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讲脾虚证
- 格式:docx
- 大小:25.27 KB
- 文档页数:7
脾虚的各种症状1、脾热2、脾寒3、脾湿脾热主要是积食造成,往往和脾湿结合在一起,形成湿热。
湿热是最普遍的问题,湿热就是腐烂的垃圾聚集而成,人体要调节湿热,就要给湿热一个出口。
这个出口在哪就会引发哪里的问题。
湿热引发的症状有发烧、腹泻、湿疹、鹅口疮、黄疸、以及其他表现为热、毒、霉的病。
湿热的主要表现是热、毒、霉、臭,容易引发细菌和病毒感染,如腹泻发展成痢疾、霉菌、湿疹溃烂发臭、发烧导致各种炎症。
(咳嗽另外说,不光脾胃问题。
)湿热排出的方式是粘液。
如果腹泻、臭、有粘液就可以判断为湿热,湿疹最后会流黄水,也是湿热。
黄疸表现为暗黄,也是湿热。
鹅口疮是湿热从口腔排出,则容易生霉菌,形成鹅口疮。
这是湿热排出的方式。
一部分有痰的咳嗽,是湿热引起。
脾到肺的升化失常。
湿热,就容易在各处形成粘液,这些粘液里滋生细菌,就形成各种炎症,这种道理对大人也适用。
因此,有以上这些症状,就可以判断是湿热,治疗湿热的方法,简单的就是薏米,薏米除湿,而且性情相对平和,好调味,容易喂。
其它还有茵陈、茯苓、泽泻等,但因为味道不好,不建议给宝宝用,除非严重的湿热情况下。
薏米除湿,且性偏寒,所以可以除湿热,健脾。
一个月的小孩可以吃薏米汤。
但因为薏米带寒性,所以不要一概都吃,有些人并不适合吃,就是脾寒的。
一般宝宝不会脾寒。
脾寒多因为久病、寒风入胃、先天疾病。
脾寒的表现是吐奶,食欲不振,大便稀清,甚至如水,颜色浅,胃痉挛哭闹,打嗝,打嗝并不都是脾寒,但一部分是。
脾寒可以用少量姜丝冲水吃饭前喝。
如脾寒吐奶,可以在喂奶前根据年龄喝5-30ml姜水。
很小的宝宝,可以用姜汁滴在舌头上。
姜的作用主要用于暖胃,不要用多,特别晚上要注意使用。
脾寒会导致脾胃蠕动缓慢,食物不消化或过久停留于胃里。
所以脾寒也会导致湿,就是湿寒,湿寒主要表现为虚弱,面色白、食欲不振,不喜饮水、咳嗽白痰,大便溏泻色浅,无味有粘液。
这就用炒薏米煮粥。
炒薏米(薏米放炒锅里面干炒,发黄即可煮粥)、大米、姜丝粥,严重的可以用泽泻、桂皮、炒白术,不过小儿一般不会到这种情况。
1 概述1.1 中医对脾的认识《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均描述了脾主运化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指出气血生成由脾胃相互协调完成;《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说明脾主司肌肉和充养四肢百骸的属性;《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指出脾气健旺则外邪不易入侵;《养生四要》曰:“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精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表明脾也有阴阳之分。
上述有关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为之卫”以及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不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而且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生殖、运动系统功能也密切相关。
正是由于脾在脏象理论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得对脾本质的研究历久不衰并取得了长足进步。
1.2 脾虚证诊疗标准的变迁脾虚证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开展研究最早的证候之一,对其诊疗标准的探索呈现不断扬弃和演变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中期,原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组最早提出脾虚证诊断方案[1]。
198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订脾虚证辨证诊断标准[2]:1)食欲减退;2)食后或下午腹胀;3)大便溏薄;4)面色萎黄;5)肌瘦无力;5项之中具备3项以上即可诊断,由此初步有了脾虚证全国性辨证诊断标准。
1986年该专业委员会对1982年的辨证标准进行修改,将大便溏泄列为第1项,食后腹胀增加了喜按的条件,并推荐尿D-木糖排泄率(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研究所提出)和唾液淀粉酶酸负荷试验(原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室提出)作为辅助实验室疗效参考指标[3]。
1987年原国家卫生部、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相关标准都含有脾虚证的诊断和疗效标准[4-5]。
