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的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350.50 KB
- 文档页数:2
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发展趋势随着世界上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加速,煤炭作为化石能源之首,依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源之一。
在中国,煤炭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其中露天煤矿占据了大量的煤炭资源储量。
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煤炭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露天煤矿开采的理论及工艺技术发展趋势。
首先,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已经从传统的人工采矿逐渐发展成了机械采矿的时代。
现在的露天矿坑,一般采用大型矿山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等大型机具,取代了传统的人工采煤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极大地改变了煤矿开采的面貌。
其次,随着高新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广泛应用,如无人机、遥感、三维扫描等,露天煤矿开采技术也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的水平升级。
以无人机为例,它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整个煤矿进行测量和勘探,使得煤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煤矿的开采和生产情况,更好地管理和调度煤矿生产。
第三,环保思想的不断深入,也在推动露天煤矿开采的技术升级。
如近年来,伴随着煤炭开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我国出台了严格的环保政策。
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在环保方面也做足了文章。
例如,开采过程中能够实现精准矿区控制、节能降耗、废弃物的分类处理等多项环保措施,更好地保护了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减少了煤炭开采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最后,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和能源结构的调整,露天煤矿开采技术也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未来,随着煤炭行业的行业整合和技术升级,露天煤矿开采将更加注重绿色生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开采的推广应用等方面,以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方式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煤炭的需求。
综上所述,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正在不断创新发展,并将在煤炭行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我们相信露天煤矿开采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煤炭能源的需求,并为我国的煤炭行业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及前景煤炭行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和民生所关注的能源产业,也是中国长久以来最主要的能源产业。
中国的煤炭生产一直处于发展过程,从最开始的强人力强劳动力的粗放生产到现在的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的高效生产,中国的煤炭生产能力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就现在而言,根据煤炭埋藏深浅和开采价值,全世界的煤炭开采方式分为井工和露天两种。
而中国一直是地采为主,露采为辅。
但是中国的露天采矿技术及露天煤矿的发展一直是煤炭行业的一个重大挑战。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且咨询我校有关专家,对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有了初步了解和浅显的认识,并对此做了简单总结如下。
一.发展历程中国露天煤矿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期由于地理条件和开采工艺的限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露天矿的开采一直为极少数。
以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及稍后的抚顺西露天煤矿改扩建为显著标志, 开启了新中国露天煤矿建设的起步期, 这一时期划定在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 时间近二十年。
由于历史原因, 这一时期的技术体系全部为前苏联技术。
这一时期的开采工艺几乎全部为单斗- 铁道工艺。
除蒸汽机车和一部分电铲外, 露天开采设备大多为引进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设备。
管理模式为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计划管理。
露天开采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对经济与社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的因素, 还没有为人们所顾及。
2.加速发展期五大露天煤矿(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伊敏露天矿,准格尔露天矿,霍林河露天矿,元宝山露天矿)建设成为该时期的主要标志, 时间集中在1980~ 1995年的十五年间。
