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901.50 KB
- 文档页数:45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文学常识与修辞手法。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文学常识的基础概念,还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更进一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下面将重点介绍本单元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文学是指人类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通过一定的手法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社会批判,从而使人们产生共鸣和反思。
因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艺术。
文学的内涵非常丰富,例如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寓言等。
叙事是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现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描写是说将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外貌等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化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美感;抒情是说通过诗歌、歌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议论是指通过文章或演说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寓言是指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二、修辞手法在文学中,修辞手法是使语言别具一格,形象化、语言化的表现方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是指将两个没有实际关联的事物通过比较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个事物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易于理解。
例如,小桥流水人家的描写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表现一个安逸闲适的情境。
2. 暗喻是指不直接表现命题,而是通过一些隐晦的语言来表达一个意思。
当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会意自可,从而产生某一种情感与体验。
例如诗歌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描写,就是将美好的、遥远的故事隐秘地表达出来,使读者产生意境与共鸣。
3. 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质与行为。
例如,“月儿胖了,笑眯眯地冲山谷飞来”,就是将月亮拟人,给予月亮一些形象的特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排比是指对同类或相近的词语进行并列的修辞手法,目的是加强修辞的效果。
例如,毛泽东的“我们要创造新的历史,我们要万众一心,我们要发扬光大伟大的民族精神”,就是通过排比的方式表达了开创历史的决心与信念。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2015.4.1《寡人之于国也》1、字音弃甲曳.兵( ) 洿.池()鱼鳖.()养生丧.死()鸡豚.狗彘.()庠.序( ) 孝悌.()饿殍.()2、词义①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贬义)【判断正误】那些骄兵惰帅,平日受了大俸大禄,畏敌如虎,以致京都失陷。
老将军算有忠心,犹能建立宋朝旗号。
然仅逍遥河上,逗留不进,坐视君父之难,只算得以五十步笑百步......。
()任建民把“中国式过马路”和“美国式过马路”所做的对比,特别是“美国式过马路”还不如中国的标题,被很多人认为是“五十步笑百.....步.”。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贬义)③不违农时:不违背适合农作物耕种、管理、收获的季节。
(褒义)3、文常①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劝学》1、字音靛.青()蓼.蓝()跂.望()跬.步()骐骥..( ) 锲.而不舍( ) 埃.土()驽.马( ) 参.省、参.透()金石可镂.( )2、词义①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褒义)【判断正误】中国的核工业起步晚,但是青出于蓝....,现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了。
()②积土成山:比喻积累少能变成多,聚集小能变成大。
③跬步千里: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
④驽马十驾:比喻能力不是很强的人,只要坚持努力,就可以同能力强的人并驾齐驱。
(褒义)⑤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单元考点链接理解文言文要点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点,而对文言实词和词组含义的理解,主假如联合详细语境对其含义进行推测。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种状况:① 注意一词多义;②注意古今异义;③注意词类活用;④注意通假字和偏义复词;⑤ 注意与文言有关的古文化知识和特定术语的含义。
一、实词含义的推测1.构造推测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好多,在对举句中,地点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同样,词义邻近或相反,这样经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剖析,就能够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如“悟过去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的“谏”和“追”,只有从构造上对举剖析,才能推知是“挽回、挽救”的意思。
2.语法推测法。
句子的构造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地点,为我们推测词义供给了依照。
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任,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任,状语大多由副词充任等。
如“吾师道也”中的“师”所处的语法地点是在名词的前方,应当是谓语,因此它不是名词,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学习”的意思。
3.成语推测法。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保存了大批的文言词义,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即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语“百依百顺”可知其义为“遵从”。
4.代入推测法。
关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说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详细语境中贯穿文意,解说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如“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尽”“审查”“的确”等,分别代入查验后,可知其应为“的确”之意。
二、词句内容的推测1.正确掌握课内出现的文学文化知识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
对常有的官职、制度、礼仪、科举等知识,要有相对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如“辟” “除”表示授与官职,“调”“徙”“转”则表示官职的调任、补任。
2.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是解答的要点。
高语必修三基础知识(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寡人之于国也》等。
二、古代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朕”字用法首创者是秦始皇。
明清两代,“朕”成为皇帝唯一用词。
2、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罃(yīng)。
魏国都城在大梁,所以魏惠王又叫梁惠王。
3、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4、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南部。
5、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6、谷:粮食的统称。
《论语》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形容一个人缺乏知识,非常懒惰。
“五谷”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 /稻(dào)、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另一种是 /麻(m á)、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
这两种说法主要差别就是在一种有稻无麻,一种有麻无稻。
主要是因为,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主要产地在南方,北方较少,所以五谷中最初是没有稻的。
7、庠序: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弃甲曳.兵()生拉硬拽.()数罟..(cù gǔ)数.落()数.见()不鲜洿.池(wū)鱼鳖.()瘪.三()干瘪.()丧.死(sāng)颓丧.()帛.书()衣.帛()鸡豚.(tún)狗彘.()庠.序()孝悌.()畜.养(xù)牲畜.()饿莩.()饿殍.()四、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成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成语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五、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填然鼓之(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六、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1)斧斤以时进山林(2)申之以孝悌之义(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劝学》荀子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高语必修三基础知识(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寡人之于国也》等。
二、古代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朕”字用法首创者是秦始皇。
明清两代,“朕”成为皇帝唯一用词。
2、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罃(yīng)。
魏国都城在大梁,所以魏惠王又叫梁惠王。
3、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4、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南部。
5、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6、谷:粮食的统称。
《论语》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形容一个人缺乏知识,非常懒惰。
“五谷”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 /稻(dào)、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另一种是 /麻(m á)、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
这两种说法主要差别就是在一种有稻无麻,一种有麻无稻。
主要是因为,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主要产地在南方,北方较少,所以五谷中最初是没有稻的。
7、庠序: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弃甲曳.兵()生拉硬拽.()数罟..(cù gǔ)数.落()数.见()不鲜洿.池(wū)鱼鳖.()瘪.三()干瘪.()丧.死(sāng)颓丧.()帛.书()衣.帛()鸡豚.(tún)狗彘.()庠.序()孝悌.()畜.养(xù)牲畜.()饿莩.()饿殍.()四、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成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成语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五、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填然鼓之(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六、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1)斧斤以时进山林(2)申之以孝悌之义(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劝学》荀子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