脾气虚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或见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病机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内停,故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负担加重,故腹胀更甚;水湿不运,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日久肢体失养,故神倦乏力;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故面色(白光)白,浮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日久可致营血亏虚,或气血两虚之证;肌肤失去血的濡养和温煦,可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浮弱,是脾气虚弱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脾虚证的变化较多,不同病人表现差异很大。
但作为气虚证,不难与心和肾相鉴别,后者各有独特的定位症状。
比较相关的是胃、肠两腑。
由于气虚多归于脾,胃肠气虚故多从脾治。
因此,确定气虚,排除心脏、肾脏气虚,则大多为脾气虚。
另外便是与下面介绍的几个湿证相区别,详述于后。
辨证注意点首先是气虚。
其次脾所主的功能减弱。
如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可见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或见腹泻(腹痛不甚,无秽臭),再发展下去可见消瘦,面色不华,或虚浮等气虚。
再次,排除湿、痰之证,如苔腻舌胖,形丰等。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脾胃辩证【要点精讲】(一)脾胃概述1脾①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升清脾主统血②病理状态运化功能减弱运化水谷↓:消化功能↓食少,腹胀,便溏运化水液↓:浮肿,水湿痰饮清阳不升:头晕,困重;湿困;气陷,内脏下垂脾不统血:出血③主要症候虚证脾气虚脾气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脾阳虚实证:寒湿,湿热2 胃①生理功能: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②病理状态及主要症候:虚—胃气虚、胃阴虚、胃阳虚实—寒饮停胃、胃热炽盛、食滞胃脘、气滞胃脘(二)证型分析一脾病辨证1 虚证①脾气虚证●涵义: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病因病机:A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损伤脾土B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吐泻太过C禀赋、年老、大病脾虚失养●临床表现:A脾虚水谷不运: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面色萎黄B水湿不化:浮肿,肥胖C气虚:形瘦倦怠●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以及气虚症候②脾虚气陷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病因病机: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久泄久痢、劳累太过损伤脾气、清阳下陷C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调●临床表现: 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B下陷:头晕;坠胀感;内脏下垂C二便:便意频数、久泻不止;小便浑浊●辨证要点:脾气虚症候以及脾气下陷所致的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症候③脾不统血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病因病机: 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血无权●临床表现: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B慢性出血:口鼻、皮肤、二便、月经日久→气血两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辨证要点:脾气虚(或气血两虚)症候以及慢性出血④脾阳虚证●涵义: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名脾虚寒证。
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转运水液、运化物质、
提供能量和维持血液的重要作用。