我国的露天煤矿建设事业也进入了加速发展期, 迎来了以五大露天建设为标志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建设高潮。
随着大型露天开采设备的引进、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设和运营、五大露天煤矿建设过程中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设计, 使得我们原有技术储备与西方技术与建设理念得到了有机融合, 并从此开启了我国露天煤矿建设和设计的现代技术之门。
露天开采技术发展与展望一、露天采煤技术地下采煤生产的发展,推动了采煤技术的进步,18世纪以来,地下采煤技术经历过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18世纪肇始于英国,采煤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械化生产。
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绞车、水泵、扇风机,取代了辘轳提升、水斗戽水和自然通风。
20世纪初到40年代后期,陆续出现了风镐、电钻、凿岩机、链板输送机、气动装岩机、电动装载机、带式输送机、自动卸载矿车等采掘设备和大功率的电动绞车、水泵、扇风机等技术装备,但采掘工作面仍以使用电钻的爆破落煤技术和凿岩机为主。
我国自1875年起,逐渐实现了矿井提升、矿井通风、排水等几个主要辅助生产工序的机械化作业,这是中国近代采煤工业的开始。
第二个发展阶段,采掘工作面从单一生产工序的机械化,发展为全部工序的综合机械化。
矿井生产的日趋集中,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推动了矿井运输、矿井提升等环节的进一步技术改造。
一些装备正朝着大型、强力、高速的方向发展。
露天采煤包括剥离和采煤作业是一个移走矿体上的覆盖物,得到所需矿物的过程。
首先剥去上覆岩层,使煤层敞露,然后开采。
地下开采则需开凿一系列井巷(包括岩巷和煤巷),进入地下煤层,然后进行采煤。
二、露天采煤发展露天开采是人类使用矿物最早出现的开采方式,中国可供露天开采的矿产资源丰富。
平朔、霍林河、伊敏河、准格尔、元宝山、昭通等地的煤田,均有可观的储量可供露天开采。
露天采煤始于出现了勺斗容积为3~4立方米的动力铲和以铁道或汽车配合使用的采、装、运设备。
60年代以来,露天采煤规模、技术装备发展迅速,各种工艺方式都已形成配套的设备组合和系列,并已用电子计算机监控的吊斗铲,日产20余万立方米的轮斗铲,载重达200~350吨系列的自翻车和自卸汽车;以及带宽3.6米,最长作业线98.65公里,最大生产能力每小时达48000米立方的带式输送机等。
我国现在正在大力发展露天采煤。
三、露天采煤过程无论露天开采还是地下开采,都必须首先进行地质勘探,查明含煤地层的分布范围、可采层数、层厚、倾角、储量,以及地质构造、自燃倾向、水、瓦斯等赋存状况和开采条件,然后合理规划矿区的建设规模、矿井数目、产量和建设顺序。
记煤矿发展创新历程煤矿是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的基础,是我国能源工业的重要支柱。
煤炭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煤炭开采和利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我国煤矿发展的创新历程进行探讨。
中国古代煤矿开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当时是利用地下隧道直接取煤。
但是,现代煤矿开采则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
在这个时期,由于煤矿需求增大,为了提高煤炭的产量和质量,人们开始尝试新的煤矿开采技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之间,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1917年,陕西矿务局实行露天矿采矿,标志着我国煤炭生产迈向现代化。
1920年代至1940年代,煤炭工业开始工业化生产,出现了煤矿机械化开采、选煤煤炭洗选等新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煤矿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5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煤炭工业体系,大规模发展煤矿。
当时主要采用的是露天矿开采和手工采掘技术。
然而,这种传统的煤矿开采方式存在安全隐患,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1957年进行了“煤矿现代化建设运动”,开始进行煤矿机械化掘进和机械化运输设备的引进和研制工作。
20世纪60年代,我国煤矿开采技术以及煤炭生产能力得到了飞跃式的增长。
1965年,我国首次使用了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代表了我国煤矿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
继续推广和应用这一技术,我国的煤炭产量和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开放的推进行业的发展,我国煤矿工业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
1980年代末与19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煤矿技术,推广煤矿科学管理。
同时,为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和安全性,我国开始研制和应用液压采煤机、连续输送机、短镜桩和支架自动化控制等新设备和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煤矿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
进入21世纪后,为了应对环保压力,我国煤矿工业开始致力于清洁和高效利用煤炭。
煤矿能源利用的创新包括煤炭洁净化技术、煤矿废弃物回收利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等。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工艺【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能源和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
