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管理理论-弗雷蒙特·卡斯特
- 格式:ppt
- 大小:529.00 KB
- 文档页数:18
弗里蒙特·卡斯特简介弗里蒙特·E·卡斯特(Fremont E.Kast)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也是管理理论中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著名的管理学家。
卡斯特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主张:要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和原理来全面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把系统理论和管理理论结合起来,通过系统来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
弗里蒙特·卡斯特的主要著作1963年,《系统理论与管理》(与理查德·约翰逊、罗森茨韦克合著),这本书借助风靡当时的系统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系统管理的观点,成为他创立系统管理理论的奠基之作。
1970年,《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与罗森茨韦克合著)。
由此建立了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在系统管理学派中的地位。
此后,系统管理理论曾经一度风靡管理学界。
弗里蒙特·卡斯特的主要管理思想一、组织是一个系统,由相互依存的众多要素所组成局部最优不等于整体最优,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确保组织中各部分能得到相互的协调和有机的整合,以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现代管理者必须把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也即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
一个组织的成败,取决于其管理者能否及时察觉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
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
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
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二、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
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管理人员需要保持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
1.古罗马贾图《论农业》选管家九条守则。
2.《家庭管理》又《经济论》论述经济问题。
5.柏拉图《理想国》被译《国家篇》柏拉图:第一等人是治国贤哲;二等卫国武士;第三等人是民间艺工。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正义治国。
瓦罗在《论农业》农庄人员的选择。
西欧中世纪思想家阿奎那、马基雅维利和莫尔.. 2.《神学大全》百科全书。
阿奎那被中世纪奉“神学之父”。
自然观点占重要地位。
对经济问题论述。
4.托马斯·莫尔用拉丁文《包邦托》名垂史册。
1.文艺复兴运动人格得以解放。
工业革命时期储备条件。
3.文艺复兴运动哥白尼《天体运动论》近代科学诞生. 4.一长即军事首领,两会即长老会和民众会。
巴西列斯:军事首领是公举部落领袖,为“巴西列斯”,平时管理宗教神务与裁决争讼,战时是全体成年男子统帅。
2、幕僚职能:即各地教会进行决策时不能由一人决定,小事须征询长老,大事须征全体僧侣同意。
征询过程,在程序上具有强制性。
这些幕僚和顾问团成员不能由主持人自行选任,必须由上级教会代为选定。
1、简述《家庭管理》这部著作在管理思想上的主要观点。
第一提出了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
第二提出管理水平优劣判别标准问题。
第三,加强人的管理这一重要思想。
第四,色诺芬分析了分工的重要性。
简述尼克罗·马基雅维利的管理思想。
(1)他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把“权力欲望”和“财富欲望”看做是人性的基础。
(2他在对政治体制的研究中认识到: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3)他论述了领导者的素质问题。
在他的著作《圣主论》中,第一次运用了“案例”分析。
28.分工是生产和工厂制度..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
1.人类管理思想:即早期管理阶段、古典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
2.早期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的管理思想。
3.古典以工业化大生产为背景以市场经济中组织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
主要特征,是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发展,以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管理最基本指导思想。
管理大师解读詹姆斯•罗森茨韦克:奠基系统管理学作者:昀熙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3年第08期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著名的管理学家,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著名的管理学家,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963年与约翰逊、弗里蒙特·卡斯特三人合写《系统理论和管理》、1970年与弗里蒙特·卡斯特合作发表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系统管理理论。
以他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主张:要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和原理来全面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把系统理论和管理理论结合起来,通过系统来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
系统理论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
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一般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
权变理论学派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权变的意思是权宜应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不存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行政组织理论詹姆斯·罗森茨韦克和弗里蒙特·卡斯特的系统思想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由相互依存的众多要素所组成局部最优不等于整体最优,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确保组织中各部分能得到相互的协调和有机的整合,以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现代管理者必须把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也即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
一个组织的成败,取决于其管理者能否及时察觉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
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
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
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从管理实践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回顾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管理先驱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这对每个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编辑本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
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见于埃及、中国、希腊、罗马和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
[编辑本段]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大卫·李嘉图(1772—1823)等.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
