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火车站介绍资料

天津火车站介绍资料

天津火车站介绍资料
天津火车站介绍资料

天津火车站介绍资料

天津站

天津站是地处京山、津浦和京九(联络线)三大干线天津枢纽上的重要客、货、运车站,也是天津市主体客、货运输站。天津站始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 年),光绪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1888年10月3日)通车。

天津站历史上曾以龙头火车站、天津车站、天津紫站、天津老站和天津东站为站名。民国五年至民国三十五年(1916-1946年)被国家核定为一等站,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被核定为特等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历次核定中,均被铁道部核定为特等站。

1988年扩建后天津站

1988年10月1日,新建的天津站竣工启用了。高大的主站楼房和矗立在在楼顶髙66米的圆柱形钟楼,雄伟挺拔,面临海河。左侧有天津邮政大楼,右侧是销售百货精品的龙门大厦。主站房广场前是海河及横跨海河的鯉放桩,以及对岸的高楼大厦。

天津站在昔日老龙头车站基础上,再次改建、扩建,总建筑面积达62674 平方米,客运车场有6个旅客站台,接发客车能力由原来的46对增加到95对。候车能力增加到1万人。站房和桥梁工程结构坚固,工程总体布局得当。釆用高架候车,上进下出,南北两面开口的设计方案,流程合理,便于旅客疏散。立面设计简朴、

明快,外表美观,富有民族特色。进站口是圆形大厅,厅的穹窿顶部绘画着精美的精卫填海油画。站内设施先进,配套齐全,有现代化的电视问询、计算机售票、检票、电子显示牌等八大电子服务系统。是最好的现代化火车站之一。

车站主要运输设备设有天津站客车到发场、货车到发场和编解场各一个;客车库2个(存放编解客车);天津北站客车到发场、调车场。车站主要客运设施设有天津站候车大厅,行包楼1座,售票大厅1座,站内4个售票处。旅客地道1座,行包地道1座。车站主要货运设施设有天津南站、天津站南货场、天津北站北货场和天津北站南货场。

天津站新站

2007年1月,天津站实施扩建工程,2008年8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天津新客站位于天津城市中心,地处和平、河东与河北三区交界处,商圈环抱,紧临海河,是天津市最主要的交通枢纽。

天津新客站建成后的站房整体通透流畅,功能齐全、高效、便捷、智能化,充分体现了现代铁路建筑的内在品质。站房包括城际北站房、高架候车室、地下进站厅、无站台柱雨棚及高站台、东西侧旅客地道、东西侧行包通道、既有南站房,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城际北站房首层为进站中央大厅,二层直通高架候车室;屋面结构采用大跨钢网架,外檐装修采用新型石材和玻璃幕墙; 东西方向呈单边内凹亚铃状,总建筑面积2.67万平方米。高架候车大厅最大跨度为54米。地下进站厅位于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东、西旅客出站地道位于地下进站大厅东、西两侧,宽度达到18米。无站台柱雨棚覆盖全部站台,南北方向共5跨,总建筑面积达80850平方米。

新客站站场总规模为10台18线,自北向南依次为京津城际车场,4台7线; 津秦高速车场,3台6线;普速车场,3台5线。按照天津市总体规划,地铁2、3、9号线将引入新客站,分别位于城际站房地下二、三、四层;新客站外围,南北广场改造景观,东侧重建李公楼立交桥,西侧新建五经路地道,站场中部新建南北广场联系通道,形成围绕新客站的环形交通疏解通道。

客流乘降采用“上进下出”与“下进下出”:两种方式。''上进下出”指:进站旅客从既有南站房和新建城际北站房进入高架候车室,分别在普速、高速、城际候车室候车,出站旅客从东西两侧地道出站。“下进下出”指:从地铁2、3、9号

线出站口行至地下换乘大厅,再经地下进站大厅乘电梯进入城际、高速站台乘车,实现“零换乘”,出站旅客从东西两侧地道出站。新客站远期年发送旅客量将达四千万人次。

天津站交通枢纽是集普速铁路、京津城际轨道交通、津秦客运专线、地下直径线、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以及其他交通方式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天津站交通枢纽站房形象设计方案几经优化。该工程涉及十几个工程子项目,几十个专业,功能复杂、接口繁多,是目前国内最大且复杂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主要分为前广场工程、后广场工程枢纽和周边市政交通工程。其中,后广场工程包括:轨道换乘中心、新建铁路站房工程、公交中心、停车楼等,新建铁路站房20U8年交付使用;市政交通工程包括:李公楼立交桥、五经路地道、海河东路隧道等,形成一个环形交通疏解通道。

天津站换乘交通枢纽地下部分共有四层:地下一层配合市政开发为交通层; 地下二层为地铁2、3、9号线车站的站厅层;地下三层为地铁2、9号线的站台层和地铁3号线的设备层;地下四层为地铁3号线的站台层。地铁2号线车站为侧式站台车站,9号线釆用一岛两侧式站台形式,3号线车站为岛式车站。

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范围以天津站前、站后广场为核心,东至李公楼立交桥,西至五经路,南至海河,北至新开路区域。建成后的天津站交通枢纽将以轨道交通集中换乘为核心,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结合前后广场的改造工程的实施形成行人优先、人车分流的综合换乘枢纽。

未来的夭津站将为海河景观带上添加一道靓丽的风景。

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将于2010年全部竣工,对缓解天津站地区交通拥挤的局面,形成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网络,构建完善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形成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地区之间的便捷通道,扩大对外经济联络,推动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和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高架候车室

北站房首层为进站中央大厅,二层直通高架候车室:屋面结构采用大跨钢网架,外檐装修采用新型石材和玻璃幕墙;东西方向呈单边内凹亚铃状,总建筑面积2?67万平方米。高架候车大厅最大跨度为54米。地下进站厅位于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东、西旅客出站地道位于地下进站大厅东、西两侧,宽度达到18米。

