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文-真理与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6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价值我们每一个人从知道周围这个世界的存在开始就开始接受各种认知。
在马克思主义中人的认识活动是追求真理的活动。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追求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也就是说,真理是具有一定目的和需要的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真理并不是主体内部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同时,真理也不是独立于主体外的客观存在,真理仅存在于人类的求知活动中,是认识活动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及生存方式的体现。
而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包含着主体需要、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改造世界使之适合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或按照人们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人和社会本身)探求真理是人类活动的基本任务之一。
人们只有掌握真理,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才能有效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创建美好的家园与和谐的社会生活。
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为了创造人类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价值。
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基本内容。
人们在一切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只有遵循真理原则才能取得成功,但追求真理归根到底是为了给人们带来价值。
因此,无论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最终都要受价值原则的制约。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内在环节之间的统一,它们的统一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本性,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
实践既是按照对象的本性改造对象的客观物质活动,又是满足人的需要、体现人的目的性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因此,实践既包含了真理的要求,又包含了价值的要求。
只有实现了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不是凝固的,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论文-真理与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题目论真理与价值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年月论真理与价值摘要:人,作为思想的载体,为了适应事物的发展,必须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改造外部的世界,应该去实现去创造存在的价值,而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个生物,只追求简简单单的物质生活。
然而,人类具有各种各样的价值,人类实现或者创造价值的方式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而真理即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
追求真理意味着使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符合世界与社会的客观规律。
追求价值则是顺应人类发展的需要,对世界进行的改造。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包含和体现出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根本性原则,它们贯穿在社会活动中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 真理价值统一辩证(一)对真理与价值的理解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也就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还有,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真理,必然能够经得起实践不断的考验。
同时,必须清楚的是,真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时间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同意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的结果。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马原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与价值是密切相关且相互依存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价值则是主观评价的表达。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的存在是客观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
价值则是主体在实践中根据需要和利益的要求对客观现实进行评价和判断的结果。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真理的存在离不开价值的指导。
真理的认识和表达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和表达。
而实践的目的和动力又是由人们的价值追求所决定的。
因此,真理的存在离不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
其次,价值的实现需要依赖真理。
人们在实践中追求某种价值目标,需要根据客观实际和规律性的特点来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和方式方法。
只有通过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分析和把握,才能实现人们的价值目标。
因此,真理对于实现人们的价值追求是必然的需要。
最后,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体现在真理的价值性和价值的真理性之中。
真理的价值性指的是真理的认识和表达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追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价值的真理性指的是真理的判定和评价要根据客观实际的规律和要求,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分析和判断。
只有真理的价值性和价值的真理性相结合,真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人们追求真理、实现社会发展提供
指导。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核心内容。
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班级:数学1002 姓名:汪明玥学号:41063050世界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适应发展的需要,人类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和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真理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首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也就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还有,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真理,必然能够经得起实践不断的考验。
同时,必须清楚的是,真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
二、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
因为,任何真理必然包含着与客观现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
真理的相对性即真理的条件性和真理的有限性,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就拿数学计算规则来说,刚开始时,人们只是认识到,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就等于两个苹果,所以人们就得出结论,1+1=2,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一堆沙子加一对沙子还是等于一堆沙子,所以说,1+1=1。
从这点就可以充分看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其次,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价值的特点表现着主体性的内容,因为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为主体的需要不同而不同。
真理与价值摘要:价值同真理一样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内容,但是价值又和真理不同,它有着特殊的性质和意义。
创造价值是人类实践的目的和任务。
价值作为人类对象性活动的普遍的基本内容,是同真理一样重要的基本范畴。
人类在一切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只有服从真理才能成功,所以必须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但是,达到真理并不是人类活动唯一的最终的目的,追求真理本身也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包括真理的价值在内。
