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并付诸实践。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通过批判性的思维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等理论构建了一套科学的分析工具,用以解释社会历史的演进和社会阶级的斗争。
这种科学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具备了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经济剥削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社会主义追求的是社会的公有制和劳动者的解放。
其中,社会的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而劳动者的解放则是指劳动者能够自由选择劳动和享受自己创造的价值。
社会主义理论还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路径和方式。
通过国家的计划调控和集体所有制,可以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同时,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社会主义道德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文明的社会。
三、实践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政治力量。
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古巴的社会主义革命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
这些实践中,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例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同时,还实现了亿万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发展。
古巴的社会主义革命则使该国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公平正义的道路。
总结: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通过其科学性、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指明了一种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实践经验不仅对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因此,我们应当理性看待马克思主义,探索其理论的深刻内涵,借鉴其实践的丰富经验,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其他社会主义理论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
它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建者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列宁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科学社会主义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公正、平等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决定的,而阶级斗争则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依存和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才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还强调了以人为本和全球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平等的机会,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
这种理论也极力反对剥削和压迫,为全球范围内的革命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
早期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模式。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大跃进”政策,试图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这一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导致了很多负面影响,例如粮食歉收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随后,毛泽东提出了“文化大革命”,旨在通过一系列运动来打破官僚主义和形态主义,推进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运动的影响深远,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混乱和巨大的人员伤亡。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较为稳健地发展经济。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通过开放和改革来吸引外资,发展市场经济。
这些政策为中国经济的起飞提供了动力,也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总体而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国家和人民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始于19世纪的西方国家,其基本观点是通过科学方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开始于20世纪初的苏联革命,后来扩展到中国等国家。
在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了一种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的社会变革观念。
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大多是基于道德感情或者意识形态的观点,而科学社会主义强调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通过对社会经济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找到改变社会的有效途径。
这种理论观点在当代启示下,提醒我们要重视科学的研究和实践,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主义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和中国等国家在20世纪的革命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这些经验包括工业化的道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集体化农业的组织形式等。
这些实践的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在建设现代化社会和国家的启示。
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国家情况的发展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和竞争。
在20世纪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长期的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社会主义国家赢得了大量的发展优势。
这些对比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在当代的国际竞争中,这种对比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当代国际秩序和全球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对当代的国际社会主义和国际合作提供了广泛的启示。
在当前多元化的国际秩序中,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世界各国更好地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促进国际合作与共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对当前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危机现象也提供了有益的批判和反思。
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困难日益凸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代的发展挑战。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实践经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实现社会主义事业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列宁主义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原理等,并结合各国的实践经验而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实践经验。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一切现象都是动态变化的,强调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
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其中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社会主义公有制,通过实现公有制来消除私有制;按劳分配原则,即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分配的原则;无产阶级专政,即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权力实现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3. 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为人民是社会的创造者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追求人民民主,倡导广泛的人民参与社会管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1. 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主义革命之一,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十月革命后,俄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取消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
这一实践经验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伟大的革命,最终成功地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积极借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古巴社会主义实践:古巴是拉丁美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通过革命和反帝斗争,它摆脱了美帝国主义的霸权压迫,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科学社会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苏联、中国等国家探索的政治经济体制,其理论与实践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下面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其当代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内在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社会制度改革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苏联、中国等国家曾进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国有制经济,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推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科学社会主义国家还实行了农业集体化和城市化改革,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建设。
在社会管理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将国家控制下的经济计划和指导融入国家管理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国家还推动了社会平等、教育普及、医疗卫生保障等社会改革。
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包括了国有企业管理效率低下、生产力发展不足、计划经济模式下资源配置失调、个体创新动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启示1. 推动社会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发现,单一的国有制经济模式未能实现经济高效运转。
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推动社会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发挥公有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战略重点产业方面的作用,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激发企业活力,提升经济效率。
2. 坚持开放改革,促进创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国家曾长期实行封闭经济政策,导致了技术落后、创新不足等问题。
当今世界,开放和改革已成为时代潮流,国家间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
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积极开放市场,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创新发展,提升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高中政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点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之一)(1)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2)意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工人运动兴起(阶级条件)(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
其中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
知识点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创立条件: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条件:工人运动兴起,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3.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理论基石):(1)唯物史观(发现社会历史规律):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会张金山 103122339 控制工程这学期开设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让我有机会好好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现在这个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新发展。
