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 格式:doc
- 大小:187.00 KB
- 文档页数:14
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发展趋势随着世界上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加速,煤炭作为化石能源之首,依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源之一。
在中国,煤炭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其中露天煤矿占据了大量的煤炭资源储量。
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煤炭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露天煤矿开采的理论及工艺技术发展趋势。
首先,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已经从传统的人工采矿逐渐发展成了机械采矿的时代。
现在的露天矿坑,一般采用大型矿山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等大型机具,取代了传统的人工采煤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极大地改变了煤矿开采的面貌。
其次,随着高新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广泛应用,如无人机、遥感、三维扫描等,露天煤矿开采技术也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的水平升级。
以无人机为例,它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整个煤矿进行测量和勘探,使得煤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煤矿的开采和生产情况,更好地管理和调度煤矿生产。
第三,环保思想的不断深入,也在推动露天煤矿开采的技术升级。
如近年来,伴随着煤炭开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我国出台了严格的环保政策。
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在环保方面也做足了文章。
例如,开采过程中能够实现精准矿区控制、节能降耗、废弃物的分类处理等多项环保措施,更好地保护了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减少了煤炭开采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最后,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和能源结构的调整,露天煤矿开采技术也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未来,随着煤炭行业的行业整合和技术升级,露天煤矿开采将更加注重绿色生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开采的推广应用等方面,以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方式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煤炭的需求。
综上所述,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正在不断创新发展,并将在煤炭行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我们相信露天煤矿开采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煤炭能源的需求,并为我国的煤炭行业注入新的动力。
现代化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化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提高采矿效率、保障生产安全以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化采矿工艺技术的分类及特点(一)露天开采技术露天开采是一种直接从地表剥离矿体的采矿方法。
其主要特点包括作业空间开阔、开采效率高、成本相对较低等。
在大规模、浅层矿体的开采中具有明显优势。
例如,大型露天煤矿的开采,通过采用先进的大型挖掘设备和运输车辆,能够实现高效的煤炭产出。
(二)地下开采技术地下开采则是在地下进行矿体的挖掘。
常见的方法有崩落采矿法、充填采矿法和空场采矿法等。
地下开采技术的发展使得深部矿体的开采成为可能,同时也面临着诸如地压控制、通风排水等复杂问题。
(三)溶浸采矿技术溶浸采矿是根据矿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将溶浸液注入矿层,通过化学反应使有用成分溶解并回收的技术。
这种技术具有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优点,特别适用于低品位矿石的开采。
(四)智能化采矿技术智能化采矿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采矿工艺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传感器、监控系统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实现了采矿过程的实时监测、自动控制和优化决策。
智能化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采矿的安全性和效率,减少了人工操作带来的风险。
二、现代化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一)露天开采技术的应用在露天煤矿的开采中,大型电铲、卡车等设备的应用,提高了开采和运输效率。
同时,数字化矿山技术的引入,实现了对开采过程的精确规划和管理,优化了采剥顺序,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地下开采技术的应用在金属矿山的深部开采中,充填采矿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将废石、尾砂等充入采空区,有效地控制了地压,提高了开采的安全性。
同时,采用先进的支护技术和通风系统,保障了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三)溶浸采矿技术的应用在铀矿等特殊矿石的开采中,溶浸采矿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回收率,还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浅析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煤矿开采技术的重要性煤矿开采技术是煤矿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煤炭资源的有效开采和利用。
