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及黄曲霉毒素的测定及安全处置(精)
- 格式:ppt
- 大小:965.50 KB
- 文档页数:79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与防控措施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毒素,它产生于霉菌黄曲霉中。
黄曲霉菌存在于许多食品中,如玉米、花生、大米等。
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有害,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肝脏损伤、免疫系统抑制等严重后果。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检测和防控黄曲霉毒素成为迫切的任务。
首先,要进行有效的黄曲霉毒素检测。
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可通过化学和生物学方法进行检测。
化学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定量分析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生物学方法则利用黄曲霉菌的生长和代谢特性进行检测。
例如,可以通过培养细胞来监测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也可以通过生物传感器实时监测食品中的毒素含量。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安全问题。
其次,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降低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和传播。
在食品加工和存储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黄曲霉菌的生长条件,如控制温度、湿度、通风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防霉剂和生物控制剂来阻止黄曲霉菌的生长。
防霉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抑制霉菌的生长,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生物控制剂则利用有益微生物对黄曲霉菌进行竞争,达到降低毒素产生的效果。
这些措施可以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降低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此外,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正确选择和储存食品。
在购买食品时,应仔细查看包装,并选择有资质的生产商和销售商。
同时,要注意食品的保存方式,避免食品受潮发霉。
如果发现食品有异味或变质现象,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食品与霉菌交叉污染,也是降低黄曲霉毒素风险的重要措施。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与防控需要多方合作。
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确保食品生产和销售的质量安全。
科研机构应不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检测方法。
食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控制生产流程,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消费者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检测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进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检测实验前,需要确保实验室环境清洁,并进行必要的消毒措施,以防止实验过程中的污染。
2. 提前准备好所有实验所需的试剂和设备,并检查其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和标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要对样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研磨、溶解等,以获得准确的测试结果。
4.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湿度和
pH等,以保证实验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5. 在进行样品提取和净化时,要注意使用合适的试剂和方法,避免对待测物质造成干扰或破坏。
6. 在进行检测时,要按照检测方法的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操作,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7. 实验过程中要做好实验记录,包括实验条件、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等,以备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判定。
8. 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样品和试剂等可能含有毒性的物质中,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9.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现场和设备,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以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环境的安全。
10.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如佩戴实验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设备,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黄曲霉毒素及其检测方法整体解决方案一、黄曲霉毒素介绍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为AF)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
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饲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人体及动物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损害严重,该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及粮食制品中。
黄曲霉毒素比较耐热,加热至230℃才能被完全破坏,因此一般烹饪加工也不易消除。
二、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1、引起急、慢性中毒:黄曲霉毒素是剧毒物质,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黄曲霉毒素属肝脏毒,除抑制DNA、RNA的合成外,也抑制肝脏蛋白质的合成,黄曲霉毒索引起人类的急性中毒事件,国内外均有许多报导,最典型的是印度的霉变玉米事件,该事件直接导致了数十人丧生,数百人患上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
2、致癌性:黄曲霉毒素有极强的致癌性,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会诱发肝癌。
它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是目前公认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导,黄曲霉毒素含量在30~50ug/kg时为低毒,50~100ug/kg时为中毒,100~1000ug/kg时为高毒,1000ug/kg以上为极毒.鉴于黄曲霉毒素对人类的巨大危害性,我国对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作了严格规定,其中,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为5ug/kg(即5ppb).三、黄曲霉毒素的种类黄曲霉毒素主要有4种:即B1、B2、G1、G2,其中B1被认为是主要的有毒物质,有2种这些毒素的代谢产物M1和M2。
其中黄曲霉毒素B1主要存在于农产品,动物饲料,中药等产品中;黄曲霉毒素M1是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B1后在体内经羟基化代谢的产物,一部分从尿和乳汁排出,一部分存在于动物的可食部分,如乳、肝、蛋类、肾、血和肌肉中,其中以乳最为常见。
黄曲霉毒素M1的毒性和致癌性与黄曲霉毒素B1的基本相似。
由于牛乳及其制品是人类、特别是婴儿的主要食品,所以其危害性更大.四、最新政策及国标(含国外一些政策)1、自2003年8月1日起,凡在我国境内从事米、面、油、酱油、醋生产加工的企业,其产品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
黄曲霉毒素检测仪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残留的问题逐渐凸显。
而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危害。
因此,黄曲霉毒素检测仪作为检测这种有害物质的高效手段被广泛使用。
为确保检测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本文将介绍黄曲霉毒素检测仪的安全操作和保养规程。
安全操作规程1. 检测前的操作准备在检测之前,应对仪器进行检查,确保仪器正常工作。
确认仪器工作正常后,需要进行以下操作准备:1.准备好标准物质和样品,标准物质应为已知浓度的黄曲霉毒素,样品需要从正规渠道获取。