关键字:真理;价值;评价一、真理及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因此,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在主观的领域内是无法解决的,而仅仅在客观世界的范围内也是不行的,要证明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惟一能够充当真理性标准的只能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结起来的“桥梁”即实践。
(一)、真理客观性的两重性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是以不把人的意志为转移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
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一方面同主观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同客观世界相联系。
人们带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去实践,由此而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这样就能把原来的理论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照,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
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并且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实践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唯物主义之说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既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有关马克思的论文1000字篇一:马原结课论文1000字左右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3.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理论指导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部分。
“哲学就像猫头鹰,总是在夜幕降临时沉思、反思。
”“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客观世界物质存在不可改变,但客观世界的状态发展方式可以改变。
”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无产阶级是哲学的心脏,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头脑。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科学是发动机,哲学就是方向盘。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意识,有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引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价值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而价值则是主观思维和行为的目标与追求。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和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旨在深入剖析二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推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1.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相对于特定条件下的客观规律。
3.真理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和完善。
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观1.真理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的真理是不同的。
2.真理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社会关系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民群众的价值观1.人民群众是创造价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2.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观1.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价值观。
2.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观追求人类共同体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真理与价值的统一1.真理和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真理指导价值实践,价值实践验证真理。
真理对价值的指导作用1.真理为人们认识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武器。
2.真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人类价值。
价值对真理的实践验证1.价值实践是对真理的最终验证和肯定。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验证真理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矛盾与统一1.真理和价值之间既存在着统一性,又存在着矛盾性。
2.真理反映了客观规律,而价值是主观行为的目标。
3.通过辩证思维,可以统一马原真理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观。
结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和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之间的辩证关系。
真理是价值实践的指导和基础,价值实践是真理的验证和升华。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真理和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传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作业论真理与价值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遇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发生冲突,那么当冲突发生时该如何抉择?真理与价值是什么?究竟有没有永恒的真理?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哲学上的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符合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认识。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的认识对象是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
它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真理具有绝对性。
由唯物主义可知论,人类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
”真理具有相对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如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在曲面上就不成立。
这就说明真理在深度上具有有限性,和认识的角度有关。
当然,真理在广度上也有有限性,即对一件事正确,对另一件事未必正确。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无数个相对真理的叠加,构成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统一,要求我们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此对它的科学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我们再来说“价值”。
简单的来说,价值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成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价值具有主体性和客观性。
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价。
那么真理与价值有没有统一性,让我们做到既能“按科学规律办事”又能“满足人的需求”.。
从实践与认识的角度来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
在反复的认识运动过程中,人们逐渐总结出了一些真理。
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掌握了真理,我们便可以长期用它来指导实践,所以真理会制约人的实践活动。
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姓名:梁嘉雯学号: 201031130120 专业: 10物流管理(1)班摘要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
同时,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永恒矛盾,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哲学意义,就在于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则,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本质上要求在实践中坚持两大原则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真理原则价值原则统一一、真理与价值的概述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并反映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认识论范畴。
真理,即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认识的一种性质。
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符合意味着认识与对象有信息意义范围的对应性和内容的一致性、真实性。
所谓价值,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应,效益的关系。
