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视剧发展历程
- 格式:ppt
- 大小:419.00 KB
- 文档页数:14
台湾电视剧一度引领内地甚至亚洲流行潮流,琼瑶剧甚至推动大陆省级卫视的改革。
新白娘子、哑巴新娘、F4……个一个经典的荧幕形象已成为见证时代的符号。
但伴随台湾近十年来经济的止步不前,台剧曾经的辉煌不再。
起步上个世纪60代,以宣传政治为始的台湾电视剧,已走过近一甲子的岁月。
台湾偶像剧之父蔡岳勋曾说过:“在我看来,电视剧像是隔壁的邻家女孩,很漂亮,很可爱,从小陪着你长大,可以陪着你度过很多开心或不开心的时间。
”《我们与恶的距离》热播,恰恰将台剧拉出一条长长的胶片,从作为台湾当局的“政宣”工具到中华武术精神的载体,从你侬我侬的琼瑶式言情到火遍亚洲的青春偶像,可以说,台剧六十年,映衬了三代人的交接。
60年代:作为政治工具初次登场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台湾,当电视初次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时,表现为“国家机器籍由法令规范的强制性,对电视产业进行控管,这是一种统整的意识形态,籍由电视产业的内容规范,来巩固政权。
电视产业扮演政治教化功能,复制官方意识形态”。
标志性的事件是:1960年,台湾国民党当局实况转播了蒋介石继任所谓的“总统”典礼,这是台湾电视发展的起点。
转折点在1962年,第一部在电视荧幕上播映的闽南语电视剧是《重回怀抱》,紧接着台湾电视史上第一部自制国语电视剧《浮生若梦》,引发不少业界关注。
鉴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一些在当时看来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也不过是有意无意宣扬当时台湾的政策、官方意识形态。
比如当时的一些热播国语剧《晶晶》《新桥》《春雷》《风雨生信心》等都带有浓厚的政宣意味。
六十年台剧兴衰史C ulture 文化·阅读本栏目冠名:英皇星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息影五年后,《倚天屠龙记》的“赵郡主”贾静雯,带着她的现实力作——《我们与恶的距离》,回归荧幕。
在讨论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时,应该还有另外一种声音:我们与台湾连续剧的距离有多近?一向依靠侠肝义胆、乡村言情、公主王子吸睛的台剧,经历黄金二十年辉煌后,似乎也悄无声息的退出历史舞台。
浅析内地、台湾地区、韩国偶像剧的发展差异谢思敏 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摘 要:内地、台湾地区、韩国三地偶像剧都具有一定的发展历程,在发展的过程中,三地偶像剧存在相同之处,同时更多的是不同点。
本文通过对三地偶像剧的类型、播出方式的对比,分析三地偶像剧的发展差异,同时为内地偶像剧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内地 台湾地区 韩国 偶像剧 差异“偶像剧”是指哪些电视剧,不同地区对偶像剧的范围界定不同,要对不同地区的偶像剧进行对比,首先我们要有一个相同的衡量尺度。
一、偶像剧的定义本文认为,偶像剧是以青年偶像或有着偶像外表的演员为主角,在当下时代背景中发生一系列浪漫故事的电视剧。
其主要观众为青少年、女性青年一族。
二、偶像剧类型对比1.共同点。
1.1校园故事。
校园,是偶像剧中最常选用的故事发生背景。
校园的环境是简单、干净的;校园的生活是轻松、美好的。
因此,无论是内地偶像剧、台湾地区偶像剧还是韩国偶像剧,都十分青睐选择校园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
比如,内地的《红苹果乐园》;台湾地区的《微笑Pasta》;韩国的《继承者们》。
1.2格子间故事。
格子间,年轻人工作的地方,电视剧主人公发生故事的场所。
除了校园,职场的“格子间”便成了偶像剧发生的最佳地点。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一类型的偶像剧,如内地的《杜拉拉升职记》;台湾地区的《爱情魔发师》;韩国的《检察官公主》。
