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一)思想背景1、思想背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勾画了理想的社会,认为社会起源于人们共同的生活需要,社会要有一定的分工与秩序。
是乌托邦思想的早期代表。
卢梭——近代启蒙思想家,提出社会契约论。
基本观点是:个人自然地或道义性地被赋予了某些权利,但这些权利的行使受国家的调节和限制,国家由此发挥其控制功能。
孟德斯鸠——社会学的先驱之一。
在《论法的精神》中,研究了政治、法律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认为社会制度是一定物质条件的产物。
他是第一个通过对社会特性的考察而解释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的理论家,是法律社会学的先驱。
2.社会思想背景霍布斯:提出了社会契约说;卢梭:分析了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孟德斯鸠:批判了专制制度,颂扬了政治自由;圣西门:指出历史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3.学术背景早期的社会调查研究为社会学的产生提供了学术基础。
17世纪,“政治算术”和人口统计技术开始在英国兴起并逐渐被西欧各国采纳。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社会调查和研究大大发展,其涉及范围广,这些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翔实的经验资料。
(二)社会背景工业革命——18世纪到19世纪,首先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迁。
欧洲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同时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引起人们关注。
法国大革命——近代资产阶级的一场政治革命,是对封建制度的彻底变革。
剧烈的社会变迁使阶级矛盾与冲突加深。
大革命造成“失范”状态,使人们提高了社会反思意识。
两次大革命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催生了社会学。
两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革命——经济危机、贫富悬殊、犯罪、自杀、失业二、社会学于19世纪上中叶在西欧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与科学条件的。
(一)社会的急剧变迁是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基础19世纪上中叶正是西方社会急剧变迁的时期。
引起这场变迁的直接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其中经济革命以英国的“工业革命”为标志;政治革命以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为标志。
1.实证主义社会学--是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社会学流派。
早期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样,都是纯粹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虽然各个社会的性质和类型不同,但相同的原因必然产生相同的结果,这一点是无差别的。
②社会现象是可以被感知的,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明了的知识才是科学。
③做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它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科学只回答真与假的问题,不能回答美与丑、善与恶的问题,因此事实和价值的区分是社会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主义方法论从欧洲传入美国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尤其表现为研究理论的模式化,即理论构架的建立和把研究过程变为可以操作的固定程序。
2.反实证主义--是与实证主义相反的方法论和理论观点,反实证主义的 方法论可以大致概括如下:①强调在自然客体和社会现象之间作出区分,突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不可重复性,要求社会学使用与自己研究对象相适应的方法,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
②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客观结构的物化现象。
③主张借助价值关联,理解人的主观意义在社会认识上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认识上要求对社会事实和价值判断、理论和实践做出分别处理,因而具有相对主义倾向。
3.社会--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它有以下基本特征:群体性、制度规范性、系统性、能动性。
4.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相对。
认为所谓社会不过是一个名称而已,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社会。
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则是各个个人的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而认识社会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5.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相对。
认为社会并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学分类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社会学可以分为多个分类。
1.宏观社会学:宏观社会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结构、制度、文化和历史演变等方面。
它关注的是社会的总体特征和规律,例如社会分层、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等。
2.微观社会学:微观社会学研究的是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互动和意
义等方面。
它关注的是个体的行为和互动对社会的影响,例如社会交往、
社会认同、社会控制等。
3.比较社会学:比较社会学研究的是不同社会之
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它关注的是不同社会的文化、制度、历史和经济等
方面的比较,例如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家庭结构等。
4.历史
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它关注的是社会的
历史变迁和演化,例如社会制度的变迁、社会文化的演变等。
5.应用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的解决方案。
它关注的是社
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例如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
6.环境
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是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它关注的是环境对
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环境的影响,例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
总之,社
会学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分类都有其研究的重点和方法。
不同的分
类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出对社会的全面认识。
社会学名词解释社会学名词解释1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 、群学:清朝末年,西方社会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来有两种名称,一曰群学、一曰社会学。
谭嗣同于1896 年著《仁学》一书中就提出社会学。
章太炎于1902 年翻译出版日本岸本武太著《社会学》,中文书名也定为《社会学》。
但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却称为“群学”,而不称为“社会学”?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倡言群学是适应了时代潮流,能够起到鼓励中国人救亡图存、团结御敌的功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更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严复在其《原强》一文中说,为什么称斯宾塞的书(指《群学肄言》)为“群学”,“就荀卿言人之贵于禽兽者,以能群也,故曰群学”。
3 、结构功能主义: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理论派别提出的社会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它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各部分之间互相协调。
