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
- 格式:pdf
- 大小:14.75 MB
- 文档页数:150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7篇】篇一:高中信息技术优秀教案篇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展示几个信息技术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教学一、信息技术概念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显示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1、五次信息技术革命:⑴语言的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有140多种,其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所以,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语言是英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有些语言则只为几千乃至几百人使用,如美洲的土著印第安语,中国的鄂伦春语、赫哲语。
⑵文字的创造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诞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语言的起源,距今至少有上百万年,人类最早的文字诞生到今天,最多也不过五六千年。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
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
由此可知,历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⑶印刷术的发明我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印刷术,都是在我国印刷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印刷术和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
它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称为「文明之母」。
⑷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电报:1844年5月24日,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莫尔斯用他那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的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1912年“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后,发出电报“SOS,速来,我们撞上了冰山。
”几英里之外的“加利福尼亚”号客轮本应能够救起数百条生命,但是这条船上的报务员不值班,因此没有收到这条信息。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教案标题: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教案一:课程导入和目标设定1.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 学会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进行文档处理和数据分析。
- 培养信息技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 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
- 信息技术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 教学准备:- 计算机实验室或教室配备计算机设备。
- 课程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准备。
- 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资源的准备。
教案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1. 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 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
- 熟悉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功能。
- 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功能。
-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功能。
3. 教学过程:- 通过演示和图示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分类介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 进行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实际操作演示。
教案三:办公软件应用1. 教学目标:- 学会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进行文档处理和数据分析。
- 掌握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软件的基本操作技巧。
- 培养学生的文档处理和数据分析能力。
2. 教学重点:- Word文档的创建、编辑和格式化。
- Excel电子表格的创建、公式运算和数据分析。
- 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和展示技巧。
3. 教学过程:- 分步指导学生使用Word进行文档的创建、编辑和格式化。
- 演示Excel电子表格的创建、公式运算和数据分析操作。
- 指导学生使用PowerPoint制作和展示演示文稿。
教案四:信息技术创新与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完整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二章《计算机系统组成》的第三节“计算机硬件及其功能”。
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的五大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通信设备);各部分的功能与工作原理;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计算机硬件的技术指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部分,理解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了解技术指标的内涵。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计算机硬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计算机硬件的五大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硬件实物或模型、投影仪、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计算机硬件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计算机硬件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各自的功能是什么?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计算机硬件的五大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及相互关系。
(3)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
(4)当前计算机硬件的技术指标。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用教材中的典型例题,结合PPT课件,讲解计算机硬件的相关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计算机硬件的五大组成部分2. 各部分的功能与工作原理3. 计算机硬件发展历程4. 当前计算机硬件技术指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计算机硬件的五大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举例说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
(3)解释计算机硬件技术指标的含义。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在理解计算机硬件方面是否存在困难?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计算机硬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教科版全套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4.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a.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分类b.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c.信息技术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2.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a.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维护b.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c.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d.程序设计和开发3.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a.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b.开展信息技术创新实践c.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动态4.信息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a.加强信息技术的安全意识b.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c.掌握信息技术常用工具和软件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可以采用讲述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2.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可以采用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维护、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程序设计和开发,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基本方法和技能。
3.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开展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4.信息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和课堂实践的方式,教育学生加强信息技术的安全意识、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掌握信息技术常用工具和软件,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进程1.第一节课: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a.通过讲述、视频展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b.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2.第二节课: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a.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维护、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程序设计和开发。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1.1信息及其特征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
