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的基础知识
- 格式:pptx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46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文献意义的产生——《国语》:小不从文。
韦昭注:文:诗书也。
《学而》:行有余力则学文。
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也。
《尔雅·释言》:献,圣也。
《玉篇·犬部》:献:贤也。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
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学是以文献为本体的学问,就其主干来看,可以说是关于文本的学问。
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有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等。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重要研究著作:刘《铁云藏龟》,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公布于世。
1904年,孙诒让做《契文举例》两卷,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文献学基础知识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及文献学释义;2、文献学的研究范围;3、文献学学习目的;4、主要参考书目;5、预习:能熟悉使用常用繁体字。
第二讲古文献的载体一、古代载体1、甲骨;2、金;3、石;4、竹木;5、帛;6、域外;7、纸。
二、现代载体1、胶片;2、软盘;3、光盘;4、计算机硬盘;5、移动硬盘及U盘;6、其他形式载体。
第三讲文献的产生与流布一、文献的产生1、著作类;2、编述类;3、钞纂类;4、注释类。
二、文献的流布1、口述类;2、传抄类;3、刻印类;4、影印类;5、铅印类;6、新技术。
三、典籍的记录1、历代史部艺文志的记载(书目多据皇家图书整理而成);2、历代官私书目;3、《四库全书总目》的著录;4、现存古籍总数的几种统计。
四、熟悉四库总目及细目(含近年出四库类丛书)第四讲文献的收藏与散佚1、古籍的收藏——2、古籍的散佚——历代书厄——五厄、十厄之说,指中国古代历次书籍所遭的劫难。
第五讲文献的版本1、典籍中关于版本的记录;2、版本类型;3、善本的定义;4、版本鉴定的依据;5、历代版本学著述。
第六讲文献的目录1、目录定义;2、目录的作用;3、目录的分类;4、目录的构成;5、目录的体例。
第七讲文献的校勘1、校勘的定义;2、校勘的意义;3、校勘的具体方法;4、校勘的要求;5、校勘成果的撰写第八讲文献的辑佚与辨僞(一)文献的辑佚1、辑佚的定义;2、古书亡佚的原因;3、前人辑佚的成就;4、辑佚资料的主要来源;5、辑佚书的质量鉴定标准;6、辑佚工作的程序。
(二)文献的辨僞1、辨僞的定义;2、僞书的种类及作僞手段;3、僞书的价值;4、辨僞学著述。
第九讲文献的整理1、古文献的标点;2、古文献的注释;3、古文献的翻译。
第十讲古文献的检索利用1、常见的各类古籍目录;2、常见的检索书目;3、常见的检索方式。
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及文献学释义“文”与“献”最初分开,后来成一词。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