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数学(理科)二轮配套课件:专题四_第3讲_推理与证明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66
推理与证明、复数、算法1.推理方法 (1)合情推理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归纳和类比是合情推理常见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1] 图1有面积关系:S △P A ′B ′S △P AB=P A ′·PB ′P A ·PB ,则图2有体积关系:________.(2)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指如果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是“三段论”,包括:①大前提;②小前提;③结论. 2.证明方法 (1)直接证明 ①综合法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或由因导果法. ②分析法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方法叫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法或执果索因法.(2)间接证明——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3)数学归纳法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归纳奠基)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 0 (n 0∈N *)时命题成立;②(归纳递推)假设n =k (k ≥n 0,k ∈N *)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 =k +1时命题也成立.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 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上述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 [问题2]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三个内角至少有一个不大于60°”时,应假设____________. 3.复数的概念对于复数a +b i(a ,b ∈R ),a 叫做实部,b 叫做虚部;当且仅当b =0时,复数a +b i(a ,b ∈R )是实数a ;当b ≠0时,复数a +b i 叫做虚数;当a =0且b ≠0时,复数a +b i 叫做纯虚数. [问题3] 若复数z =lg(m 2-m -2)+i·lg(m 2+3m +3)为实数,则实数m 的值为________.4.复数的运算法则与实数运算法则相同,主要是除法法则的运用,另外复数中的几个常用结论应记熟: (1)(1±i)2=±2i ; (2)1+i 1-i =i ;1-i1+i=-i ;(3)i 4n =1;i 4n +1=i ;i 4n +2=-1;i 4n +3=-i ;i 4n +i 4n +1+i 4n +2+i 4n +3=0;(4)设ω=-12±32i ,则ω0=1;ω2=ω;ω3=1;1+ω+ω2=0.[问题4] 已知复数z =1-3i3+i,z 是z 的共轭复数,则|z |=________.5.算法(1)控制循环结构的是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循环结束的条件.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楚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其次要看清楚循环结束的条件,这个条件由输出要求所决定,看清楚是满足条件时结束还是不满足条件时结束.(2)条件结构的程序框图中对判断条件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其中没有遗漏也没有重复,在解题时对判断条件要仔细辨别,看清楚条件和函数的对应关系,对条件中的数值不要漏掉也不要重复了端点值. [问题5] 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出a =341,那么判断框中可以是( )A .k <4?B .k >5?C .k <6?D .k <7?易错点1 复数的概念不明致误例1 若z =sin θ-35+⎝⎛⎭⎫cos θ-45i 是纯虚数,则tan ⎝⎛⎭⎫θ-π4的值为( ) A .-7 B .7 C .-17 D .-7或-17易错点2 循环次数把握不准致误例2 执行下边的程序框图,若p =0.8,则输出的n =________.找准失分点 容易陷入循环运算的“黑洞”,出现运算次数的偏差而致错.易错点3 数学归纳法未用归纳假设致误例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S n =na 1+n (n -1)2d (n ∈N +).找准失分点 本题的错因在于从n =k 到n =k +1的推理中,没有用到归纳假设.1.(2014·安徽)设i 是虚数单位,z 表示复数z 的共轭复数.若z =1+i ,则zi +i·z 等于( )A .-2B .-2iC .2D .2i2.(2014·福建)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输出的S 的值等于()A .18B .20C .21D .403.复数z 满足(-1+i)z =(1+i)2,其中i 为虚数单位,则在复平面上复数z 对应的点位于(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4.i 为虚数单位,复数1+a i2+i 为纯虚数,则实数a 等于( )A .-2B .-13C .12D .25.(2014·北京)学生的语文、数学成绩均被评定为三个等级,依次为“优秀”“合格”“不合格”.若学生甲的语文、数学成绩都不低于学生乙,且其中至少有一门成绩高于乙,则称“学生甲比学生乙成绩好”.如果一组学生中没有哪位学生比另一位学生成绩好,并且不存在语文成绩相同、数学成绩也相同的两位学生,那么这组学生最多有( )A .2人B .3人C .4人D .5人6.