇》以遣戍役,是没有依据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际恒、方玉润都反对此说。
说是周懿王时势,“经传皆无明文”(程俊英等《诗经注析》),《汉书》晚出,实是据诗立说,不可以反证。
说是宣王时势,所据为考古成就,又未得文件旁证。
陈子展《诗经直解》谓:“玁狁患周,非止一世。
”正可不用拘泥。
方玉润《诗经原始》谓:“至作诗世代,都不行考。
《诗经》中的优美诗句《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下面是一些优美的《诗经》诗句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采薇》)这句诗表达了辛勤劳动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重复,生活的运转也不停止的哲理。
它让我们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彼其之子,三百人所。
“(《子衿》)这句诗反映了古代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
然而,在文化进步的今天,我们需要打破这种传统观念,追求男女平等,推动社会进步。
3. "天生烝民,有物不获。
民之讥我,于何有哉!“(《采蘩》)这句诗倡导天赋人权的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压迫和不公正的问题。
它提醒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促进平等和正义的社会。
4.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鹿鸣》)这句诗强调人的天性本善,但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的习性渐渐远离了初衷。
这让我们思考如何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保持善良的本质。
5. "无退我车,无车我犊。
岂敢爱以介?畏此车之役!“(《车舝》)这句诗表达了古代社会中车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劳累,呼唤人们的自由和平等。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权利,拒绝被压迫和奴役。
6. "庶民攻其牛,有犬攻其狗。
“(《华黍》)这句诗揭示了社会中弱势群体遭受不公正对待的现象。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中的弱者,为他们争取权益,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7.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夭》)这句诗描绘了春天桃花盛开的美景,寓意着欢欣和团圆。
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快乐,强调家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爰有寒女,贞于嘉矣。
爰有嘉丑,贞于寒矣。
“(《陟岵》)这句诗强调男女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平衡,以及美貌与品德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要超越外貌,注重内在品质,培养自身的美德。
以上是《诗经》中的一些优美诗句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采薇》理解赏析《采薇》理解赏析《采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采薇”之意实乃相思之举。
我们采用《诗经·召南·草虫》一诗佐证之: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夷。
《毛序》说是“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毛诗正义》)。
欧阳修解:“召南之大夫出而行役,妻留在家。
”(《诗本义》)朱熹认为:“南国被文化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
”(《诗集传》)由此可见,以“采薇”起兴,实言诗人行役在外而思家中之妇也,而且由“薇亦作、柔、刚止”还可勾画出思念的情感轨迹。
“靡室靡家”言家中并无配偶。
家者,有妻方为“家”;室者,有子才为“室”。
无妻则无子,无家则无室。
因此“靡室靡家”,在根本意义上不是思念故乡,而是希望回家娶妻生子,过太平日子。
依此,“靡使归聘”应当释为“没有人让我回去谈婚论嫁”,言外之意是如果能回去,自然有人与之完婚,说明有人在等他,这个人就是诗人边采薇边忧思的恋人。
正因为“靡使归聘”,再加上“我戍未定”(教材此译“我们驻守的地方不固定”,不妥,因为战线再长,相应的部队要有相对固定的镇守地方,故较为妥当的译法是“我们驻守的时期不知道有多久”),才会“我行不来”,此句按事情发展的前后逻辑,应当释为“我出去打一仗可能就回不来了(永远也成不了亲了)”。
为什么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驾彼四牡”两章极状战争激烈之场面,从“一月三捷”“岂不日戒”可以看出战事之急,更可反衬出诗人说这句话时的悲壮之情,同时也补述了“我戍未定”“不遑启居、处”。
一此一彼,第四、五两章与首三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都非常顺畅了。
正因为以上三点,诗人之“忧”才会由弱到强,以至于“痛”(“疚”),战争耽误了他的终身大事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家里可能还有一位妙龄女子在痴痴地等他回来!不信再看:从“薇”到“华”除了一种上述的插叙之妙外,还有深意。
《采薇》原文及赏析《<采薇>原文及赏析》《采薇》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相信大家对它都不陌生。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一下这首充满韵味的诗。
原文是这样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咱们先来聊聊这诗里的故事。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士兵,他们远离家乡,在边疆戍守,抵抗着猃狁的入侵。
他们一边采摘着薇菜,一边念叨着回家。
那薇菜从刚发芽,到鲜嫩,再到变老,时间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可回家的日子却遥遥无期。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这里的“薇亦作止”,那薇菜刚刚冒出芽来,多新鲜呐,就像士兵们刚开始戍边时的那份朝气和期待。
可“岁亦莫止”,一年就要结束了,还回不了家,心里那个失落哟。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士兵们心里着急上火,又饿又渴,戍守的地方也不固定,连个能帮他们打听家里消息的人都没有。
想想看,要是咱们在外面,联系不上家人,得多着急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两句简直绝了!当初离家的时候,杨柳随风飘舞,多么美好的景象。
现在回来,却是大雪纷纷,道路泥泞。
这一对比,把那种时光的变迁、心境的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好像咱们小时候出门玩耍,阳光明媚,回来时却已夜幕降临,那种感觉,是不是一下子就懂了士兵的心情?再来说说这诗的艺术特色。
它的语言特别质朴,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词儿,但就是能打动人心。
重复的“采薇采薇”,就像士兵们单调又无奈的生活,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盼着回家。
