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叩背排痰方法探讨
- 格式:docx
- 大小:10.52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正确的拍背排痰?对于呼吸科患者来说,促进有效排痰的常见方法莫过于拍背,然而它却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能够很大的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反之则加重病情及一些并发症。
那么,你真能正确的给患者拍背吗?目的是什么?方法又是如何呢?拍背的目的1.协助不能自行移动的患者更换体位,减少局部组织压力,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2.对不能有效咳痰的患者进行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3.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坠积性肺炎。
提醒然而拍背的条件为神志清醒能够配合、痰多粘稠不易咳出、长期卧床且病情允许以及术后病情允许的患者。
当患者并发以下疾病则禁用拍背促进排痰,例如肺栓塞、肺结核、咯血、头部外伤急性期、颅内压升高或抽筋以及胸部骨折等。
所以,我们更应该来学习一些拍背的方法以及技巧。
01向患者、家属解释拍背目的是为了减少压力性损伤,促进排痰、预防肺炎,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以及评估患者情况(通过听诊了解患者肺部罗音的性质、部位)。
02操作:1.移开床旁桌椅,整理好患者身上各个引流管,避免拍背过程中脱落,弯曲折叠。
2.调整患者体位(坐位或侧卧位)3.拍背手法:(1)手掌五指稍屈,握成空拳状,以手腕的力量迅速而规律的叩击患者背部,叩击时发出空而深的“啪、啪”声响,则表明手法正确,力度为空心拳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一边拍背一边鼓励患者咳出痰液。
(2)由下至上,由外至内,每分钟拍120-180次,每个部位1-3min,餐后2h或餐前30min为宜,如果频率太慢,对于排痰是没有效果的(注意:拍背时避开心脏、脊柱等部位,拍背过程中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并注意保暖。
03根据痰液积聚部位,协助患者采取适当引流姿势,并予枕头适当支托,整理身上各个引流管以及保持床单位的清洁。
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人肺部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长期卧床、痰液粘稠、排痰无力等是老年人肺部疾病的主要症状。
护理叩背排痰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帮助老年人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叩背排痰对老年人肺部疾病的治疗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护理叩背排痰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探讨护理叩背排痰对老年人肺部疾病的治疗效果。
3. 分析护理叩背排痰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三、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养老院80例肺部疾病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5岁。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2. 实验方法:(1)实验组:采用护理叩背排痰方法,操作步骤如下:①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头部垫高,双手交叉于胸前。
②操作者站在患者一侧,五指并拢,掌心空出,用手掌根部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叩击患者背部,力度适中,每次3-5分钟,每日2次。
③叩击过程中,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
(2)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病情观察、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等。
3. 观察指标:(1)痰液量: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痰液量变化。
(2)呼吸音: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音变化。
