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均衡
- 格式:ppt
- 大小:249.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五章 地下水概论1.什么是岩石的空隙性,自然界岩石的空隙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衡量指标是什么?答:(1)岩石的空隙性:构成地壳的岩石,无论是松散沉积物,还是坚硬的基岩,均存在着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空隙,没有空隙的岩石是不存在的。
(2)自然界岩石的空隙种类:松散岩石中的空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隙。
①孔隙: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的,在颗粒或者颗粒集合体之间普遍存在着孔隙衡量孔隙多少的定量指标称孔隙率,可表示为%100⨯=V V n n式中 n —岩石的孔隙率;n V —岩石中孔隙的体积;V —岩石的总体积②裂隙:存在于坚硬岩石中的裂缝状空隙称为裂隙。
坚硬岩石中的裂隙的长度、宽度、数量、分布及连通性等各地差异很大,与孔隙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衡量裂隙多少的定量指标称为裂隙率,可表为%100⨯=V V n T T式中 nT —岩石裂隙率;T V —岩石中裂隙体积;V —岩石总体积;裂隙率的测定多在岩石出露处或坑道中进行。
量的岩石露头的面积F ,逐一测量该面积上裂隙长度L 和平均宽度b ,便按下式计算其裂隙率:%100⨯⨯=F b L n T③溶隙:可溶岩中的各种裂隙,在水流长期溶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空隙称为溶隙或溶穴。
衡量溶隙多少的定量指标称为岩溶率。
可用下式表示%100⨯=V V K K K式中 K k —岩石岩溶率;K V —岩石中溶隙或溶穴的体积;V —岩石总体积;2.岩石中存在哪些形式的水?各有什么?各有什么特点?答:岩石中存在组成岩石矿物中的矿物结合水和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水。
矿物结合水:沸石水、结晶水和结构水。
空隙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4.何谓含水层、含水带、含水岩组、含水岩系,他们在生产实践中有何用途?答:含水层是指能透过又能给出重力水的岩层,提供充分的水资源。
7.什么是潜水?有哪些特征?答:(1)潜水是埋藏于地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探析水均衡法在地下水资源评价论证中的应用摘要:主要针对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水资源评价的任务,阐述了水均衡法在计算地下水资源量方面的可靠性及可行性,明确了水均衡法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步骤,探讨了水均衡法中的几个问题。
应用水均衡法,可以提高对地下水资源特性分析研究的深度。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评价、水均衡法、原理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目前,许多国家重视水资源评价,将水资源开发与管理相提并论, 并作为城市规划和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
我国在水资源评价工作中,基于项目取水量合理性分析基础上就近取水论证十分常见,但是由于行业论证单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评价思路、方法不尽一致,造成工作范围、精度不规范、不统一,存在就事论事的做法, 而且后续工作未能按照国家勘察规范继续开展相应阶段的工作, 对工程实施和运行留下了隐患。
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包括水质评价和水量评价。
本文主要探讨水资源评价中的水量计算。
地下水量计算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区域均衡法、非稳定流计算法和相关分析法。
在区域性大面积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的评价中,关于水量方面的评价,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水均衡法。
[1]1水资源评价1.1地下水资源特点众所周知, 地下水赋存于含水系统之中。
含水系统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 在含水系统的任一部分加入( 补给) 或排出( 排泄)水量, 其影响均将波及整个含水系统。
主要特点有:1)可恢复性: 当人工开采地下水时, 在多数情况下, 井附近的地下水位下降,形成降落漏斗,地下水的储存量暂时减少,如果开采量不超过一定的限度, 只要停止开采, 水位又可逐渐恢复原位, 即地下水的储存量重新得到补充。
2)转化性:地下水与地表水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转化的条件包括两者具有水力联系和压力差。
例如,当河水位高于有水力联系的地下水位时,河道水补给地下水; 相反,当沿岸地下水位高于河道位时,则地下水补给河水。
应当将相互联系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看成一个完整的水文系统。
地下水均衡方程研究内容均衡区均衡期均衡要素均衡方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任何地区,任一时间段内,地下水系统中地下水(溶质、热)的流入量(补给量)与流出量(消耗量)之差,恒等于系统中水(溶质、热)储存量的变化量。
补给量-消耗量=储存量的变化量补给量>消耗量补给量<消耗量储存量增加,正均衡储存量减小,负均衡以水量均衡方程为例,地下水均衡方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均衡期内含水系统储存量的变化量、含水系统的补给量和消耗量。
补给量降水入渗量X f 地表水入渗量Y f 地表水的流入量Y1 地下径流流入量W1越流补给量E1 人工注入量R’1 凝结水量Z’1消耗量潜水的蒸发量Z’2地下径流流出量W2地表水的流出量Y2人工排泄量R’2开采量R2K泉水的溢出量W s越流流出量E2储存量的变化量潜水变化量μΔh承压水变化量μ*Δh降水量X地表水体储存量的变化量V包气带水储存量的变化量P()()22221111R W Z Y R W Z Y X P V h +++-++++=++∆μ总水量均衡方程的一般形式()()222111R Z W W R Z W Y X h S f f '+'++-'+'+++=∆μ潜水的水量均衡方程()()K R W E W h 2211+-+=∆*μ承压水的水量均衡方程对于不同条件的均衡区及同一均衡区的不同时间段,组成均衡方程的要素可能增加或减少。
在封闭北方岩溶泉域:雨季: 旱季: ()()2R W Y X h S f f +-+=∆μS W h -=∆μ。
