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重试验记录表(比重瓶法)
- 格式:docx
- 大小:14.54 KB
- 文档页数:1
李氏比重瓶校验方法
一、概述
用于检验矿粉、水泥、石灰、粉煤灰等的相对密度。
二、技术要求
1.目测外观是否有裂纹、变形;
2.比重瓶刻度是否符合要求。
三、校验方法
先到亮光处目测比重瓶的外观是否有裂纹及变形。
用由权威机构检定过的量筒对比重瓶进行刻度容积校验。
四、校验仪器
量筒50ml。
五、校验结果的处理与判定
以二次校验的平均值为最终值,校验结果为24± 0.2ml,判为合格。
六、校验周期
一年。
七、附录
李比重瓶校验记录。
八、校验方法编写及依据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比重瓶校验记录。
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比重瓶容量瓶的校验方法本规程适应于新购买及使用中的比重瓶。
一、概括比重瓶用于粒径小于5mm的土及其余粉状物料比重(密度)测定。
二、技术要求1、外观:无裂纹或其余显然变形。
2、容积:经标定,绘制瓶水总质量与温度关系曲线。
三、校验用标准工具:1、比重瓶:容量500ml 及 100ml2、天平:称量200g,感量3、温度计: 0— 50℃,精准至0.001g(0.5 ℃(检定合格使用期内检定合格使用期内))4、恒温水槽:± 0.5 ℃ ) 。
5、其余:滴管、蒸馏水。
四、校验方法1、外观:目测2、绘制瓶水总质量与温度关系曲线( 1)将比重瓶洗净、烘干、称重二次,取其算术均匀值,二次差值不得大于0.002g 正确至。
0.001g ,(2)将预先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注入长颈比重瓶,达到刻度处为止。
移比重瓶入恒温水槽,等瓶内水温稳固后,用滴管调整液面恰至刻度,将瓶拿出,擦干外面水,称瓶、水合重,正确至 0.001g ,重复上述步骤,取其算术均匀值,其同等差值不得大于0.002g 。
(3)将恒温水槽水温高升 5℃,按( 2)步骤,求出该温度下的瓶,水合重,这样再按 5℃间隔调理其余温度。
(4)短颈比重瓶,注蒸馏水瓶时应至近满,其剩余水分在塞好的瓶塞时可自瓶塞毛细管中溢出,其余步骤与长颈瓶同。
(5)将测定结果列表,以瓶、水总质量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绘制瓶、水合重与温度关系曲线。
计算公式M2=( M1-M0) PW2/PW1[1+V ( T2-T 1)] 式中 T1-比重瓶内纯水温度℃T2-比重瓶内纯水随意温度℃M1-温度为T1时的瓶水总质量gM2-温度为T2时的瓶水总质量gM0-比重瓶的质量gPW1-温度为 T1时水的密度g/cm3(查附表)PW2-温度为 T2时水的密度g/cm3(查附表)五、校验结果办理1、外观检查合格2、绘制出瓶、水总质量与温度曲线。
六、校验周期为一年。
七、校验记录见下表:比重瓶校验记录仪器编号校验号1、计算校订法记录T1=PW1=M0=M1=T1M22、瓶水总质量与温度关系曲3、外观检查线校验结论校验人:复核人:校验日期:年代日。
比重瓶自检校验方法ZML-035一、技术要求1、外观无裂纹或其他明显变化。
2、有瓶水总质量与温度关系曲线。
二、校验项目及条件1、校验项目(1)外观检查。
(2)绘制瓶水总质量与温度关系曲线。
2、校验用器具(1)天平:称量200g、感量0.001g。
(2)温度计:刻度范围0~50C,分度值05C。
三、校验方法1、外观:目测。
2、瓶水总质量与温度关系曲线标定、绘制:将比重瓶洗净、烘干、冷却至室温下称量,准确至0.001g。
反复恒温至两次称量差值不大于0.002g时取平均值。
将事先煮沸并冷却至室温的纯净水注入比重瓶,擦干外表水滴,称其水、瓶总质量C3、按下式计算m2:m2 = m o+ (m「m o)PW2 [ 1+ 3 V (T2-T1)PW1式中:「一比重瓶内纯水温度「C);T2—比重瓶内纯水任意温度「C);m i—温度为T i时瓶水总质量(g);m2—温度为T2时瓶水总质量(g);m o—比重瓶的质量(g);PW i —温度为T i时瓶水的密度(g/cm3)(查附表);PW2—温度为T2时瓶水的密度(g/cm3)(查附表);3 V —玻璃的膨胀系数,国产瓶可取2.4X 1L/C;将计算结果列表,以温度为纵坐标,瓶水总质量为横坐标,绘制曲线。