(3)肺部感染发生率:记录患者治疗期间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
四、实验结果1. 痰液量:实验组治疗前痰液量为(100±20)ml,治疗后痰液量为(50±10)ml;对照组治疗前痰液量为(100±20)ml,治疗后痰液量为(70±15)ml。
两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呼吸音:实验组治疗前呼吸音粗糙,治疗后呼吸音清晰;对照组治疗前呼吸音粗糙,治疗后呼吸音略改善。
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音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肺部感染发生率: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0%。
叩背排痰法的实验报告1、日的帮助老人将呼吸道的痰液排出,预防呼吸道并发症。
2、准备(1)养老护理员: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净擦干并温暖双手(双于无长指甲或指环)。
(2)物品:软枕头4个(大枕2个,小枕2个)。
(3)环境:清洁,关闭门窗,避免对流风。
3、操作程序(l)翻身侧卧向老人解释操作日的和方法:将各好的软枕头携至老人床旁,操作者站在老人床旁近侧,一手托起老人头部,一手移动枕头至床的远侧一嘱老人移动身体至床的远侧(若老人不能白理时,一手放于老人肩下,一手放于老人臀下,双手臂抬起老人协助移动)然后一手扶持老人远侧的肩部,一手扶持老人劈部,将老人身体向近侧翻转呈侧卧(使老人面向操作者),将老人衣被整理平整,老人一手臂放枕旁,一手臂放在胸前并用一人枕头支撑,下肢的上腿膝关节下用小枕头支撑,盖好被子。
(2)叩背排痰掀开老人背部的棉被,暴露背部,一手扶住老人使体位稳定,一手触摸定位,并使手掌呈环杯状,从下至上叩拍背部数次操作后将老人衣服整理平整,将一人枕头放置老人背部,一小枕头置老人颈部凹陷处以支撑身体,协助老人盖好被子,整理用物与床被,开窗通风,洗于。
4、注意事项(1)操作前注意要先温暖双于,以免乎过凉而引起老人的不舒适。
(2)老人可取侧卧位或坐位,叩背之前要将老人的身体支撑点安置妥当。
(3)叩拍背部之前操作者先将手五指并拢,微弯曲手指,使手背隆起早环杯状再叩击老人的背部。
(4)叩拍时先从老人后背部的肺底向:叩击至肩下。
每次叩击的部位要与次的部位重叠1/3,不可遗漏。
叩击一侧后再叩击另侧,每侧叩击次数不少于3遍。
(5)叩背的力度要适宜,过轻不能使痰液顺利排出,过重则会发生损伤。
(6)叩背时要注意位置必须准确,不能叩在肾区和脊柱处。
(7)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可选择稀释痰液的方法,如做雾化吸入、蒸汽吸入等以协助咳痰。
(8)叩拍背部过程中,不可过度暴露老人的身体,冬季可隔着单衣进行叩背,以防受凉。
(9)叩背的时间约10-15分钟,操作中随时观察和询问老人的感受和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
痰咳之叩背法
切身实践谈谈宝宝感冒后,有痰咳现象的一种辅助排痰法:叩背。
叩背的目的在于借助外力帮助宝宝排痰,震动肺部和胸腔,把大块的痰液震碎,再沿着气道方向排出来,能吐出来最好,吐不出来宝宝咽下去走消化道也会排出体外,不会再留在呼吸道。
就是因为有痰液堵塞了气管和支气管,肺部不能顺畅换气,才导致宝宝咳嗽。
1.叩背最好在晨起和宝宝午睡后进行,个人经验临睡前最好也做一
次,一般每次坚持10-15分钟,叩背宝宝会很舒服,基本都会配合
2.单手抱起宝宝,让宝宝直立或者伏在大人一侧肩膀上
3.另一只手作半空掌状,用力叩击宝宝背部,力度一定要大,叩在
宝宝背上要发出空空的声音,力度小了达不到效果
4.要注意一定沿着气道的走向,即从背部左肺部叩向脊柱方向,再
从脊柱下部叩向上部直到大椎附近停止,换右肺部同样操作。
如此反复。
5.。
小儿有效扣背排痰方法详解小儿常常面临呼吸道疾病,其中一种症状是咳嗽并伴有痰液。
痰液的积聚会导致呼吸困难和不适感,因此及时清除痰液非常重要。
在小儿身上,扣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排除痰液。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有效扣背排痰的方法。
一、了解扣背的原理及方法小儿扣背的原理是通过敲击儿童背部,引起胸腹部肌肉的震动,从而帮助清除呼吸道中的痰液。
扣背可以分为腰背敲击、胸部敲击和射击三种方法。
1. 腰背敲击法:将小儿平放在平整的床上或婴儿床上,使其身体处于舒适的姿势。
用手掌轻轻拍击小儿的腰背部,从上至下有力而均匀地敲击,每次敲击20到30下,敲击时间为5到10分钟。
2. 胸部敲击法:将小儿背部支撑在大人的腿上,保持儿童身体挺直。
用手掌轻轻拍击小儿的胸部,从上至下有力而均匀地敲击,每次敲击20到30下,敲击时间为5到10分钟。
3. 射击法:将小儿的身体稍微抬高,从膝盖的位置开始,用手指轻轻敲击小儿的背部,并沿着背脊从上至下进行有力而均匀的敲击,每次敲击20到30下,敲击时间为5到10分钟。
