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建筑分类和空间研究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9.37 MB
- 文档页数:51
第五章宗教建筑第一节概说我国古代宗教中,比较重要的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延续时间较长和传播地域最广的,应属佛教,它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艺术遗产,并且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即已正式传来中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
其他的还有:汉末所建的浮屠寺,江南佛教建筑之肇始——阿育王塔和建初寺。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曾得到很大发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
1.北魏洛阳永宁寺,采用的为“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
2.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也很多,尤其是“舍宅为寺”的寺院(北魏洛阳的建中寺)。
隋、唐、五代至宋,是中国佛教的另一大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较大佛寺的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式布置,即沿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等,其中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自成另区塔院;或建作双塔,矗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较大的寺庙除中央一组主要建筑外,又依供奉内容或用途而划分为若干庭院。
唐代晚期密宗盛行,佛寺中因而出现了十一面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又产生了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的石幢。
钟楼的设置,一般位于寺院南北轴线的东侧。
到了明代中叶,在其西侧建立鼓楼。
其他佛教建筑:田字形平面——罗汉堂,最早见于五代。
转轮藏创于南朝,到了宋代律宗的寺院,又出现了戒坛。
元代统治者提倡藏传佛教(喇嘛教),盛行于西藏、蒙古一带,特点为喇嘛塔和为数不多的局部装饰。
明、清时佛寺大都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塔已很少,转轮藏、罗汉堂、戒坛及经幢等仍有兴建,但数量也少。
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佛教,通称汉传佛教。
建筑小的称庵、堂、院,大的称寺。
明、清时期以四大名山为其圣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道教中所倡导的是阴阳五行、冶炼丹药和东海三神山,对我国古代社会及文化曾起过相当大的影响。
道教建筑一般称宫、观、院,布局和形式遵循传统的宫殿、祠庙体制,即建筑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线作对称式布置,规模一般偏小,不建塔、经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