本文主要探讨了露天煤矿的开采工艺,并深入地研究了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的应用。
【关键词】露天;煤矿;开采;工艺随着露天煤矿建设的发展,露天开采工艺不断创新,从最初由简单人力开采发展到今天的机械化大规模开采,已经形成了以大型机械化开采为主的各种开采工艺并存的局面。
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矿产资源赋存状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露天开采工艺系统。
我国露天煤矿开采工艺从单一工艺发展到联合工艺,从间断工艺发展到连续工艺、半连续工艺,开采设备从单—的小型设备发展到多样化的大型设备。
目前,我国露天开采工艺有单斗—卡车的间断工艺、单斗—卡车—破碎机—带式输送机半连续工艺、单斗—卡车—自移式破碎机一带式输送机半连续工艺、轮斗挖掘机—带式输送机—排土机的连续开采工艺等。
特别是进人21世纪后,我国露天煤矿建设发展迅速,新建和改扩建的露天煤矿普遍采用联合开采工艺。
1.传统露天煤矿开采工艺露天煤矿采用轮斗+单斗挖掘机--卡车+拉铲的综合开采工艺。
具体开采工艺为:上部黄土地层(40m)采用轮斗连续开采工艺;中部岩石地层采用单斗挖掘机—卡车开采工艺;下部岩石地层(45m)采用拉铲倒堆开采工艺。
1.1平缓矿床的采矿方法适用于倾角一般小于12°的平缓矿床。
1.1.1倒堆采矿法剥离物用机械铲或索斗铲直接向前一采掘带采空区倒堆,采矿工作面紧随剥离工作面推进。
在相同情况下,机械铲的重量约为索斗铲的1.8倍,因此剥离高台阶时,多用索斗铲。
剥离更高的台阶可采用二次或多次倒堆。
方案有一台机械铲配合一台索斗铲、二台索斗铲互相配合或仅用一台索斗铲兼作二次倒堆等。
1.1.2横运采矿法剥离物用排土桥、悬臂排土机循垂直于工作线方向运往采空区,剥离台阶与采矿台阶推进的空间关系也受运输设备规格的限制,但不如倒堆采矿法那样严格本法可适应更大的剥离厚度,民主德国的AFB-60型排土桥的可剥离厚度为60m。
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发展趋势露天煤矿开采是指在地表露天进行的煤矿开采方式,是目前煤炭资源开采中常见的一种方式。
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就露天煤矿开采的理论和工艺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露天煤矿开采理论1. 露天煤矿开采原理露天煤矿开采是指通过机械设备和爆破等方式,将地表覆盖的土石层剥离,直接露出煤层进行开采。
其原理是通过对煤矿区域的地表覆盖层进行开挖、爆破等手段,使煤层暴露在地表,然后利用挖掘机械进行采煤作业。
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地表水和地下水情况、交通运输等因素。
2. 露天煤矿开采的影响因素露天煤矿开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等因素。
在进行露天煤矿开采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案,以确保煤炭资源的高效开采和周围环境的保护。
3. 露天煤矿开采的安全保障由于露天煤矿开采在地表进行,对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保障要求较高。
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开采作业的安全进行。
需要利用先进的安全监测设备,保障生产现场的安全。
二、露天煤矿开采工艺技术发展趋势1. 自动化技术在露天煤矿开采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技术在煤矿开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露天煤矿开采中,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人员伤亡事故,并且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采煤、运输和装车作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 环保技术在露天煤矿开采中的应用环保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在露天煤矿开采中,可以采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土地复垦技术等手段,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排放物的排放,实现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 信息化技术在露天煤矿开采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开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煤矿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发展趋势露天煤矿开采是一种以露天方式进行的煤炭采掘方式,是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
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理论和工艺技术两个方面探讨露天煤矿开采的发展趋势。
1. 采场布局理论的优化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采场的布局优化成为了露天煤矿开采理论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传统的露天煤矿开采中,往往会出现矿山开采不均匀、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因此如何优化采场布局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未来,将通过引入先进的采场布局技术,优化采场设计,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采矿效率。
2. 爆破理论的创新爆破是露天煤矿开采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艺,目前的爆破理论与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爆破震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煤矿爆破后的顶板稳定等。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朝着降低爆破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爆破效率、提高煤矿安全性等方向发展。