四、校验结果处理全部项目均符合技术要求为合格。
五、校验周期、记录与证书校验周期为i2 个月。
校验记录格式见下表,校验证书格式见附录I。
比重瓶校验记录ZMJ-035送检单位_______________ 仪器编号______________ 校验号________校验员______________ 核验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校验日期:年月日。
土的比重试验比重瓶法目的和适用范围:本试验法适用于粒径小于5mm 的土。
仪器设备:比重瓶、天平、恒温水槽、砂浴、真空抽气设备、温度计操作步骤:1、将比重瓶烘干,将15g 烘干土装入 100mL 比重瓶内(若用50mL 比重瓶,装烘干土约 12g),称量。
2、为排出土中空气,将已装有干土的比重瓶,注蒸馏水至瓶的一半处,摇动比重瓶,土样侵泡 20h 以上,再将瓶在砂浴中煮沸,煮沸时间自悬沸腾时算起,砂及低液限黏土应不少于30min,高液限黏土应不少于1h,使土粒分散。
注意沸腾后调节砂浴温度,不使土液溢出瓶外。
3、如系长颈比重瓶,用滴管调整液面恰至刻度处(以弯月面下缘为准),擦干瓶外及瓶内壁刻度以上部分的水,称瓶、水、土总质量。
如系短颈比重瓶,将纯水注满,使多余水分自瓶塞毛细管中溢出,将瓶外水分擦干后,称瓶、水、土总质量,称量后立即测出瓶内水的温度,准确至0.5℃。
4、根据测得的温度,从已绘制的温度与瓶、水总质量关系曲线中查得瓶水总质量。
如比重瓶体积事先未经温度校正,则立即倾去悬液,洗净比重瓶,注入事先煮沸过且与试验时同温度的蒸馏水至同一体积刻度处,短颈比重瓶则注水至满,按本试验 3 步骤调整液面后,将瓶外水分擦干,称瓶、水总质量。
5、如系砂土,煮沸时砂粒易跳出,允许用真空抽气法代替煮沸法排出土中空气,其余步骤与本试验3、4 相同。
6、对含有某一定量的可溶盐、不亲性胶体或有机质的土,必须用中性液体(如煤油)测定,并用真空抽气法排出土中气体。
真空压力表读数宜为100kPa,抽气时间 1-2h(直至悬液内无气泡为止),其余步骤同本实验3、4 相同。
7、本试验称量应准确至0.001g。
结果整理:用蒸馏水测定时,按下式计算比重:G sm sGwtm sm1m2式中: G s—土的比重,计算至0.001;m s—干土质量( g);m1—瓶、水总质量( g);m2—瓶、水、土总质量( g);G wt—t℃时蒸馏水的比重(水的比重可查物理手册),准确至0.001.精密度和允许差:本试验必须进行二次平行测定,取其算上平均值,以两位小数表示,其平行差值不得大于 0.02。
土 工 试 验 表 格 23个1.比重试验记录表(比重瓶法) 2.比重试验记录表(虹吸筒法) 3.固结试验记录表4.固结试验成果计算表 5.击实试验记录表6.坝体填筑土料密度测试记录计算表 7.颗粒大小分析试验记录表(筛析法) 8.击实试验报告9.难溶盐碳酸钙(CaCO 3)测定记录表 10.有机质试验记录表11.酸碱度(PH )测定记录表12.中溶盐石膏(CaSO 4·2H 2O )测定记录表 13.固结试验记录表14.颗粒分析试验记录表(密度计法) 15.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记录表 16.粗颗粒土击实试验记录表 17.黄土湿陷试验记录表 18.黄土湿陷试验记录表 19.压缩试验计算表 20.硫酸根(SO 2- 4)测定记录表 21.硫酸根(SO 2- 4)测定记录表 22.土物理指标试验报告 23.