煤矿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率和利用效率,降低开采成本,确保煤炭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随着煤炭需求的不断增长,有效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对于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的煤矿开采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保障矿工的安全和健康。
煤矿开采作业环境复杂,矿井深度较大,遇到瓦斯、煤尘等安全风险,因此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改进对于提高矿工工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开采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供应、提高生产效率和保障矿工安全等方面。
随着我国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是我国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
1.2 煤矿开采技术的现状煤矿开采技术的现状是我国煤矿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煤炭资源有效开采和利用的基础。
目前,我国煤矿开采技术水平整体较高,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开采体系。
在传统煤矿开采技术方面,我国煤矿采用的传统开采方法主要包括露天开采和井下开采。
露天开采主要适用于大型煤矿,采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开采,效率高、成本低,但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井下开采则是在地下进行开采作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和难度,但可以有效避免露天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
现代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对煤矿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煤矿逐渐引入了智能化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煤矿开采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了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
环保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绿色矿山建设和循环利用成为煤矿开采的新方向。
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发展,趋向智能化、环保化的方向。
露天采矿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露天采矿工程学科的核心内容是采矿工艺、边坡控制和地下水控制,而露天采矿工艺的形成与发展,除遵守一般的工艺组成原则外,尚受煤田赋存条件的制约。
所以在借鉴国外露天采矿的理论和经验时,必须考虑我国煤田的具体赋存条件。
随着全球性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内外采矿技术也发展很快,很多采矿新技术、新工艺在矿山得到了应用。
国内一批先进的采矿工艺技术,己步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借鉴、吸收国内外的采矿新技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矿业,必将对我国冶金矿产资源的开发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我国采矿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有力地促进了采矿业的发展。
一、我国露天采煤技术概况我国生产露天矿多数是倾斜煤层,中硬岩石,采用单斗一铁道运输工艺。
60年代以后,对生产露天矿的工艺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研制了潜孔钻机和回转钻机,穿孔效率提高2-5倍,以后陆续研制成功按油、按沥蜡、乳化油等炸药和毫秒雷管、非电导爆管等爆破材料,爆破技术得到显著提高。
70年代初试验成功挤压介质爆破技术,改善了爆破效果,提高了电铲的装车率。
“一五”至“二五”期间一机部有关制造厂先后研制成3-4m3电铲,100t及150t 电机车和60t自翻车,装备了露天煤矿,使露天矿向机械化、大型化迈进了一步。
抚顺西露天矿设计深度450m,1980年已采到300m深,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运距延长,运输设备效率下降,边坡不稳,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抚顺矿务局于1980年提出了“分区开采、联合运输、内部排土”的技术改造方案:实行集中生产,优先开采剥采比小的西区,煤和油页岩采用联合运输,利用西区采空区进行内部排土.为深露天矿的技术改造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与一机部合作研制了理论生产能力为500-700 m3/h整套连续开采工艺装备,于1976年在广东茂名油母页岩露夭矿完成了工业试验,目前已在小龙潭露天矿得到运用。
在此基础上为布沼坝露天矿研制了一套理论生产能力为1500-2000 m3/h的中型成套连续开采工艺设备,已在布沼坝露天正常运用,为褐煤田的大规模开发奠定了基础。
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发展趋势露天煤矿开采是指在地表露天进行的煤矿开采方式,是目前煤炭资源开采中常见的一种方式。
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就露天煤矿开采的理论和工艺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露天煤矿开采理论1. 露天煤矿开采原理露天煤矿开采是指通过机械设备和爆破等方式,将地表覆盖的土石层剥离,直接露出煤层进行开采。
其原理是通过对煤矿区域的地表覆盖层进行开挖、爆破等手段,使煤层暴露在地表,然后利用挖掘机械进行采煤作业。
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地表水和地下水情况、交通运输等因素。
2. 露天煤矿开采的影响因素露天煤矿开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等因素。
在进行露天煤矿开采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案,以确保煤炭资源的高效开采和周围环境的保护。
