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小学国学经典国文诵读《越女词》校本课程表格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3.50 KB
- 文档页数:4
古诗越女词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诗《越女词》的美与意境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与意境;2.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越女词》了解古代文化和女性形象;4.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歌语言,提升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与意境;2. 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 通过学习古诗《越女词》了解古代文化和女性形象;4. 分析诗歌语言,提升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越女词》的复印件;2. 音频或视频资源,以便学生能够聆听或观看诗歌的朗读;3.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辅助工具;4. 学生课前阅读《越女词》的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在黑板或PPT上展示《越女词》的标题,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什么了解?你们喜欢古代诗歌吗?为什么?二、课文理解与欣赏(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越女词》,并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或有趣的地方;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标注内容;3.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美感,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独特之处。
三、朗读与表达(15分钟)1. 教师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聆听或观看诗歌的朗读;2. 教师示范适当的朗读技巧,如语调、节奏、停顿等;3. 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越女词》,并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4. 学生进行整体朗读,展示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表达。
四、文化与形象探究(15分钟)1. 教师介绍古代越族的文化背景和女性形象;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越女词》中所体现的古代文化和女性形象;3.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古代和现代女性形象的差异和共同点。
五、语言分析与思考(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越女词》中的诗歌语言,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的词汇等;2.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分析一段诗歌语言,并找出其中的特点和美感所在;3. 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教师提供指导和点评。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越中览古》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学生能够解释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简述《越中览古》的内容和主题。
2.2 诗歌分析分析《越中览古》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3 历史背景介绍越中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分析诗歌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李白和《越中览古》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越中览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主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分析与欣赏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诗歌背诵和写作练习。
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教材。
5.2 辅助材料李白的诗集和其他相关文学作品。
历史资料和图片,以丰富教学内容。
5.3 技术设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材料。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
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6.2 创意表达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诸暨市实验小学电子教案(语品)第一章:语文基础知识1.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包括拼音、笔画、字体、词语等。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1.2 教学内容拼音的学习:声母、韵母、声调的基本知识。
笔画和字形的认识:基本的笔画顺序和书写规范。
词语的学习:常用的词语和词组。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拼音、笔画等知识。
1.4 教学评估定期进行拼音、笔画、词语的测试,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第二章:阅读理解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文章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结构等。
分析推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逻辑推理。
判断评价: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和判断。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4 教学评估定期进行阅读理解测试,以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观察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过程,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第三章:写作技巧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写作技巧进行创作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写作的基本要求:文章的结构、语言的流畅性、逻辑的严密性等。
写作技巧的培养:描写、叙述、议论等基本写作技巧。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掌握写作技巧。
3.4 教学评估定期进行写作练习,以检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评价学生的写作作品的结构、语言、逻辑等方面,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第四章:口语交际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4.2 教学内容口语表达的基本技巧:语音、语调、语速等。
交际能力的培养:倾听、表达、交流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演讲等方式进行教学。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其三》教案•相关推荐《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李白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李白;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过程与方法: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厌恶现实的思想;体会李白重视友情、关注民生、善于感悟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入语】同学们,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漫游十余年,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李白是屈原之后,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他极为倾服。
16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航内容感知《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受权贵打击贬官江州司马次年的作品。
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谪居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结心底。
在一个萧瑟的秋夜,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遇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
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
诗歌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寓了作者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主题深刻而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可以说,在封建时代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自身的形象都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其中有关琵琶演奏技巧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拟声、叠音等多种手法,精彩纷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而本篇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基础梳理一、字音识记贾.人(gǔ) 迁谪.(zhé)嘈.嘈(cáo) 嘲哳..(zhāo zhā)红绡.(xiāo) 钿.头(diàn)虾.蟆(há) 呕哑..(ǒu yā)二、重要词语1.一词多义2.词类活用遂命酒(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3.文言虚词4.古今异义词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长句(古义:于是作。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
今义: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以前。
今义:朝前。
)5.相关成语门可罗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6.特殊句式省略句送客(于)湓浦口三、文学常识1.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理解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越王勾践的敬仰之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古迹的惋惜。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越中览古》的字词理解。
2. 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的掌握。
3.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
2. 对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
3.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越中览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越中览古》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为课后学习做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2. 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深入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3. 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李白诗《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对其内涵。
4、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围绕“豪放飘逸”这一核心去通读四首诗,寻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悟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走入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2、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2、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步骤二赏析《哭晁卿衡》,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哭晁卿衡》基本解读(重点:比喻、情景交融)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主旨)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
“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
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
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
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
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
课程名称 《越女词》
教学重点 能有节奏、有韵律的诵读古诗。
1.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景色,体会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要表达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2.识、读“棹歌、客、佯羞”,理解整首诗的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古典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教学组织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古诗,那你们还记得是怎样诵读的吗?
步骤 1.看图导入:学生观察书中图片,并讲述看到了什么? 总结:夏天在有水、有池塘的地方,总是会看到成片成片的荷花塘,有荷花的地方就会 有人在旁边嬉闹,引出《越女词》。
步骤 2.板书诗文,教师朗读全诗。
步骤 3.教师带读,给学生诵读的标准,学生在语言和情感上模仿跟读。
步骤 4. 解意(字):
李白:唐朝诗人。
耶溪:一条溪的名字。
在今浙江绍兴市。
棹歌:一边摇船、一边唱歌。
教学步骤
佯羞:假装害羞。
步骤 5.标注重读、轻吟、缓诵读、停顿等位置,全班同学齐读,并请个别同学有感情的
朗读。
步骤 6.逐句讲解句意。
请同学按照上面解释过的字意依次总结每一句的大意,分句熟读。
步骤 7.分句背诵
步骤 8.初背与带背
步骤 9.通背和抽背
步骤 10.请个别同学总结古诗大意,复习巩固。
教学拓展 采用多种方式分句背诵古诗,如:悄悄话、接龙、开火车、打地鼠 家庭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习古诗和生字。
教学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