二、扣背前的必要准备在进行扣背时,有一些准备工作需要做。
首先,确保小儿的睡衣宽松而舒适。
其次,选择一个安静、宽敞的房间,避免噪音对小儿的干扰。
另外,可以用一块软垫或棉被垫在床上,以提供更加舒适的扣背环境。
三、扣背时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扣背排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白天与晚上的时间选择:在白天进行扣背可以促进小儿的呼吸道畅通,便于排痰。
而在晚上进行扣背可能会导致小儿过于兴奋,影响入睡。
2. 合理的频率和时间:建议每天进行2到3次扣背,每次5到10分钟。
但不要过于频繁,以免造成小儿疲劳。
3. 注意扣背力度:敲击的力度应该适中,不要过于用力,以避免对小儿造成伤害。
4. 心理安抚:在进行扣背时,给予小儿适当的安慰和鼓励,提供正面的心理支持。
四、扣背后的注意事项扣背后,应让小儿保持休息,不宜剧烈运动。
同时,观察小儿的呼吸状况,如果没有明显好转,或者出现呼吸急促、皮肤苍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叩背排痰实验心得
养老护理——老人叩背排痰要点:
1、叩背力度以老人舒适度进行调整,叩背操作中需要时刻关注老人感受,引导老人有效咳痰,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
2、叩背排痰主要针对长期卧床,痰液粘稠且无力咳出的病人。
叩背前需要认真评估老人身体状况是否能配合操作。
叩背后可根据老人状况选择合适体位。
3、叩背时应避免直接叩击裸露皮肤,避免造成皮肤损伤。
4、叩背时间应选在进食半小时前或者进食两小时后较为合适。
避免饭后立即叩背
5、长期卧床的老人为避免痰液堆积,应该早晚各一次叩背排痰。
每次操作不少于10分钟。
若老人痰液较多,可根据情况增加操作次数。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叩背吸痰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 了解叩背吸痰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3. 提高护理人员在呼吸道疾病患者护理中的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叩背吸痰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过手指有节奏地轻拍患者背部,使呼吸道分泌物松动,便于吸痰管吸出。
该方法适用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排痰困难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支气管扩张等。
三、实验材料1. 患者模型或志愿者(1名)2. 无菌吸痰管1根3. 吸痰器1台4. 生理盐水100ml5. 无菌手套1副6. 无菌治疗盘1个7. 计时器1个四、实验方法1. 患者准备:患者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露出颈部,放松呼吸。
2. 操作者准备:戴好无菌手套,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连接吸痰器。
3. 叩背:操作者站立于患者背部,用手指轻拍患者背部,自上而下、由外向内进行。
叩击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猛。
4. 吸痰:将吸痰管插入患者口腔或鼻腔,插入深度约10-15cm。
吸痰时,保持吸痰管与患者呼吸道成45°角,轻轻旋转吸痰管,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5. 生理盐水:在吸痰过程中,如遇痰液粘稠,可向吸痰管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以便痰液稀释,便于吸出。
6. 吸痰时间: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
7. 操作结束:吸痰结束后,将吸痰管从患者呼吸道中拔出,关闭吸痰器。
五、实验结果1. 叩背吸痰操作过程中,患者呼吸平稳,无明显不适。
2. 吸痰效果良好,痰液量明显减少。
3. 患者对叩背吸痰操作表示满意。
六、实验讨论1. 叩背吸痰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排痰困难的患者。
2. 操作者在进行叩背吸痰时,应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
3. 叩背吸痰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操作力度和频率。
4. 吸痰时,应保持吸痰管与患者呼吸道成45°角,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5. 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吸痰器的使用方法,确保吸痰效果。