社会有自我调节功能,当它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各部分会相互适应,使社会系统达到新的平衡。
本世纪40 至50 年代该理论在美国有重要影响。
4 、冲突理论:使20 世纪50 年代形成的以反对结构功能学派为特点的社会学流派。
该理论流派不同意结构功能学派用均衡来解释社会现象,而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变迁。
它认为现实社会中冲突不可避免,冲突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
5 、符号互动理论:是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过程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是借助于符号这种工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而其效果有赖于对所有工具——符号的理解,因此,互动实际上是角色互动、符号的互动。
交换理论:是研究人的外显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活动,这既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
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社会学是一门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学科,它以整个社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
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广泛,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变迁、社会心理、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政策以及全球化与国际社会等方面。
1.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它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人口、文化、经济、政治等。
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它对于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结构研究中,人们关注社会的不同层面,如家庭、组织、社区、阶级等,以及这些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2.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的阶层或社会地位集团。
这种分层现象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社会资源的分配和社会成员的差异。
社会分层研究包括阶级分析、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研究者们通常关注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以及这种不平等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它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社会变迁研究通常关注社会的历史演变、现代化进程、全球化趋势等,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此外,社会变迁研究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以及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4.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
它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变迁等方面密切相关。
社会心理研究主要探讨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态度、信仰和价值观等,以及这些因素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同时,社会心理研究还涉及到诸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领域,这些领域对于理解个体和群体的心理活动及其与社会现象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5.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规则、准则和习俗的总称,它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简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的行为、互动和社会组织。
社会学主要关注人类群体的行为规律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旨在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和社会问题的根源。
下面将简要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首先,社会是指由人们组成的群体,他们相互作用、共享资源和构建社会结构。
社会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化,即个体从出生开始通过与社会交往和互动来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社会化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秩序的维持非常重要。
其次,社会群体的互动和行为可通过社会关系来理解。
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邻居关系等。
这些关系不仅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也构成了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社会结构是社会群体中各种社会关系和组织的总和,它确定了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并对个体的行为和机会产生影响。
此外,社会学关注社会制度和社会变化。
社会制度是指一系列的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用于组织和调节社会生活。
例如,宗教制度、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变化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动和演变。
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变化来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原因和影响。
此外,社会学还研究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困境,如贫穷、犯罪、政治动荡等。
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从而为社会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分配和权力集中现象,如阶级差异、性别歧视等。
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不平等,促进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实现。
最后,社会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来进行研究。
社会学家可以通过实地观察、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同时,社会学也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概念,如心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来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
总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社会化、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变化、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平等等多个方面。
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行为、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探讨社会学的概念和应用。
一、社会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即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现象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结构、组织和规律。
社会学被视为人文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社会学的历程社会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欧洲兴起了一股人性主义的思想风潮,社会理论发展开始向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研究方面扩展。