3. 地质调查理论的完善地质调查是露天煤矿开采的前提和基础,对资源量的准确测算及矿床性质的详细了解直接影响着后期的采矿工作。
未来,地质调查理论将更加注重全面、精细的地质调查,利用现代化的地质勘查技术手段,实现对矿区地质情况的全面了解,提高资源量的准确性。
1. 采矿设备的自动化随着人工费用的不断上涨,传统的露天煤矿开采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的需求,未来发展趋势将是采用更多的自动化采矿设备,提高采矿效率,降低采矿成本。
特别是在矿山的开采、运输等环节,自动化设备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 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传统的露天煤矿开采往往会伴随着大量的尘土、废水等环境污染问题。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加大对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力度,采用更先进的废水处理、粉尘治理等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安全生产技术的强化露天煤矿开采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安全生产问题一直是矿山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不断强化安全生产技术,采用更多的智能化设备和监控系统,提高工人的安全防范意识,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中国露天煤矿70年成就回顾及高质量发展架构体系才庆祥;陈彦龙【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24(49)1【摘要】露天煤矿作为我国煤炭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产能力大、开采成本低、安全条件好等优势,近年来在建设规模、生产总量、开采工艺及技术装备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有力保障了煤炭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地位。
首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露天煤矿7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起步恢复阶段(1949—1979年)、快速发展阶段(1980—1999年)、综合发展阶段(2000—2020年)和智能化初级发展阶段(2021年以后)4个时期;系统总结了每个时期的产量与数量规模、开采理论与技术、开采工艺与装备、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然后,探讨了现阶段露天煤矿发展面临的4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发展布局不均衡、可持续发展面临瓶颈、关键技术难题需深入攻关、人才短缺培养机制不完善。
最后,提出构建以“安全、高效、绿色、低碳、智能”为总体目标的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露天煤矿高质量发展架构体系,其内涵特征包括以时效边坡理论、开采扰动指数理论、绿色开采理论、生态型开采理论、零碳负碳开采理论、智能化开采理论6种学术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灾害安全监测防控、复杂条件协同保障、生态源头减损开采、节能减污清洁利用、数字-自动-智能同建5类技术体系为核心支撑,以透明地质模型动态重构、边坡蠕滑全程精准预测、深大孔低扰动控制爆破、采空区超前探测与处置、粉尘抑制及煤自燃防治等30项关键技术为重点突破,以设计理念先进化、安全保障标准化、建设规模大型化、生产工艺综合化、开采装备智能化、核心制造国产化、矿区生态绿色化、煤炭利用清洁化、组织管理科学化、人才队伍国际化的“十化型”露天矿山为建设任务;同时给出了以规划引领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人才培育为保障的露天煤矿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最终为推动我国露天煤矿向持续健康高质量方向发展提供指导。
露天矿山开采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摘要:随着动力挖掘机等现代采矿工艺和技术的发展,对露天采矿技术的应用使得采矿规模逐渐扩大,让我国的矿产量得到明显提升。
因此,先进的露天采矿技术对于我国采矿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矿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属矿山;露天开采;技术进展1我国露天矿山开采技术的进展历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露天矿山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1阶段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开采工艺以单斗挖掘机+铁道运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当时建设投产的12座国有露天矿中,单斗挖掘机+铁道运输的比例占83.33%。
第2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以五大露天煤矿为代表,伊敏河、霍林河、平朔安太堡、黑岱沟、元宝山露天煤矿相继投产,其中以1987年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建成投产为标志,国内露天矿开采工艺开始从单斗挖掘机+铁道运输为主转向以单斗挖掘机+汽车运输,进而转向单斗挖掘机+移动破碎站(汽车+半移动破碎站)+带式输送机的半连续开采工艺。
第3阶段从2000年至今,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平朔矿区、准格尔矿区、胜利矿区、霍林河矿区、伊敏矿区、宝日希勒、白音华矿区和新疆矿区为第一梯队的露天矿山集群,这些矿区的年生产能力均在千万吨级以上,都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半连续组合工艺,尤其是连续工艺部分基本实现了自动化。