但是,脾脏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病变。
本文将介绍中医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辨证
脾虚证: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弱影响了这些功能,出现口淡、乏力、饮食不香、大便稀薄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在调补脾气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大枣、山药、黄芪等。
潮热汗出证:脾肾阳气不足,手脚冰凉,出现潮热和出汗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当调补脾肾阳气,使用温补的药物,如干姜、桂枝、黄精等。
湿热痰饮证:由于长时间不当的饮食、环境、情绪的刺激导致体内湿气、痰饮、火毒的聚积,引起胸闷、胸痛、咳痰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用清热解毒、化湿祛痰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车前草等。
二、论治
中医治疗脾病主要从调养脾气、益气和滋阴等方面入手。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脾病的中医药方:
健脾汤:治疗元气不足,脾虚拒食、便泄的病症,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四君子汤:用于脾气不足,脾虚肢体倦怠、食欲不佳,由人参、白术、大枣、陈皮组成。
三峡消积散:治疗脾胃气滞,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由荷叶、茯苓、车前草、草果组成。
让知识带有温度。
脾虚有哪些症状整理脾虚有哪些症状脾虚,中医术语。
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下面是pincai我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临床症状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分类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楚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病因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诞生后,各脏腑组织器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官皆依靠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缘由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对食物的消化和汲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全部的胃肠道疾病都可消失或伴有脾虚。
分类病因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反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进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
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消失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西医认为,脾虚的缘由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头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渐渐变薄,消化腺也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削减,对食物的分解力量降低。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各位中医爱好者,为了让归纳表⽅便交流学习,图表上传受限,只能如此。