3. 露天煤矿开采的安全保障由于露天煤矿开采在地表进行,对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保障要求较高。
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开采作业的安全进行。
需要利用先进的安全监测设备,保障生产现场的安全。
二、露天煤矿开采工艺技术发展趋势1. 自动化技术在露天煤矿开采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技术在煤矿开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露天煤矿开采中,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人员伤亡事故,并且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采煤、运输和装车作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 环保技术在露天煤矿开采中的应用环保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在露天煤矿开采中,可以采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土地复垦技术等手段,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排放物的排放,实现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 信息化技术在露天煤矿开采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开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煤矿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煤炭开采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煤炭开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 现状:
目前,煤炭开采技术主要分为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两种方式。
地下开采技术包括煤矿巷道开拓、采煤机械化、矿井通风与瓦斯治理等;露天开采技术主要包括爆破、挖掘机械化等。
这些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广泛应用于全球的煤炭开采行业。
2. 发展趋势:
(1)提高开采效率: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提高开采效
率成为现代煤炭开采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通过引入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如无人驾驶矿车、远程监控系统等,能够减少人力投入,提高采煤效率。
(2)减少环境污染:传统的煤炭开采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矿井瓦斯爆炸、酸性矿山废水等。
因此,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煤炭开采技术成为重要方向。
例如,研发低瓦斯煤田开采技术、高效清洁燃煤技术等,能够减少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3)深度开发难煤炭资源:随着浅层易采煤炭资源的逐渐减少,深度开发难煤炭资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深井开采、地下煤气化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能够有效提高难采煤炭资源的开采率。
(4)新能源替代和转型: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煤炭
作为一种传统能源,正面临着替代和转型的压力。
因此,开发
替代燃料技术,如煤炭气化制氢、煤炭液化等,以及发展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如煤炭气化发电、煤炭热解制取化工原料等,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之,煤炭开采技术正在向更高效、环保、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清洁能源替代和转型的压力。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煤炭开采技术将会进一步升级和改进。
露天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推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趋势。
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已经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未来将在开发模式、智能开采、安全高效、绿色矿山、职业人才等5个方面迎来新的发展。
(1)探索露天煤矿开发开采新模式。
未来我国露天开发煤炭资源模式有2个方向:①根据我国可用于露天开采的大型煤田资源的赋存特点,借鉴美国北羚羊露天煤矿、罗切斯特煤矿开采模式,研究一矿多坑或一矿多点开发开采模式,减少易采煤炭资源因人为划界留设煤柱导致资源损失和影响开采效率,实现煤炭资源无界、高效、协调、节约开发;②研究浅部露采、深部井采协同开采新模式,提出先露后井、露井同采开采顺序界定标准,充分利用露采空间资源,设计井工开采方式,减少煤矿投资、提高资源回采率、延长煤矿服务年限。
(2)研发高端智能装备为建设智慧矿山提供支撑。
露天煤矿高端智能装备及关键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制约了露天煤矿智能发展。
研发吊斗铲、无人卡车、大型破碎机等采剥运破高端装备,实现大型卡车电动机、电动轮、轮胎和大型电铲电控系统等设备国产化,是加快智能矿山建设、降低煤矿生产成本、保障生产持续稳定的关键。
因吊斗铲价格昂贵、缺乏配件,在我国应用较少,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型露天煤矿主要依靠吊斗铲,进行多台吊斗铲集中布置,实现单矿亿吨产能规模,研发吊斗铲实现国产化能够大幅提高露天煤矿生产水平,为实现一矿多坑开发模式提供关键装备。
随着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为智能化开采提供了自动感知、识别、分析、决策、控制等功能路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开采工艺涉及的采剥爆装破运等装备和安全监控进行整合连接,建立一张网连接、一个平台控制的智能开采模式,实现少人无人、提高生产效率。
(3)创新安全高效生产新技术。
安全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2项技术:①对于目前露天煤矿,通过建设智能平台,实现各类设备的少人无人操作、运输车辆距离速度控制、边坡失稳超前预警等技术功能,让人处于安全的环境;②建立设备易损关键零部件及关联部件的实时监控平台,让设备及主要零部件在动态运转中处于透明可控的状态,实现设备及主要零部件的本质安全,避免因物不安全带来人的不安全。