2露天矿山开采技术的应用2.1陡帮开采技术陡帮开采技术是针对凹陷露天矿初期剥岩量比较大,均衡整个生产期的剥采比,加陡露天矿剥岩工作帮所采用的技术措施。
缓帮开采的工作帮坡脚一般为8°~15°,陡帮的工作帮坡角则可达到25°~35°,可以利用挖掘机等机械横向采掘,也能实行纵向爆破。
陡帮开采技术基建工程周期短,基建工程量少,有利于节约基建投资,利于边坡稳定。
同时,陡坡开采技术推迟部分剥岩量,比分期开采更加有效灵活,提高露天采矿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2露天矿山圆盘锯开采技术首先,利用圆盘锯单向垂直操作结合水平操作整体劈裂矿石,其工艺流程为圆盘锯沿着矿石从某一方向垂直向下锯切,具体操作流程为劈裂分离—荒料离台—荒料验收—运输—清渣。
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发展趋势【摘要】露天煤矿开采是重要的煤炭资源开发方式,其开采原理和工艺技术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露天煤矿开采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相关文献综述。
接着详细阐述了露天煤矿开采的原理和工艺技术,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和工艺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值得关注的。
文中还强调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露天煤矿开采中的重要性。
在总结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可能的挑战与机遇,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工艺技术、发展趋势、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挑战、机遇、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露天煤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煤炭开采领域的采矿方式。
在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利用机械设备和爆破技术将地表覆土和岩石层逐步去除,直接露出煤炭矿体,再进行采煤作业。
这种开采方式相比传统的井下开采,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等优点,因此在煤矿开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露天煤矿开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前煤矿开采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露天煤矿开采的原理、工艺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旨在为进一步提高露天煤矿开采效率、降低环境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通过对露天煤矿开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煤炭生产实践,推动煤炭行业向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
1.2 研究意义露天煤矿开采是目前煤矿开采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具有开采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
对于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露天煤矿开采有助于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
通过探讨露天煤矿开采原理和工艺技术,可以实现对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煤炭开采效率,满足社会对煤炭资源的需求。
研究露天煤矿开采可以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
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发展趋势露天煤矿开采是指通过挖掘地表上部的煤炭矿体,进行露天矿井的开采工作。
它是目前采煤业中最为广泛和主要的开采方式之一。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煤炭储备的逐渐减少,露天煤矿开采不断受到技术和环保等多方面的挑战。
本文将从煤炭储备和产量、开采模式、安全生产和环保等方面探讨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煤炭储备和产量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煤炭储量累计已达1.98万亿吨标准煤,其中露天煤矿储量占比较小。
近年来,随着煤炭产能过剩,煤炭价格持续下跌,露天煤矿开采大幅下降。
不过,如果按照现有的煤炭消耗量和生产压力,露天煤矿的开采规模还将持续增长。
在数量上,未来的露天煤矿开采活动不可避免地将覆盖更多的地区,但是进行全面、可持续的开采是迫切需要实现的。
二、开采模式随着大规模矿井建设成本的不断增加,煤炭采矿企业逐渐开始采用小型车载或轮式移动采掘机等新型技术设备,优化开采模式,提高开采效率。
此外,煤炭开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矿山生产得以更高效和灵活地进行,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干预并最大限度地保障矿山生产安全。
三、安全生产以安全为前提的现代高效生产是煤炭行业的必然要求,必须推行合理的开采技术和采矿设备,建立起完整的生产安全管理体系,特别是强化对安全风险的有效识别、预警和防控机制。
我国已有针对煤炭行业的相关安全标准,但是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落实,提升整个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四、环保露天煤矿开采与周边环境保护的关系日益紧密。