早期的社会学主要围绕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化的观念展开,19世纪中叶以后,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细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直到今天,社会学已经涉及到了广泛的研究领域。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涵盖了社会组织、社会地位、社会阶层、社会问题等方面。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结构和规律。
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各种重大变化和发展趋势。
包括人口变动、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等方面。
4、社会进化社会进化是指人类过去通过逐步发展与进化而从一个简单的社群向一个发达的社会迈进。
社会进化研究关注社会结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实践和发展,及其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三、社会学的意义和应用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动态。
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还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加科学、有针对性的决策。
下面列举一些社会学的应用和意义:1、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如对组织结构、人际关系、团队问题的研究都能起到指导的作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2、政治决策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意见,这时就需要社会学来帮助政府了解一些社会现象和民意,以更好地制定社会政策。
名词解释:1. 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 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4. 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6. 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7.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8. 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9.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0. 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11. 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取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及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
12.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社会学也主要通过这两条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服务。
(一)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第二,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二)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第一,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第二,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第一节社会运行的条件(一)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二)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三)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四)此外,还有政治条件、文化与心理条件、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和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第二节社会运行的机制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我们将其分为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等五个二级机制,并非将这一有机系统机械地割裂开来,而是出于深入剖析社会运行机制的需要。
实际上,这五个二级机制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具体地说,动力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运行提供适度的动力;整合机制的主要功能是协调社会利益,促使社会个体、社会群体组成有机整体;激励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促使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社会倡导的趋于一致,激发社会活力;控制机制的主要功能是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控制社会运行的方向与速度;保障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条件,维护社会运行安全。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通过理论框架和主张来解释和分析社会现象。
社会学理论是构建社会学体系的基石,对于我们理解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知识点。
一、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它主张社会是一个由各个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系统,这些部分之间通过紧密的协作和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对社会运行的影响,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稳定的整体,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通过协调一起维持社会的稳定。
二、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理论是社会学中研究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的重要理论。
它关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形成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塑造并被塑造。
社会交往理论还研究人际关系中的规范和规则,以及人们在交往中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任等方面的影响。
三、社会构建主义社会构建主义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它认为人类的知识、观念和现实意义上的世界是通过社会交往和符号活动所构建的。
社会构建主义强调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识和行为的影响,认为我们的认知和理解是在社会交往和语言互动中产生的。
它对性别、种族、身份认同等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
四、权力和社会控制理论权力和社会控制理论研究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和社会控制机制。
它关注的是权力在社会中的运作和对社会个体的影响。
权力和社会控制理论分析社会中权力的来源、形式和影响。
它研究社会中的权力关系、社会地位、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约束和影响。
五、社会变迁理论社会变迁理论关注社会的变迁和演变过程。
它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机制,研究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制度的转变。
社会变迁理论涉及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等重要议题。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动力,预测社会变革的可能方向和后果。
以上是几个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知识点。
社会学理论是指导社会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框架,它们提供了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解释和理解。