土物理指标试验报告中水十五局南水北调项目工程七标试验室比重试验记录表(比重瓶法)共页第页工程名称试验者试样编号计算者试验日期校核者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试验依据62中水十五局南水北调项目工程七标试验室比重试验记录表(虹吸筒法)工程名称试验者试样编号计算者试验日期校核者63中水十五局南水北调项目工程七标试验室固结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试验者试样编号计算者试验日期校核者72中水十五局南水北调项目工程七标试验室固结试验成果计算表工程名称试验者试样编号计算者试验日期校核者73中水十五局南水北调项目工程七标试验室击实试验记录表共页第页工程名称土样编号试验日期试验者中水十五局南水北调项目工程七标试验室坝体填筑土料密度测试记录计算表工程名称:测试依据:工程名称:测试依据:中水十五局南水北调项目工程七标试验室颗粒大小分析试验记录表(筛析法)共页第页工程名称试验者试样编号计算者试验日期校核者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试验依据击实试验报告报告编号:T2004—004 报告日期:2004年05 月28 日共 1 页第 1 页批准:审核:检验: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难溶盐碳酸钙(CaCO3)测定记录表工程名称共页第页试验依据方法缄吸收容量法试验者试验日期计算者仪器名称型号校核者有机质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共页第页试验依据方法重铬酸钾容量法试验者试验日期计算者仪器名称型号校核者中水十五局南水北调项目工程七标试验室酸碱度(PH)测定记录表工程名称共页第页试验依据方法试验者试验日期计算者仪器名称型号校核者中溶盐石膏(CaSO4·2H2O)测定记录表工程名称共页第页试验依据方法试验者试验日期计算者仪器名称型号校核者固结试验记录表共页第页工程名称试验者试样编号计算者试验日期校核者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试验依据颗粒分析试验记录表(密度计法)工程名称试验者试样编号计算者试验日期校核者中水十五局南水北调项目工程七标试验室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记录表共页第页工程名称试验者试样编号计算者试验日期校核者仪器名称型号试验依据粗颗粒土击实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共页第页试样编号试验日期检验依据试验者计算者校核者仪器设备名称型号黄土湿陷试验记录表(单线法)工程名称试验者试样编号计算者试验日期校核者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试验依据黄土湿陷试验记录表(双线法)工程编号试验者试样编号计算者试验日期校核者压缩试验计算表工程名称共页第页试样编号试样状态仪器编号计算日期年月日中水十五局南水北调项目工程七标试验室)测定记录表硫酸根(SO2-4工程名称共页第页试验依据方法比浊法试验者试验日期计算者仪器名称型号校核者硫酸根(SO2- 4)测定记录表工程名称共页第页试验依据方法EDTA法试验者试验日期计算者仪器名称型号校核者中水十五局南水北调项目工程七标试验室土物理指标试验报告报告编号:T2004-001 报告日期:2004年02月06日共3页第1页批准:审核:检验:中水十五局南水北调项目工程七标试验室土物理指标试验报告报告编号:报告日期:年月日共页第页批准:审核:检验: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土力学实验指导书目录土力学实验的目的 (1)一、颗粒分析试验 (1)[附1-1]筛析法 (1)[附1-2]密度计法(比重计法) (2)二、密度试验(环刀法) (5)三、含水率试验(烘干法) (5)四、比重试验(比重瓶法) (6)五、界限含水率试验 (8)液限、塑限联合测定 (8)六、击实试验 (10)七、渗透试验 (11)[附7-1]常水头试验(70型渗透仪) (11)[附7-2]变水头试验(南55型渗透仪) (12)八、固结试验(快速法) (13)九、直接剪切试验 (15)十、相对密度试验 (16)十一、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18)十二、无粘性土休止角试验 (19)十三、三轴压缩试验 (20)土力学实验指导书《土力学实验》的目的土力学试验是在学习了土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是配合土力学课程的学习而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能训练课。