1绪论1.1选题背景1.1.1 能源消费格局短期内仍以煤炭消费为主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
本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将面临许多新的重要变化和挑战。
煤炭一直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一次能源的生产及消费结构中均占到70%,远高于国际能源25%的消费水平。
2010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32.4亿吨,同比增长8.9%;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70亿元,同比增长23.3%;煤炭出口量完成1903万吨,同比下降15%,出口金额为23亿美元,下降5.2%;煤炭进口量完成16478万吨,同比增长30.9%,进口金额169亿美元,增长60.1%。
[1]初步核算,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32.5亿吨标准煤,比2009年增长5.9%。
煤炭消费量增长5.3%。
用煤行业的增长速度均超过煤炭行业,来自下游的强劲需求使得煤炭供需缺口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十五"是我国煤炭工业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2005年煤炭产量已经超过20亿吨。
2010年煤炭产量超过30亿吨,由煤炭供应偏紧转向供需基本平衡。
"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工业转入比较平稳的发展势头,煤炭产量平均每年增长5%左右。
图1-1全国煤炭产量走势图Fig.1-1The diagram of the coal production of China1.1.2我国露天采煤量比重将有较大提高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现代开采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使在条件适宜地区露天开采成本大幅度下降,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我国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露天煤矿产量占全国煤矿产量比重逐渐增加,由2002年的4%左右提高到2010年的9%左右。
此外,根据《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将重点建设10个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煤矿。
在这种大的宏观经济和能源供需背景下,我国煤炭露天开采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2研究意义以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格局, 在我国将长期存在, 合理开发煤炭资源,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共识。
实现煤炭资源合理持续健康发展, 就开采技术而言, 首先要实现煤炭工业开采技术的现代化, 一方面要科学利用煤炭资源, 降低资源耗竭速度, 延长资源服务年限, 做到相对可持续;另一方面煤炭生产要向集约、高效、洁净、环保方向发展, 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露天开采。
露天开采具有安全、高效、易复垦、回采率高、成本低,便于采用数字信息技术等特点,世界各产煤大国无一不优先发展露天开采。
世界主要产煤国如加拿大露采产量比重为88%、德国78%、美国61. 5%、俄罗斯56%。
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相对较差, 煤层埋藏深,从而造成中国煤炭开采主要以井工开采为主, 露天开采产量仅为9%左右。
经济发达国家露天开采成本比井工低75%-83%,生产效率比井工高7-9倍。
我国露天开采与井工开采相比,吨煤投资比井工低20%-30%,建设工期短1/4-1/3,生产成本低15%-30%,生产效率高1倍以上,煤炭回收率达95%,百万吨死亡率为国有井工矿1/30。
如果我国露天采煤比重由目前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也会相应提高,在未来可节约可采储量数百亿吨。
由此可见,从开采技术方式入手,提高露天采煤产量在总产量中的比重,是实现煤炭资源有序合理开发,提高煤炭资源安全保障程度十分重要的途径之一。
[2]但是,我国露天煤矿开采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着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经济效益较低,技术工艺与装备水平、设备制造水平相对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大型成套装备国产化程度低、进程较慢等问题。
所以,发展我国大型现代化露天开采技术对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2]王庆一.中国煤炭工业演变及前景[J].中国煤炭,20011.3研究思路本文采取下列方法进行论文的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分析研究工作。
1)文献法,即搜集、鉴别、整理有关露天煤矿开采技术的文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了解国内外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并从中收集所需材料。
2)定性定量分析法,对搜集到的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在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露天煤矿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3)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的运用。
2 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回顾与发展现状2.1世界露天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及特点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煤炭工业现阶段发展特点是,依据本国煤田赋存条件超前发展露天采煤,世界露天采煤量占总采煤量的比重不断增加,1952年为23.4%,1981年为40.1%,1988年为50.2%,2000年约65%。
开采条件好的国家露天开采比重均超过50%。
加拿大88. 0% 、德国78.3%、印度73.8%、澳大利亚70.0%、印尼70.0%、美国61.5%、俄罗斯56.1% 、南非52.9% 、波兰33.3%、英国23.6%、日本11.6%。
