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9(高一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体验诗歌带来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背景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毛泽东及其作品《沁园春·长沙》。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字词难题。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的鉴赏文章。
3. 搜集其他有关毛泽东的诗词,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八、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秋色的诗词,与《沁园春·长沙》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特色。
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
以下是本文库为你整理的《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学习路上,为你加油!【篇一】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
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诵读入境,欣赏诗意,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他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
"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听录音范读。
四、品评、鉴赏全词:师:诗歌为了押韵,或者为了强化语言的启示性、传神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这是这样。
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生: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生:"万类霜天竟自由"统领下文,这个关键的词又叫"一字领起"。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篇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设想:1、高一学生的学习有一个与初中知识衔接的问题,所以设想在导入中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形成知识的系统联系,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热情。
2、本文相对是一篇比较简单的现代诗词,不准备在字词句的理解上花太多的时间。
考虑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文章大意,准备让学生自己研究。
3、在研习中,让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一、导入与准备当代诗人任泽键在《诗人毛泽东》中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
”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泽东,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再由《沁园春雪》导入,引出话题:从词牌介绍到内容,《雪》写于1936.2,红军长征是一次大撤退,牺牲了很多革命战士,处于革命低潮时期,这首词可得出是革命低潮时期所写的吗?简述《雪》的大致内容,可见气魄非同一般,33岁的毛泽东又是如何?展示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毛泽东其人,展示《长沙》手迹,看着手迹听录音朗读。
1、学生背诵《沁园春雪》2、简介背景其人后,学生谈感受3、展示书法后,从毛泽东的书法上看出他什么品质?二、朗读疏通、品评鉴赏1、开头三句,环境渲染,秋天寒意顿生,下面的情景可能会苍凉,但读后却并无凄寒之感,秋虽肃杀,然心中一片豪情,反衬手法的运用。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和他对故乡长沙的热爱之情;
2.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
1. 教学材料
古诗词《沁园春长沙》
2.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引出本节课的话题——长沙,引导学生对长沙城市的了解和想象。
步骤二:朗读、解释
教师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和他对故乡长沙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一起朗读《沁园春长沙》。
然后,教师对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进行详细解释。
步骤三:分析句子
教师分段分析每句话的字句,让学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挖掘出古诗词所体现的长沙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特点。
步骤四:感悟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接触、口述,或在画面中找到与沁园春情感相关的东西,从感官经验入手来体验这首诗的美丽。
然后,教师鼓励学生把对作品的感受与“爱国情怀”相联系。
步骤五:自主解读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分析《沁园春长沙》的感性和理性体验。
孕育出学生对这首古诗词的深刻理解与生动印象。
三、教学总结
本次课程主要是通过文学鉴赏的方法,使学生更全面、准确的了解中国文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阅读理解能力、感性认识和审美能力的目的。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慷慨激昂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忆事三、鉴赏课文(一)赏析词的上片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水、船、鹰、鱼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导语】⾼⼀新⽣要根据⾃⼰的条件,以及⾼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的特点,找寻⼀套⾏之有效的学习⽅法。
今天⽆忧考为各位同学整理了《⾼⼀语⽂沁园春长沙教案》,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篇⼀】⾼⼀语⽂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泽东早年的博⼤情怀和⾰命壮志。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课时 1、板书课题,解题。
2、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词”,是配⾳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样,逐渐跟⾳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不同的规格。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沁⽔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作诗咏其事, 此词牌由此⽽得名。
