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微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精选4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的内容,学习本诗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流程:一、导入星河耿耿,银汉迢迢。
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
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
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今天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
游戏看图猜诗歌。
猜出诗歌并朗读。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
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背景链接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初读诗题,初晓诗情1、学生读诗题,联系课下注释,解释题目意思,并划分题目朗读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简要说说李白写下这个诗题的时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四、初读诗歌,寻找诗眼(一)朗读诗歌1、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5篇【前言】每当我们为了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而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会思考如何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成长。
诗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微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诗歌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2. 掌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2. 作者简介:(作者情况通过多媒体显示)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上诗歌多媒体显示)讨论并总结:根据以上的诗歌,能够总结出李白的诗歌的艺术特色:1)想象奇特 2)多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3)有优美和壮美的意象。
4)语言清新明快所以,我们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他为“诗仙”4. 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王昌龄,唐代诗人,是李白的好友,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时写下这首诗。
2)作品赏析首句写景兼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只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惋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后两句抒情。
也就是这首诗的精华。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风飘到夜郎。
3)小结: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5. 板书(多媒体显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漂泊无定子规不如归去明月陪伴友人主题:离愁别绪,关怀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学习并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内容:1.导入:简要介绍唐代文化背景和李白的生平。
2.朗读: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3.讲解: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字新词。
4.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唐代文化和李白的形象。
2.朗读: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注意发音和节奏。
3.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含义,学生跟读并记笔记。
4.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每组分享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1.分析:深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比喻、对仗等。
2.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
3.创作: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或创新。
教学步骤:1.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的选择、语言的运用等。
2.鉴赏: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创作: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模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风格,创作一首表达友情或关怀的诗歌。
作业与评价:1.完成诗歌创作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
2.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点评,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反思:1.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欣赏诗歌。
2.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与牵挂。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拟人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语言的含蓄和精妙之处。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字词等基础知识,为学生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意象、表现手法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古代,通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发达,朋友之间一旦分别,往往很难再相见。
当得知友人遭遇不幸或被贬官时,诗人往往会通过写诗来表达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多媒体展示李白的画像和简介,让学生对李白有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1)“左迁”:降职。
(2)“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3)“杨花”:柳絮。
(4)“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5)“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听说你被贬官要经过五溪。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四)赏析诗歌1、诗歌开头写“杨花落尽子规啼”,有什么作用?明确:“杨花”漂泊无定,“子规”啼声哀婉,既点明了时令,又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王昌龄及其诗歌的了解和看法。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展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全诗,引导学生逐句阅读和理解。
2.2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如龙标、江山、明月等。
2.4 探讨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如对友情、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第三章:创作背景探究3.1 教师介绍王昌龄左迁龙标的背景和原因。
3.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讨论,了解唐代左迁龙标的意义和影响。
3.3 分析左迁对王昌龄个人命运和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鉴赏与批评4.1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王昌龄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过程和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4.3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价值、历史背景等方面对诗歌进行批评性思考。
第五章:创作练习5.1 教师提供一些关键词或情境,引导学生创作一首以“友情”为主题的诗歌。
5.2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参考王昌龄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
5.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与同学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教师介绍王昌龄与其他唐代诗人的关系,并选择一位诗人进行比较。
6.2 学生通过阅读其他诗人的作品,比较他们的写作风格、主题和情感表达。
6.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比较结果,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见解。
第七章:文化理解7.1 教师介绍唐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包括社会风俗、文学流派等。
7.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王昌龄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元素。
7.3 学生探讨王昌龄诗歌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当代意义8.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王昌龄诗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8.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探讨王昌龄诗歌对现代人的启示和影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思念。
【教学内容】1. 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入诗人王昌龄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他的成就和遭遇。
2. 讲解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动机。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2. 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左迁龙标”和“遥有此寄”。
2. 分析这些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如友情的珍贵和距离的遥远。
3. 解读诗人的情感,理解他对友人的关心和思念。
第三章:诗句品味【教学目标】1. 让学生品味诗中的佳句。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和品味诗中的佳句。
2. 引导学生感受诗句的美感。
【教学步骤】1. 挑选诗中的佳句,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 分析佳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和拟人。
3. 引导学生品味佳句的美感,如音韵的和谐和意象的深刻。
第四章:创作背景探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教学内容】1. 探讨诗人的生活背景。
2. 分析创作动机和诗的背景。
【教学步骤】1. 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活背景,如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动机,如对友人的关心和思念。
3. 分析诗的背景对诗的意义和情感的影响。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2. 布置相关的作业,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步骤】2. 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3. 布置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感受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诗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古诗相关的课件,包括作者简介、古诗文本、图片等。
2. 教学素材:准备与古诗主题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3. 参考资料:收集有关古诗的背景资料和鉴赏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风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3)简介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古诗,理解字词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古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微课教案
下溪中学郑龙凤(原创)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诗歌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2.掌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导入。
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作者情况通过多媒体显示)
3.回忆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举例并讨论:
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上诗歌多媒体显示)
讨论并总结:根据以上的诗歌,可以总结出李白的诗歌的艺术特色:
1)想象奇特2)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3)有优美和壮美的意象。
4)语言清新明快
所以,我们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他为“诗仙”
4.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
王昌龄,唐代诗人,是李白的好友,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时写下这首诗。
2)作品赏析
首句写景兼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只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惋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后两句抒情。
也就是这首诗的精华。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风飘到夜郎。
3)小结: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5.板书(多媒体显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漂泊无定
子规不如归去
明月陪伴友人
主题:离愁别绪,关怀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