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它概括了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各种价值关系,表示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功能关系。
它标志着人类在真理原则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过程中,客体的存在,属性以及合乎规律的运动变化结果向主体接近的可能性、现实性。
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在一切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只有服从真理才能成功,所以必须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但是,达到真理并不是人类活动唯一的最终的目的,追求真理本身也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包括真理的价值在内。
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论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与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两个间题。
对于真理,过去一直在讲,且讲得不少,但对它的理解却过于狭窄利简单。
至于价值及其与真理的关系,则因受“左”的思想影响而长期受到冷落。
现在,这个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并迅速成为理论“热点”,这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并反映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认识论范畴。
真理,即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认识的一种性质。
即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符合或一致的性质。
凡能称为真理的认识都必须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
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符合意味着认识与对象有信息意义范围的对应性和内容的一致性、真实性。
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性就是真理的本质特征,也是衡量或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标准。
所谓价值,属于一种关系范畴,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应,效益的关系。
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它概括了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各种价值关系,表示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功能关系,显然,它不同于经济学中所说的那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价值。
其构成包括主体的需要,欲求和客体的属性,功能及主体和客体统一的现实际基础。
它标志着人类在真理性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过程中,客体的存在,属性以及合乎规律的运动变化结果向主体接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真理与价值虽然各有不同的规定与特性,但其二者之间却是相互统一的。
这种辩证的统一性是有其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源的。
l、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其理论依据在于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外在的物种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思想。
这里所讲的这里所讲的“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指的是任何对象、客体的规定性和规律;“内在尺度”则是指人、主体的规定性和规律。
动物只有一个尺度,即该物种的本能和本性。
而人却有两个尺度,即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
保密级别:内部 学位级别:硕士 提交日期:2002年4月 答辩日期:2002年5月15日 论文中文题目:实践的自由本性 ——论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论文英文题目:Practice’s Free Nature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the Criterion of Truth and the Criterion of Value 作 者:赵海英 所在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指导教师:艾福成 所在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分类标识:B023 中文主题标识:实践 真理尺度 价值尺度 英文主题标识:Practice the Criterion of Truth the Criterion of Value 中文文摘 如果说哲学的奥秘在于人,那么人的奥秘就在于实践。
当代人类危机是人类实践方式的危机。
危机的解决还要靠实践方式的改变,实践方式的合理化,必须由合理的尺度来规范。
本文正是通过对实践本质的分析确定了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双重尺度,即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并论证了两尺度在实践理念、实践活动以及实践结果中辩证统一的丰富内容及实践的自由本性。
第一部分关于实践的两个尺度关于人的行为活动和人对周围世界关系的“尺度”问题,始终是许多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所关注的一个兴奋点,而对实践尺度的规定则依赖于对实践本身所做出的本质性的规定。
当马克思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样精辟的语言及其以后展开的论述为我们提供理论依据时,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实践界定为主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的社会活动。
人类的实践活动既然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对象化过程,因而必须遵循双重的尺度。
马克思将其界定为“任何一个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笔者认为马克思说的“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是指一切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和规律,在主客体的关系中,它也就是“客体的尺度”,而它在哲学中的理论表现就是真理,所以客体的尺度也可以界定为真理的尺度,而马克思所说的另一个尺度“人的内在尺度”,即由人的需要和“本质力量的性质”所规定的尺度,从根本上来讲可以概括为主体的内在价值尺度,因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亦即创造和实现价值,我们人类的全部生命活动,最终都是指向价值的。
现实生活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众所周知,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主观同客观的一致,追求和服从真理。
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客观同主观的一致,创造和实现价值。
可以看到,真理性原则侧重于客观性,而价值性原则则是侧重于主观性。
真理价值中在意识和行为上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真理和捍卫真理与价值原则中的满足主体需求、价值需求和注重效益的原则,在表面上看来,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两个原则。
首先,我们不否认,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存在着矛盾——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但是,正因为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如何才能做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对于人们来说,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有价值的东西,未必真;相反,一个真的东西却可能被认为没有价值。
近期网上冒出的有毒食品三字经:瘦肉精,地沟油,一滴香,胶面条,皮革奶,镉大米,石蜡锅,毛酱油,牛鸭血,药火腿,双氧翅……其间还省略了很多有毒食品名录。
看着这些都会怕,我们自然生出一个这样的疑问:面对如此品类齐全的“毒物”,我们还能吃什么?是啊,毒物分布这么广,我们还敢吃吗?我们能吃什么呢?生产、经商赚钱,这本是天经地义的,而在夹杂着这生分的毒物时,你生产、赚钱的价值都变成了违背真理尺度,是危害到人民健康甚至宝贵生命的卑劣行径。
当这一切与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挂钩时,你所谓的价值不遵循价值尺度的,是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
从哲学理论层面看,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像添加某些瘦肉精、一滴香确实能够以其方面、便宜、产量大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价值原则的尺度,而事实却是伤及健康,违背了真理原则的尺度,这就产生了什么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以及实际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呢?一、什么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同任何事物一样,真理与价值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事实能够驳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立足实践,面对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永远具有当代价值,与世纪同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中,凡属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论断或词句,都既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又同样属于当代,具有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整体,并不包括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属于当代,一部分属于非当代。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体系,它必须面对当代。