地下水水量评价的依据和原则一、各种用水的需水量二、地下水资源分类(一)地下水资源的组成成分1、地下水均均的三项因素在天然状态或开采状态下,地下水的补给、储存及排泄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内,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都必须适应于地下水的均衡要求。
为了充分说明以地下水均衡为基础的地下水次源分类,将地下水循环过程中的补给量、排泄量及储存量三种其本均衡因素的内容光焕发及关系阐述如下。
1)补给量:系指进入单元含水层即任一均衡地段中的地下水量。
它以单位时间流经过水断面(水平的或垂直的)的水体积来表示根据补给量形成的阶段,可分为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两种。
1)天然补给量:指在天然状态下进入单元含水层中的水量,其中包括侧向流入量和垂向渗入量。
前者指地表水或地下水在天然水位差的作用下,经上游边界流入单元含水层中的水量。
后者指大气降水,凝结水及地表水通过表层渗入,以及相邻含水层水在天然状态及水头差的作用下通过弱隔水层的越流及通过隔水层中的通道绕流等的补给量。
2)开采补充量(简称补充量):系指在开采条件下除了抽了部分天然补给量之外,尚有能夺取过来的额外补给量及人工补给量。
开采时能否夺取这部分补充量,决定于开采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强度等因素。
常见的开采补充量由下列来源组成:来自地表水的补充量:当引水工程靠近地表水体时,由于强烈抽水,迫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这样就可改变或加强地表水的入渗条件,成为地下水开采的重要补充来源。
来自相邻含水层的补充量:当开采层与相邻含水层存在水力联系时,通过弱隔水层所获得的越流量及通过隔水层的通道(导水断层、隔水层的天窗等)所获得的补充量。
来自灌溉回渗水的补充量:在开采地段内,常分布有灌溉渠系或淹灌土地,由于开采造成灌溉水的入渗。
来自开采地段以外的补充量:开采过程中由于受水范围逐渐扩大以及地下分水岭的包移而增获的渗下量。
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人工方法增加补充量。
2、排泄量:系指从单元含水层流出的地下水量,也以单位时间内排出的水体积表示。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按其所依据的理论可分为: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方法——水量平衡法。
基于数理统计原理的方法——相关分析法。
基于实际试验的方法——开采试验法。
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原理的方法——解析法和数值法。
1.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建立水量平衡方程来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评价水量的一切方法都离不开水量平衡原理,尤其是在较大范围之内进行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往往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当用其他方法评价都比较困难时,采用水量平衡法具有概念清楚、方法简单、适应性强等优点。
该方法是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1.1水平衡方程的建立对于一个平衡区(或水文地质单元)的含水层组来说,地下水在补给和消耗的动平衡发展过程中,任一时段补给量和消耗量之差,永远等于该时段(Qk-Qc)+(W-Qw)=±μFΔH/Δt式中:(Qk-Qc)——侧向补给量与排泄量之差,m/a(W-Qw)——垂向补给量与消耗量之差,m/aW=Pr+Qcf+Qe-Eg式中:Pr——降水人渗补给量,m/aQcf——渠系及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m/aQe ——越流补给量,m/aEg——潜水蒸发量,m/aQw——地下水开采量,m/aμFΔH/Δt ——单位时间2 33333333ΔH——时段ΔH =[(Qk-Qc)+(W-Qw)] t/μF计算的地下水位变幅ΔH为正,说明评价区的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称为正均衡;ΔH 为负,则地下水储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称为负均衡。
1.2地下水均衡计算地下水均衡计算是根据水量均衡原理,分析均衡区在一定时段内地下水的补、排量及地下水升降等要素,在此基础上评价地下水资源的盈亏。
1.2.1均衡区的划分由于均衡方程中的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均衡要素)是随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不同而变化的,特别是当评价区面积较大时,其均衡要素差别更大,为了准确地计算均衡要素,应将评价区进行分区(划分均衡区)。
浅谈利用水量均衡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摘要:本文以辽西某研究区的地下水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关系,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水量均衡法进行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
关键词:水量均衡法补给量储存量排泄量前言:水量均衡(又称平衡)法是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方法,其评价结果精度较粗略,但相对简单和可行,可概略地评价区域水资源。
水量均衡法在评价开采资源时,其关键就是确定地下水补给量和消耗量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对一个含水层(组)来说,在补给和消耗的动平衡发展过程中,任一时间的补给量和消耗量之差,恒等于该含水层(组)中水体积的变化量,这就是水量均衡法的基本原理。
下面结合辽西某研究区实例,对利用水量均衡法进行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加以说明。
1.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区内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含水层广布全区,主要由全新统及上更新统中粗砂、砂砾石混土构成。
层厚一般为40~50m 。
受地质结构的影响,含水层的导水性、富水性呈现出由东向西渐变的规律。
区内地下水的补给形式以上游径流流入补给为主,降水入渗及河流渗漏补给为辅。
区内地下水埋深大于潜水蒸发极限深度,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仅有人工开采和地下径流排泄两类,以人工开采为主,其余部分则以地下径流的形式排于区外。
2.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估2.1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区内地下水的补给量主要有:上游地下水径流流入量、河水渗漏量、降水入渗量。
