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施工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68.98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大跨度混凝土转换梁结构施工技术摘要:笔者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大跨度混凝土转换梁施工方案选择,阐述了转换梁模板支撑设计、安装,钢筋绑扎、模板安装顺序及混凝土浇筑要点。
关键词:转换梁施工;方案选择;模板支撑;混凝土建筑从以往工程的实践经验来看,转换层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结构的质量品质和成本造价,因此应对大跨度混凝土转换梁的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施工的关键在于施工方案的确定,它直接影响到施工阶段的结构安全、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
本文从转换梁模板支撑设计、安装,钢筋绑扎、模板安装顺序及混凝土浇筑要点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大跨度混凝土转换梁结构的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某项目地下2层,地上1~8层为连体裙楼,8层为转换层,8层以上为4栋塔楼,其中3栋住宅楼,1栋办公楼,层数分别为18、18、18、22层,建筑高度约为62 m,总建筑面积24.67万m2,转换层面积约2 780 m2。
转换梁包括:型钢劲性梁和钢筋混凝土梁,其中型钢劲性梁的最大尺寸为2 000×2 600,钢筋混凝土梁的最大尺寸为3 600×2 000。
转换层的施工成为本项目施工的难点。
2大跨度混凝土转换梁施工方案选择对于转换梁的支撑体系,初步拟定了3个备选方案:方案一:从地下室顶板结构+0.000开始搭设满堂式脚手架,一直搭设到结构7层顶板。
方案二:改变梁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方式,转换层梁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高度为梁中心高度附近,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75%后进行上半部梁浇筑,减少单次浇筑支撑荷载,支撑体系采用碗扣式支撑钢管架。
方案三:借用转换层型钢梁、柱结构自承载能力,采用钢骨上挂多道粗直径钢筋吊起梁底钢楞支撑底模(型钢梁情况),或在下层钢柱特定标高制作钢筋牛腿抬起钢楞支撑底模,或通过翼缘加焊耳板采用高强螺栓连接副连接钢支撑。
从安全为第一出发点,综合考虑了质量、经济、施工工艺及速度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以及夹层板的施工需要后,研究决定综合采用上述第2、3套方案进行施工,即梁底支撑采用钢楞。
大跨度梁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2-12-27T08:39:46.964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16期8月作者:刘翔宇、陈祥杰、林沧瑜[导读] 预应力混凝士构件在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它在减轻结构自重刘翔宇、陈祥杰、林沧瑜中铁建工集团第五建设有限公司摘要:预应力混凝士构件在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它在减轻结构自重,提高抗震、抗裂能力,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改善构件受力性能和扩大钢筋使用范围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加强梁结构预应力工程的施工技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站房承轨层大跨度梁结构预应力工程的有粘结预应力技术施工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有粘结预应力、大跨度、预应力张拉1工程概况新建广州白云站综合交通枢纽建筑总规模按45.3万平米设计。
白云站站型为线正上式特大型旅客车站,站场规模11台24线,其中国铁车场10台22线,城际车场1台2线。
设高架候车室及东、西线侧站房,在车场上方高架层设上盖平台,在高架候车室南北两侧布置旅客集散广场(“呼吸广场”)、市政交通落客车道、盖上综合开发平台。
地下设出站厅、地下进站厅、停车场及社会通廊。
旅客流线采用上进下出与下进下出结合的进出站流线。
预应力工程对应施工范围是:基础面至-2.4m地下室连续外墙、-2.4m承轨层、9.8m高架层、18.3m上盖平台(转换层),其预应力相关信息如下表。
板缓粘结 21.8 18602预应力工程特点2.1结构特点本工程大跨度梁采用了有粘结预应力技术、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板采用了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缓粘结预应力技术。
地下室连续外墙、高架层梁中采用规格直径为21.8mm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控制梁挠度、裂缝并承担承载力。
承轨层采用型钢柱与预应力梁组合结构,梁中预应力筋根数多、线型复杂,不易布置。
预应力筋需全部穿过钢骨柱,节点处理复杂,难以处理。
1.梁中部分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筋为s15.20mm,高强1860级国家标准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其标准强度fyk=1860N/mm2,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con=1395N/mm2。
超大截面劲性混凝土转换梁施工工法超大截面劲性混凝土转换梁施工工法一、前言超大截面劲性混凝土转换梁施工工法是一种用于大型建筑结构中的新型施工工艺。
其特点是在悬挑板的支撑和拆除过程中,减小变形和应力集中,提高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和工程实例,以给读者提供参考。
二、工法特点1. 结构稳定性高:转换梁能增加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减小变形和应力集中,提高结构的安全性。
2.施工效率高:采用预制构件,快速拼装,减少施工时间和人力成本。
3. 施工工艺简单:工艺流程简单清晰,易于掌握和操作。
4. 适应性强:适用于多种大型建筑结构,如桥梁、高层建筑、体育场馆等。
5. 能耗低: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量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对环境友好。
三、适应范围超大截面劲性混凝土转换梁施工工法适用于大型建筑结构,例如:1. 桥梁:适用于大跨度桥梁的转换梁施工,提高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高层建筑:适用于高层建筑楼层转换梁的施工,减小变形和应力集中。
3. 体育场馆:适用于大型体育场馆的悬挑板支撑和拆除,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工艺原理超大截面劲性混凝土转换梁施工工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悬挑板施工过程中增加转换梁的支撑,降低悬挑板的自由度,减小在悬挑板支撑和拆除过程中的变形和应力集中。
工法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悬挑板预应力控制、转换梁形状设计、支撑结构设计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质量。
五、施工工艺超大截面劲性混凝土转换梁施工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施工阶段:1. 板梁阶段:在定位板梁的基础上进行定位,调整转换梁的位置和高度,预应力悬挑板与转换梁。