2.差异之处。
2.1内地。
内地偶像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台湾地区偶像剧、韩国偶像剧的影响,早期以原创为主,近年来则在不断变化。
从翻拍台湾地区、韩国偶像剧到请台湾地区、韩国偶像演员来参演内地偶像剧,如《胜女的代价》、《童话二分之一》;从原创剧本到翻拍热门网络小说,如《最美的时光》、《何以笙箫默》;从贴近实际生活的剧情到越来越不切实际的“悬浮剧”诞生,“悬浮剧”以复杂的家庭伦理关系、主角之间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为主要特点,同时有着超长集数,如《夏家三千金》、《因为爱情有多美》。
声屏世界2020/11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台剧《想见你》于2019年11月17日在中视首播,剧情讲述了分别在1998年和2019年的男女主人公,通过一盘磁带穿梭时空,找寻彼此的爱情故事。
这部电视剧制作成本低,每集仅为大约35万元人民币;创作团队小,主要创作团队只有60人上下;全剧总集数短,台版仅有13集;更新速度慢,每周仅更新1集。
该电视剧不如常规电视剧一般靠长篇幅的剧情去吸引受众持续观看,而是打破电视剧常规模式,以精炼的剧情来吸引受众。
在电视剧收官之时,取得了豆瓣网站上近30万观众平均9.2的极高评分,并且在网络上引发观众的持续热议。
全剧运用“多元素+多视角+多时间线+巧妙剪辑”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实现了“爱情+推理+悬疑+穿越”四种元素的成功糅合。
电视剧故事的主核心是黄雨萱和李子维曲折动人的爱情,又将穿越与推理元素融于其中,穿越线的设计十分特别,悬疑推理部分足够烧脑,这就给观众带来了很好的追剧体验,满足了不同观众观看的需求。
多个叙述角度的设计任何叙述性文本都有视角。
视角即观察点,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即叙述者或人物与叙述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
根据对叙述角度的限制程度,叙述角度可以分为内聚焦型、非聚焦型和外聚焦型三种类型。
在内聚焦型类型中,每件事都被严格地按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
叙述者完全凭借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官去看、去听,只转述这个人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
在《想见你》这部13集电视剧中,编剧设置了两个主要的第一视角。
最开始是女主角黄雨萱的第一视角,中段是男主角李子维的第一视角,后面又回到黄雨萱的第一视角。
在最开始黄雨萱的第一视角中,她在大学时遇到了有着李子维灵魂的王诠胜并与他相爱,直至王诠胜发生空难死亡(李子维灵魂又穿越回本体)。
在思念过世男友的时候,黄雨萱灵魂无意中穿越到1998年,此时的她不是黄雨萱,而是陈韵如。
这个时候她看到了和王诠胜样貌性格相同的男主李子维,在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上这个男生。
各版神雕侠侣比较TVB83年刘德华,陈玉莲版台湾中视84年孟飞,潘迎紫版TVB95年古天乐,李若彤版台湾任贤齐,吴倩莲版新加坡范文芳版大陆黄晓明,刘亦菲版金庸笔下的十四套小说之中,大部分作品都多次被改编搬上了银幕,并取得了不俗的反应,其中神雕侠侣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杨过与小龙女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打动了万千读者。
自七十年代末佳视第一次将《神雕侠侣》搬上银幕以来,至今已经有了六个版本,他们分别是:佳视版本《神雕侠侣》,TVB83年刘德华陈玉莲版本,台湾中视孟飞潘迎紫版本,TVB95年古天乐李若彤版本,台湾任贤齐吴倩莲版,新加坡范文芳版本一共六个版本。
TVB的两个版本跟台湾中视潘迎紫三个版本的反响最为强烈,都成为了一时的经典,笔者经过苦心搜集,在这全部六个版本里面,除了佳视版本由于年代久远未能一睹之外,其他都曾看过。