雾化吸入联合叩背辅助排痰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儿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通常由感染病原体引起,如病毒、细菌等。
肺炎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消炎药等药物治疗,但部分患儿疗效不佳或存在药物耐受性。
雾化吸入和叩背是目前常用的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方法。
雾化吸入可以将药物雾化成小颗粒,直接作用于患儿的呼吸道,起到快速缓解症状的作用。
而叩背则是通过拍击患儿的背部,帮助排出并清除肺部的痰液,促进肺部通气。
本研究旨在探讨雾化吸入联合叩背辅助排痰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希望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为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雾化吸入联合叩背辅助排痰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疗效。
目前,小儿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
雾化吸入联合叩背辅助排痰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吸入药物雾化液体,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病变部位,起到消炎、止咳的作用;叩背辅助排痰可以帮助患儿排除痰液,减轻呼吸道症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雾化吸入联合叩背辅助排痰治疗小儿肺炎的观察和分析,评估其临床疗效,为小儿肺炎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患儿的康复。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小儿肺炎的治疗效果,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2. 正文2.1 研究方法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进行。
共招募了100名患有小儿肺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儿采用雾化吸入联合叩背辅助排痰的治疗方法。
首先进行雾化吸入治疗,使用雾化器将药物雾化成微粒状,经呼吸道吸入到肺部。
然后进行叩背辅助排痰,帮助患儿排出痰液,促进病变组织的康复。
3.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输液治疗等。
不进行雾化吸入和叩背辅助排痰治疗。
有效叩背排痰方法探讨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有效叩背排痰方法探讨?叩背排痰是通过胸壁震动气道,使附着在肺、支气管内的分泌物脱落,通过体位引流,使分泌物到达细支气管,通过病人咳嗽排出体外。
目前临床操作随意性比较大,未能做到有效排痰,影响疾病的恢复。
现结合我们呼吸科临床实践及理论,将叩背排痰方法简单概括如下:?1.叩背前听诊:用听诊器听诊,了解病人肺部啰音的性质、部位,在啰音较强部位加长时间加大力度,叩背前后听诊比较。
通过听诊了解痰鸣音或湿哕音的部位与性质,和医生沟通取得一致,可以有的放矢,增加局部拍背时的力度和时间。
有的病人耐受时间较短,这样可以在病人能耐受的时间段内达到较好的效果。
?????2.选择体位:根据患者病情及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
如肺尖部炎症采取坐位,肺底和肺叶中段炎症采取侧卧位,去枕侧卧位,头低l0°~l5°,一般情况好者,可采取膝胸卧位,以病人耐受为宜。
根据体位引流原理,痰液栓子脱落后,比较容易进人大气道后顺利咳出。
?3.方法:护士两手手指并拢,手背隆起手指关节微屈,呈120,指腹与大小鱼际着落,利用腕关节用力,由下至上,由两侧到中央,有节律地叩击患者背部,持续5~10?min。
避开肩胛骨、脊柱,最好在雾化吸入后进行。
然后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嗽前嘱其深吸气后用力将痰液咳出。
若患者咳嗽反应弱,则在其吸气终末,护士可用1手指稍用力按压其环状软骨下缘与胸骨交界处,刺激气管引起咳嗽。
叩背同时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病人能耐受,可以适当增加叩背时间。
?4.?频率:频率要快,100—200次/min。