根据教学计划的需要,安排试验内容,以突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
试验课的目的:一、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土力学的理论知识;二、是增强实践操作的技能;三、是结合工程实际,让学生掌握土工试验的全过程和运用实验成果于实际工程的能力。
《土力学实验》的内容及要求土力学实验指导书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规范编写的。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下列实验项目。
也可根据实验学时选做。
一、颗粒分析试验[附1-1] 筛分法(一)试验目的测定干土各粒组占该土总质量的百分数,以便了解土粒的组成情况。
供砂类土的分类、判断土的工程性质及建材选料之用。
(二)试验原理土的颗粒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的性质,工程上常依据颗粒组成对土进行分类,粗粒土主要是依据颗粒组成进行分类的,细粒土由于矿物成分、颗粒形状及胶体含量等因素,则不能单以颗粒组成进行分类,而要借助于塑性图或塑性指数进行分类。
颗粒分析试验可分为筛析法和密度计法,对于粒径大于0.075mm的土粒可用筛析法测定,而对于粒径小于0.075mm的土粒则用密度计法来测定。
实习实训项目一、密度试验(环刀法)(一)试验目的 测定土的湿密度,以了解土的疏密和干湿状态,供换算土的其它物理性质指标和工程设计以及控制施工质量之用。
(二)试验原理土的湿密度ρ是指土的单位体积质量,是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之一,其单位为g/cm 3。
环刀法是采用一定体积环刀切取土样并称土质量的方法,环刀内土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即为土的密度。
密度试验方法有环刀法、蜡封法、灌水法和灌砂法等。
对于细粒土,宜采用环刀法;对于易碎裂、难以切削的土,可用蜡封法;对于现场粗粒土,可用灌水法或灌砂法。
(三)仪器设备1.环刀:内径6~8cm ,高2~3cm 。
2.天平:称量500g ,分度值0.01g 。
3.其它:切土刀、钢丝锯、凡士林等。
(四)操作步骤1.量测环刀:取出环刀,称出环刀的质量,并涂一薄层凡士林。
2.切取土样:将环刀的刀口向下放在土样上,然后用切土刀将土样削成略大于环刀直径的土柱,将环刀垂直下压,边压边削使土样上端伸出环刀为止,然后将环刀两端的余土削平。
3.土样称量:擦净环刀外壁,称出环刀和土的质量。
(五)试验注意事项1.称取环刀前,把土样削平并擦净环刀外壁;2.如果使用电子天平称重则必须预热,称重时精确至小数点后二位。
(六)计算公式按下列计算土的湿密度: V m m V m 21-==ρ式中:ρ—密度,计算至0.01g/cm 3;m —湿土质量,g ;m 1—环刀加湿土质量,g ; m 2—环刀质量,g ;V —环刀体积,cm 3。
密度试验需进行二次平行测定,其平行差值不得大于0.03g/cm 3,取其算术平均值。
(七)试验记录密度试验记录表(环刀法)试验者校核者试验日期二、含水率试验(烘干法)(一)试验目的测定土的含水率,以了解土的含水情况,是计算土的孔隙比、液性指数、饱和度和其它物理力学性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指标。
(二)试验原理含水率反映土的状态,含水率的变化将使土的一系列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随之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