在综合看过的五个版本的《神雕侠侣》之后,作出如下评价。
各版《神雕侠侣》之中,除了任贤齐吴倩莲版以外,其实大都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在演员演技跟角色选择上,在剧本上,在服装道具场景上,半数以上基本都能够达到要求,对于各版的优异,主要集中在TVB的两个版本上面。
现在笔者从各方面作一一对比。
一、演员在五版之中,TVB两个版本的演员堪称经典,刘德华跟陈玉莲组合,古天乐与李若彤组合长久以来都为人称赞,范文芳版本次之,然后视潘迎紫版本,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任贤齐吴倩莲版本。
《神雕侠侣》的人物在金庸作品之中堪称经典,亦正亦邪的杨过,不食人间烟火的小龙女在读者心目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人心中都有各自的想象,演员的选择,可以说是第一个难题。
可以说,TVB果然不负众望,在两个版本的选角上面都是可圈可点,刘德华古天乐饰演的杨过,陈玉莲李若彤饰演的小龙女都取得了不小的反响。
亦正亦邪的杨过,在早期的放荡不羁到后来的神雕大侠,其角色的转变前后很大,如何把握角色的转变是对演员演技的一个考验,而杨过的情痴也是另外一个亮点,风流之中而不下流,痴情而不滥情。
中国电视剧史集合版中国电视剧史集合版1、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在 1958年5月1日开始播出,同年6月15日,即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2、1958~1966年,仅北京电视台就播放了几十部直播电视剧。
3、“文化大革命”使电视剧的发展陷于停顿。
中国唯一一部电视剧:《帝国主义的反修斗争》的反修斗争》4、中国第一部连续剧:《射雕英雄传》(1976年)1976年后,中国电视剧取得长足的进步得长足的进步5、1980年,中国第一电视剧奖:飞天奖创建年,中国第一电视剧奖:飞天奖创建6、1981年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后十八年》。
1985年年产电视剧一千多部,其中有许多上乘之作,如单本剧《新岸》、《新闻启示录》、《走向远方》等,连续剧《武松》、《今夜有暴风雪》、《寻找回来的世界》、《四世同堂》等。
同堂》等。
7、中国的电视剧蓬勃发展1980年~1999年注解:我国第一部电视剧和连续剧是台湾中视在1969年播出的晶晶,而不是一口菜饼子,在1958年到80年前是大陆红色电影的高潮时期,我们和香港一样,是80年后才开始涉足电视剧。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以直播形式播出了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这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诞生。
迄今中国电视剧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
今中国电视剧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
其间,其间,其间,在历史发展的纵向纬度,在历史发展的纵向纬度,在历史发展的纵向纬度,按照按照电视剧艺术形式在社会系统中功能角色定位及其艺术自觉与生产规模,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宣传工具阶段(19581958——1977)。
二,审美自觉阶段(19781978——1989)。
三,文化产业阶段(1990至今)。
在电视剧艺术系统的横向纬度,按照电视剧艺术的类型发展实际,中国电视剧又可以分为革命历史题材剧、古装戏(历史题材电视剧)、农村题材剧、军事题材剧、城市社会生活剧(家庭伦理剧)、都市言情与青春浪漫剧、情境喜剧等类型。
全球最长的电视剧全球最长的电视剧经研究表明,我发现,追一部电视剧不如多看几部电影。
剧情丰富不说,还能增长见识。
喜欢追电视剧的,这篇文章你来对啦。
下面就让我为你们介绍一下都有哪些吧。