2.1.1 上游地下水径流流入量(qjr )研究区西侧边界流入量与东侧边界流出量均很小,补排相当,不予计算,只计算北部边界流入量。
计算公式:qjr =0.0365mbki;(i = icpcosαcp )qjr ——上游地下水径流流入量(104m3/a );m——地下水径流流入断面含水层厚度(m);b ——地下水径流流入断面宽度(m );k——地下水通流流入断面含水层渗透系数(m/d );i——引用地下水水力坡降;icp——地下水天然水力坡降平均值(地下水位等值线上测得);αcp ——地下水自然流向与计算断面内法线的夹角(αcp = 25°)以ckb47为代表钻孔,计算结果为qjr=488.92(104m3/a )2.1.2 河流渗漏量(qh)研究区内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位,除结冻期外,地下水均接受河水补给。
《岱海流域地下水特征及其对岱海水均衡变化的影响》篇一一、引言岱海流域位于我国某内陆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
地下水作为岱海流域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特征及其对岱海水均衡变化的影响,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岱海流域地下水的特征及其对水均衡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岱海流域地下水特征1. 水文地质条件岱海流域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受地质构造、地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类型多样,包括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等。
其中,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冲洪积平原和河漫滩地区,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基岩山区,岩溶水则主要分布在岩溶发育地区。
2. 化学特征岱海流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受岩性、水岩相互作用、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总体来说,该地区地下水硬度较高,矿化度较大,含有一定量的钙、镁、钠、钾等阳离子和硫酸根、氯离子等阴离子。
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但均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3. 动态特征岱海流域地下水的动态特征表现为水位、流量、水温等参数的变化。
受气候、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位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
此外,地下水流动受到地形、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制约,具有较为复杂的动态特征。
三、岱海流域地下水对水均衡变化的影响1. 对岱海水位的影响岱海流域地下水和岱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对岱海水位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当地下水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时,会导致岱海水位上升;反之,则会导致岱海水位下降。
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对于维护岱海水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对岱海水质的影响岱海流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对岱海水质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地下水的补给会带来一定的污染物,对岱海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地下水的稀释和净化作用也有助于改善岱海水质。
因此,加强对地下水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对于保护岱海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地下水动态:groundwater regime地下水均衡:groundwater balance (budget)10.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各种要素(水位、水量、化学组分、气体成分、温度、微生物等)随时间的变化,称为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均衡––––某一时段、某一范围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等)的收支状况,称为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是: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在表现,地下水均衡是地下水动态的内在原因。
地下水动态的研究包括:影响因素、类型及成果分析。
地下水均衡的研究包括:均衡区和均衡期的确定,均衡方程式的确定,各收支项的求取,均衡计算结果的校核与分析。
地下水要素之所以随时间发生变动,是含水层(含水系统)水量、盐量、热量、能量收支不平衡的结果。
例如,当含水层的补给水量大于其排泄水量时,储存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反之,当补给量小于排泄量时,储存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研究目的意义:地下水动态监测及成果分析,可以解决一系列理论与实际问题:①检验并完善前期水文地质研究结论;②查明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变化;③为数学模拟提供依据;④为拟定合理的地下水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提供依据;⑤检验实施中的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的合理性。
地下水均衡研究,可以为拟定合理的地下水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提供定量依据,检验并完善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水位动态,水量均衡。
10.2 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1.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地下水动态的本源因素是随时间变动的因素,包括:气象(气候)因素、水文因素、生物因素、地质营力因素、天文因素等。