逐渐形成了各具特点的露天采煤工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及印度。
[3]2.1.1设备大型化、开采集约化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单斗—卡车间断开采工艺,电铲斗容已达76.5m3,与之相匹配的卡车载重量达363t。
俄罗斯单斗-铁道间断开采工艺,电铲斗容达12—16m3,电机车牵引重量360—480t,使单斗-铁道露天矿生产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集约化开采主要特征:露天矿数目减少,单个露天矿生产能力增大,开采强度加大。
如德国莱茵矿区,1950 年代有23个露天矿,1990年代减为4个,目前减少到3个,产量则保持在1亿t左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已建成年产量达50—60Mt/a露天煤矿,年产量20Mt/a以上的露天煤矿则遍及美、俄、澳、波、捷、印等国。
[4]2.1.2开采工艺合并简化、作业连续化美国利用其特殊的煤田地质赋存条件和简化工艺的原则,发展了无运输拉斗铲倒堆工艺,甚至一个大型露天煤矿就一台巨型拉斗铲进行倒堆剥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工艺方式。
俄罗斯在开发西伯利亚地区露天煤田时,也充分利用了这一原则,无论是近水平煤层,还是倾斜煤层拉沟露煤都巧妙地利用拉斗铲剥离倒堆。
德国形成了典型轮斗铲连续开采工艺。
目前轮斗铲生产能力达30×104m3 /d,形成了特大型露天煤矿。
1960年代印度褐煤露天矿首先进行了高切割力轮斗铲采掘砂岩和硬褐煤试验,结合本国煤田地质赋存条件开展了技术攻关,相继完成了高切割力轮斗铲、耐磨斗齿研制和松动爆破、爆破块度控制等技术难题的攻关工作。
目前,高切割力轮斗铲开采工艺在印度褐煤露天矿得到广泛应用。
1970年代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始在单斗-卡车剥离间断开采工艺中加入了移动破碎机,目前[3]张幼蒂.现代露天开采技术国际发展与我国露天采煤前景[J].露天采矿技术,2005移动破碎站生产能力可达6000—8000t/h。
[5]2.1.3开采技术综合化、高效化随着露天煤矿开采高度集约化,露天煤矿开采范围趋于扩大,开采深度增加,境界内煤田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单一开采工艺方式往往不能与之相适应,开采成本高,效率低。
近十年来,多种开采工艺应用同一露天煤矿已成为特大型和大型露天煤矿开采的一种新的工艺技术组织模式。
美国、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在大型和特大型露天矿开发中均成功的运用了这一模式。
在同一露天矿不同部位,依据煤田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开采工艺, 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2.1.4注重科技攻关露天采煤发达的国家,在露天开采科研与设计理论方面已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保证了开发建设露天矿工艺系统简单、高效、投入少、效益好。
如俄罗斯埃基巴斯图兹露天矿区发展顺利的重要原因是开发前进行了十余年大量研究工作;德国莱茵矿区、印度辛劳利矿区也是经过多年科技攻关才开发成功的。
2.1.5实施开采-复垦一体化,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无废料开采工艺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实施开采-复垦一体化工艺技术,边开采边复垦。
并在复垦土地修复、矿山生态重建、高边坡控制与滑坡防治、煤炭自燃防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
2.1.6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建设管理矿山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及全球卫星定位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性监控管理系统已应用于露天矿山,GPS数据收集定位系统,数字矿床模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可视监控系统,宽带高速双向通信系统等技术,已成为露天矿山生产监控与管理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6]2.2我国露天煤矿技术发展现状我国煤炭储量中适合露天开采的储量有641亿t,按经济剥采比褐煤4.0、烟煤6.0计算, 露天可采的经济储量约460亿t,主要分布在内蒙、云南、山西、新疆4大地区。
其中内蒙[5]贺佑国,王瑞武,等.国外天煤矿的发展趋势[J].中国煤炭,1998[6]王运敏.冶金矿山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科技发展战略[J].金属矿山,2006250亿t;云南100亿t;山西70亿t;新疆30亿t(其他地区10亿t)。
储量勘探程度较高,均为精、详查储量,分布地区处在煤炭工业建设重点西移的战略规划区,可供特大型、大型露天矿区开发。
可见煤炭资源并不是制约我国露天采煤发展的因素。
我国露天采煤发展几经曲折,产量比重始终停留在3%-4%。
近年来,露天煤矿产量占全国煤矿产量比重逐渐增加,由2002年的4%左右提高到2010年的9%左右。
[7]2.2.1我国露天煤矿发展历程20世纪50—60年代提出了优先发展露天采煤方针,在苏联的援建下,兴建了海州、抚顺、新丘等第一批露天煤矿,全国露天煤矿年产能为2000余万吨。
这一阶段的露天开采工艺,以单斗—铁道工艺为主。
较大型露天矿采用3—4m3单斗电铲,向标准轨( 1435mm)列车装车;小型露天矿则多采用1m3电铲装载窄轨(900mm以下)矿车,只有个别矿山采用卡车运输。
准轨机车粘着质量为80—150t,自翻车载重50—60t。
显示了露天采煤良好经济效益和优越性,可惜限于地质勘探落后,未能持续发展,反而出现了停滞。
1960年代建设了哈密、岭北、扎赉诺尔、平庄、义马等露天煤矿,形成第二个露天煤矿建设高潮,这批露天煤矿几乎都受到大跃进的影响,推行“三边”政策,地质不清,盲目开工;简易投产,设备不足;设计采用了不现实指标,生产剥采比增大,以致于后来把认识上错误诿于露天开采本身,1970年代几乎没有上露天煤矿。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决定开发五大露天煤矿,即安太堡、黑岱沟、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露天矿。
其设计总生产能力为52Mt/a。
自80年代至90年代,五大露天已经先后建成移交生产。
这一阶段,露天开采工艺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卡车运输逐渐取代铁道运输,随着新建矿山产量规模的逐年提高,此比例继续扩大,目前卡车运输已占统治地位。
在这一阶段,开采设备规格不断加大。
与此同时,发展了连续开采工艺与半连续开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