不具有当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指导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2005年以来,我国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中一个二级学科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不论是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还是从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来看,都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要。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题目论真理与价值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
论真理与价值
摘要:人,作为思想的载体,为了适应事物的发展,必须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改造外部的世界,应该去实现去创造存在的价值,而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个生物,只追求简简单单的物质生活。
然而,人类具有各种各样的价值,人类实现或者创造价值的方式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而真理即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
追求真理意味着使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符合世界与社会的客观规律。
追求价值则是顺应人类发展的需要,对世界进行的改造。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包含和体现出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根本性原则,它们贯穿在社会活动中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 真理价值统一辩证
(一)对真理与价值的理解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也就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还有,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真理,必然能够经得起实践不断的考验。
同时,必须清楚的是,真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时间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同意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的结果。
价值的
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这是因为实践中的价值目标作为一种预见性的评价认识,它的确立是以对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的。
没有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
而没有对相关真理的把握,也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
同时,任何真理都必然具有价值,这是因为真理能为实践提供科学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额、能为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目标。
因此,一种认识只要是真理,就会或迟或早的显示出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显示出自身的价值。
(二)人存在的价值追求
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高级生物,其存在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个活的生物,不应该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为了追求简单的物质生活。
人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人的价值追求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人的价值追求可以划分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功利价值与人道价值、尊严价值等。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就是人作为课题对自我的效应,也就是人作为课题其言行对自身生存、发展、完善的作用和影响。
自尊、自爱、自重、自信、自强、自立等都是人作为客体对社会的效应。
人的社会价值是多方面的,作为物质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人具有物质价值;作为精神生产者和享用者,个人具有精神价值;作为人类种系延续的环节,个人的生命存在本身也具有社会价值。
个人社会价值的本质,在对于社会的贡献。
个人社会价值在其理想形态上应该是个人作为社会课题与作为社会主体的统一,即个人的社会课题责任与个人的社会主体权益的正确结合。
功利价值与人道价值。
功利价值是指人的行为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建立以和好处,是对人实现一定目的的价值。
人的功利价值也就是人的手段价值,即人作为手段都会现实一定目的的价值,或者说,人作为课题对作为主题的人有什么功用。
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功利价值就是人作为客体的价值。
我们常说人作为客体,其价值在于对社会、他人的贡献,这种贡献也就是对社会、对他人的功用,就是人
的功利价值。
人的功利价值的大小就看他对社会的、他人贡献的大小。
无贡献就无功利价值,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就是负的功利价值。
生存价值与死亡价值。
生命价值指人的生命对于人、对于社会所具有的效应。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许多个生命的存在是由人类存在的表现。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生命对于个体来说是具有自我价值,是人生的物质基础;对社会来说,具有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延续、发展的前提。
死亡也有其价值,死亡价值在于它能换来他人或更多的人的生存与幸福。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并表现出来的,其具体的历史统一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第一、真理与价值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共存于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过程之中,一方面,真理中包含价值,真理本身就有价值。
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本身包含着价值目的,一切以探讨真理为目的科学,本质上都是以人类的客观要求为前提的,人们的价值需要是追求真理的动机和动力。
价值作为人本身的生活条件也是真理内容的内在的一部分。
真理中不但含有价值因素,而且真理本身也是具有价值,其价值就在于它能使人们有目地改造客观世界而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是人类获得自由,争取幸福和解放的根本条件。
“知识就是力量”就是真理具有价值的肯定。
另一方面,价值中也包含有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
因为任何价值的实现都必须以价值客体及其属性的真实存在,和主客体之间一定的价值关系的认识为基础和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中包含有某种真理的成分或因素。
第二,真理与价值在实践认识活动的运动和发展中相互引导,相互促进,一方面,真理对价值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真理的发展和利用必然创造巨大的价值,发展真理的实用价值也是探索真理的重要任务。
从真理走向价值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价值实现的必然途径。
另一方面,价值的发展对真理也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
正确的价值目标,价值要求的确定必然推动人们深入全面地揭示客观真理,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也必然验证,扩大和完善真理甚至
发现新的真理。
同时价值的追求及实现必然进一步深化和扩大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促进真理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
在反复的认识运动过程中,人们逐渐总结出了一些真理。
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掌握了真理,我们便可以长期用它来指导实践,所以真理会制约人的实践活动。
再有,实践的目的是获得一定的价值,所以价值取向也会制约人的实践活动。
真理与价值这两个尺度,只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我们的成功。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价值的实现表明,在实践中所遵循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真理。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这人么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那一个领域中获得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那一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人们对价值的追求月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参考文献:
[1](2013修订版)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研究》,王伦光,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