3、介绍写作背景 这⾸词作于1925年,当时⾰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罢⼯相继爆发,湖南、⼴东等地农*动⽇益⾼涨。
⽑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战线已经确⽴,国民⾰命政府已在⼴州正式成⽴。
这年深秋,⽑泽东去⼴州主持农*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洲,写下这⾸词4 4、教师范读课⽂ 5、学⽣朗读课⽂。
注意读准字⾳: 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ò遒qiú遏è 6、指定2-----3名学朗读课⽂,教师指导。
7、布置练习:要求学⽣背诵课⽂。
第⼆课时 1、检查学⽣背诵课⽂ 2、解释分析课⽂ 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站在橘⼦洲头,望着江⽔⽇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8篇)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一课,能够: 1. 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掌握诗的整体结构、词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学会运用相关的诗歌分析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 掌握诗的整体结构和主题; 2. 分析和理解诗中的隐喻、修辞和表达方式。
难点: 1. 理解和诠释诗人的写作意图; 2. 通过诗歌分析方法和技巧探索诗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篇:《长沙优美的自然景色》1. 教学内容本篇将介绍《沁园春·长沙》中描写长沙自然景色的部分,包括长沙的山水、花草、天空等。
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一些图片展示长沙的自然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导入:请学生读《沁园春·长沙》中与自然景色相关的诗句,并让学生讨论这些诗句中的描写手法和意境。
•发展: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分析《沁园春·长沙》中自然景色描写的手法和意蕴,选择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进行朗读和解释。
•小结: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他们对自然景色描写的理解。
•拓展: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自然景色进行描写。
第二篇:《湘江边的闲逸生活》1. 教学内容本篇将介绍《沁园春·长沙》中描写长沙人的闲逸生活的部分,包括湘江边的垂钓、船游和游览名胜等。
2. 教学步骤•引入:播放一段湘江边的闲逸生活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导入:请学生读《沁园春·长沙》中与闲逸生活相关的诗句,并让学生讨论这些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发展: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分析《沁园春·长沙》中闲逸生活描写的手法和意蕴,选择一段描写闲逸生活的诗句进行朗读和解释。
•小结: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他们对闲逸生活描写的理解。
•拓展:让学生设计一个湘江边的闲逸活动,用诗歌的形式表达。
第三篇:《长沙人民的豪情壮志》…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
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
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160;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160;中流击水图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160;#160;#160;层林尽染#160;#160;(静)近观:漫江碧透#160;#160;#160;百舸争流#160;#160;(静、动)仰视:鹰击长空#160;#160;(动)俯瞰:鱼翔浅底#160;#160;(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导入1、著名诗人邵燕祥写过这样一段话:“自然界里不能没有花。
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
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
”“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那么,我们怎样作诗的知己呢?很简单,就是读好诗歌。
从小学到高中,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读过诗,也听过别人读诗,那么大家是否能先来谈谈,怎样读诗才叫读好了呢?2、总结:学诗歌就应按照一读正字音、二读明节奏、三读悟感情、四读入意境、五读理层次、六读品语言逐步进行,我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落实好了这六步,我们就能欣赏到每一首诗歌不尽的美,就能真正和诗歌成为知己!3、电脑屏幕配合展示:下面我们就用这诗歌六步自读法来学习20世纪中国造就的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所写的《沁园春·长沙》。
二、一读正字音(用时5分钟)学生根据课本注释中的提示自由朗读全诗,遇到有拿不定把握的读音还可以求助电脑。
课文注解补充:沁园春(qìn)稠(chóu)寥廓(liáo kuò)峥嵘(zhēng róng)怅(chàng)携(xié)三、二读明节奏(用时5分钟)本环节分为五个步骤,要求学生两人为一组:1、讨论本诗的节奏处理,用竖线将每句中需停顿的地方隔开。
2、参看老师给出的节奏提示,比较异同: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找出诗歌的韵脚,用.标注。
4、参看老师给出的压韵提示,比较异同:本篇守谱押用一部平韵,韵脚分别为“秋”、“头”、“流”、“由”、“浮”、“游”、“稠”、“遒”、“侯”、“舟”。
按律,首句不必入韵,“秋”字盖添叶。
5、大声朗读全词。
四、三读悟感情:(用时15分钟)1、学生点击图标,进入教师提供的互联网系统:即毛泽东纪念馆,内设子目录:生平简介、大事年表、著作选载、诗词作品、手迹手书、音容笑貌、评论研究、回忆怀念等。
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时间的多少对相关子目录进行取舍浏览,教师重点推荐:生平简介、大事年表、音容笑貌。
2、提示学生参看课前预习说明,补充本诗写作背景:背景介绍: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面对大好的革命形式,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了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当时,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惆怅的。
3、比较思考:⑴古人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活泼美好。
为什么?(提示:“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⑵比较:唐·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与毛泽东词中的情感有何不同?(提示: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
