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解读67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6.65 MB
- 文档页数:67
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一、背景为了贯彻落实“三科联动”发展战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高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全国文化事业发展,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文旅综发﹝2020﹞48号),明确第四批示范区创建标准和条件,为全国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不断推进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二、总体要求本次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需要各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社会力量和群众的共同努力。
要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为群众提供高质量、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服务。
三、创建标准1.制定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地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公共文化服务职责、内容、标准和服务对象,统筹考虑各方面资源和条件。
要重点建设区域性综合文化中心、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惠民项目、基层文艺团体等,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2.提高公共文化场馆服务质量要提高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服务标准和评估体系,提供优质、周到、便捷的服务。
要注重场馆设施的维修和设施升级改造,并不断提升文化活动的质量。
3.建立文化服务评价机制各地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建立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具体的评估标准和评估周期,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引进和培育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机构。
要坚持质量和效益相结合的评价原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4.强化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和管理制度。
加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注重人才培养和培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要引进一批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5.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力度,建立和完善文化设施规划和统筹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标准和规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一、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是为了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的制定,将有利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创建标准。
1. 定位明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应当根据地方文化资源和特色,明确定位,突出文化特色,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形成鲜明的地方文化品牌。
同时,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2. 服务设施完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应当建设完备的文化服务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以及数字化文化资源服务设施。
这些设施应当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
3. 人才队伍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应当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提高文化服务水平。
同时,要注重引进和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的文化服务人才,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4. 制度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应当建立健全的文化服务制度,包括文化服务评价制度、文化服务管理制度、文化服务激励机制等。
这些制度应当能够有效地推动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提升,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5. 社会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同时,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发展。
三、总结。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的制定,将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同时,也将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创建标准根据全省各县(区)、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公共文化服务在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基础上,为调动各种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的县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坚持机会均等、既看存量又看增量、重在创新提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制订如下创建标准。
一、创建标准总体构成创建标准由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为示范县资格评定的主要依据,第三部分为验收内容。
第一部分为常规指标占比60%,常规指标是指以申报时的本县(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为基础,由各县级人民政府自行列出经过创建要达到的目标,设定目标时要“跳起来摘桃子”,创建后至少要达到创建指导标准。
第二部分为创新发展占比40%,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的主要任务为方向,破解制约本县(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难题,重点在体制机制、服务方式和效能发挥等方面寻求突破、大胆创新。
第三部分为加分项,示范县的创新案例、创建经验受到省部级以上部门推广或领导肯定,或在全国主流媒体、网络上产生较大影响,分值为前两部分得分总和的10%,最高不超过30分。
二、创建指导标准创建指导标准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创建的指导性标准,未涉及到的指标参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考核指导标准》和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评估定级标准等指标,随国家和省级指标动态调整。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1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网络健全,符合国家相关建设标准,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到我省的中上水平。
实现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2.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
县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设施空间符合美化、舒适化、优质化的要求。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附件2: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示范区创建标准东部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深化改革,加强城乡统筹,突出软件建设,率先建成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1.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参加活动。
实现市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建有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
2.图书馆建设。
市、县两级图书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市、县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4册次以上;人均到馆次数0.5次以上。
3.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建设。
市辖两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县文化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
4.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
100%的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
5.村(社区)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建设。
结合村级(社区)行政组织办公场所建设,100%的行政村(社区)建设面积不低于200平米的文化活动室(中心),每个文化活动室都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6.公共电子阅览室(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建设。
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市及所辖县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100%的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全覆盖。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7.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
附件1: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010年文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建立若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探索“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工作方式,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文化部、财政部拟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下简称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充分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调动各地政府的积极性,集成、整合、提升“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二、基本做法(一)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确定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性意义的地区和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以及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二)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相结合,同步实施,同步推进。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的具体实际,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设工作,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形成一系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努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