亚当·斯密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工种的变换,有利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1817年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出版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管理理论综述前言:从古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到古希腊、古罗马,管理思想早已有之。
它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
但是,直到20世纪初,真正成体系的管理理论才开始逐步建立。
不过,这些理论都形成在西方;虽然东方的早期管理思想也源远流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
笔者在阅读了4本关于西方管理思想的著作和近15篇相关文献后,对西方管理理论做出了一个简要的总结,下文将具体阐明。
正文:西方管理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是管理理论的最初形成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所形成的管理理论,主要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现代经营管理理论、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公认的“科学管理之父”。
他在著名的金属切削实验、搬运铁块实验、铁锹实验等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逐渐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作是其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
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作定额原理、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标准化原理、差别的计件工资制、计划和执行相分离、实行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他还提出了一些科学管理方法的基本原则。
泰勒在做过大量的调查和实验并分析后得出科学管理理论,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操作程序引入生产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但是,由于时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是从物理的、生理的方面研究工人的操作规范,是从个别工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个别工人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率,没有考虑到工人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因素,也没有关于企业的整体管理和经营的内容。
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的产生:系统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是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
早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试图用整体性的眼光解释世界,从事物的相互关联中认识世界,由此诞生出了古代的系统思想。
在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就已经把宇宙看成一个自我循环的自然总体。
毕达哥拉斯则认为人是一个整体,而且与宇宙整体同构,认为人是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
在我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阴阳五行”的宇宙模式等等,就是当时朴素的系统观念。
但是,这种整体观,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还不可能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只是一种混沌状态的猜测。
1952年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
所以说,真正创立系统论的,是贝塔朗菲。
此后,系统论显示出了它巨大的学术性影响。
在管理学界,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商企业越来越庞大,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管理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多样化。
经理们渴望能有一种思想,指引自己的眼界再开阔一些,思路再宏观一些,克服管理中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局限。
系统管理理论由此应运而生。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雷蒙特·卡斯特,他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
1963年,卡斯特与理查德·约翰逊、詹姆斯·罗森茨韦格共同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这本书借助风靡当时的系统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系统管理的观点,成为他创立系统管理理论的奠基之作。
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格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一书,由此而建立了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在系统管理学派中的地位。
此后,系统管理理论曾经一度风靡管理学界。
系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有关整体和个体组构及其运营的观念体系:1. 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着的并共同运营的要素(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2.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影响其它系统的变化;3. 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通的特性。
弗里蒙特·卡斯特: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弗里蒙特·卡斯特,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都授。
他是西方管理学中所谓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的“权变理论”思想对管理学理论的发燕尾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思想概述】弗里蒙特·卡斯特这位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权变理论。
他认为,企业管理首先必须要从企业的经营现状出发来制定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
而企业的经营现状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是不断变化着的。
所以,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管理计划时也要跟着变化,以适应经营善的客观事实,这就叫权变理论。
这个理论的提出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卡斯特的主要著作有:《组织与管理的权变观点》、《科学、技术与管理》、,组织与管理》、《组织与管理的权变观点》等。
【背景故事】弗里蒙特·卡斯特,1962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1944年加入美国海军,1946年获圣何塞州大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于同年任纽约州锡拉丘兹大学讲师。
1956年获得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并于1961年为华盛顿大学教授,1979年为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
《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观点》于1970年出版,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管理学界的重视,其后一再再版发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思想精要】组织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卡斯特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巨大的成就是为了达到其他成就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及其有效的“管理”。
所谓组织,就是人们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共同工作或协作一个系统,组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结构性和整体性,并且如果没有组织存在,经济结构就无从建立,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组织作为一个人的集合,怎样才能调动起每个人的协作精神和进取心呢,这需要管理。
