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路径
- 格式:docx
- 大小:148.98 KB
- 文档页数:15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启示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创意产业在全球蓬勃兴起,并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长。
创意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概念,其在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中的影响,使人们对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对经济发展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因而成为各国、各地区增强本国、本地区社会与经济活力的必然选择。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市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全国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我国创意产业发育最早的城市,上海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路径与经验,或许可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上海是我国创意产业的首发地。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自发地形成了四行仓库、田子坊等一批上海最早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始,到90年代后期八号桥、张江高科技园等一批新型都市产业园兴起,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2004年12月首届中国创意产业论坛的举行,标志着上海开始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2005年,上海首批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成立,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启动,《上海市创意产业“十一五”规划》正式出台,提出打造“创意上海”,建设亚洲最有影响的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
至2006年底,上海已有四批75家园区被正式授牌,聚集了2500余家创意企业和3万余名创意领域人才。
园区覆盖了数字娱乐、工艺美术、博物展示、设计装潢、咨询策划、体验休闲等领域,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上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经验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
无论在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方面,还是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选择及基础研究等方面,都十分注重扬长避短,突出国际化、高端化和信息化等特点,充分体现和发挥上海的核心竞争力。
(一)明确产业战略地位,实施科学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政策通常由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两部分构成。
前者着眼于保证特定产业在产业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后者则着眼于特定产业内部的组织,以保证产业各单元间(集群间、企业间)的有序竞争和互补合作。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及趋势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上海文化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本文将从上海文化产业的背景、发展情况和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上海文化产业的背景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自19世纪末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和流行地。
上海曾经是中国传媒产业的中心,发展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出版物、电影和音乐作品。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上海积极响应国家的新闻出版改革政策,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体系。
二、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1. 电影产业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电影产业基地之一,拥有较为完整的电影产业链。
上海有多家大型电影制片厂和电影院,每年举办上百场国内外电影节和展览活动。
上海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活动成为了国际电影界的重要盛事。
2. 传媒产业上海是中国传媒产业中心之一,拥有众多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传媒机构。
《文汇报》、《东方早报》、《解放日报》等多家影响力较大的传媒机构总部设在上海。
此外,上海还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
3. 文化创意产业上海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涉及设计、艺术、广告、动漫、游戏等领域。
上海拥有众多的创意产业园区和创意小镇,如上海世博园区、十八直、江湾创意园等,给予了文化创意产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4. 旅游业上海的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上海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上海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豫园、外滩、上海博物馆、雁荡山等,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体验。
5. 艺术教育上海有多所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被誉为中国乃至亚洲最顶尖的艺术学府之一。
上海还有众多的艺术培训机构和艺术社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
网砸着力推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浦东新区市人大代表第三专题调研小组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文化创意产业是综合文化、创意、科技、资本、制造等要素的一种新型业态,它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文化为元素,以创意为驱动,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价值增值的交易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设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更是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保障。
’上海文化刨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先发优势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起步比较早,发展也比较快,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上海将文化创意产业划分为文化创意服务业和文化创意相关产业两大部分,下分10个大类,并正在构建“一轴、两河、沿海、多圈”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新布局。
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在整体规模、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国际化程度等方面都处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文创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九届市委十六次全会关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要求,形成了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集聚度和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宣传力度不断加强,产业环境逐步优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已达194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5%,占全市G D P约达10%。
上海的文创产业与前几年相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影响上海文化倒意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近年来,上海市文创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世界上的国际大都市以及国内的北京、深圳等城市相比,其核心竞争力仍显不强,产业贡献率还偏低(占G D P比重仅为10%),还有一些影响上海文创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具体反映为:(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指导和顶层设计尚显不足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还缺少具有城市特质的大尺度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没有形成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企业和个人,政府的认识和全市范围的顶层设计尚不到位,政府及相关部门与文创企业及专业人士的沟通平台尚不完善,政策支持和配套扶持资金尚显不足,起关键作用的原创人才明显缺乏。
上海田子坊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方案摘要:中国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我国香港和台湾发展创意产业的时间相对较早),社会各部门对“创意产业”的概念相对陌生,许多相关工作都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
“中国创意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各个城市在整合社会创意资源、积累创意资本、促进创意产业发展方面还显不足。
