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学牙体牙髓病
- 格式:pptx
- 大小:6.46 MB
- 文档页数:83
口腔医学中的牙髓病研究牙髓病是口腔领域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指由于牙髓组织感染或损伤引起的一系列病变。
牙髓是位于牙齿中心的一种软组织,内含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主要起到对牙齿供血、感受压力和温度变化的作用。
当牙齿感染或受损时,细菌会侵入牙髓组织并引起病变。
牙髓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牙齿疼痛、牙齿敏感、牙齿发黑、牙齿松动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牙髓病还可能引起颞下颌关节疼痛、面部肿胀、牙齿周围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在牙髓病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牙髓病的病因研究:牙髓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化,可能由于细菌感染、牙齿受伤、蛀牙等引起。
研究人员通过采集患者的牙髓样本,进行菌群分析和致病菌的检测,以了解不同致病菌对牙髓病的影响,并提供临床治疗的依据。
2.牙髓病的诊断技术研究:传统的牙髓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X线检查和电生理检测,但这些诊断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现代牙髓病研究趋向于开发更先进的诊断技术,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红外光谱检测等,以提高牙髓病的早期诊断率和准确性。
3.牙髓病的治疗方法研究:目前,牙髓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根管治疗。
研究人员通过对根管治疗的临床观察和随访,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时,还有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型杀菌药物、生物素材和系统治疗方案,以提高牙髓病的治疗效果。
4.牙髓病的预防研究: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牙髓病的预防主要包括牙齿清洁和保护,及时修复蛀牙和受损牙齿,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研究人员通过对口腔卫生习惯、食物结构和牙齿保护措施的研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患牙髓病的风险。
牙髓病的研究对于改善临床诊疗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牙髓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引导患者正确预防和管理牙髓病,维护口腔健康。
口腔内科学——牙体牙髓病学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牙菌斑饮食宿主其他牙菌斑龈上菌斑:G+为主(61.5%)龈下菌斑:G-为主(52.5%)是由细菌、细菌产物,以及来自宿主的成分构成的一层薄的、致密性膜状物,它是细菌生长的微生态环境。
平滑面菌斑:菌斑—牙界面、中间层、菌斑表层窝沟菌斑:微生物和食物分子不能被水冲去牙菌斑—龋病发病最重要因素获得性膜形成和细菌初期聚集—细菌迅速生长繁殖—菌斑成熟获得性膜修复或保护釉质表面为釉质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影响特异性口腔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等致龋细菌特性(致龋机制):①对牙面有较强的黏附力,易形成菌斑,在菌斑中发挥作用;②具有产酸性和耐酸性;③具有合成细胞内多糖与细胞外多糖的能力。
链球菌属、乳杆菌属和放线菌属。
链球菌属>>变异链球菌组:革兰染色阳性的兼性厌氧菌,产酸性和耐酸性强,以蔗糖为底物合成的葡聚糖介导细菌的黏附,促进菌斑的形成,是变链球菌重要的致龋毒力因子。
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
>>血链球菌:是最早在牙面定居的细菌之一。
>>轻链球菌:是牙菌斑中最常分离到的细菌。
乳杆菌属:致龋作用较弱,多涉及牙本质龋不是导致龋病开始的原因,是龋病进展的结果放线菌属:黏性放线菌促进变异链球菌定植于根面,对根面菌斑形成及根面龋的发生可能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牙菌斑的物质代谢蛋白质代谢无机物代谢牙菌斑的致龋性摄糖饮食因素——碳水化合物(糖)·糖的种类:蔗糖致平滑面龋的能力最强,变异链球菌代谢蔗糖能力最强。
·致龋性排序如下: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食糖量与龋病发病的关系:正相关关系·进食频率:正相关关系·含糖食物的物理性状和摄入方式:精细的、黏稠的含糖食物致龋力大。