如果看得不清楚,建议电脑浏览,或在⼿机上象保存相⽚⼀样存储,再从相册打开放⼤,即可看清)打开今⽇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伤寒论》讲解郝万⼭讲伤寒论70讲视频、⽂字版⼤全1、书的作者简介 /⽂字版2、成书背景和流传 /⽂字版3、《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字版4、关于六经辨证的若⼲问题/ ⽂字版5、学习《伤寒论》的⽅法和要求1/⽂字版6、太阳病概说(1) /⽂字版7、太阳病概说及太阳病提纲 /⽂字版8、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字版9、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字版10、太阳中风论治/ ⽂字版11、桂枝汤的适应症⽂字版12、桂枝汤的禁忌症及加减应⽤ /⽂字版13、桂枝汤的加减应⽤2⽂字版14、太阳伤寒与⿇黄汤的适应症 /⽂字版15、桂枝汤禁忌证/⽂字版16、伤寒兼证(1) /⽂字版17、伤寒兼证(2)/⽂字版18、汉代度量衡制 /⽂字版19、表郁轻证太阳蓄⽔证(太阳腑证1)⽂字版20、太阳蓄⽔证(2)、太阳蓄⾎证概说⽂字版1⽂字版221、太阳蓄⾎症(1) /⽂字版22、太阳蓄⾎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字版23、表⾥先后法则虚烦证 /⽂字版24、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字版25、⼼阳虚证 /⽂字版26、⽔⽓病 /⽂字版27、脾虚证/ ⽂字版28、肾阳虚证/⽂字版29、阴阳两虚证 /⽂字版30、结胸证/⽂字版31、结胸证(2)/⽂字版32、结胸症(3),脏结症⽂字版33、⼼下痞证(1) /⽂字版34、⼼下痞证(2) /⽂字版35、痞证及其类证 /⽂字版36、痞证类证⽕逆证太阳病欲愈侯/ ⽂字版37、太阳病⼩结/ ⽂字版38、阳明病概说 /⽂字版39、阳明病纲要 /⽂字版40、阳明热证 /⽂字版41、阳明腑实证(1) /⽂字版42、阳明腑实证(2) /⽂字版43、脾约证 /⽂字版44、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 ⽂字版45、阳明湿热发黄证/ ⽂字版46、阳明病辨证/⽂字版47、少阳病概说 /⽂字版48、少阳病的纲要 /⽂字版49、⼩柴胡汤的适应证(2)/ ⽂字版50、⼩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字版51、少阳兼证(2) /⽂字版52、少阳兼证(3) /⽂字版53、热⼊⾎室证 /⽂字版54、辨太阴病证并治(1)/ ⽂字版55、太阴病证并治(2)/ ⽂字版56、少阴病概要和纲要/ ⽂字版57、少阴寒化证(1)/ ⽂字版58、少阴寒化证(2) /⽂字版59、少阴寒化证(3) /⽂字版60、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 /⽂字版61、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证/ ⽂字版62、少阴咽痛证(2) 少阴病篇⼩结/ ⽂字版63、厥阴病提纲 /⽂字版64、厥热胜复证 /⽂字版65、厥逆证 /⽂字版66、辨下利、辨呕吐/ ⽂字版67、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结/⽂字版68、辨霍乱病症并治/⽂字版69、辨阴阳易差后⽼复病证并治(1)⽂字版70、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 及总结/⽂字版《伤寒论》经典选讲1、中医经典——郝万⼭讲伤寒论70讲视频⼤全2、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整理(必背条⽂)3、中医经典——伤寒病六经辨证⽅法4、中医经典——伤寒论108条背诵条⽂5、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法《⾦匮要略》1、中医经典——《⾦匮要略》笔记要点2、中医经典——⾦匮要略名词解释3、中医经典——⾦匮要略经⽅199⾸4、中医经典——《⾦匮要略》经⽅⽅歌温馨提⽰:中药处⽅需在执业医师下使⽤。
第27讲脾虚证我们上次课主要讲到的是水气病,由于水气病,我们还有一个方证没有讲完,所以我们水气病的最后小结,我们等谈到肾阳虚,阳虚水泛证的真武汤证的时候,我们再给大家做归纳、作总结。
下面我们就谈一组脾虚的证侯。
先看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条讲的是什么证侯呢?讲的是脾虚气滞腹满证。
这个证侯,它本身最初的时候,是由于脾气脾阳不足,那当然它就运化失司,运化失司以后导致水湿内留,湿聚为痰,已经产生了有形的痰湿之邪,所以痰湿阻滞,气机不畅,这样就导致了腹满。
大家想一想这个腹满是属于虚证哪还是实证?有说虚证,哎!虚实夹杂!因为病本以虚,脾气虚、脾阳虚,可是当它运化失司,水湿内留,湿聚为痰以后,有形的痰湿之邪阻滞,导致了腹满,所以这种腹满是一个虚中夹实的证侯。
对于虚证的腹满,腹满这个证侯,从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上来看,虚证的是喜温喜按,得温得按则缓解,喜温喜按,时满时减,有时候胀,有时候不胀。
在什么时候可以缓解呢?得温得按后缓解,得温按后可以缓解。
如果一个肚子胀的病人,拿热水带捂一捂,很快缓解了,趴在床上肚子下垫一个枕头,压一压很快缓解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虚性的腹满。
在《伤寒论》中这种虚性的腹满,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哪?用理中汤一类的方子,温中补虚。