我有很多感触,下面就是我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848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斗争的结果,其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前提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和历史是永恒的、发展的、变化的过程,事物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却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和自然是同一的,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却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他们的合理内核,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打下了基础。
其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作用。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这一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论证人类社会主义规律提供了宝贵资料。
其中包括规律的思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并取代旧事物。
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提出积极的舆论和天才的预测,其中包括未来社会的根本目的(满足人类需要)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或手段(建立和谐社会,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及未来社会的组织形式;未来社会的劳动和分配问题;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管理问题;消灭三大差别。
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些理论为前提而产生的。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今天,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150年的历程,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历史性的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一、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现代工人革命运动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不仅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正确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社会基本矛盾往往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发展成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推翻和代替资产阶级的统治,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仅解放无产阶级,也将使人类社会彻底摆脱阶级压迫和阶级对立。
随着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发展,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共同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
2、《共产党宣言》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一、《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演变为理论基点,科学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段――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和斗争的历史过程。
二、《宣言》阐述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正文开宗明义地指出,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到目前为止地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三,《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四、《宣言》指出,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无产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3、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1917年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g参弄I史哲天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刘畅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第三次飞跃是通过改革开放创新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因此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并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多作贡献。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新探索;当代命运马克思主义就广义而言,包括十几个组成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个主题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么,其终点则是科学社会主义。
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
从这个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就广义而言,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人的解放学。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那么,科学社会主义是怎么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有哪些探索?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如何?回答好这些问题,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坚实基础。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初步实践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它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积累了空前的社会财富,它开辟了世界市场,它所创造的政治文明改变了世界的政治面貌,它创造了空前灿烂的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素质与社会价值观念。
但是,资本主义所取得的空前巨大的成就是以同样空前巨大的社会代价换来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社会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理论和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最初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后来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发展和完善。
科学社会主义在俄国革命中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在中国革命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同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在当代世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唯物论,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改变现有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才能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无产阶级专政。
科学社会主义同时也强调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因此必须建立工人、农民和劳动者的联盟,开展广泛建设社会主义的群众运动。
同时,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俄国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典范,1917年10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巴黎公社于1949年成立了苏联,这标志着社会主义于20世纪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历史长征。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科学、工程、空间技术和核武器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和人民战争的方式,取得了1949年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当代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依然是有启示意义的。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洋溢着强烈的真理追求和人民情怀。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毛泽东,均深刻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民的利益,对未来社会和人类进步方向有着伟大的辞藻。
同时,科学社会主义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民主自由,推崇民主制度和制约权限,重视对人民利益的尊重和维护。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如何科学地利用、应用这些技术,促进社会发展、建设更加人性化的社会,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当代的重要任务之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者:刘阳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6期摘要:中国化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也是实践的理论,更是发展的理论。
面对机遇和挑战,重新审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与发展,对于当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道路,是科学的道路,是符合我国发展的客观要求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与发展是分不开的。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本体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848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斗争的结果,其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前提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和历史是永恒的、发展的、变化的过程,事物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却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和自然是同一的,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却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他们的合理内核,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打下了基础。
其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作用。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这一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论证人类社会主义规律提供了宝贵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强调暴力革命,认为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第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指出无产阶级应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第三,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明确阶级、政党、领袖、群众之间的关系;第四,统一战线和工农联盟的思想,无产阶级通过统一战线和工农联盟来壮大自己的队伍,提高自己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五,人民军队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1.思想:
2.经济:
3.阶级: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共产党宣言》
创立标志:年2月发表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的诞生。
此后,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作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蓬勃的发展起来。
三、工人运动的发展:巴黎公社
1、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
巴黎人民组成国民自卫军,保卫巴黎。
1871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企图夺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巴黎发动起义。
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2、革命措施
政权方面,由直接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拥有权;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
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
临时政府镇压巴黎公社,公社战士英勇抵抗,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之中。
意义: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
它的实践,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
1.领导工人运动的革命活动
领导第一国际 1864年,马克思创建和领导了第一国际的革命实践。
在第一国际的整个时期,马克思实际上是第一国际的灵魂。
支持巴黎公社,总结经验教训1871年,法国爆发革命,巴黎公社成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满腔热情给公社提供各种帮助;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发表《法兰西内战》,高度赞扬了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认真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3.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的探索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神圣家族》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
1867年出版的马克思《资本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提出
学说,揭示资产阶级存在的基础是对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占有,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马克思的两大贡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