(2014·山东)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 ,b 为实数,则方程x 3+ax +b =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 )A .方程x 3+ax +b =0没有实根B .方程x 3+ax +b =0至多有一个实数C .方程x 3+ax +b =0至多有两个实根D .方程x 3+ax +b =0恰好有两个实根7.若复数z 1=4+29i ,z 2=6+9i ,其中i 是虚数单位,则复数(z 1-z 2)i 的实部为________. 8.(2014·江苏)已知复数z =(5+2i)2(i 为虚数单位),则z 的实部为________.9.椭圆与双曲线有许多优美的对偶性质,如对于椭圆有如下命题:AB 是椭圆x 2a 2+y 2b 2=1(a >b >0)的不平行于对称轴且不过原点的弦,M 为AB 的中点,则k OM ·k AB =-b 2a 2.那么对于双曲线则有如下命题:AB 是双曲线x 2a 2-y 2b 2=1(a >0,b >0)的不平行于对称轴且不过原点的弦,M 为AB 的中点,则k OM ·k AB =________.10.(2014·湖北)设a 是一个各位数字都不是0且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将组成a 的3个数字按从小到大排成的三位数记为I (a ),按从大到小排成的三位数记为D (a )(例如a =815,则I (a )=158,D (a )=851).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任意输入一个a ,输出的结果b =________.1.V P -A ′B ′C ′V P -ABC=P A ′·PB ′·PC ′P A ·PB ·PC 2.三角形三个内角都大于60° 3.-2 4.1 5.C1.A 2.4CBDABA 7.-20 8.21 9.b 2a 2 10.495。
§12.4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1)如果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变量来表示,那么这样的变量叫做随机变量;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2)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 可能取的不同值为x 1,x 2,…,x i ,…,x n ,X 取每一个值x i (i =1,2,…,n )i i X x 1 x 2 … x i … x n Pp 1p 2…p i…p n为随机变量X 的概率分布列,简称为X 的分布列,具有性质: ①p i __≥__0,i =1,2,…,n ;②p 1+p 2+…+p i +…+p n =__1__.离散型随机变量在某一范围内取值的概率等于它取这个范围内各个值的概率之和. 2.如果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X 1 0 Ppq其中0<p <1,q =1-p ,则称离散型随机变量X 服从参数为p 的两点分布. 3.超几何分布列在含有M 件次品的N 件产品中,任取n 件,其中恰有X 件次品,则事件{X =k }发生的概率:P (X =k )=C k M C n -k N -MC n N (k =0,1,2,…,m ),其中m =min{M ,n },且n ≤N ,M ≤N ,n 、M 、N ∈N *X1…mPC 0M ·C n -N -M C nNC 1M C n -1N -MC n N…C m M C n -mN -MC nN为超几何分布列.1.判断下面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抛掷均匀硬币一次,出现正面的次数是随机变量.( √ )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描述了由这个随机变量所刻画的随机现象.( √ )(3)某人射击时命中的概率为0.5,此人射击三次命中的次数X 服从两点分布.( × ) (4)从4名男演员和3名女演员中选出4名,其中女演员的人数X 服从超几何分布.( √ ) 2.袋中有3个白球,5个黑球,从中任取两个,可以作为随机变量的是( )A .至少取到1个白球B .至多取到1个白球C .取到白球的个数D .取到的球的个数答案 C解析 选项A ,B 表述的都是随机事件,选项D 是确定的值2,并不随机;选项C 是随机变量,可能取值为0,1,2. 3.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如下:X -1 0 1 Pab c其中a ,b ,c 成等差数列,则P (|X |=1)等于( )A.16B.13C.12D.23 答案 D解析 ∵a ,b ,c 成等差数列,∴2b =a +c .又a +b +c =1,∴b =13,∴P (|X |=1)=a +c =23.4.设某运动员投篮投中的概率为0.3,则一次投篮时投中次数X 的分布列是________. 答案X 0 1 P0.70.35.已知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P (X =k )=12k ,k =1,2,…,则P (2<X ≤4)=________.答案 316解析 P (2<X ≤4)=P (X =3)+P (X =4)=123+124=316.题型一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性质 例1 设X X -1 0 1 P12 1-2qq 2 则q 等于( )A .1B .1±22C .1-22D .1+22思维启迪 利用分布列的两个性质求解. 答案 C解析 由分布列的性质知 ⎩⎪⎨⎪⎧1-2q ≥0,q 2≥0,12+1-2q +q 2=1∴q =1-22. 思维升华 (1)利用分布列中各概率之和为1可求参数的值,此时要注意检验,以保证每个概率值均为非负数.(2)求随机变量在某个范围内的取值概率时,根据分布列,将所求范围内随机变量对应的取值概率相加即可,其依据是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X 0 1 2 3 4 P0.20.10.10.3m求:(1)2X +1的分布列; (2)|X -1|的分布列. 