目前由于露天采矿活动对大气、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使得采矿企业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提高对环境的认识和责任感,优化采矿区域生态环境,逐步实现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露天煤矿开采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考虑更广泛的问题,包括可持续的煤炭产出、平衡的开采模式、可靠的安全生产和协调的环境保护。
采矿业技术发展历程和阶段:
采矿业是人类最早开展的产业之一,其技术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以下是采矿业技术发展的一些主要历程和阶段:
1.原始阶段:在这个阶段,矿产采掘活动主要通过手工和简单挖掘工具进行。
这一时期的采矿业具有无规划、低效率和
资源浪费极大的特点。
2.机械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量采用机械设备进行矿产生产活动。
机械化程度较高,但仍存在无规划、生产粗放和资
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3.数字化矿山阶段:在这一阶段,采矿业开始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进行作业生产,并使用信息化系统作为经营管理工具。
虽然实现了数字化整合和数据共享,但仍面临系统集成、信息融合等诸多问题,并且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不够。
4.智慧矿山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智能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矿山具有人类般的思考、反应和行动能力,实现物物、物
人、人人的全面信息集成和响应能力。
这是当前采矿业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目标是实现矿山的智能化和高效化运营。
浅谈露天煤矿开采工艺1.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现状1.1世界露天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及特点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煤炭工业现阶段发展特点是,依据本国煤田赋存条件超前发展露天采煤,世界露天采煤量占总采煤量的比重不断增加。
开采条件好的国家露天开采比重均超过50%。
加拿大88. 0% 、德国78.3%、,美国61.5%、俄罗斯56.1% 、南非52.9% 。
逐渐形成了各具特点的露天采煤工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及印度。
1.2我国露天煤矿技术发展现状我国煤炭储量中适合露天开采的储量有641亿t,按经济剥采比褐煤4.0、烟煤6.0计算,露天可采的经济储量约460亿t,主要分布在内蒙、云南、山西、新疆4大地区。
其中内蒙250亿t;云南100亿t;山西70亿t;新疆30亿t (其他地区10亿t)。
储量勘探程度较高,均为精、详查储量,分布地区处在煤炭工业建设重点西移的战略规划区,可供特大型、大型露天矿区开发。
可见煤炭资源并不是制约我国露天采煤发展的因素。
我国露天采煤发展几经曲折,产量比重始终停留在3%—4%。
近年来,露天煤矿产量占全国煤矿产量比重逐渐增加,由2002年的4%左右提高到2010年的9%左右。
2.现阶段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的特点目前,露天矿常用的开采工艺系统主要根据开采的物料流是否连续进行划分,分为间断式(亦称周期式)、连续式和半连续3 种,也有将其分为间断式和连续式2种的分类方法(如美国露天采煤工艺分类法);也有根据开采工艺的主要环节(采掘、运输、排卸)是否由不同设备完成分为独立式与合并式开采工艺系统两类。
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系统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煤层的赋存条件和设备制造能力。
1980 年以来,我国新建的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系统的主要特点是:(1)剥离以单斗汽车工艺为主,5大露天煤矿(伊敏河、霍林河、安太堡、黑岱沟、元宝山)均采用了此类工艺;后续建设的露天煤矿也纷纷采用单斗汽车工艺系统用于剥离;(2)表土剥离在条件适宜的矿山采用了连续工艺系统,例如黑岱沟、元宝山、哈尔乌素,布沼坝;(3)煤炭开采以半连续工艺系统为主,表3所列生产能力在百万t 以上、开采深度超过100 m 的露天煤矿莫不如此;(4)大型矿山均采用了综合开采工艺系统,即单一矿山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开采工艺系统同时运行;(5)具备条件的矿山开始考虑引进大型拉斗铲倒堆工艺,如黑岱沟、哈尔乌素等;(6)开采运输设备大型化趋势加速,单斗挖掘机由过去斗容34 m3 提高到25~27m3;运输汽车载重由20~232t提高到154~2190t。
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合集5篇)第一篇: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及前景煤炭行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和民生所关注的能源产业,也是中国长久以来最主要的能源产业。
中国的煤炭生产一直处于发展过程,从最开始的强人力强劳动力的粗放生产到现在的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的高效生产,中国的煤炭生产能力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就现在而言,根据煤炭埋藏深浅和开采价值,全世界的煤炭开采方式分为井工和露天两种。
而中国一直是地采为主,露采为辅。
但是中国的露天采矿技术及露天煤矿的发展一直是煤炭行业的一个重大挑战。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且咨询我校有关专家,对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有了初步了解和浅显的认识,并对此做了简单总结如下。
一.发展历程中国露天煤矿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期由于地理条件和开采工艺的限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露天矿的开采一直为极少数。