《意难忘》播出时间:2004年— 2006年,526集制片地区:中国台湾点评:很多内地观众最早接触到的“长篇电视剧”,可能就是《意难忘》,对于习惯了20集左右,最长也就48集电视剧的中国内地观众来说,《意难忘》仅凭它的长度,就征服了大部分观众。
《意难忘》作为最长的台湾电视剧,同时也是央视引进的史上最长电视剧。
更难能可贵的是,《意难忘》在台湾播出了378天,有369天夺得台湾黄金档收视冠军,最高收视达10.59,远超台湾地区黄金档的其它电视剧。
《田园日记》播出时间:1980年10月21日— 2002年12月29日,1088集制片地区:韩国点评:韩国电视剧史上最长寿的电视剧,刚开始以黑白形式播出,之后则以彩色形式播出。
创造了韩国电视剧史上各种纪录,更换过9次播出时间,共有13名作家和12名导演参与该剧的制作,集合了当时人气最高的演员。
一部电视剧一演就是22年,剧里的很多人制作人员们,早已经成为了彼此熟悉的亲人,那是一个时代一个家庭的一段流金岁月。
《亲戚不计较》播出时间:1999年12月15日— 2006年5月12日,2248集制片地区:中国台湾点评:目前本片的播放集数记录,已经被《鸟来伯与十三姨》打破,后者共播出2708集。
虽然《亲戚不计较》和《鸟来伯与十三姨》分列台湾地区电视剧长度的第一、第二,但在影响力上始终不及《意难忘》,仅仅是长度让人咋舌。
《外来媳妇本地郎》播出时间:2000年11月4日—至今,2016年5月12日,破3000集制片地区:中国广东点评:《外来媳妇本地郎》中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久、播出集数最多、同时段同类型节目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广、经济效益最好的电视系列情景剧。
原本是一部广东地方剧,上海也有一部和本片不相上下的本地剧,但它的发展明显不如本片。
好看的台剧有哪些?台湾经典偶像剧盘点在韩剧大肆盛行的同时,台湾偶像剧在内地也很有市场,纵观近年来火爆的台湾偶像剧,其题材、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甚至场景等,总会发现有惊人的雷同之处。
灰姑娘的故事频频上演,但是却比香港古装剧来的温馨。
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偶像新势力下,一批花样的少男不女成为一线明星大婉,也造就了明道、阮经天、郑元畅、F4、大S、陈乔恩、林依晨等一大批偶像剧的一哥一姐们。
偶像剧在内地市场的地位一直都很尴尬,电视台购片通常以收视率为准则,而内地电视剧收视主体是中年观众,青春偶像剧的主力收视群体学生族受到学业课程的限制比较大,因此青春偶像剧的收视率通常不像悬疑剧、军旅剧那么好。
一部偶像剧的制作费用并不比年代戏少,但是到了电视台,却往往卖不上价。
通常内地无法收回投资的电视剧会投向海外市场,但是由于内地造星能力有限,比起日韩的偶像剧,内地偶像剧无论是剧情还是包装都很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海外市场并不吃香,久而久之,内地制作公司便很少做青春偶像剧。
即使现在再做偶像剧,也没法做纯偶像剧,必须多打擦边球,用偶像剧的包装,做现实题材。
著名制作人范小天表示,在传统内地观众的心中,偶像剧只会谈情说爱是不对的,必须要走励志等现实路线,才能让更多人找到共鸣。
台湾偶像剧的市场还是蛮不错的,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近几年来的十大经典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视剧,创了台湾拍摄偶像剧的风气,并且打开台湾连续剧往海外销售的先锋。
至今仍是菲律宾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并创下最高57.4%、平均42.9%的收视率,而在台湾地区的偶像剧收视率记录一直到2005年才被台湾偶像剧<<王子变青蛙>>打破。
「流星花园」的成功也对台湾的演艺圈产生不小的影响。
饰演剧中的四位男演员因为剧中角色的名气而组成了实际的演唱团体F4,而两部续集「流星花园Ⅱ」和「流星雨」也随即开拍。
2002年3月8日,国家广电总局有关部门已下电文到各省广电厅,要求立即暂停播出18集台湾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