(1:1与淀粉混合致龋性最强)蔗糖致龋·葡聚糖转移酶(GTF)·对蔗糖具有高度特异性·具有较宽的pH作用范围(5.2-7.0),与牙菌斑pH范围一致·有适宜营养物存在,微生物就能产生这种酶,不需要酶诱导剂变异链球菌代谢蔗糖途径·将蔗糖转变为胞外多糖·进入细胞内部作为细胞来源,经糖酵解途径产生乳酸·通过转化酶的作用将蔗糖降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后,合成胞内多糖饮食因素——氟·全身作用:在发育期,形成稳定的氟化磷酸钙晶体,增强釉质抗酸溶解性。
牙体牙髓病学重点1.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清除牙菌斑和食物残渣。
2.控制饮食,减少甜食和碳酸饮料的摄入。
3.口腔保健,定期检查和XXX。
4.使用含氟牙膏和漱口水,促进牙本质再矿化。
5.接受牙齿保护措施,如窝沟封闭和氟化物涂布等。
6.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惯,避免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惯。
7.及时治疗龋病,避免病情加重和牙齿损失。
1.避免龋齿的形成,可以选择使用非致龋甜料添加剂,如木糖醇,来替代蔗糖。
2.为了防止牙菌斑的形成,应该仔细刷牙,只保留一层薄膜,干扰细菌的糖代谢。
同时,在牙发育和再矿化期间,结合氟离子,可以形成更具抗龋能力的釉质。
3.深龋是指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深层,常常会有食物嵌入洞中,导致牙髓内部压力增加,产生疼痛。
在治疗深龋时,应该采取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轻度的慢性炎症反应,或血管扩张、成牙本质细胞层紊乱等方法。
4.龋病的治疗目的是终止病变发展,保护牙髓,回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维持与邻近软硬组织的正常生理解剖关系。
牙体修复的原则包括去净龋坏组织、消除感染源,严格遵守保守治疗原则,采用生物力学和机械力学的基本原理预备窝洞,确保充填体的牢固。
5.窝洞预备的原则是去除感染牙本质,保护牙髓,尽量保留健康牙体组织。
在垫底方面,可以选择单层垫底材料,如磷酸锌粘固剂或聚羧酸锌粘固粉,或者双层垫底材料,如氧化锌丁香油酚粘固剂和磷酸锌粘固剂。
垫底适应症包括Ⅰ类洞、Ⅱ类洞、后牙Ⅴ类洞、对美观要求不高的病人的远中邻面洞和偶尔的下前牙邻面洞。
此外,在大面积龋损时配合附加固位钉的修复和冠修复前的牙体填充也可以使用垫底。
酸蚀作用可以机械清洁釉质表面,酸溶解釉质表面的羟磷灰石,暴露出釉质新鲜层,增大釉质表面可湿性,增大表面自由能,有利于粘结剂的湿润、铺展和渗入。
酸蚀还可以火花釉质标称,使釉质表面的羟基和氨基呈定向排列,表面极性增强,易于与树脂结合。
同时,酸蚀增加釉质表面的粗糙度。
釉质酸蚀脱矿层呈3种模式:釉柱中心脱矿为主、釉柱周围脱矿为主和釉柱和釉柱周围都脱矿。
口腔执业医师牙体牙髓病学知识点总结一、牙体疾病牙体疾病是指牙齿表面硬组织(牙釉质、牙本质)发生的病变。
常见的牙体疾病包括龋齿和牙体缺损。
1. 龋齿龋齿是由于牙齿表面的细菌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导致牙齿硬组织溶解而引起的疾病。
龋齿的症状包括牙齿表面出现白色、棕色或黑色斑点,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牙齿疼痛和敏感。
2. 牙体缺损牙体缺损是指牙齿表面硬组织的损失,常见原因包括龋齿、牙齿磨损和外伤等。
牙体缺损的症状包括牙齿表面凹陷或破损,可能导致咀嚼功能下降和美观问题。
二、牙髓疾病牙髓疾病是指牙齿内部的软组织(牙髓)发生的病变。
常见的牙髓疾病包括牙髓炎和根尖周炎。
1. 牙髓炎牙髓炎是由于牙齿内部的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牙髓炎的症状包括牙齿疼痛、牙齿敏感、牙齿颜色变化等。
严重的牙髓炎可能导致牙齿根尖周围的骨组织感染。
2. 根尖周炎根尖周炎是指牙齿根尖周围的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常见原因包括牙髓炎的扩展、牙齿外伤和牙齿周围的细菌感染等。
根尖周炎的症状包括牙齿疼痛、牙齿敏感、牙齿松动等。
三、治疗方法口腔执业医师在处理牙体牙髓病学方面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和患者的需求来确定。
1. 牙体疾病的治疗治疗龋齿的常见方法包括牙齿洁治术、牙齿充填术和牙齿根管治疗等。
牙体缺损的治疗方法包括牙齿修复术和牙齿种植术等。
2. 牙髓疾病的治疗治疗牙髓炎的方法包括根管治疗和牙髓切除术等。
根尖周炎的治疗方法包括根尖周手术和根尖切除术等。
四、预防措施预防牙体牙髓疾病的发生是口腔健康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刷牙、使用牙线和定期洗牙等。
2. 合理饮食,减少糖分和碳酸饮料的摄入。
3. 定期口腔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牙体牙髓疾病。
4. 避免过度咬硬物和使用牙齿作为工具。
总结:口腔执业医师在牙体牙髓病学方面的知识点包括牙体疾病和牙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了解牙体牙髓病学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医师更好地处理患者的口腔健康问题,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防建议。