浅析《诗经·国风》的主题思想【摘要】《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诗歌总集。
我常常把它看作是一种圣洁的神圣之物,《诗经》,它让我领略了文学之华美,爱情之纯洁,劳动人民的智慧……《诗经〃国风》是《诗经》的最重要的部分,思想内容广阔,成就也最高,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
在我临毕业之前,通过我的论文,写出我对《诗经》的认识和感受。
只要本着对中国文学的热爱,善于、敢于对中国文学作品做出自己的研究与认识,在语文的教学中一定能感染我的学生,让中国优秀的文学艺术得以发扬光大!【关键词】《诗经》《国风》主题思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进入中学后接触的第一首《诗经》的诗,在我最早学习它的时候,总觉得是那样的神秘,那样对我有吸引力,总觉得它是那样的神奇,那样的美……教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他精彩的讲解,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也是在他的教育与感染之下,我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诗经》,我总是那么神往,我常常把它看作是一种圣洁的神圣之物,如天山雪莲般不可企及,也如莲花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随着我渐渐的成长,也渐渐地走近了《诗经》,它让我领略了文学之华美,爱情之纯洁,劳动人民的智慧……一、《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
《诗经》主要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最后编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诗经在先秦时期是音乐作品。
现存305篇,故俗称“诗三百”。
就其内容和写作形式分为《风》、《雅》、《颂》三种。
相传《诗经》是经孔子删订而编撰而成的,“秦火”○1之后,《诗经》只能保存在民间。
关于《诗经》中作品的收集与成书,相传有三个来源:一是“采诗”,据说是各个国家派出“采诗官”到民间去收集各国各地的民歌;二是“献诗”,公卿大夫至于列士们把他们写的诗献出来;三是“留诗”,是朝廷乐官保留的仪式用乐,如祭祀诗,燕飨○2诗等。
陟岵与采薇之比较吴秋明生技102说实话《陟岵》这首诗我之前并未读过,但是读完后感到了人生深深的无奈,以及对自由对亲情的渴望,而我也尝试着用我自己的话来翻译了一下。
陟彼岵兮,登到山顶瞻望父兮。
远望仿佛看到我的父亲父曰:“嗟!听父亲呼喊我:“唉!予子行役,我儿现在远在服役夙夜无已。
征战行军不分昼夜上慎旃哉,万事都小心翼翼啊犹来!无止!”早回!别留在异乡!陟彼屺兮,登到山顶瞻望母兮。
远望仿佛看到我的母亲母曰:“嗟!听母亲呼喊我:“唉!予季行役,我儿现在远在服役夙夜无寐。
从早到晚不得眠。
上慎旃哉,万事都小心翼翼啊犹来!无弃!”快回!别死在异乡!”陟彼冈兮,登到山顶瞻望兄兮。
远望仿佛看到我的兄弟兄曰:“嗟!听母亲呼喊我:“唉!予弟行役,我弟弟现在远在服役夙夜必偕。
从早到晚都辛劳。
上慎旃哉,万事都小心翼翼啊犹来!无死!”早回!别葬在异乡!”看完全部我的心情也十分低落,感觉像是一个迷茫的人在无声的呐喊,整首诗虚实结合,用词婉转,以第一人称的抒情主体,叙述自己登高望远、思亲恋土,眺望家乡和父母兄长,然后虚写耳边好像听见父母和哥哥对自己反复叮咛凡事要小心谨慎,要及早回家,别死在异乡。
这种把自己的意愿写成对方的要求和希望的写法,不直接写自己想念父母,而是写好像听到父母的殷切叮咛和期盼,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和父母的无法压抑的互相思念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能否生还故土的深沉忧虑和对非正义战争的控诉。
而真正要了解整首诗的意境必须先要了解故事的背景,周朝时期的魏国地处山西运城市南部的芮城县一带,土地贫瘠,统治者又向人民征收双重税,而且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连年征战,致使老百姓如牛负重、苦不堪言。
公元前661年(周惠王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所灭。
其民间歌谣《魏风》多为反对兼并战争和强制性徭役,以及反对贪官污吏而富于战斗性。
在这个环境下,《陟岵》亦被流传了下来。
《陟岵》的这种以委婉曲达和表现手法抒写两地的亲人互相思念的诗,对后来的诗坛也有深远影响。
例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约813~约858)的《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又如盛唐诗人高适(702?~765)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第二首诗是采薇,高中的时候读过,我也比较熟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大体意境呢就是在寒冬,雪花飘飘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全诗六章,可分三层。
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
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
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
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
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
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
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
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
这与诗意不符。
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
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
“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
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
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现在来比较一下异同,作诗风格上采薇虽然出自小雅但却类似国风,而陟岵正是出自于国风,所以说从风格上它们属于相似之作,而且都是反映了年轻壮士渴望归乡之情,创作的背景也同是处于国家沦亡之时,从壮士数次登高回忆的场景来看,两者确实有相同的地方。
但是主要的是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叙述手法上,采薇采用的是倒叙的写作手法既是归途中的追忆,而陟岵采用的是虚虚实实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上,陟岵主要是写出来士兵的登高的幻觉,以幻觉加深他内心的归乡之情,而采薇更多的是采用直接描写,从边关士卒的“采薇”可以看出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采薇我认为写作的涵义更为深刻,不仅写出了士兵思念家乡的情感更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恸。
包括直接描写了大作的霏霏雪花,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等等,让人很有代入感。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
总结来说,就是陟岵更像是一部科幻片,让人想象,情绪委婉。
采薇更像是纪录片,片段不断的回放,让人带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