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一节美术课
- 格式:ppt
- 大小:12.09 MB
- 文档页数:45
初一美术开学第一课教案
目标
本课学生需要:
- 了解美术课程的基本规则和纪律
- 了解画画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 通过创造性的绘画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教学准备
-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 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纸巾、水杯等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步骤
1. 引入(5分钟)
- 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和目标
- 询问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研究动力
2. 讲解美术基本规则和纪律(10分钟)
- 向学生介绍美术课程的基本规则和纪律,如准时上课、保持安静、爱护和共享绘画工具等
- 强调这些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以及对研究的影响
3. 讲解画画的基本步骤和技巧(20分钟)
- 向学生介绍画画的基本步骤:选取素描对象、构图和比例、绘制轮廓、填充细节等
- 演示如何使用彩色铅笔或水彩颜料进行绘画,并分享一些简单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4. 绘画实践(30分钟)
-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选择一个主题或素材进行绘画- 引导学生按照之前讲解的步骤和技巧进行绘画实践
-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5. 总结(5分钟)
-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绘画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 总结本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并回顾美术课程的基本规则和纪律
课后作业
- 继续完成绘画作品,可以在下节课展示和分享
- 查找一些有关绘画技巧和创作思路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扩展活动
- 组织美术展览,在学校或班级内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
- 邀请专业美术家或教师进行讲座或示范,提供更深入的美术研究体验。
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美术知识点美术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习美术可以丰富我们的审美能力,养成我们细心观察、注重细节的好习惯。
七年级上册第一课《认识美术》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美术知识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些知识点吧。
一、基本造型1. 点、线、面:点是最简单的图形,它没有长度和宽度;线是由点组成的有长度没有宽度的形状;而面是由点和线相交组成的有长、宽、厚度的形状。
2. 形与形态:形是指物体的外形,而形态则是指物体的整体外观,包括形状、质感、颜色等。
3. 比例与构图:比例是指物体整体的大小关系,构图则是指将不同元素合理地组合,形成有意义的整体。
二、色彩基础知识1. 色相、明度、饱和度:色彩是由色相、明度、饱和度三个因素组成的,色相决定了颜色的种类,明度决定了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决定了颜色的纯净程度。
2. 原色、二次色、三次色:原色是不能由其他颜色混合得来的颜色,二次色是由两个原色混合而成的颜色,三次色是由三种原色混合而成的颜色。
3. 冷暖色调:冷色调以蓝色、绿色为基调,体现出清新、冷静等感觉;暖色调以红色、黄色为基调,体现出温暖、活泼等感觉。
三、美术素养1. 观察力:美术是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良好的观察力是学习美术必备的素养之一,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细节处观察一件事物,从而准确地捕捉它的特点。
2. 创意力:创意力是指运用想象力,在已有的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并提出新的观点或构思,是创作优秀美术作品的重要基础。
3. 纪律性:美术创作需要时间和耐心,而纪律性可以让我们坚持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学会规律性学习。
在学习《认识美术》这一课程中,我们了解了美术的基本知识和素养。
这些知识和素养在日常生活和美术创作中都具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美术水平,用美术这个工具塑造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
七年级美术开学第一课教案目标1. 介绍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和研究目标。
2. 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
教学内容1. 美术的定义和作用:介绍美术的定义,以及美术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 艺术表达的方式:介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如绘画、雕塑、摄影等。
3. 研究目标设定:与学生一起讨论并确定本学期的研究目标。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艺术作品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的主题。
2. 美术定义和作用(10分钟):简要介绍美术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美术的重要性。
3. 艺术表达的方式(15分钟):通过示范和讲解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鼓励学生尝试并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
4. 研究目标设定(10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并确定本学期研究美术的目标,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研究中积极参与和创作。
教学资源1. 艺术作品或图片: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展示材料。
2. 视频或幻灯片:用于说明艺术表达的方式和介绍美术的定义和作用。
3. 画笔、颜料和画纸: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性的艺术创作。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于美术定义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研究目标设定:评估学生对于本学期研究目标的参与度和合理性。
3. 艺术创作作业:布置一项艺术作品创作的作业,评估学生对于艺术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扩展活动1. 参观美术馆或画廊: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或画廊,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和欣赏能力。
2. 艺术家讲座:邀请当地的艺术家来校园进行讲座,让学生与艺术家直接交流和研究。
备注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定义和作用,培养他们的艺术观念和创造力。
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学习目标设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和表达。
人美教版七年级美术第一课教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课一、教材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
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教学思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
七年级美术第一课教案【篇一:初中美术第一册第一课美术的分类-教学教案】初中美术第一册第一课美术的分类初中美术第一册第一课美术的分类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课业类别单一型基础理论课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懂得美术的概念。
(2)通过各种图画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分类,并理解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现代设计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重点绘画的分类。
教学难点美术的作用学具准备铅笔素描纸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幻灯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是美术课,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来初略讨论学习的问题--美术概说(板书课题)三)新授:1、美术的概念:展示小型雕塑一个,绘画作品一幅。
讲解美术的概念,着重强调“物质材料”、“造型手段”、“空间”、“审美价值”。
2、美术的分类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①、绘画:使用笔、刀等工具,墨、颜料等材料,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表现手段,创造艺术形象。
(绘画的分类略加讲解。
)展示作品或图片资料若干,(由于缺乏美术教学挂图及相关的幻灯片,所以应找些较大的图片,如单幅单页画、挂历中的画页等,同时应选用较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
例如徐悲鸿先生的《愚公移山》(国画)、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油画)、课本上的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说出欣赏后的感觉,使他们能从中发现美,认识美,同时强调绘画的作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
②、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
雕塑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
举例我校教学楼前的雕塑《小象》(圆雕)。
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四周的雕像(浮雕)。
对课文后面的浮雕及圆雕作品进行欣赏。
③、工艺美术:指实用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性美术。
分类:a、日用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等)b、陈设工艺(象牙雕塑、装饰绘画)④、建筑艺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组织、装饰、色彩等各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第 1 课走进美术世界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概念和范畴。
2、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如绘画、雕塑、设计等。
3、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美术的定义和包含的主要门类。
(2)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特点。
2、难点(1)对抽象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2)体会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美术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丹的《思想者》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引出美术的话题。
2、讲授新课(20 分钟)(1)讲解美术的定义,让学生明白美术不仅仅是画画,还包括雕塑、建筑、设计等多种形式。
(2)介绍美术的主要门类,如绘画(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等)、雕塑(圆雕、浮雕)、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建筑等,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不同门类有初步的认识。
3、作品欣赏(15 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分组观察和讨论,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分享他们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课堂总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美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欣赏和关注美术作品。
5、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写一篇简短的赏析。
第 2 课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如线条、色彩、构图、材质等。
2、通过欣赏作品,培养学生运用表现手段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及其特点。
(2)能够在作品中识别和分析这些表现手段。
2、难点(1)理解不同表现手段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2)如何运用表现手段进行创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实践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展示一幅简单的线条画和一幅色彩丰富的画,让学生对比观察,提问学生这两幅画在表现上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美术表现手段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