1)气象因素:①降水→含水层水量增加→水位抬升→水质变淡;②蒸发→潜水含水层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水质变咸;③气象因素具有季节性的变化,地下水动态也具有季节性变化;④气候还存在多年的周期性变动,如周期为11年的太阳黑子影响丰水年与枯水年从而使地下水位呈现多年周期性变化。
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第一节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地下水动态的概念:含水层(含水系统)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含水层(含水系统)地下水各要素(如地下水位、水量、水化学成份、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状况,称为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均衡的概念:某时段某地段地下水物质、能量的收支状况称为地下水均衡。
第二节地下水动态一、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含水层(含水系统)地下水各要素(如地下水位、水量、水化学成份、水温等)之所以随时间发生变化,是含水层(含水系统)中物质、能量收支不平衡的综合表现。
因此,地下水动态是含水层(含水系统)对外部环境施加的激励所产生的响应,也可理解为含水层(含水系统)将输入信息变换后产生的输出信息。
下面以降雨(图9-1)为例说明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动态变化:降水→ 补给地下水系统→ 水位上升。
↑↑脉冲式激励波状响应图9—1 输入与输出的对应关系a—时间滞后;b—时间延迟地下水动态(对外界响应)特点:在时间上表现为滞后和延迟(图9-1),以及叠加。
叠加现象:是指外界多次激励(或输入)时,引起系统响应(或输出)的变化是多次激励响应的累加结果(图9-2)。
图9-2说明,地下水水位对外界输入(降水)响应的信息传输的迭合特点,称为叠加现象。
图9-2 信息传输中的迭合地下水动态描述:地下水某要素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程度可用稳定性来恒量:动态稳定,是指变化幅度小;动态不稳定,是指变化幅度大。
二、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影响地下水动态(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三类:(1)是外部环境对含水层(含水系统)的信息输入:如降水、地表水的补给---气象(气候)因素、水文因素;(2)是变换输入信息的含水系统的结构,主要涉及赋存地下水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因素。
(3)人为因素,包括开采、人工回灌、灌溉、库渠渗漏、污水排放等等。
(一)气象(气候)因素气象(气候)是对地下水动态影响最为普遍的因素。
决定了一个地区动态的基本形态。
气象(气候)要素周期性地发生昼夜、季节与多年变化。
水文地质基础名词解释(3)水文地质基础名词解释112.接触带泉:岩浆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常因冷凝收缩而产生隙缝,地下水沿此类接触带上升形成的泉。
113.地下水的泄流: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泄流。
114.蒸腾:植物生长过程中,经由根系吸收水分,在叶面转化成气态水而蒸发,称蒸腾。
115.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116.激励: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称激励。
117.响应:系统在接受激励后对环境的反作用称响应。
118.地下水含水系统: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119.地下水流动系统: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120.地下水动态:在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随时间的变化。
121.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122.均衡区:进行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区域。
123.均衡期:进行均衡计算的时间段。
124.正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增加。
125.负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支出大于收入,表现为地下水的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减少。
126.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孔隙之中的地下水。
127.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裂隙基岩中的地下水。
128.成岩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成岩裂隙中的地下水。
129.风化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风化裂隙中的地下水。
130.构造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构造裂隙中的地下水。
131.等效多孔介质方法:用连续的多孔介质的理论来研究非连续介质中的问题。
132.岩溶: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称为岩溶。
地下水均衡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地下水均衡不?地下水均衡呀,就好比是一个大水
池子,水进来和出去得保持个平衡呢!比如说,下雨了,水渗到地下,这就是水进来了(就像你往存钱罐里放硬币一样);然后地下水又通
过蒸发啦、流到河里啦等方式跑出去了(这就像你从存钱罐里拿硬币
出来花掉)。
如果进来的水和出去的水差不多,那这地下水就处于均
衡状态啦。
想象一下,地下水就像我们身体里的血液一样,得有个合适的量在
那流动。
如果进来的太多,那就可能会出现地面塌陷啥的问题(哎呀,那不就糟糕啦);要是出去的太多,那地下水资源不就减少了嘛(这
可不行呀)。
地下水均衡可复杂啦!影响它的因素多得很呢。
像降水啦,要是一
年都不下雨,那地下水咋补充呀(你说是不是);还有开采地下水,
要是人们过度开采,那肯定会打破这个平衡呀(这多危险呀)。
在一些地方,人们可能都没意识到地下水均衡的重要性。
就只管用水,也不管这水会不会用完(哎呀呀,这可不行呀)。
我们得好好保
护地下水均衡呀,就像保护我们自己的宝贝一样。
我觉得呀,大家都应该重视地下水均衡这个事儿,不能随便破坏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直有干净的地下水可以用呀,不然以后没水了
可咋办呢!地下水均衡真的太重要啦,大家可千万别不当回事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