社会学的定义和意义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在当代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社会学的定义和意义,并且阐述它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旨在深刻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
它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例如社会交往、文化传播、社会结构等,力图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在研究中,社会学主要使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不断利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手段,丰富和拓展自身的研究内容。
其次,社会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社会学者如何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实验,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改进人们的生活。
例如,在城市社区问题、犯罪堆积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民族矛盾问题等方面,社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转和进步。
其次,社会学者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例如,社会学者对于教育问题,生育率问题等等都做出了一系列研究和发现,为政府制定政策、社会发展等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三,社会学家的研究不仅为我们解释了社会现象,而且还启示了我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例如,社会学家以“文化值观”的方式分析了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不同的经济背景下就会影响不同的行为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就是人们对于社会学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
社会问题是人们在共同生活过程中遇到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人们生存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矛盾,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对它形成制约或解决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发展和变革息息相关,它是人们认识和改变社会的武器。
因此,社会学的定义已经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了人们转向社会事物,探究社会结构、制度、行为等多领域现象的重要性,针对实际问题展开研究,提供准确度更高的分析视角、更科学的分析结果,以期更好的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第一章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作为整体来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社会学的研究特点:(一)整体性指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调整,即使是研究社会的具体现象、具体问题,也时时处处注意从整体出发,联系整体研究部分,着眼于整体综合而立足于局部分析。
(二)综合性社会学的综合性特点,一方面突出表现在社会学研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或社会问题时,总是联系多种有关的社会因素以至于自然因素开加以考察。
另一方面,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时往往借助于不同学科(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作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探讨。
(三)实证性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事实,这种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
第二节社会学的知识体系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经验社会学二、社会学的基本功能(一)描述功能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客观、忠实地搜集、整理和记录社会事件的具体过程和现状资料,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解释功能即通过社会学的调查和研究及时、科学地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发现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
(三)预测功能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将来可能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计和推测。
(四)实践功能指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确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便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五)教育功能了解自己第二,职业准备日常决策第二章社会社会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的特征1、人类社会以人群为主体。
2、人类社会的联系尽管复杂,但却有规律可循。
3、人类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人类社会具有精神联系。
社会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文化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人口是社会的能动的要素。
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和事件的产生、发展及变化规律。
自其诞生以来,它一直是人们研究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
那么,什么是社会学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系统研究人类社会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行为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基于科学的严谨方法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学科。
二、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社会学的萌芽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它的发展则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出现后逐渐形成的。
社会学的出现与产业革命的到来密不可分,它的诞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问题关注度的提高和研究的需要。
三、社会学的研究范围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方面。
其中,社会结构是最为基本的研究内容,它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层次、社会权利等方面。
社会关系则是研究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如亲属关系、友情关系、伴侣关系、社会网络等。
社会行为是研究社会成员的各种行为,如阶级斗争、社会运动、犯罪行为等。
社会制度则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形式,如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等。
而社会变迁则是研究社会变化规律和原因。
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定性研究方法,也就是通过质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另一种是定量研究方法,也就是通过定量数据分析来测量社会现象。
五、社会学的应用社会学不仅是一门研究学科,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调查和分析服务,为社会和人类提供更好的发展和改善社会条件提供支撑。
总之,社会学是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门户,它可以帮助人们深刻理解社会现象和行为规律,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这也是它的研究价值所在。
1、社会学(sociology):社会学是关于社会世界的学说,是对人类生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变化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门多范式的学科。