今年7月26日至27日,由大陆知名歌唱家田浩江与台湾知名制作人王伟忠联袂主演的舞台剧《往事只能回味》再次与台北观众见面。
2012年,从台北首演,到北京、上海的巡演,再到此次台北重现,《往事只能回味》已让超过30万观众在故事展现的两岸从隔绝到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为共同的亲情往事流泪、欢笑、思考。
追求清澈的亲情故事一首由林煌坤作词、刘家昌作曲、尤雅原唱的《往事只能回味》,上世纪70年代在台湾流行,也通过“短波”传到了如今已是享誉世界的田浩江的耳朵里。
因为一首走调的《往事只能回味》,牵起了王伟忠与田浩江收听“短波”的记忆。
王伟忠说,虽然海峡两岸彼此隔绝,但通过互听“短波”,两岸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沟通,这样的沟通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在这条无形的“短波”情感线上虽惹出了许多紧张、误解,却还是有许多难以言语的美好时光。
倾斜的舞台上,16个按老照片比例建构的反斜坡小平台穿梭移动,交错着时间的光影和空间的变幻,把观众带入王伟忠与田浩江的青春过往、有同有异的人生际遇:甜美的初恋、兄弟的情感、两岸的情仇、家人的依靠、“美国梦”的追寻等等。
延续到舞台上的缘分“不再是两个名人的传记,而像是两个老朋友的故事。
”这是王伟忠演出的心得,也是观众欣赏此剧的感受。
“伟忠的父亲是军人,我的父亲也是。
当年是时代使他们站在对立的两边,今日也是时代使我和伟忠走到一起,这是很有意思的生命机缘。
”65岁的田浩江曾这样描述2010年结识王伟忠的因缘。
没想到两人原来都是偷听对方“短波”长大的。
于是,一个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歌剧艺术家,一个华人世界里名声赫赫的电视制作人,携手将缘分延伸到舞台上,以老男人的深情,叙说各自在大陆部队大院和台湾眷村的亲情故事。
“你不演我就不演!”田浩江的一句话,让习惯坐在台下当监制的王伟忠做出了不后悔的抉择:“毕竟这是一个从我和他出发的生命故事。
每一个情节都与我们的人生历程如此紧密地贴合。
”田浩江与王伟忠的互动,使得他们变得“十分亲密”,观众在两个老人柔软亲近的叙说中读到了亲情的共鸣。
台湾电视剧的发展与启示台湾连续剧发展的历史与启示刘筱燕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博士台湾电视传播的市场规模虽然不大,但由于发展时间长,市场环境比较开放的制度,因此拥有多元而丰富的节目内容和傲视华语媒体的成绩,而台湾电视的发展更是华语传媒历史上重要的参考,对于从事媒体工作或研究者来说,台湾电视的发展是一个极具重要的内容资产和经验的参照对象。
根据台湾报纸媒体2003年至2005年间的调查显示,台湾地区电视受众心目中最偏好的电视节目:“戏剧类型节目”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新闻性节目。
除了特殊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戏剧性节目的收视率则一直维持在0.32,为各类节目的榜首,同时也是电视台经营生存的命脉(陈一香,2002)。
在台湾,“电视剧”一词泛指不同类型的电视制作,包括喜剧、悲剧、古装剧、时装剧、歷史剧、偶像剧、类戏剧等,以播出型态又分连续剧、连续剧集、单元剧、单元剧集。
作为一种通俗文化产品,电视剧能反映出所处地域的思维模式、价值体系以及生活方式,而这些要素又与地域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关联。
台湾电视剧的发展:从政治工具到商业经营台湾电视剧自六十年代发轫,历经40多年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因素变迁中,主要历经四个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一、草创期:政治宣传需求下的电视剧(20世纪60~70年代)台湾电视自拉开历史帷幕起,便与政治形影相随。
1960年5月20日,台湾当局首次实况转播了蒋介石继任“总统”的政治大典,这标志着台湾电视发展的起点。
台湾第一出电视剧是台视在1962年10月开播后所播出的闽南语单元电视剧《重回怀抱》。
