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咕咚》优质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2.64 MB
- 文档页数:63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咕咚》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故事寓意。
2.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生字词,学会运用新学的词语进行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拟声词和形象的描绘,体会故事寓意。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新学的词语进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咕咚课件、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咕咚声,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模仿拟声词,感受故事情境。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本课生字词,让学生学会正确读写。
4. 句子解析:挑选典型句子,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
6.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读物,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7.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生字词和句子表达。
六、板书设计1. 《咕咚》2. 生字词:咕咚、池塘、倒影、狐狸、猴子、兔子等。
3. 重点句子:咕咚一声,池塘里的水花溅了起来。
4.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2)用新学的词语造句。
(3)拓展阅读相关故事,分享阅读心得。
2. 答案:(1)故事情节复述:略。
(2)造句:略。
(3)阅读心得: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课后阅读活动,提高阅读量,拓宽知识面。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自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2. 句子解析和理解3. 课文寓意和拓展阅读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一、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1. 生字词的选择:挑选本节课的核心生字词,如“咕咚、池塘、倒影、狐狸、猴子、兔子”等,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咕咚》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咕咚》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的第五章“大自然探秘”,主要讲述了小兔子在森林里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咕咚”,好奇心驱使它去寻找声音的来源,发现是一场误会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学会生字词,如“咕咚、兔子、好奇、森林、寻找”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主题,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咕咚声音道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拿出咕咚声音道具,让学生猜测声音的来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讲解生字词,解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新学的生字词造句,进行朗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咕咚声音的来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咕咚》2. 生字词:咕咚、兔子、好奇、森林、寻找3. 故事梗概:小兔子在森林里寻找咕咚声音的来源,最终发现是一场误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新学的生字词,编写一个小故事,要求情节生动,富有想象力。
2. 答案示例:小兔子在森林里遇到了一个会说话的咕咚,它们成为了好朋友,一起探索森林的奥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言,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不够积极,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提高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时激发学生好奇心。
2. 例题讲解中生字词的解析与文章主题的引导。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咕咚》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咕咚》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的第五单元,主要围绕小兔子在森林里的奇遇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小兔子在森林里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咕咚”,好奇地寻找声音来源,发现是一只小熊在喝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习惯,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手段,理解课文寓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小兔子和小熊的对话,体会小兔子好奇心驱使下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咕咚课件、生字卡片、挂图、录音机、磁带。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好奇心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学习:a.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b.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c.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兔子和小熊的情感。
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句子,解释词语用法,进行句子仿写。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咕咚》2. 生字词:咕咚、奇怪、寻找、好奇、喝水、笑声3. 重点句型:小兔子问:“咕咚是什么声音呀?”;小熊回答:“是我喝水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关于小兔子和小熊的画,并配以文字说明。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有趣现象,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咕咚》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咕咚》。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学习句型,培养朗读技巧,了解自然现象。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
教学重点:朗读技巧的培养,自然现象的认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粉笔、挂图。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引入实践情景。
a. 老师:“同学们,你们在户外玩耍时,有没有注意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呢?”b.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c.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自然现象的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咕咚’吧!”2. 课文阅读与理解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b.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指导朗读技巧。
c.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自然现象。
3. 生字词学习a. 学生自学生字词。
b. 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a. 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b.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指导。
c.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c.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咕咚2. 自然现象:咕咚(挂图展示)3. 生字词:咕、咚、跳、叫、高、低、远、近4. 句型:什么是咕咚?咕咚是怎么样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b. 用生字词造句。
c.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咕咚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2. 答案:a. 略。
b. 略。
c. 咕咚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小水滴从高处掉落,撞击物体发出的声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024年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咕咚》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咕咚》。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20章《咕咚》一文,详细内容为通过讲述小熊吃“咕咚”水果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生字词,掌握句子的基本成分,理解文章内容,并能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简单描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3. 培养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简单描述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用词语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正确书写;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咕咚水果图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咕咚水果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水果名称,进而引入课文。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同时找出生字词。
3. 讲解生字词:教师针对学生找出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4. 精讲课文:分析课文句子结构,讲解文章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自己喜欢的水果。
6.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句子基本成分,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7.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句型,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填空。
六、板书设计1. 《咕咚》2. 生字词:咕咚、小熊、摘、吃、味道、喜欢、水果等。
3.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5遍。
(2)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完成下列句子。
例:我喜欢吃(),因为它()。
答案:(1)略。
(2)我喜欢吃咕咚,因为它味道鲜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生字词掌握、课文理解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水果,用所学词语进行描述,提高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一下20《咕咚》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0课《咕咚》。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和拓展练习。
具体章节内容为:咕咚的出现、小猴子找咕咚、一起分享咕咚。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字词的掌握,句子解析。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故事情节的理解,品质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讲述一个关于寻找神秘声音的故事,引导学生猜测声音来源。
2. 课文学习:a. 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
b. 学习生字词,讲解词语用法。
c. 解析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例题讲解:a. 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b. 逐个解析例题,讲解答题方法。
4. 随堂练习:a.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咕咚》2. 重点词语:咕咚、小猴子、寻找、分享3. 重点句子:小猴子找到咕咚后,高兴地跳起来。
4. 课文结构图:咕咚的出现→ 小猴子找咕咚→ 一起分享咕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1) 课文中的咕咚是什么?2) 小猴子是如何找到咕咚的?3) 小猴子找到咕咚后,为什么要和朋友们分享?2. 答案:a. 生字词抄写略。
b. 1) 咕咚是一种神秘的声音。
2) 小猴子通过仔细寻找,最终找到了咕咚。
3) 小猴子找到咕咚后,要和朋友们分享,体现了乐于助人的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课下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课文故事。
b.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声音,学会倾听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