教科书上对叩背没有要求频率,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频率越快,放在弹性表面的物体更容易跌落,如果频率太慢,对于排痰是没有效果的。
?5.幅度:手掌根部离开胸壁3~5?cm,手指尖部离开胸壁10—15cm为宜。
手法叩击排痰操作方法排痰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叩击胸部和背部,帮助可疑积痰松动并排出体外,以改善呼吸系统的通畅度和气道功能。
下面详细介绍几种手法叩击排痰的操作方法。
1. 基本手法叩击排痰:(1) 让患者坐直,背部挺直。
(2) 使用手掌的根部或掌面,在背部按压,以适度的力度进行叩击。
叩击时的力度应该适中,既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
(3) 从上到下,依次叩击背部的两侧,最好分别叩击12次,每次叩击时间大约为1秒左右。
(4) 叩击的节奏应平稳有节奏,以保证有效地松动和排除痰液。
2. 深呼吸手法叩击排痰:(1) 让患者坐直,背部挺直,保持舒适的姿势。
(2) 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憋气。
(3) 按照基本手法叩击排痰的方法,在憋气状态下,从上到下轻轻叩击背部的两侧。
(4) 患者憋气时间约为6-8秒,叩击12次后,患者放气,呼出时注意松弛胸腹肌群,以便更好地排除痰液。
3. 卧位手法叩击排痰:(1) 让患者平躺在床上,将床头升高至30-45度角。
(2) 使用基本手法叩击排痰的方法,从上到下轻轻叩击背部的两侧。
(3) 叩击背部后,可以在患者侧躺,让患者保持侧卧位片刻,以便更好地排除痰液。
4. 噪音手法叩击排痰:(1) 让患者坐直,背部挺直。
(2) 患者用口腔轻微发出“喔—喔—”的噪音。
(3) 使用手掌的根部或掌面,在背部按压,同时按一定的节奏进行叩击。
每次叩击时间大约为1秒左右。
(4) 噪音和叩击的节奏要保持一致,以增加干湿痰松动排出的机会。
以上就是手法叩击排痰的几种操作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手法叩击排痰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或有明显胸部疼痛的患者,应严格掌握叩击力度和叩击频率,以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另外,手法叩击排痰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变化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最重要的是,手法叩击排痰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应与其他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排痰胸部叩击操作方法排痰胸部叩击是一种帮助清除肺部痰液,促进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这种手法主要通过轻拍或敲击胸部的特定部位,以刺激痰液松动并促使其排出体外。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胸部叩击的操作方法。
首先,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进行胸部叩击前,要先确保患者处于坐或仰卧位置,胸部裸露,以便进行操作。
同时,为了避免损伤胸部和其他组织,手部应该保持干净,指甲应该修剪整齐,以避免划伤患者的皮肤。
胸部叩击主要通过拳头和手掌的不同部位来实施。
下面是具体的操作方法:1. 后背叩击: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操作者要用拳头敲击患者的背部。
可以先从上背部开始,逐渐下移至下背部。
每一次敲击应该持续几分钟,频率应该在每分钟5到10次之间。
敲击的力度应该适中,避免使患者感到疼痛。
2. 胸部叩击:操作者用手掌从锁骨起,沿着胸骨两侧向下敲击患者的胸部。
同样,每一次敲击应该持续几分钟,频率在每分钟5到10次之间,力度适中。
这种叩击能够刺激胸部的深部组织,帮助痰液松动。
3. 前胸叩击:操作者用手掌从锁骨沿着肋骨的下缘向下敲击患者的前胸部。
同样,每一次敲击应该持续几分钟,频率在每分钟5到10次之间,力度适中。
这种叩击对于刺激痰液排出也有一定的作用。
除了以上的操作方法,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1. 叩击的节奏应该均匀,力度适中,不宜过重。
避免过度敲击而引起疼痛或其他不适。
2. 叩击的次数和频率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年幼的儿童或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叩击的力度和频率应适当减小。
3. 叩击前应先观察患者的胸部是否有明显的变化,如皮肤发红、水肿等。