客流乘降釆用“上进下出”与“下进下出”两种方式。“上进下出”指:进站旅客从既有南站房和新建城际北站房进入高架候车室,分别在普速、高速、城际候车室候车,出站旅客从东西两侧地道出站。“下进下出”指:从地铁2、

3、9号线出站口行至地下换乘大厅,再经地下进站大厅乘电梯进入城际、高速铁路站台乘车,实现“零换乘”,出站旅客从东西两侧地道出站

站台

无站台柱雨棚覆盖全部站台,南北方向共5跨,总建筑面积达80850平方米。客站站场总规模为10台18线,自北向南依次为京津城际车场,4台7线;津秦高速车场,3台6线;普速车场,3台5线。

天津站交通枢纽站房形象设计方案是集普速铁路、京津城际轨道交通、逹秦客运专线、地下直径线、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以及其他交通方式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涉及十几个工程子项目,几十个专业,功能复杂、接口繁多,是目前国内最大且复杂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主要分为前广场工程、后广场工程枢纽和周边市政交通工程。其中,后广场工程包括:轨道换乘中心、新建铁路站房工程、公交中心、停车楼等;市政交通工程包括:李公楼立交桥、五经路地道、海河东路隧道等,形成一个环形交通疏解通道。

天津站换乘交通枢纽地下部分共有四层:地下一层配合市政开发为交通层; 按照天津市总体规划,地铁2、3、9号线将引入客站,分别位于城际站房地下二、三、四层;地下二层为地铁2、3、9号线车站的站厅层;地下三层为地铁2、9号线的站台层和地铁3号线的设备层;地下四层为地铁3号线的站台层。地铁2号线车站为侧式站台车站,9号线采用一岛两侧式站台形式,3号线车站为岛式车站。

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范围以天津站前、站后广场为核心,东至李公楼立交桥,西至五经路,南至海河,北至新开路区域。建成后的天津站交通枢纽将以轨道交通集中换乘为核心,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结合前后广场的改造工程的实施形成行人优先、人车分流的综合换乘枢纽。

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于2010年全部竣工,对缓解天津站地区交通拥挤的局面,形成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网络,构建完善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具有重要

作用。同时,对于形成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地区之间的便捷通道,扩大对

外经济联络,推动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和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天津站穹顶画

《精卫填海》穹顶画

天津站主站房的中央圆厅直径40米,高21米,中部是由10根石柱围成的高大空间。天津站穹顶画《精卫填海》由天津市著名油画家龛征等人创作,画面上的精卫背生双翅,集爱、美、刚毅、顽强于一身,表现了中华民族移山填海的博大气魄。天津站的这幅壁画是目前国内聂大的穹顶壁画。天津站大厅穹顶壁画“精卫填海”在改扩建工程中维护原貌予以保留,装修过程中还将进行必要的保护和修缮。

此外,还有很多著名书画家为天津站创作了书画作品,这些作品散布在各个贵宾

室、候车厅,为天津站增光添彩。

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打造“零换乘”时代(图)

2007-9-2 11:22:46

人民网?天津视窗9月2日电:被列为天津市20件民心工程之一的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其设计方案中非常突出“零换乘”的服务概念。什么叫做零换乘?如何进行零换乘?说得简单些就是,京津城际

快速铁路与城市地铁的换乘,地铁2、3、9号线之间的换乘,均不用出站便可完成,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出行。京津城际快速铁路将与天津站交通枢纽的地上部分和地下一层进行连接。

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是集普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和周边市政道路于一体的大型综合项目。这一工程以铁路天津站前后广场为核心,东至李公楼立交桥、西至五经路、南至海河、北至新开路。这项庞大的工程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在这,我们将走进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第一标段,带您“畅游”由天津三建创造的“地下奇观”。

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第一标段的工地内非常热闹,往来的工程车不间断地运送着工程土,地面上的建筑工人却显得寥寥无几,原来大部分的工人都是在地下作业,与我们常见的建筑工地有明显的区别,这就是天津三建使用“盖挖逆施法”产生的结果。

涉及工程项目难免会使用专业术语,所谓“盖挖逆施法”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先盖后挖, 与传统建筑方式“背道而驰”。传统建筑方式多是先打地基,然后在逐渐向上盖建筑,但是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第一标段是中心枢纽,就像是一个家庭中常见的“接线板”,很多轨道工程都要向中心枢纽靠拢,最终与“接线板”实现成功对接,为了保证地上部分的城际铁路站房工程顺利实施,中心枢纽只能采用工艺复杂、安全性高的“盖挖逆施法”。

天津三建的生产计划部的刘部长告诉记者,中心枢纽的地下部分一共分为三层,地下一层高7

米,主要为城际铁路地下进出站厅,地下二层高6. 5米,主要为城际铁路与地铁或轻轨的换乘站,地下三层高6. 7米,主要为地铁和轻轨的换乘站。其中地下三层还有局部四层设计,方便与其他标段进行轨道对

接。据了解,这三层的总建筑面积为70000平方米,预计出土量为550000立方米,如果换算成以10吨卡车进行运送,保守估计需要100000车次。

该项目的赵总工程师表示,地下工程的测算非常严谨,顶厚1米,中间两层顶厚0.6米,底厚1.8米至2. 8米,形成一个相对密封的“箱体”,由连绵不绝的地连墙包围起来,地连墙的作用主要是防水防塌,保证工程和工人的安全。工程内共有277根灌注桩,每根灌注桩的深度都是75米,其中靠近地面的24米为钢管柱。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进入地下挖土,再通过5个出土口将土运出来。目前, 地下一层已经初具规模,地下二层正在挖土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