所谓管理,指的是协调组织中各子系统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求得组织与环境之间以及组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最大的一致性。
《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及作者简介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弗里蒙特·卡斯特是西方管理理论中系统管理理论与权变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系统理论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
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一般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
权变理论学派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权变的意思是权宜应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不存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卡斯特的著作《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合著的作品,初版于1970年,受到了管理学界的广泛重视,其后不断再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该著作中写道:本书的重点在于理解组织、组织特征与职能以及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力量,还涉及这些组织管理者的活动和风格。
该书共分8篇24章,并在修订版中将适合于管理的新材料包括进去,全面反映了系统和权变观念的发展,使该著作的可读性更强。
《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一书虽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作,但其分析的问题亦是从长期角度看待企业如何适应环境,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组织应在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革新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
当系统与权变的字样随处可见的时候,我们再看一看这部权变理论的代表著作,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加丰富的启示与感受。
《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的主要内容管理是人们在组织环境中从事的智力工作。
本书重点在于理解组织、组织特征与职能以及其他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力量,还涉及这些组织管理者的活动和风格。
管理发生在所有类型的组织中。
它不仅仅是在企业或政府机构中从事的工作。
管理者对教学、监狱、小酒店、桥牌联赛和登山探险都是必要的——几乎涉及无限多类型的组织情景。
管理重要性日益增长的另一个指标就是美国大学学生选择工商管理作为其专业的人数。
三、卡斯特的系统权变行政组织理论卡斯特,美国管理学家、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华盛顿大学的教授。
卡斯特对管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与罗森茨韦克一起提出了管理的“权变理论”。
卡斯特在行政管理学上的最重要贡献是在行政组织理论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权变思想。
第一、系统方法是理解组织、组织理论的关键。
组织是一个整体系统。
任何组织都是与外界环境有一定界线的社会技术系统,由外部的环境分系统、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组成。
第二、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不管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业组织,都处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环境的持续相互作用中,并时刻努力达到动态的平衡。
第三、组织的权变理论。
他认为,任何一个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各系统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组织在这种变化着的特殊环境中具有多变量性,而生活中不存在普遍适用于任何组织的组织原则和管理方法。
所以,对一个成功的组织而言,应该视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设计和管理。
权变理论致力于谋求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组织内部各分系统之间的动态的、具体的一致性,并认为只有通过组织设计和管理达到这种一致性,才能保证组织具有高效能和高效率。
卡斯特的系统与权变组织理论的提出,使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系统管理理论是对传统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各自偏激的否定。
前者过分看重制度、纪律、标准化在组织管理中的有效性,后者过分强调人性激励,心理满足、自我实现对组织管理的合理性,因而都在实践中显露了相当的局限性,无法普遍适用于各类组织。
同时,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也忽视了组织管理与广泛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限制了人们的视野。
在这种情况下,用综合的、全面的、相互关联的观点来看待、分析和研究组织管理现象,寻求一种能够广泛适用于各种组织的理论构架,就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系统管理理论的出现,正是这种要求的体现。
系统管理理论提供了一种宏观的关于普遍联系和湖动作用的管理思路,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同时强调组织管理的具体的、特定的特征,权变理论正弥补了这一缺陷。
收稿日期:2016-05-14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蔡磊(1980-),男,南京医科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医学;赵丁海(1988-),女,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卫生政策研究、人文医学;乔学斌,(1970-),男,博士,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卫生政策研究、人文医学。
2016年12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Dec.,2016第29卷第12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Vol.29No.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优化研究○蔡磊1,赵丁海2,乔学斌2(1.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南京211166;2.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5)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开放系统,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系统管理思想,而且其在新形势下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又是对这一系统管理思想的应用。
以系统管理视野,分层设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实现“塑造完整的人”的价值追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优化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16)12-0073-0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优化问题的提出,是新的经济、社会、意识形态格局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有效性弱化问题的理性回应。
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这种变化,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更要从教育目标层面做出整体谋划,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现实境遇下,运用系统管理理论的方法、观点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优化问题,不仅能够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还能够积极引领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