以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及稍后的抚顺西露天煤矿改扩建为显著标志, 开启了新中国露天煤矿建设的起步期, 这一时期划定在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 时间近二十年。
由于历史原因, 这一时期的技术体系全部为前苏联技术。
这一时期的开采工艺几乎全部为单斗-铁道工艺。
除蒸汽机车和一部分电铲外, 露天开采设备大多为引进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设备。
管理模式为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计划管理。
露天开采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对经济与社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的因素, 还没有为人们所顾及。
2.加速发展期五大露天煤矿(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伊敏露天矿,准格尔露天矿,霍林河露天矿,元宝山露天矿)建设成为该时期的主要标志, 时间集中在1980~ 1995年的十五年间。
我国的露天煤矿建设事业也进入了加速发展期, 迎来了以五大露天建设为标志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建设高潮。
随着大型露天开采设备的引进、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设和运营、五大露天煤矿建设过程中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设计, 使得我们原有技术储备与西方技术与建设理念得到了有机融合, 并从此开启了我国露天煤矿建设和设计的现代技术之门。
露天开采的发展露天开采是人类使用矿物最早出现的开采方式,最初是开采矿床的露头和浅部富矿,19世纪末使用动力挖掘机以来,露天开采技术迅速发展,露天矿的规模越来越大。
近代重大的成就有:①出现了大型剥离倒堆设备,机械铲和索斗铲的最大铲斗容积(斗容)已分别达到137.5m3和168m3,最大的美国宾厄姆(Bingham)露天铜矿采剥总量曾达494242t/d。
②以轮斗铲、链斗铲、带式输送机、排土桥和悬臂排土机等设备组成的连续开采工艺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轮斗铲的理论生产能力高达240000m3/d,排土桥理论运输能力高达25600m3/h,跨度272.5±13.5m,采高60m。
(见彩图)③完善了适应性较强的间断开采工艺和设备,包括钻孔直径达380~444mm的大型高效率牙轮钻机;可在现场混制廉价炸药和防水炸药的装药车;大区微差爆破和挤压爆破技术;机械铲、液压铲和前装机的斗容分别达22~34m3、露天开采22~30m3和23m3;电机车的自重达150t,牵引机组粘重360t,自翻车载重180t,自卸汽车载重 154~318t;以及相应的推土机、移道机、平路机、铲运机等。
④发展了间断挖掘设备配以移动式和半移动式破碎机与带式输送机构成的硬岩半连续生产工艺。
破碎机能力达4000m3/h等。
露天开采需剥离大量土岩,以揭露矿体。
剥离量与采矿量的比值称剥采比,是衡量露天开采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 (单位是m3/m3、m3/t)。
最深的露天矿采深已达800m。
根据地形,采场在上部境界封闭圈以上的部分称山坡露天矿,封闭圈以下的部分称凹陷露天矿。
露天采场内的矿岩通常划分为一定高度的分层,每个分层构成一个台阶,以进行剥离和采矿。
生产过程由矿岩松碎、采装、运输和卸载(卸矿和排土)组成。
较松散的矿岩可用不经破碎,直接用采装设备挖掘。
台阶开采时划分为一定宽度的条带,称采掘带。
在采掘带中,进行采掘作业的部分称采掘工作面,具备采运条件的采掘带称工作线。
我国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露天煤矿开采发展历程是比较悠久的,在几千年前露天煤矿开采已经产生了,我国在1878 年建造的露天煤矿开采基地是我国第一座运用西方开采方法进行矿采的基地,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的持续性发展,露天开采在解放后得到了再一次的发展以及普及,是我国当前煤矿开采中的主要形式。
首先在1950 年代,单斗铁道开采工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这一工艺中所要投入的成本是比较低的,但是整个开采过程所涉及到的内容以及程序相对来说较为复杂,整个开采工期也是比较长的,在1950 年代运用单斗铁道开采工艺,虽然可以节约大量的投入成本,但是最终的生产效率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状态,随着我国当前露天开采技术的持续性发展以及设备应用与水平到提高,露天开采逐渐朝着灵活性和便捷性方向发展,对露天开采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地优化,所以单斗铁道开采工艺在当前露天开采中并不是应用那么广泛,已经遭到了淘汰。
在我国1970 年代轮斗连续开采工艺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这种轮斗连续开采工艺受内外条件的限制是比较多的,轮斗连续开采工艺适用于地表部分比较松软的层次进行开采,这种工艺的优点是整体开采强度是比较大的生产效率,相比于单斗铁道开采工艺来说,整个工作强度和难点是比较小的,在整个开采的过程中灵活性是比较强的,但是这种工艺运用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露天开采,所以这种煤矿开采工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发展速度也是比较缓慢的。
在1980 年代,单斗卡车开采工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种工艺最早是出现在美国露天开采中的,随着我国时代的不断发展,单斗卡车开采工艺逐渐地流入到我国,单斗卡车开采工艺整个工艺流程是非常简单的,整个开采过程灵活性比较强,最终的生产效率也可以达到预期的状态,由于单斗卡车开采工艺管理模式较为简单,整个灵魂性是比较强的,所以被广泛的用于当前大部分的露天开采中。
在当前时代下单斗卡车开采工也是我国当前大部分露天开采工作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煤矿开采方法,单斗卡车开采工艺随着广泛运用及管理模式以及开采工艺逐渐显得尤为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露天开采的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