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
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对比中,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4、酝酿情感,投入地朗读全词。
五、四读入意境(用时10分钟)本环节为学生提供三种方式,学生可任选一种创设出自己的理想意境,再在此基础上深情朗读诗歌:1、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将自己内心对毛泽东笔下秋景的感悟借助“电脑荧屏”放映出来: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自由调取学生作品,并将优秀作品向全班发布;2、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发挥合理想象,描绘诗中景物。
3、学生任意调用老师准备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大声深情地演绎诗歌,如《秋日的私语》、《水边的啊荻丽雅》等等。
六、五读理层次:(用时10分钟)1、介绍词的发展及《沁园春》词牌:⑴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⑵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如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小令(约50字以下)、中调(约百字以下)、长调(百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
⑶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两首词同属“双调”,一百十四字。
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2、学生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向诗歌结构的深处探寻,让学生写出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感悟:⑴电脑屏幕显示:“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常用的科学阅读方法,是读书笔记的一种。
它要求我们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形式地精要阐释和感悟课文,然后运用自己最精彩的妙语来批注。
它有利于培养我们高层次的阅读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掌握这种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⑵批注范例:上阕: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立:寒秋橘洲处境险恶看:湘江秋景自由美好(远眺山上;近观江中;仰视天空;俯瞰水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抒情回答革命同仁忆:峥嵘岁月豪情满怀恰:同学少年雄姿英发(战斗行动;战斗风月;年龄气质;精神状态)记:江心游泳拼搏快乐七、六读品语言:(用时8分钟)1、教给学生一种“发现式阅读”的方法:发现式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课文,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修辞等内容,然后用“我发现用得好(精美、贴切等),它好在(精美在,写出了)”的句式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2、学生自由品评出诗歌内容的精妙之处,并对其读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输入议论区内。
(对于品评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应及时给予提示和引导,提醒他们抓住一些关键的动词或者是一些能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来点评)八、课堂自学成果检测:(用时15分钟)1、下面加粗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百舸(gē)飞翔(xiáng)遒劲(qiú)B、橘子(jú)廖廓(liáo)漫江(màn)C、携手(xié)遏制(è)苍茫(mán)D、峥嵘(zēng)砥柱(dǐ)怅(chàng)2、下面加粗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夺放)方遒怅(失意)寥廓漫(满)江B、浪遏(阻止)飞舟主(主宰)沉浮鹰击(搏击)长空C、百侣(僧侣)激扬(激浊扬清)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D、击(击打)水峥嵘(不平凡)岁月稠(多)3、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作者的愤恨、迷惘和不解。
B、表现了作者的远大胸怀和革命壮志。
C、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奥秘的寻求与探索。
D、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怀疑和挑战。
5、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等。
它始于宋代。
C、本词写于1925年,时值革命浪潮日益高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词人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抒发感慨,点明自己的革命壮志。
D、词中“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7、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
本词的上阕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是哪一项()。
A、立、看、染、争B、染、争、击、翔C、立、透、竞、问D、看、流、击、竞8、“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A、比拟借代B、比喻借代C、夸张比喻D、比拟比喻9、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中,诗人通过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的意象组合,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活泼美好的秋景图,表现了作者昂扬奋进、喜悦的心情。
B、诗人借助“同学少年”这一意象,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他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C、词的下阕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用法是名词做该句主语。
D、“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同学少年”与“万户侯”,“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对照鲜明,形象突出。
九、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试卷答案,借助网络问卷调查反馈系统,可以很快得知学生对各题回答的正确率,并及时地对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予以具体讲解。
(用时5分钟)十、时间有剩余的学生可以视听课文的朗诵录音或歌曲《沁园春·长沙》(配有画面),也可继续深入浏览即毛泽东纪念馆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