实证的腹满它是什么特点?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就是腹胀满24小时持续存在,医生一定要问他,难道你24小时就没有减轻的时候吗?他说即使偶尔有一点减轻,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那可能是我在看电视的时候,电视的故事情节太吸引人了,我暂时没有留意我的腹满,似乎有点减轻,但是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还有个特点就是按之痛,这就象《金贵要略》里所说的,"腹满按之痛为实,按之不痛为虚”,虚中夹实的腹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厚姜半甘参汤适应证的腹满,它的特征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一般是上午轻下午重。
上午轻下午重这符合什么呢?这符合时满时减的虚证的特征,它和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的实证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可是重的时候,到了下午肚子胀的时候,不喜温按,拿热水袋捂一捂不管用,趴在枕头上趴一会,更胀了,甚至往枕头上一趴,他感到肚子痛,所以这又符合实证的特征,因此我们就把这种证侯,叫做虚中夹实的腹胀满。
对于腹满这个症状来说,有虚有实,虚和实就是对偶统一的,在这里又提出来一种中间状态,虚中夹实,所以可见临床上的疾病是复杂的,实证的腹满,在《伤寒论》中"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服大承气汤"我们将在阳明篇讲到。
虚证的腹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立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我们将在太阴病篇里讨论。
我们现在讨论的就是虚中夹实的腹满,它具备有上午比较轻,下午重,尤其是傍晚前后比较重,到了傍晚前后,肚子胀满,叩之如鼓,甚至晚饭都吃不下去,第二天睡一宿觉,早晨起来肚子又瘪瘪的,这就是虚中夹实的腹满,为什么这种证侯,大都是上午轻,下午重,因为脾虚运化机能低下,起码夜间人们都不吃饭,脾阳、脾气得到了一点修复,而且早晨吃得一般比较少,对脾的负担不重,而且自然界上午的阳气开始逐渐生发,所以脾阳得到自然界阳气的这种支持,所以上午没有问题。
中午又吃了一顿饭,到了下午随着自然界阳气的衰退,脾阳、脾气得不到自然界阳气的资助,尤其是到了傍晚前后,阴气逐渐转盛,而人又经过了白天的一天的操劳,所以这个时候,运化失司,痰湿内阻,气机壅滞的症状就更加突出,到了傍晚前后,腹部胀满,叩之如鼓,饮食不下,这正是虚中夹实的这种腹满的临床特征。
舌象一般来说,舌比较胖,边有齿痕,这是脾阳虚、脾气虚的一种特征,舌也比较淡,苔比较厚腻,在《伤寒论》中讲舌苔的地方不是太多。
我们从临床观察来说,这种病人苔比较厚腻,这正提示了痰湿内盛、壅滞气机的一种表现,治疗的方子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我们简称是厚姜半甘参汤,看它的药物组成: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以水一斗,就是2000毫升,煮取三升,留下600毫升,每次服一升就是每次喝200毫升,日三服。
因此上述的量是三次治疗量,这样的话,我们折算一下,张仲景的每味药的一次治疗量是多少?厚朴是40克(半斤不是125克吗)分三次一次是40克,厚朴一次量是40g,生姜一次量是40克。
半夏,我们拿100毫升(它是半升嘛)100毫升的半夏称完了,然后除以三,我在这里写的是20克,甘草一次量是10克,人参一次量只有5克。
以前我在我们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我管的一个病人,这个病本身是比较少见的病,它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这种病人本身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到了一定年龄发病的时候,这个细胞膜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它就自然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以后,这个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就释放入血液中,所以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这个病人她自己看到眼睛怎么黄了,脸也黄了,撒出的尿象酱油汤子一样,所以她就认为是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
首先到我们医院急诊室看,我们急诊室的医生一看说;"老太太,你是肝炎,你不用在我们这看,你赶快到第一传染病医院。