2.明确检测的黄曲霉毒素种类,不同种类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有所不同。
在检测前需确认所需要检测的黄曲霉毒素种类。
3.在检测前,需要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对其进行正确的接线和调试。
2. 检测操作流程在检测过程中,应按照以下操作流程进行:1.打开仪器,根据检测要求进行参数的设定和调试。
2.进行空白对比检测,此过程为了和样品检测的结果作对比,判断样品的可靠性。
3.根据样品检测要求,添加相应的试剂。
4.检测过程中需保持干净整洁,防止杂物降低检测精度,对检测操作区域进行消毒。
3. 检测后的操作1.关闭仪器,按照使用说明书对仪器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
2.对于检测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置。
3.检测结果报告产生后,对报告进行保留和管理。
保养规程1. 仪器的日常保养1.在仪器运行之前,需先对仪器进行清洁。
应使用软布、干燥的毛刷、吸尘器等设备对检测仪进行清洁,清除仪器表面附着的灰尘和杂物。
2.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
应按照使用说明书对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先检查所有接线是否紧固,检查有无脱落或损坏的部件,并更换故障部件。
3.对仪器存放环境进行控制。
检测仪应存放在干燥、通风、无腐蚀气体和无振动的环境中,防止仪器受潮或受到其他有害影响。
2. 仪器的定期维护1.检测仪每日应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
清洗和消毒前应关闭检测仪电源,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是什么?黄曲霉毒素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非常的常见,它是一组化学构造相似的化合物。
那么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解答。
文章目录一、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二、黄曲霉毒素的临床特征三、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急救措施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1、生物鉴定法可检测黄曲霉素其特点是待检样品不需很纯,主要用于定性,共有10种:抑菌试验;对微生物遗传因子影响试验;细菌发光试验;荧光反应;组织培养检测法;鸡胚试验;鸭胚试验;鳟鱼试验;植物试验;饲喂实验动物试验。
生物鉴定法是利用AFT能影响微生物、水生动物、家禽等生物体的细胞代谢,来鉴定AFT的存在。
其方法专一性差,灵敏度低,一般只作为化学分析法的佐证。
2、化学分析法可检测黄曲霉素最常用的为薄层层析法(TLC),适用于粮食及其制品、调味品等AFB1的检测,主要是半定量。
利用AFB1具有荧光性的特点,提取和浓缩样品中的AFB1,用单向或双向展开法在薄层上分离后,在365nm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蓝紫色荧光,根据在薄层上显示荧光的最低检出量定量,其灵敏度为5μg/kg。
由于薄层层析法测定AFB1不是很专一,因此样品中其他荧光物质的干扰造成测定误差。
3、仪器分析法可检测黄曲霉素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液体为流行相的新型色谱技术。
是分离分析各种AFT 的好方法,如配以荧光检测器,则该法具有灵敏度高、分离能力强、特异性好、测定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
在国外己广泛地用于食品中AFT的测定。
但由于食物样品成分复杂,在进行液相色谱分离分析前,需对样品作彻底有效的净化处理。
常用的净化方法是柱色谱法,该法操作繁琐,且需使用大量有机溶剂。
4、免疫分析法可检测黄曲霉素这种方法是利用免疫、酶及生化技术,开辟了AFT分析的新领域。
目前应用的方法有放射免疫法、亲和层析法和酶联免疫法。
放射免疫法。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比较准确迅速、操作简单、易于标准化。
第十三章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有害物质与有害物质的概念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与来源三、加强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的必要性食品中有害物质常用的检测方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色一质联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第一节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检测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药剂统称,种类很多。
我国农药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全世界实际生产和使用的农药的品种为500多种,其中大量使用的有100种,主要是化学合成生产的。
•我国现有主要农药合成企业近400家,已建成700 千吨以上原药生产装置,可常年生产250多种原药、农药中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国第一),农药产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我国已由农药进口国变成农药出口国。
•新品种与新工艺不断出现。
常用的有: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两类。
杀虫剂有胺丙畏、苯胺硫磷等。
除草剂有丙草胺、麦草畏等。
生长调节剂有烯效哇、多效哇、油菜素内酯等。
•生物农药发展迅速。
•农药加工剂型增多,主要有乳油、粉剂、粉粒剂、悬浮剂、水剂、片剂、烟剂等。
•原料及中间体已经满足国内需求。
•存在问题:1、产品结构不合理,个别品种老化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我国68.5%10.4%18.3%发达国家40%20%40%2、农药加工落后,助剂研究滞后我国原药与制剂比例较低,目前为1: 9但发达国家为「10-303、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我国农药产量约占全球的25%但销售额不足8%4、生物农药还应大力发展。
•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控制人类传染病、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及确保人体健康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大量广泛用农药也会造成对食物的污染O•农药残留是指农药施用后,残存在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产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残留的数量叫残留农药进入人体的方式•食品中普遍存在农药残留/残留量随食品种类及农药毒性都很的种类不同大,有的还可在人体内蓄积,对人体造成危害。
1. 目的:建立黄曲霉毒素测定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进行检验,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依据: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3.范围:适用于所有用黄曲霉毒素测定法(一部)测定的供试品。
4.责任:检验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内容:5.1. 本法系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药材、饮片及制剂中的黄曲霉毒素(以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和黄曲霉毒素G2总量计),除另有规定外,按下列方法测定。
5.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乙腈-水(40:18:42)为流动相,流速每分钟0.8ml;采用柱后衍生法检测,衍生溶液为0.05%的碘溶液(取碘0.5g,加入甲醇100ml使溶解,用水稀释至1000ml制成),衍生化泵流速每分钟0.3ml,衍生化温度70℃;以荧光检测器检测,激发波长γex =360nm(或365nm),发射波长γem=450nm。
两个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5.1.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品(黄曲霉毒素B 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标示浓度分别为1.0μg/ml、0.3μg/ml、1.0μg/ml、0.3μg/ml)0.5ml,置10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作为储备液。
精密量取储备液1ml,置25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即得。
5.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供试品粉末约15g(过二号筛),精密称定,加入氯化钠3g,置于均质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溶液75ml,高速搅拌2分钟(搅拌速度大于11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离心速度2500转/分钟),精密量取上清液15ml,置5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微孔滤膜(0.45μm)滤过,量取续滤液20.0ml,通过免疫亲和柱(AflaT-est@P),流速每分钟3ml,用水20ml洗脱,洗脱液弃去,使空气进入柱子,将水挤出柱子,再用适量甲醇洗脱,收集洗脱液,置2ml量瓶中,并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