更重要的是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没有超越单纯的产业层面,它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更广泛经济领域的创新,以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
”[4] 但目前,中国许多城市都看到了发展创意产业的前景和趋势,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引进国外创意企业,推动地方创意产业企业成长。
目前,上海市在政府的规划下正着手兴建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希望通过资源整合来打造高效的创意产业聚集园区。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农村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创意经济一、田子坊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田子坊,位于上海市卢湾区泰康路210号,是由打浦桥地区的一条里弄发展起来的以“视觉艺术及工艺设计”为主体功能的创意产业聚集区。
田子坊始建于1930年,曾是“华洋”结合区,由多个里、坊(天成里、和平里、薛华坊、志成坊、平原坊)组成。
著名画家汪亚尘夫妇曾入驻隐云楼,创办了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和艺术家协会“力社”。
徐悲鸿、张大千等大家也曾在此居住。
1998年一路发展文化公司进驻该区,同年起陈逸飞、尔冬强、赵春等艺术家的入驻开启了田子坊文化艺术发展的大门。
1999年起,对泰康路艺术街的开发,通过旧厂房、旧仓库和旧民宅的转让和置换(康福织造厂、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表塑料配件厂、海华制革厂、永明瓶盖厂、上海华美无线厂),在15000平方米的空闲厂房、仓库,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设计师加盟。
2004年,画家黄永玉为泰康路210号命名“田子坊”。
目前田子坊共有各类商户426家(工厂区域209家,石库门区域217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有297家,占总量的69.7%,其他相关产业63家,占总量的14.7%,商业配套服务性产业66家,占总量的15.5%。
上海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一.创意产业的内涵和意义首先创意产业由创意推动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出现是因为知识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的结果,我们把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看成是我们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两大引擎,因为任何产品和服务有两种价值,一个是由它的科技决定的,也就是功能价值,还有一个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我们称为观念价值。
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在我们原有的工业当中,就有许许多多有关设计的东西,所以人类只要有经济活动就会有创意,所以创意存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创意产业的出现主要还是近代由于经济的发展、文化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的时候才出现的。
第二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意义,国际上大多数的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以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战略举措,所以我们从上海的角度看,发展创意产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举措,创意产业是智能化、高知识化的产业,还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提升其他产业的附加值。
发展创意产业是提高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提升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抓手,我们把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都和创意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这样就可以为上海城市的功能再造、为城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创造城市文化新的氛围,所以也给人们看到上海的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
第三上海在2010年举办世博会,而发展创意产业和2010年的世博会可以相互促进,使上海能够充分获得举办世博会的种种的社会效益。
二.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首先。
上海近年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非常的迅速,已经占到GDP 的7.5%左右。
因为创意产业边界还不是划的很清楚,所以在统计上还有一些模糊,上海文化产业占到大概6%左右,加上原来工业领域中的包括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大约占到7.5%。
所以它不仅仅是上海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一个亮点,这两年它的增长率已经达到17%。
第二.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一个急剧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创意产业的园区有几种,我们调查下来有的是依托大学办起来的,比如说依托同济大学建立的建筑设计园区,年销售额达到26亿,另外依托交通大学,由游戏软件的设计园区,依托东华大学建立的时尚设计园区,所以依托大学的园区都有很强的科技和文化的后盾,所以他们发展都很好。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方案1. 项目背景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历史积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上海城市形象和软实力,在此提出建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方案。
2. 建设目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旨在打造一个集创意设计、传媒艺术、数字娱乐等多元化文化创意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3. 产业园规划3.1 选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选址在上海市中心地带,便于交通出行,并且方便人流的聚集,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建筑布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占地面积约100亩,建设多功能办公楼、创意工作室、文化展示中心等,形成集办公、创新、展示为一体的园区。
3.3 设施建设建设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技术支持的需求。
同时,园区内还设立咖啡厅、餐饮区、休闲空间等公共设施,为创意工作者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4. 产业支持政策为吸引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和个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提供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创业补贴和项目孵化等。
同时,建立行业资讯发布平台,提供信息咨询、市场拓展和专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创意企业更好地发展。
5. 产业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产业内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将定期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峰会、展览和论坛等活动,推动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专业交流。
此外,与其他文化创意园区进行联合举办活动,搭建产业对接平台,提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6. 社会效益与文化传承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将有助于活跃市场经济环境,推动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
同时,园区内的文化创意活动和项目将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满意度。
此外,产业园还将与当地的博物馆、艺术学院等文化机构合作,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以上海为例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以上海为例引言: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及创意产业正日益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之一,上海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创意氛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案例,探讨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上海的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现状1. 上海的文化底蕴上海自19世纪末就开始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外国使馆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才。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孕育了上海独特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
2. 创意产业的崛起21世纪以来,上海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如建立创意产业园区、提供税收减免等,吸引了大量创意企业的落户。
创意产业迅速成长,不仅融入了传统文化,也采纳了国际创新理念,不断推动着上海的城市发展。
3. 文化及创意产业在上海的贡献文化及创意产业不仅为上海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氛围,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人才流动和城市发展。