当时这出戏在市场的播出情形良好,不但奠定了电视台在午间时段固定演出闽南语电视剧的基础(蔡琰,2002),也使得台视陸续增加由民间故事或歌谣改编成的闽南语古装剧,如《吴凤》、《周成过台湾》等。
在国语电视剧方面,单元剧《浮生若梦》为台湾第一次正式播映的华语电视剧,紧接着此剧之后,台视又推出了数出单元剧,此时台湾电视剧尚无所谓的「連续剧」類型。
台湾偶像剧20年:从梦幻走向现实作者:王莹来源:《记者观察》2020年第03期近日,一部电视剧《想见你》的迅速走红让淡出人们视线已久的台湾偶像剧重新受到人们追捧。
从《流星花园》《泡沫之夏》《王子变青蛙》到《篮球火》《终极一班》《公主小妹》,曾经的台湾偶像剧经典不断。
然而,从2011年开始,台湾偶像剧似乎一直在走下坡路,在偶像剧市场奔涌前进的潮流中被冲散。
如今,台湾偶像剧触底反弹、打破常规,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是机缘巧合还是台湾偶像剧的二度崛起呢?曾经风靡一时的台湾偶像剧又是怎么从偶像剧兴起的快车道上脱轨的呢?这些还需要从第一部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说起。
横空出世,2001-2005一时无两2001年,风靡一时的台湾偶像剧始祖《流星花园》强势诞生,这部描写贵族学院内四大家族之后的F4与平凡女孩杉菜爱恨情仇的剧作一经播出就以平均收视6.99刷新了台湾电视剧的收视纪录,并一直持续到2005年。
彼时F4风潮席卷了整个亚洲,甚至还囊括了内地以及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地的收视冠军。
《流星雨》等歌曲传遍大街小巷,海报大头贴随处可见,更有学生直接穿上印有流星花园的短袖以及外套。
这部剧不仅直接捧红了言承旭、徐熙媛(大S)等演员,“如果道歉有用的话,那还要警察干嘛”等经典台词现在还被大众津津乐道,可见影响之大之深。
借着《流星花园》的成功销路,台湾偶像剧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彼时的台湾偶像剧还收割着“王子爱上灰姑娘”“玛丽苏”“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红利,一时间,《薰衣草》《超人气学员》《海豚湾恋人》《天国的嫁衣》《绿光森林》等作品走进荧幕,掀起了偶像剧的“甜蜜之旅”。
在数不尽的“霸道总裁爱上我”中,2005年由明道、陈乔恩主演的《王子变青蛙》以最高分段收视8.05打败《流星花园》的纪录,使台湾偶像剧到达了一个新的高潮,而明道也借着高冷霸道总裁形象成为人们心中的“教科书级霸总”。
和集大成的极致之作《王子变青蛙》完全相反的,是天马行空的校园剧《终极一班》。
大陆历史剧在台湾大家知道在台湾哪些历史剧最受欢迎吗?关于大陆历史剧在台湾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陆历史剧在台湾,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大陆历史剧在台湾:TOP1、《三国》(最高收视率:3.64) 电视台:中视八点档播出时间:2012年7月口碑:导演:高希希主演:陈建斌、陆毅、黄维德、林心如、何润东等由高希希执导的新版《三国》在内地播出时争议不断,登陆台湾却好评如潮,以高达3.64的收视率刷新了内地剧在八点档的纪录。
《三国》的大热,颠覆了人们对台湾观众观看口味的判断。
从台湾历年的收视记录可见,名列前茅的通常都是偶像剧或者本土长剧,《三国》的高收视表现了台湾观众的主流口味正在从俗套的偶像剧逐步发展到比较有深度的剧集。
《三国》的剧本是《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交织而成的,这也使得整部剧游离于历史、演义和戏说之间,遭内地观众狠批为“不伦不类”。
与内地观众推崇“正统性”相比,台湾观众更注重电视剧本身的好看度:无论怎么改编,好看才是王道!在中视官网的讨论区上,观众盛赞“改编后的故事显得更为合理流畅,人物形象也较以往的版本丰满”。
高希希的讲故事能力也得到观众认可,称其“让原本对三国故事没兴趣的人都每集必追”。
大陆历史剧在台湾:TOP2、《新西游记》(最高收视率:3.25) 电视台:民视八点档播出时间:2012年8月口碑:☆导演:张建亚主演:吴樾、聂远、臧金生、徐锦江、刘涛等张纪中版《西游记》在内地播出时遭遇拍砖无数,意想不到转战台湾居然赢得鲜花掌声一片。