2. 支撑阶段:在转换梁上设置支撑结构,将悬挑板与转换梁连接并支撑悬挑板。
3. 拆除阶段:分段去除支撑结构,逐步恢复悬挑板的自由度,完成悬挑板的拆除。
六、劳动组织超大截面劲性混凝土转换梁施工工艺的劳动组织需要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确保施工进度和安全。
略谈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引言商业-住宅、商业-公寓、公寓-住宅等商住混合综合建筑在近几年的建筑领域内十分普遍。
在这样的建筑设计与规划条件下,需要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特点设计其室内空间。
而由于不同功能区域建筑的建设要求与标准不同,往往需要通过转化层来完成其结构的转变。
而在转换层具体框架结构构建过程中利用混凝土转换梁结构进行施工是一种常见的施工工艺。
现阶段针对转换梁施工的施工研究更多的停留在设计层面,而普遍的施工实践认为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与传统的浇筑或者预应力混凝土施工类似。
此种研究现状与认知,限制了相关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水平。
然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发现,转换梁结构无论是在施工要求还是在检测层级上的要求都显著高于普通的混凝土工程。
尤其是在大跨度背景下的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更是如此。
为了转变此种不科学认知,填补相关的研究空白,本文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一方面针对其具体施工过程进行总结,为找到与传统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不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则对后续的可能技术进展与研究方向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后续的具体工艺优化提供实践指导。
1、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特点及其施工技术为了对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施工技术进行具体的研究,本文在系统探究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特点与工程要求的基础上,对其具体的施工要点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1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特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由于其体积大、跨度大、应力荷载设计高等特点使得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难度较高。
在高难度与高标准的协同下,使得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是建筑后续整体质量以及关键安全指标合规性的根本,为此在探究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对其结构以及应力特点进行分析,为后续施工要点的把握提供更为合规的方向性指引。
第一,施工中的模板支撑受力情况。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施工实际为相关的转换梁安装提供必要的支护模板,该模板体系的引入能够保障转换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应力形变,不会由于施工过程中而带来的受力不均,进而导致的局部应力过大造成的应力性损伤。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的线性控制摘要:近年来,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蓬勃发展,连续梁桥不仅具有变形小、跨越能力大、施工方法灵活等特点,更由于其在结构刚度、抗震能力等方面的优点使得整体桥梁伸缩缝少、行车平顺舒适且养护简易,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采用。
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预应力混凝土工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德国工程师率先把悬臂浇注法应用于桥梁梁体混凝土施工中,为桥梁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桥梁施工中,悬臂浇筑法作为自架设体系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但是由于其他的一些影响因素,如:受到如混凝土自重、钢束张拉、桥面荷载、环境温度、墩台沉降等的作用,梁体悬臂段就处在一直变化当中,这种情况大大的影响了桥梁的正常合拢和控制最终成桥线形,所以,提高连续梁的施工时的精确度和加强施工中的线形控制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为了保持桥梁本身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将梁体临时固结于墩上或在墩旁立临时支架增设支承点,然后现浇合拢段转换成最后的结构体系。
在今天,世界各国中,特别是桥梁建设方兴未艾的中国,都把桥梁分段施工方法看成是一种安全、经济、实用的施工方法。
而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线形控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线形控制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论述了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过程中的线形控制的概念及其质量要求和技术措施等。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线形控制、质量要求、技术措施一、前言近些年来,铁路桥梁采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钢构梁的日趋增多,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用悬灌或分段拼装施工的,这样,随着桥梁跨度的增大,桥梁的线形控制就成了很多人们关注的问题。
据统计,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在公路桥梁上用的比较早也比较多,铁路桥则用的较晚也较少,在京九铁路和南昆铁路才开始广泛采用,其中,连续梁和刚构基本上都用悬灌法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都必须对梁的线形进行控制,但参加施工的一些工程局、处因系首次建造此类桥梁,对桥梁的线形控制工作经验不足,能够作为参考的资料甚少,在铁路和公路桥梁规范中没有“线形控制”这一术语。
高层建筑转换梁施工技术阐述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领域中的高层建筑项目建设逐渐趋于高效、高质、功能齐全以及结构复杂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其中,为了有效解决建筑结构的楼层受力问题,合理地在高层建筑中设置相应的转换层结构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应对措施。
高层建筑转换层的出现将建筑的综合性以及功能性理念充分突显了出来,其有助于施工过程中对整个建筑结构的工程完善,能够实现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优化提升。
