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读古诗词阅读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古诗词,回答诗词后面的问题。

(一)阅读虞世南的《蝉》,完成下列各题。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虽然生活清淡,但仍志存高远)

2.这首诗借蝉抒怀点睛之笔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扬)

3.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力,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4.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

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品格高尚者的化身,是人格化的形象。

5.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诗人借蝉这一意象引发议论:任何人,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6.“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可以说是虞世南的《蝉》一诗的点睛之笔,你认为这两句诗妙在何处?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诗人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里运用比喻,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句中的诗眼是一“居高”的“高”字,此处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二)、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以下各题。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8.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描写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有文采,2分;“大漠”、“孤烟”、“直”、“黄河”、“圆”,少两个点扣1分,不计半分。)

9.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11.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2.《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三)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3.“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这两句深切地写出失群者的心情,显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14尾联写野鸦的用意是什么?这里的“野鸦”象征了什么?

结尾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野鸦”象征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四)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5.郑谷的《鹧鸪》之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中,“雨昏”“花落”点染了怎样的环境?“青草湖”“黄陵庙”这两个意象又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汩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祖,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16.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作者借鹧鸪啼声哀怨凄切,抒发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17.“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是紧承上句的“ 啼”字而来。句中“乍”“才”两个虚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