该剧自登陆台湾民视无线台以来,收视率一路领先,7月30日更超越三立电视台讲述台湾本土民间传奇的电视剧《戏说台湾》,成为同时段收视冠军,而且至今在台湾电视节目收视总排名中也一直位列前十。
新《西游》在台湾不仅收视飘红,还颇得口碑。
与内地观众张嘴闭嘴将其与老版相提并论的态度不同,老版《西游记》在台湾并没有那么“深入民心”,很多年轻的观众甚至没有看过。
因此剧中的创新手法颇得台湾观众认可,在内地遭到诟病的“中式伏地魔”造型和现代化台词在台湾观众看来都很受用。
r1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ONGNAN CHUANBO i l-f t t i节瞧内地电视综艺节目四十年回眸(1980-2019 )王军(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93 )本文微信网頁版摘要:从1980年算起,至2019年年底,内地电视综艺 节目已历经40年发展。
梳理总结这40年来的演变历程和总体 表现,既有一定的史料积累价值,也对现实实践有参考意义。
文章述议结合,将这40年的演进历程分为孕育萌蘖期、成型起 步期、开拓扩张期、迅速发展期、激烈竞争期和转轨提质期六 大阶段进行回顾和总结,旨为明其源流、显其进步、展其全貌,以资于学术讨论和业界的未来发展3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 发展阶段历史回眸 内地内地电视综艺节目(以下简称内地电视综艺)真正起步 当在改革开放以后,如果从1980年算起,至2019年底已40 年。
经过这40年的筚路蓝缕和开拓创新,内地电视综艺取得 长足进步,综合影响日增。
但具体表现如何7本文将这40年 分为如下六个阶段略作回顾。
一、孕育萌藏期(1980-1989}内地电视综艺在正式诞生前有段孕育期。
内地早在 1958年创建电视台伊始,就较重视电视文艺,当时做了一些 电视文艺转播,比如戏曲、境内外剧团演出、电视剧等。
1961 和1962年还为贯彻“双百方针'丰富荧屏,当时的北京电 视台(央视前身)推出了三次‘'笑的晚会”及其转播,均取得 不错的效果。
改革开放后,内地电视文艺节(栏)目得到恢复和发展,受西方益智竞赛节目的影响,央视和某些地方台举办了一些 相声、歌曲、曲艺、小品、谜语、知识大奖赛等电视节目,比如 1980年广东电视台举办的(六一有奖智力测验>,央视1981 年举办的〈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1983年举办的 <五四蒲 公英青年智力竞赛》、1984年起持续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 电视大奖赛》和随后几年内举办的〈国际知识竞赛H全国 喜剧小品邀请赛》等。
评电视剧《台湾1895》
闲月
【期刊名称】《师资建设》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很高兴的听说《台湾1895》即将登陆台湾,于黄金时段播出。
由于1895年的人祸及以后的历史原因,台湾人对日本和大陆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这部电视剧正好可以成为台湾民众心态转变的重大契机,让两岸越来越“心有灵犀”。
在观看历史剧《台湾1895》之余,不少细节“小伤”,令人忍俊不禁,比如李鸿章的那句“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闲月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3
【相关文献】
1.1895-1937台湾地方社会的教育和殖民当局的同化政策--读台湾乡土文献 [J], 周翔鹤
2.探究台湾本土电视剧类型与特点——对近年热播台湾电视剧的思考 [J], 羊含芝
3.日本作家凝视台湾的自我防御机制(1895-1945) [J], 徐莉;赵小琪
4.1895-1945期间中国台湾早期合唱音乐的发展 [J], 洪宜德
5.1624—1895期间中国台湾早期合唱音乐的引入 [J], 姬凯;洪宜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