1.规范要求及施工难点1.1 转换梁施工的规范要求转换层的施工应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中的相关规定。
转换层楼板应尽量避免开洞和错层布置,因为它的刚度直接决定了其变形,同时会影响框支墙与落地剪力墙的内力分配和位移及水平剪力的传递。
如果因建筑要求不可避免的需要开洞,则应该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可以在洞口设置边梁。
此外,框支梁、柱的构造也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1.2 转换梁施工的主要难点(1)裂缝问题。
这是转换梁施工时较为突出的一类问题,因为转换梁的体积一般来说都比较大,这是由于托换建筑的层数较多,并且截面主要受剪截面控制。
(2)施工缝处理。
混凝土的施工缝一般是留置在结构受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
因此,在转换梁的施工缝处应有可靠的措施,以保证先后浇筑的混凝土间的良好结合,必要时可在施工缝处设置插筋。
此外,还应注意,应按照规范要求验算转换梁与其上部墙体的水平施工缝处的抗滑移能力。
(3)支撑系统。
由于转换梁的跨度和承受的荷载都很大,同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因此,为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钢筋的布置,应在施工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高层建筑转换梁施工技术2.1 混凝土工程施工转换大梁的混凝土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构件,因此,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及收缩裂缝的机率较大。
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的混凝土工程施工中,要控制好转换梁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以避免或减少各种有害裂缝的产生。
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合龙段施工技术王振忠(中冀建勘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227)[摘要]高墩大跨度连续梁桥是当前高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某双线特大桥(60+100+60)m连续梁为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连续梁,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
本文从合龙段施工顺序、配重设计、临时锁定设计、合龙段施工工序进行介绍,为类似桥梁施工提供有价值的技术资料。
[关键词]高墩;预应力混凝土;合龙段;施工技术[中图分类号]TU7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4X(2023)09-0050-04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closure section of high pier and long spanprestressed concrete continuous beamWANG Zhen-zhong桥梁工程象征着一个国家基建的发展水平,其安全性对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交通事业占有相当比例[1-3]。
众所周知,目前普遍存在着一种“重建轻养”的现象,即在桥梁工程结构以及整体构件实际的全寿命周期内,其中包括施工阶段、维护和拆除等阶段内,可能因为起初的设计理论不完善、施工过程缺陷、应用材料老化、不同循环荷载作用和突发灾害等的影响,会致使桥梁材料发生疲劳化。
假若未及时发现,并通过有效维护和管理,会造成桥梁结构承载力下降。
若桥梁结构承载性能下降到极限程度后,势必会引发桥梁结构失稳造成倒塌等一系列重大安全事故。
高墩大跨度连续梁桥是当前高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重山区高墩大跨度连续梁桥建设中,面对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施工不足等难题,高墩大跨度连续梁桥合龙段施工技术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4-7]。
某特大桥100m连续梁跨度大、工期紧、技术要求高、合龙段施工结构体系转换复杂,是整个标段控制性工程之一。
本文通过研究进一步提升其应用性和实用性,为解决高墩大跨度连续梁桥合龙施工难题提供优化方案。
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方案第一小节、预应力混凝土特点分析1.模板支撑系统的受力在未施加预应力之前,转换梁结构的绝大部分混凝土自重、所承担的部分上部结构荷载以及施工荷载非常大,设计中通常为考虑此部分荷载。
施工当中,需明确转换梁模板支撑的荷载传递途径,并考虑其对结构楼板或梁的承载力的影响,从而合理选择转换梁结构的模板支撑方案,确定模板支撑的布置形式。
2.混凝土的温度及收缩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由于其几何尺寸较大,属大体积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在浇筑后硬化期间水泥水化过程释放的水化热所产生的温度变化与混凝土的收缩共同作用,由此产生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便成为导致转换梁结构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
3.预应力对转换梁结构的受力影响由于框架结构本身是一个超静定结构,在张拉转换梁预应力的同时会在结构中引起次内力。
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时,若在转换梁梁体施工完混凝土强度达到指定要求后,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相同将预应力进行一次完全施加,而此时上部结构的荷载由于施工进度的原因未施加完毕,在多余预应力的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反拱变形,造成上部结构也产生相应的变形和次内力;反之,若在上部结构较大荷载的作用下,未及时对转换梁施加预应力或施加的程度不够,结构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对施工和使用期间的结构安全性造成较大的影响。
4.采用叠合浇筑法,将转换梁分两次浇筑叠合成型。
此方法利用第一次浇筑混凝土形成的梁支承第二次浇筑混凝土的自重及施工荷载,采用这种施工技术时,转换梁的支撑系统只需考虑承受第一次浇筑层的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因而可大为减小其下部钢管支撑的负荷,减少支撑材料的使用数量。
同时混凝土分层浇筑可缓解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较高从而引起温度应力过大等对裂缝控制的不利影响。
5.在混凝土工程施工当中,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并设法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升值,减小其内外温差和温度变化速率,采用最高温度和温度差双控制的方法确保温度应力不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同时还要改善混凝土的性能,采用分层叠合浇注方案、合理的养护措施以及构造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降低收缩应力对构件的影响作用,从而减小裂缝产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