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呼吸困难或其他危险信号,应立即停止叩击并寻求医疗救助。
最后,胸部叩击是一种辅助性的治疗方法,不能替代其他医疗措施。
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呼吸道疾病或其他病情恶化的迹象,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
总而言之,胸部叩击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帮助清除肺部痰液的方法。
通过正确的操作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排出痰液,缓解呼吸道不适,促进康复。
老人叩背排痰有技巧
作者:
来源:《华声文萃》2021年第12期
伴随着天气变化,不少老人出现了咳嗽咳痰的症状,如果痰液不能及时排出,会阻塞气道影响呼吸,严重时引起肺炎高烧等一系列并发症。
帮助老人排痰,可通过叩背来进行。
首先取侧卧位,或者在他人协助下行坐位,照護者双手弯曲并拢成杯状,利用手腕的力量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快节奏叩击背部。
注意操作时,每个部位最好每次连续叩拍30秒左右,再叩拍下一个部位,每侧至少拍3至5分钟,每日拍2至3次,叩击力量要适中。
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生了咳嗽咳痰,应立即告知,吐痰后漱口。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老年人偏瘦、骨质疏松非常严重或者凝血功能比较差,在叩击时一定要注意力度,避免发生骨折、皮下淤血等问题。
此外,叩背可在进餐前30分钟或餐后两小时进行,避免在叩背过程中发生呕吐。
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房间的相对湿度要保持在50%至60%,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状态,帮助痰液排出。
(摘自《健康时报》)。
叩背促排痰,经济又有效
1月5日,山西省中医院急诊科收治一位68岁的男性患者。
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憋、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有痰不能咯出,入院时患者症状加重,立即转入重症监护室,经抢救症状有所改善,生命仍危急。
肺病科主任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系巨大痰栓阻塞大气道,成功用气管镜取痰栓,使患者转危为安。
冬季,老年人高发咳嗽、咳痰,但很多人不把这事放心上。
其实,临床上很多老人就是因为一口痰上不来酿大祸。
建议老年人要避免着凉,多喝水,感冒后及时治疗。
针对咳痰无力的患者,叩击排痰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临床中应用广泛,但住院患者多由护士完成,建议患者和家属也学习这项技术。
适宜人群:部分胸部手术后、长期卧床、久病体弱、痰液黏稠、排痰无力等患者。
时机:餐前30分钟或餐后2小时。
顺序:由下至上,从外向内。
手法:1.叩击法。
一手扶住患者肩膀,一手呈空心掌状,用腕关节力量叩击患者胸壁,发出空而深的叩击声。
力度以患者不感疼痛为宜。
叩击间隙指导患者深吸气后用力咳嗽,咳嗽时嘱患者身体略向前倾,腹部用力收缩,在深吸气后屏气2-3秒再咳,重复数次。
单次叩击时间为5-10分钟,叩击频率为60-80次/分。
操作者也可双手轮流有节奏地叩击患者的背部。
2.胸部自拍联合叩背排痰法。
患者取半坐卧位,前胸微向前倾,护士或家属为患者叩背时,患者右手呈空心掌用腕部力量有节奏地叩击左侧胸部,双向用力,使痰液松动。
叩击时配合深呼吸和咳嗽、咳痰。
一侧叩击10分钟后再换侧进行。
(山西省中医院肺病科医生陈旭、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外科医生卢俐君)。
有效叩背排痰方法探讨?
叩背排痰是通过胸壁震动气道,使附着在肺、支气管内的分泌物脱落,通过体位引流,使分泌物到达细支气管,通过病人咳嗽排出体外。
目前临床操作随意性比较大,未能做到有效排痰,影响疾病的恢复。
现结合我们呼吸科临床实践及理论,将叩背排痰方法简单概括如下:?
1.叩背前听诊:用听诊器听诊,了解病人肺部啰音的性质、部位,在啰音较强部位加长时间加大力度,叩背前后听诊比较。
通过听诊了解痰鸣音或湿哕音的部位与性质,和医生沟通取得一致,可以有的放矢,增加局部拍背时的力度和时间。
有的病人耐受时间较短,这样可以在病人能耐受的时间段内达到较好的效果。
?????
2.选择体位:根据患者病情及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
如肺尖部炎症采取坐位,肺底和肺叶中段炎症采取侧卧位,去枕侧卧位,头低l0°~l5°,一般情况好者,可采取膝胸卧位,以病人耐受为宜。
根据体位引流原理,痰液栓子脱落后,比较容易进人大气道后顺利咳出。
?