二、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1. 文化及创意产业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培育本地创新人才,文化及创意产业为城市创造了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上海的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兴起,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2. 城市发展为文化及创意产业提供土壤城市发展为文化及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城市的多样性和活力吸引了大量创意人才和企业,激发了创新创意的源泉。
上海的国际化形象和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为文化及创意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3. 文化及创意产业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文化及创意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消费选择。
剧场、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文化设施和活动让居民有机会接触到全球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一.创意产业的涵和意义首先创意产业由创意推动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出现是因为知识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的结果,我们把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看成是我们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两大引擎,因为任何产品和服务有两种价值,一个是由它的科技决定的,也就是功能价值,还有一个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我们称为观念价值。
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的主要容,但不是全部,在我们原有的工业当中,就有许许多多有关设计的东西,所以人类只要有经济活动就会有创意,所以创意存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创意产业的出现主要还是近代由于经济的发展、文化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的时候才出现的。
第二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意义,国际上大多数的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以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战略举措,所以我们从的角度看,发展创意产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举措,创意产业是智能化、高知识化的产业,还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提升其他产业的附加值。
发展创意产业是提高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提升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抓手,我们把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都和创意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这样就可以为城市的功能再造、为城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创造城市文化新的氛围,所以也给人们看到的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
第三在2010年举办世博会,而发展创意产业和2010年的世博会可以相互促进,使能够充分获得举办世博会的种种的社会效益。
二.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首先。
近年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非常的迅速,已经占到GDP的7.5%左右。
因为创意产业边界还不是划的很清楚,所以在统计上还有一些模糊,文化产业占到大概6%左右,加上原来工业领域中的包括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大约占到7.5%。
所以它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一个亮点,这两年它的增长率已经达到17%。
第二.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一个急剧化的发展趋势,创意产业的园区有几种,我们调查下来有的是依托大学办起来的,比如说依托同济大学建立的建筑设计园区,年销售额达到26亿,另外依托交通大学,由游戏软件的设计园区,依托东华大学建立的时尚设计园区,所以依托大学的园区都有很强的科技和文化的后盾,所以他们发展都很好。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第一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目前,上海共有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
和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起步较早,数量较多,规模也比较大。
根据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年检报告,上海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营业收入、税收、入驻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等均有大幅度提高,平均租金稳中有降。
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3900亿元,其中园区产出672.8亿,约占总产出的20%;园区主营收入50%来自租金。
园区产业主题特色鲜明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题特色鲜明。
15家文化产业园区中,7家以网络、数字多媒体为主题;3家以“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3家以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为主题;1家以演艺产业和影视产业为主题。
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也有不少特色主题创意产业园。
比如以动漫文化为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环同济集聚区等。
老厂房是重要载体上海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约2/3由老厂房改建而成。
老厂房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原生态创意产业的集聚地。
目前,如八号桥、M50、田子坊等由老厂房改建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成为了具有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在全国范围内也颇有知名度和“样板”意义。
目前,一些沪上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正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转型。
典型的如田子坊,它将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也为改善居住环境、探索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创造了条件。
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近些年来,创意园区的功能从物业管理服务向产业要素服务转变。
上海版权交易中心、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市动漫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的专业化创意服务平台先后出现。
据统计,沪上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共建其次是就业人数不平衡。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2012年《上海经济蓝皮书》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围绕后金融危机时期上海的产业发展转型与增长动力转换问题,做了全面剖析和深入探讨。
以创意产业为代表的一系列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正在不断涌现,不仅成为上海城市转型新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动力,同时也冲击着固有体制下的产业管制模式。
创意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相融合的产物,是服务业中的多媒体产业、文化产业与数字娱乐产业同制造业中的工业设计、工业研发与工业包装等在产业边界处发生的融合与创新活动。
根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上海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实际、可供自身历时发展比较的统计与分类方法。
数据表明,2004-2011年上海创意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0%,即使是在金融危机期间,创意产业也呈现出逆势增长的反周期态势。
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619.8亿元,比上年增长8.15%,占全市GDP的比重为9.6%.如果按照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0%且上海GDP增长9%估算,那么2011年上海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将达到1839.1亿元。
2010年底,上海经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共有15家,创意产业园区达到80家;2011年底又有37家第二批文化产业园区获得授牌。
上海由此形成了“一轴(延安高架主轴)、两河(黄浦江、苏州河)”的文化创意产业分布格局。
尽管创意产业在上海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中长期看,因快速扩张而引发的产业园区建设模式过于单一、园区管理软环境欠缺、高昂租金逼退创意企业、创意人才匮乏等现实问题也接踵而来,直接影响到上海创意产业的成长质量与可持续性。
最为关键的是,创意产业还受到政府部门多重管制框架的制约,突出表现为,创意产业园区与文化产业园区分属上海市经信委和市委宣传部管辖,互相之间的衔接及融合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园区授牌后,配套政策未能及时跟上等。
为此,正确处理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利益,成为创意产业深化发展的内生性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