2、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成员的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是社会成员关于善良、正确、称心合意等的共同看法。
3、结构二重性:就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
4、显文化:当几种文化同时并存时,一定有一种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占据着主导地位,为当时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往往是统治集团所推崇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称为显文化。
5、制度化控制:即按照一整套已形成的条文的规定,由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包括法律控制、组织化的宗教控制和其他规章制度控制。
1、社会事实:它是发生在社会集体层次上的现象,是个人每时每刻都遵守的,存在于个人之外的集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现实。
2、社会结构:社会学家对人类社会进行分析和描述的时候,引用“结构”一词,用来分析社会有哪些构成要素、部分或方面。
因此,社会结构可以简单概括为社会体系基本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3、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是反映一个家庭从产生到解体的循环过程的范畴,由于婚姻、生育和死亡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口现象,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动也是以这几个现象为标志的。
4、社会性别:专指作为社会与文化的构成,通过社会化而学习到的、与两种生物性别相关的、对于一整套规范的期望,以及落实了的行为。
5、集体运动: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群体情景下,由成员之间的相互暗示、激发和促进而发生的社会运动。
1、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或文化集丛,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功能上互相整合的文化特质构成,这些文化特质彼此为一体,表达一定范围的文化意义。
2、常人方法学(本土方法论):把社会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并不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共同的定义、互通有无、角色的讨价还价、利益联盟等流行的社会观点,而是人们明显的与不明显的创造社会秩序的假定的方法。
自社会学诞生以来,人们对其总体框架的划分就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以及混合法等不同的划法(当然,最基本的是二分法,其他的分类都是二分法的变形或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孔德(te)、沃德(L.F.Ward)和索罗金(P.A.Sorokin)的三种二分法。
如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将社会学区分为研究社会秩序的静态社会学和研究社会进步的动态社会学两部分。
沃德在20世纪初出版的《纯理社会学》中,将社会学分为纯理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
纯理社会学吸取了孔德的思想,把静的社会现象问题和动的社会现象问题与社会势力问题摆在一起;应用社会学则研究社会改进的现象问题。
索罗金在1930年代则把社会学划分为普通社会学和特殊社会学,前者研究社会现象的共同性与共同关系,后者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现象间的特殊性和特殊关系(特殊社会学实际上是分支社会学)。
还有的社会学家则把社会学分为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前者侧重研究社会整体结构与功能,后者侧重研究个人、小群体行动与互动。
维泽(L.Wiese)在《系统社会学》一书中则把社会学分成三部分:研究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由社会养成的内心势力的最后意义以及意识力量的哲学社会学和根据实际与实验,作社会现象的系统研究的系统社会学。
社会学家对社会学体系的各种划分,尽管视角不同,但总体上看其内容是大同小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社会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社会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理论范围和研究内容正在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对社会学发展阶段的划分也大体如此,按照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逻辑演变,社会学家们通常把迄今为止的社会学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社会学诞生的1830年代到18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奠基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孔德和斯宾塞(H.Spencer);第二个阶段是从1880年代到192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形成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韦伯(M.Weber)和涂尔干(E.Durkheim);第三个阶段是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帕森斯(T.Parsons),也是社会学发展史上著名的“帕森斯时代”;第四个阶段是从1960年代的中期到1970年代末,是各理论流派“群雄割据”的时代,也是著名的“反帕森斯时代”;第五个阶段是从19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多元综合的新时代,也有人称之为“吉登斯时代”。
对社会学的这种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学发展的实际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社会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进程,因而线索清晰、阶段分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为分析的方便,笔者对社会学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采用这种划法,而是根据社会学不同研究传统的实际发展,借用历史学中的年代“用语”来进行粗略的划分,即把社会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划分为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三个阶段(见表一)。
古典社会学(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明确地讲主要是指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K.Marx)三个人的社会学思想。
之所以说它是“古典”的,不仅是因为它确立了社会学所关注的基本论题,促成了社会学与方法的形成,而且它还是以后各种社会学思潮的发源地。
因为在此之前的孔德、斯宾塞等所谓的社会学奠基阶段的人物,其对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也仅仅起到“奠基”的作用,其思想与其说是社会学的思想,还不如说是社会思想或哲学思想。
社会学只是到了涂尔干才真正地具有“学科”特色,并取得独立的地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正是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才开创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的三大社会学传统,其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学思想都可以从他们这里找到各自的思想源泉。
现代社会学(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主要是指以三种社会学传统为基础,详尽阐述和发展各种理论立场的时期。
它是由帕森斯所开创的社会学研究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反帕森斯的社会学思想构成,这也是社会学史上著名的“帕森斯时代”和“反帕森斯时代”。
其主要特征就是紧紧围绕“社会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而展开一系列论争,由此也产生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变迁与社会行为的解释,并巩固和发展了社会学的“现代化研究范式”。
当代社会学(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主要是指1980年代以来各种对社会学传统的修正、模仿和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兴起,社会学中“现代化研究范式”日益受到挑战,各种单一的理论与方法正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中,并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多元综合的趋势,以试图解释正在出现的信息化、全球化现象,也有人把当代社会学阶段叫做“吉登斯时代”或“后帕森斯时代”。