牙体牙髓病学——牙急性损伤牙急性损伤牙震荡定义牙外伤时,牙周膜的轻度损伤称为牙震荡,又称为牙挫伤或称外伤性根尖周膜炎。
牙震荡还可由较轻外力,如在进食时骤然咀嚼硬物所致。
临床表现1.患牙牙齿轻微酸痛感,可有对冷刺激一过性敏感症状。
2.牙冠完整,通常不伴牙体组织的缺损。
3.轻微松动或不松动,无移位。
垂直向或水平向叩痛(±)~(+)。
龈缘还可有少量出血,表明有牙周膜损伤。
4.温度测验可为一过性敏感症状;若做牙髓活力测试,从略敏感到无反应不一。
5.X线片表现正常或根尖牙周膜增宽。
诊断外伤史+临床表现可以作出诊断牙髓均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受伤后无反应→数周或数月后反应开始恢复;3个月后仍有反应→大多数能继续保持活力;伤后一开始牙髓活力测试有反应,后来转成无反应→牙髓已发生坏死,同时牙可变色。
治疗原则1.1~2周内应使患牙休息。
必要时降低咬合以减轻患牙的咬合力负担。
2.受伤后1、3、6、12个月应进行定期复查。
观察1年后,若牙冠不变色,牙髓活力测试正常,可不进行处理;若有牙髓坏死迹象时,应进一步作根管治疗术。
在年轻恒牙,其活力可在受伤1年后才丧失。
牙折定义外力直接撞击,造成牙冠或牙根的折断称为牙折。
也可因咀嚼时咬到砂石、碎骨等硬物而偶有发生。
临床表现与分类:冠折、根折、冠根联合折1.冠折:可分为横折和斜折;后牙冠折可分为斜折和纵折;就其损伤与牙髓的关系而言,牙折又可分为露髓和未露髓两大类。
冠折未露髓:仅限于冠部釉质或釉质和牙本质折断,多见于上中切牙近中切角或切缘水平折断。
牙本质折断者可出现牙齿敏感症状,有时可见近髓处透红、敏感。
冠折露髓:折断面上有微小或明显露髓孔,探诊和冷热刺激时敏感。
如未及时处理,露髓处可出现增生的牙髓组织或发生牙髓炎。
2.根折(1)多发生在牙根完全形成的成年人。
(2)根折的部位不同,表现不同:根折部位叩诊松动度检查根尖1/3 无或轻度叩痛无或轻度松动根中1/3或近龈1/3 叩痛明显,叩诊浊音Ⅱ~Ⅲ度松动(3)患牙做正中或前伸咬合时,用手指放在唇侧龈可扪及异常的松动度。
《牙体牙髓病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203适用专业:口腔医学培养层次:专科课程类别:专业核心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90总学分数:5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牙体牙髓病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骨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牙体硬组织和牙髓组织疾病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通过对牙体牙髓疾病基本和扩展性教学内容的讲授,结合相应的教学实践,加深对于牙体牙髓病学基本理论和临床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以及毕业后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性质:《牙体牙髓病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必修课。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牙体牙髓病学》包括龋病学、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和牙髓病学三个大的篇章,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病理、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各个方面。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其发病率和就诊率非常高。
口腔医学专业必须充分掌握这些疾病的相关基础理论和临床操作要点,在繁忙的工作中才能规范操作。
4.课程作用:通过《牙体牙髓病学》的教学,掌握口腔内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创性思维的发挥。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牙体牙髓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后期的临床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达成培养目标。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与国家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
(2)课程教学目标与学院发展的职业教育特色相匹配,体现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等办学理念。
(3)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的普遍性、学生差异的个体性教育等育人思想和观念。
(4)在总结以往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标准制订教学实践与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