”就是我们现在的地坛医院,她就到地坛医院去了,地坛医院的急诊科也是年轻医生,一看她是黄疸,说你先住院吧,住完院以后咱们再化验,没想到住了院,第二天化验结果出来了,她不是黄疸性肝炎,肝功能正常,而是个溶血性黄疸,就把她诊断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他的机理我刚才说过了,这种人天生的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病,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血红素释放入血液,就出现这种溶血性黄疸的表现,什么情况下血液内的酸度会高呢?特别在睡眠状态下,血液的二氧化碳增高,当然她的酸度就会增高,所以她睡觉以后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全身黄染,尿象酱油汤子一样。
等化验结果出来了,这个人当时有四十多岁,不到50岁,一个女同志,她特别热心,因为她觉的别的黄疸性肝炎的病人或者呕吐,或者恶心,或者乏力,躺在床上就好像没有精神动,她觉得她还有精神,又是给这个病人端水,又是给那个病人倒茶,又是给这个病人送饭,这都是同病相怜,都是同室的病友。
但第二天傍晚医生告诉她,说你不是黄疸肝炎,你这个病没有传染性,她一听觉得原来我不传染别人,那别人传染我怎么办?所有的东西一概不收拾,就又跑到我们医院去了,那天晚上就是到我们医院以后,到我们急诊室,我们又是一个年轻的大夫,但不是头两天那个了,一看她这么黄染,说你别来我们这儿,我们这是普通的医院,你应该到传染病医院。
她说小伙子,别害怕。
我不是传染性肝炎,就往我们的大夫跟前凑,大夫就直往后退,那个大夫给我讲得很有意思,说你看看我这是什么病?我这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能不能在你们这里住院?这个大夫一看,第一传染病医院的诊断,正好我那天晚上在病房值班,所以给我打电话,说:郝老师,你看你们那里能不能收这个病人?我下急诊室里一看,我说:好,这个病很少见,我们就收,就把她收近来了,其实叫人家老太太--人家那时还不到50岁,就把她收到医院了。
这个病,因为她有溶血,她就有贫血,但是我们给她输血,又不能够一次大量的输,你想想给她输血之后,用了别人的血液,用了别人的血清,更容易引发溶血,所以每次少量的输一点儿,过几天再输一点,这是一种输血的治疗。
然后我们用了中药的治疗,也用了西药的一些治疗,试图改变她体内的酸碱度。
治疗了一个阶段以后,溶血控制了,血色素也上去了,精神也不错了,我早晨查房的时候,她说都挺好,我说那你是不是准备出院?每天我到了下午下班的时候,总要到病房巡视一遍,等我下午下班,再巡视的时候,走到她床跟前,她又把衣服掀起来,拍这个肚子,鼓的圆圆的,说:“郝大夫,一敲梆梆的响,你什么时候把我这个肚子胀再给我治治,然后我肚子不胀了,我就出院了。
”我说行呀,我给你治治,她说我这个肚子胀是怎么回事?我说我早晨查房你怎么不说呢?我的医嘱都开出去了,她说我早晨不胀,上午也不胀,就到了傍晚的前后会胀,我说那我知道了,你是脾虚,你看她有贫血吧,伸出来的舌头胖胖的,淡淡的,舌苔厚厚的,我说你是脾虚,运化机能低下,所以那痰湿内生,湿邪阻滞,气机不畅,因此就出现了这种肚子胀,我说你是个虚中夹实,我还真有办法治疗你这个虚中夹实。
她说那你给我开方子吧,治好了我的肚子胀,我就出院了,那个时候我们要求病房有周转率,所以我盼着她快一点出院,我回去之后就开厚姜半甘参汤,可是那个时候的厚朴这个药特别缺,如果向我们年轻大夫,你要开上10克,再开上7付药,药房的老师傅就说,别让年轻大夫把厚朴给浪费掉,咱有钢用在刀刃上,老大夫开厚朴,你开多少我都有,年轻大夫要开每付药10g的话,他就觉地你要吃7付药,你就浪费了70克厚朴,药房里的老师傅特别心痛,那他就会说没有,所以我只能开6克,开6克每回都有,开10克他就把方子给打回来说没有,6克厚朴,生姜我不是不爱吃姜嘛,怪辣的,所以我也考虑到这个药的口感,生姜3片半夏大概是写了10克,这是个常用量,因为我考虑到她过去是一个溶血性黄疸,脾虚是明显存在的,党参用了20克,甘草大概用了6-10克,我现在记不清楚。
这个方子开出去以后,一两天没什么反应,到了第三天上午,早晨我去查房去,(她)说郝大夫,你开的那个药,我已经吃上了,你开的那个药真厉害!我心里很高兴,以为疗效很好,可原来每天晚上还能吃一小碗粥,自从吃了你那个药以后,我昨天晚上连这一碗粥也给节约了,我说你再说一遍,她说"我昨天晚上胀得更厉害了,吃了你的药,原来我还能吃一碗粥,结果昨天晚上连这一碗粥也不能吃了,你说的挺好,说我是什么虚中夹实,怎么用起方来不是这么一回事?我说我用方没有问题,怎么会症状更加重呢?我说我去问问我的老师吧?那个时候刚毕业很年轻,也不怕别人笑话,她说你快请教请教老大夫,看这是怎么回事?我就拿着这个病历,拿着我开的方子,去请教胡希恕老师。
胡老那个时候也是我们东直门医院特别善于用经方的一个老前辈,我想在坐的有好多人都知道他,胡希恕老师,我去问他的时候,他一看我这个病历介绍,他呵呵笑了,他说你的辨证很对,可你的药方子,药也很对,但药量没有把握好,我说:老师,我怎么药量没有把握好呀?他说你还记得《伤寒论》原来的那个厚姜半甘参汤的药物的药量吗?我说老师我不记得了,能记住药物的组成,我自己觉得很满足了,老师说: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其实在这之前我根本不会背这个方歌。
我说老师你说慢点,我记下来,从那儿我就把这个方歌记下来了。
厚朴半斤,姜半斤,量很重,一参二草也须分,人参只有一份,而厚朴、生姜却是8份,剂量比例不是显而易见吗?我把剂量比例给颠倒过来了,补气的药党参用了20克,甘草用了6克,而厚朴、生姜只用了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