3.方法:护士两手手指并拢,手背隆起手指关节微屈,呈120,指腹与大小鱼际着落,利用腕关节用力,由下至上,由两侧到中央,有节律地叩击患者背部,持续5~10?min。
避开肩胛骨、脊柱,最好在雾化吸入后进行。
然后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嗽前嘱其深吸气后用力将痰液咳出。
若患者咳嗽反应弱,则在其吸气终末,护士可用1手指稍用力按压其环状软骨下缘与胸骨交界处,刺激气管引起咳嗽。
叩背同时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病人能耐受,可以适当增加叩背时间。
?
4.?频率:频率要快,100—200次/min。
教科书上对叩背没有要求频率,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频率越快,放在弹性表面的物体更容易跌落,如果频率太慢,对于排痰是没有效果的。
?
5.幅度:手掌根部离开胸壁3~5?cm,手指尖部离开胸壁10—15cm为宜。
?
6.叩背在沐舒坦雾化吸人后进行,对其排痰效果更好。
雾化吸人将药液变成细微气雾,随着患者吸气而进入呼吸道,可以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降低黏稠度,以利于排痰。
只有雾化后叩背排痰才会把痰液排得更彻底、更干净。
但雾化吸入后叩背排痰时间教科书并未作明确规定,只表明胸部叩击时间以5~10min为宜,应安排在餐后2?h至餐前30?min完成。
黄敏清,叶云婕等在肺叶切除术患者雾化吸人后不同时间叩背排痰效果比较的实验中说明雾化吸入后马上叩背是肺叶切除术后患者排痰最有效及最佳的时机。
协助患者翻身及有效咳痰
目的:
1.协助不能自行移动的患者更换卧位,减轻局部组织的压力,预防并发症。
2.对不能有效咳痰的患者进行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护士要求: 1、仪表大方、着装整洁 2、语言通俗、态度和蔼 3、剪指甲、洗手
护理流程:
评估患者: 1、患者姓名、年龄、床号、体重、病情、意识状态等。
2、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 3、肢体活动能力、自理能力、皮肤状况 4、患者咳痰的难易程度、确定痰液明显区域 5、患者采取正确舒适体位
环境要求:环境安静、整洁、舒适、安全。
操作前准备:洗手,戴口罩用物:听诊器、垫枕、填写翻身卡、手消毒液、笔
操作过程: 1、携用物至患者病床
2、核对床头牌、腕带。
3、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取得合作。
4、病人仰卧,两手放于腹部,两腿弯曲。
5、先将患者两下肢移向护士一侧的床缘再将患者肩部外移。
6、护士一手放在患者肩上,另一手放在患者臀下,将患者翻至侧卧位,使患者背向护士。
7、用枕头将患者肢体垫好。
8、叩背叩背原则:将手指合拢呈杯状,依靠手腕的力量,均匀有节奏地叩击。
从下至上、由两边向中间叩,背部从第9 肋间隙、胸部从第6肋间隙开始向上叩击至肩部震动气道,注意避开乳房及心前
区,每一肺叶叩击1~3min,每分钟120~180次,叩击力量适中,以病人不感到疼痛为宜;每次叩击时间以5~15min为宜,操作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反应。
9、叩背完毕将垫枕置于背部。
10、咳痰,鼓励指导患者正确咳痰,护士可根据病情给予协助, 11、观察痰液量,性质,颜色。
12、听诊评估咳痰效果。
13、采取舒适卧位。
14、整理床单位,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15、妥善清理用物、洗手、记录。
操作质量要求:
1方法正确,动作熟练,力度适中,符合操作要求 2有效清除痰液,沟通良好,患者配合很好。
注意事项
1、遵循节力、安全原则。
2、固定床脚刹车,妥善处置各种管路。
3、注意患者安全,避免拖拉,保护局部皮肤,正确使用床挡,烦躁的患者选用约束带。
4、翻身后患者体位应符合病情需要,适当使用皮肤减压用具。
5、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并处理。
操作视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