其实,笔者的这种划分与前面论述的对社会学发展阶段的通常划分是相一致的,社会学奠基和形成阶段(即第一、二个阶段)也就是古典社会学阶段,社会学的“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即第三、四个阶段)则是现代社会学阶段,而当代社会学阶段是与其第五个阶段相吻合的。
这种对社会学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决不只是简单地将前述划分的几个阶段进行合并,也不是简单地套用历史学通常的年代“用语”来对学科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而是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承传关系。
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其“古典社会学”的定位实际上是为了更加明确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三人的思想在社会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就像学科历史更为悠久的哲学与经济学一样,已有160多年历史的社会学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内在的发展轨迹,并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而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就其内在的逻辑演变而言,实际上都是在承传了古典社会学中某个研究取向的基础上,或深化发扬,或综合创新。
从已往的社会学研究来看,社会学的发展同其他学科理论的发展一样,其基本走势是社会学中各种具有相反倾向的理论流派的相互对立、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有机的历史发展过程。
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是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三种取向的社会学交替出现,轮流占据上峰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过程。
由孔德----涂尔干开创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统强调社会学与自然科学方法的一致性,把社会学看成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认为通过社会学研究可以找到认识和控制社会发展的规律。
而由齐美尔----韦伯开创的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却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本质性区别,反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自然科学化倾向,主张把关注社会行动者主体和主观性作为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由马克思开创的批判主义社会学传统既不同于实证主义社会学,也不同于人文主义社会学,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使社会学在本质上成为批判的、革命的学说,并对后来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三种取向的社会学的交错发展,一定时期后又总要出现一种对各种取向的理论进行综合的社会学。
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学发展的一个周期。
从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迄今为止,实证主义取向的和非实证主义取向(包括批判主义取向)的社会学至少出现了三次高峰和三次明显的理论综合。
实证主义社会学取向的第一次理论高峰是孔德和涂尔干,非实证主义取向的第一次高峰是荻尔泰(W.Dilthey)和韦伯。
例如,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就综合了德国人文主义和英法实证主义的双重传统,他主张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人的社会行动,通过“理解”人的行动动机中包含着的“主观意义”去认识社会现象。
因此,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中的“理解”既是“解释性的理解”,又是“理解性的解释”,目的在于克服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社会认识论上的独断,走的是一条相对主义的折衷道路。
实证主义社会学取向的第二次高峰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及实用主义的社会学研究,非实证主义的第二次高峰是以舒茨为代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出现,而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则是从反实证主义立场出发对当代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取向的社会学所做的第二次综合。
例如,帕森斯就是继韦伯以后试图对古典社会学进行综合的社会学家,其结构功能主义就是对帕累托、涂尔干和韦伯等不同理论要素全面综合的结果,并将英国的功利主义经济学、法国的实证主义和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结合了在一起,为整个社会科学构筑了一个跨部门的概念框架。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社会学取向的第三次高峰都是社会学发展进入当代社会学阶段以后产生的,与前两次高峰所不同的是,第三次理论高峰无论是实证主义取向的还是非实证主义取向的社会学都十分注重在承传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吸取其它优秀的理论传统。
因此,在第三次理论综合上表现为一种多元综合的态势。
如以实证主义理论传统为主的新功能主义和以人文主义理论传统为主的理性选择理论,实际上都表现出了相互吸收、互为补充的特征,并在理论取向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理论。
可见,社会学160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不同学派、不同理论、不同研究取向相互对立,又彼此渗透、彼此补充的发展过程。
尽管社会学各发展阶段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如果以现代化为坐标,以社会发展的实践为尺度,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在理论构建与目标取向上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因为它们始终没有摆脱建设“现代性”与推进“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其所遵循的都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化研究范式”。
然而,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全球化、信息化的强劲出现,人类社会的现实开始再次发生巨大转变了。
整个人类社会的知识体系都面临着新的检验,而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之上的社会学也当然毫不例外。
因此,在人类社会再次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由现代社会向全球社会发生转型的时期,社会学体系必须予以重新认识。
而重新认识社会学,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重新认识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机制,重新认识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身。
今天,当我们面对全球化滚滚浪潮时,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理论都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如果用吉登斯有关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来重新审视当今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学术品质,我们便会发现以下几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学规则:第一,社会既不是简单地从个人开始的,也不是外在地给定的所谓整体,相反,它是一个周期性的在时空之中不断实践的过程,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互动,到地区间、国家间的冲突与平衡,都既有“内在衍变”又有“外部冲突”,是内外彼此交织、主宰相互渗透的发展变迁历程。
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解释,其关键就是对现代社会结构的特征寻找解释。
为此,社会学的分析任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解性的解释(hermeneutic explication)和在描述性的社会科学的元语言(metalanguage)中对他者(the other)的生活方式的揭示;二是对作为伴随人类行为而来的结果的社会之创造与再造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