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1.1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了解信息的定义和特性,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信息的定义、特性,信息技术的种类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状况,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讲授、历史资料分析、预测未来。
第二章:计算机硬件和软件2.1 计算机硬件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
教学内容: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主机的结构,外设的种类。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讲解、小组讨论。
2.2 计算机软件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认识常见的计算机软件类型。
教学内容:软件的定义,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分类,软件的获取和安装。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第三章:操作系统3.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了解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认识常见的操作系统。
教学内容:操作系统的定义、作用、功能,常见的操作系统类型。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3.2 窗口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教学目标:学会窗口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文件管理、应用程序的使用。
教学内容:窗口操作系统的启动、退出,桌面环境的使用,文件和应用程序的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实践操作、小组练习。
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基础4.1 计算机网络的概述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应用,认识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网络拓扑结构。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4.2 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教学目标:学会使用互联网,掌握浏览网页、搜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互联网的使用方法,浏览器的使用,搜索引擎的使用,电子邮件的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实践操作、小组练习。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课题: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教学器材:投影仪、演示用计算机.授课地点:电教室教学过程1、引言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这章的内容对学习信息技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的组成,硬件和软件知识,计算机的安全与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同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2、什么是信息?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就有了信息交流。
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到20世纪后叶我们把信息与信息技术交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举例)有关信息、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所谓信息,通常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3、什么是信息技术一般说来,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的技术。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直接从生产、生活、科研活动中收集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获取间接的信息。
其中计算机网络上收集和获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一条途径。
请阅读P2—P4。
(实例演示)从信息学的角度,从为了解1990年到1999年十年中,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分析相应的教育发展情况作为例子,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示例告诉我们信息世界里,必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
操作步骤:A、连接上网,B、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
C、检验结果:D、依次选取“中国教育概况"“中国教育科研网”E、从中找到数据输入到电子表格中,F、再把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表示。
4、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而成的.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它的技术范畴。
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三教案全套第一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和常用软件的使用-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网络应用教学内容:1. 计算机硬件组成- 主机和外部设备2. 计算机工作原理- 数据的表示和处理3. 计算机的操作方法-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4. 常用软件的使用- 文字处理软件- 幻灯片制作软件- 电子表格软件5.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局域网和广域网6. 常用网络应用- 电子邮件- 网页浏览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介绍计算机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分组活动,让学生观察和猜测计算机硬件组成部分。
3. 课堂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
4. 示范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让学生跟随操作。
5. 分组活动,让学生尝试使用常用软件进行操作实践。
6. 课堂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网络应用。
7. 示范使用电子邮件和浏览网页,让学生跟随实践。
8.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资源:- 计算机硬件实物展示- 操作系统示范视频- 常用软件使用指南- 计算机网络图片和示意图- 电子邮件和网页访问演示视频第二节: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教学目标:- 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数据库操作与查询语言- 理解信息的组织和管理方法教学内容: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和数据表2. 数据库的结构和关系- 主键和外键3. 数据库操作与查询语言- 增删改查操作4. 信息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数据分类和索引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介绍数据库的应用场景和重要性。
2. 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关系。
3. 示范数据库操作和查询语言的使用,让学生跟随操作。
4. 分组活动,让学生设计和创建一个简单的数据库。
5. 课堂讲解信息的组织和管理方法,例如数据分类和索引。
6. 示范数据分类和索引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跟随实践。
7.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
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必修模块全套)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1.1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了解信息的定义和特征,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内容:信息的定义、特征、分类;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1.2 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认识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理解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信息时代的社会变革,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个人反思。
第二章:计算机基础2.1 计算机概述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实物展示、小组讨论。
2.2 计算机的使用教学目标:学会正确使用计算机,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开关机,鼠标和键盘的使用,常用的计算机操作。
教学方法:演示、实践、个人练习。
第三章:网络与通信3.1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理解网络协议的作用。
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网络协议的分类和作用,常见的网络设备。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3.2 互联网的应用教学目标:了解互联网的基本应用,学会安全使用互联网。
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基本应用,网络安全知识,网络素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讲授、实践、小组讨论。
第四章:电子表格4.1 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教学目标: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功能。
教学内容: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数据录入和编辑,数据排序和筛选。
教学方法:演示、实践、个人练习。
4.2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教学目标:学会利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分析,掌握数据可视化的方法。
教学内容:电子表格的数据分析功能,图表的类型和制作方法,数据可视化的原则。
教学方法:演示、实践、小组讨论。
第五章:程序设计基础5.1 程序设计概述教学目标:了解程序设计的概念,理解编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