解 由分布列的性质知:0.2+0.1+0.1+0.3+m =1,∴m =0.3. 首先列表为X 0 1 2 3 4 2X +1 1 3 5 7 9 |X -1|1123从而由上表得两个分布列为 (1)2X +1的分布列2X +1 1 3 5 7 9 P0.20.10.10.30.3(2)|X -1|的分布列为|X -1|123P 0.10.30.30.3题型二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例2日销售量(件)012 3频数159 5试销结束后(假设该商品的日销售量的分布规律不变),设某天开始营业时有该商品3件,当天营业结束后检查存货,若发现存量少于2件,则当天进货补充至...3件,否则不进货...,将频率视为概率.(1)求当天商店不进货...的概率;(2)记X为第二天开始营业时该商品的件数,求X的分布列.思维启迪解决随机变量分布列问题的关键是正确求出随机变量可以取哪些值以及取各个值对应的概率,只有正确地理解随机变量取值的意义才能解决这个关键问题.解(1)P(当天商店不进货)=P(当天商品销售量为0件)+P(当天商品销售量为1件)=120+5 20=3 10.(2)由题意知,X的可能取值为2,3.P(X=2)=P(当天商品销售量为1件)=520=1 4;P(X=3)=P(当天商品销售量为0件)+P(当天商品销售量为2件)+P(当天商品销售量为3件)=120+920+520=34.所以X的分布列为X 2 3P 1434思维升华求解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的步骤:①理解X的意义,写出X可能取的全部值;②求X取每个值的概率;③写出X的分布列.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关键是求随机变量所取值对应的概率,在求解时,要注意应用计数原理、古典概型等知识.4支圆珠笔标价分别为10元、20元、30元、40元.(1)从中任取一支,求其标价X的分布列;(2)从中任取两支,若以Y表示取到的圆珠笔的最高标价,求Y的分布列.解(1)X的可能取值分别为10,20,30,40,且取得任一支的概率相等,故X的分布列为X 10203040P 14141414(2)根据题意,Y的可能取值为20,30,40,且P(Y=20)=1C24=16,P (Y =30)=2C 24=13,P (Y =40)=3C 24=12.∴Y 的分布列为Y 20 30 40 P16 13 12题型三 超几何分布例3 一袋中装有10个大小相同的黑球和白球.已知从袋中任意摸出2个球,至少得到1个白球的概率是79.(1)求白球的个数;(2)从袋中任意摸出3个球,记得到白球的个数为X ,求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 思维启迪 (1)列出符合题意的关于袋中白球个数x 的方程; (2)随机变量X 服从超几何分布.解 (1)记“从袋中任意摸出2个球,至少得到1个白球”为事件A ,设袋中白球的个数为x ,则P (A )=1-C 210-x C 210=79,得到x =5.故白球有5个. (2)X 服从超几何分布,P (X =k )=C k 5C 3-k 5C 310,k =0,1,2,3.于是可得其分布列为X 0 1 2 3 P112512512112思维升华 对于服从某些特殊分布的随机变量,其分布列可以直接应用公式给出.超几何分布描述的是不放回抽样问题,随机变量为抽到的某类个体的个数,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实质上是古典概型.盒内有大小相同的9个球,其中2个红色球,3个白色球,4个黑色球.规定取出1个红色球得1分,取出1个白色球得0分,取出1个黑色球得-1分.现从盒内任取3个球.(1)求取出的3个球中至少有一个红球的概率; (2)求取出的3个球得分之和恰为1分的概率;(3)设ξ为取出的3个球中白色球的个数,求ξ的分布列.解 (1)P =1-C 37C 39=712.(2)记“取出1个红色球,2个白色球”为事件B ,“取出2个红色球,1个黑色球”为事件C ,则P (B +C )=P (B )+P (C )=C 12C 23C 39+C 22C 14C 39=542.(3)ξ可能的取值为0,1,2,3,ξ服从超几何分布,P (ξ=k )=C k 3C 3-k 6C 39,k =0,1,2,3.故P (ξ=0)=C 36C 39=521,P (ξ=1)=C 13C 26C 39=1528;P (ξ=2)=C 23C 16C 39=314,P (ξ=3)=C 33C 39=184.ξ的分布列为:ξ 0 1 2 3 P5211528314184分类讨论思想在概率中的应用典例:(12分)在一个盒子中,放有标号分别为1,2,3的三张卡片,现从这个盒子中,有放回地先后抽得两张卡片的标号分别为x 、y ,记ξ=|x -2|+|y -x |. (1)求随机变量ξ的最大值,并求事件“ξ取得最大值”的概率; (2)求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思维启迪 (1)根据x ,y 的取值,随机变量ξ的最大值为3,当ξ=3时,只能x =1,y =3或x =3,y =1;(2)根据x ,y 的取值,ξ的所有取值为0,1,2,3,列举计数计算其相应的概率值即可. 规范解答解 (1)∵x ,y 可能的取值为1,2,3, ∴|x -2|≤1,|y -x |≤2,∴ξ≤3,且当x =1,y =3或x =3,y =1时,ξ=3. 因此,随机变量ξ的最大值为3.[3分]∵有放回地抽两张卡片的所有情况有3×3=9(种),∴P (ξ=3)=29.故随机变量ξ的最大值为3,事件“ξ取得最大值”的概率为29.[6分](2)ξ的所有取值为0,1,2,3.∵ξ=0时,只有x =2,y =2这一种情况,ξ=1时,有x =1,y =1或x =2,y =1或x =2,y =3或x =3,y =3四种情况,ξ=2时,有x =1,y =2或x =3,y =2两种情况, ξ=3时,有x =1,y =3或x =3,y =1两种情况.[8分]∴P (ξ=0)=19,P (ξ=1)=49,P (ξ=2)=29,P (ξ=3)=29.[10分]则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为ξ 0 1 2 3 P19492929[12分]温馨提醒 (1)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求出随机变量的所有可能值及对应的概率.(2)随机变量ξ的值是x ,y 的函数,所以要对x ,y 的取值进行分类讨论. (3)分类不全面或计算错误是本题的易错点.方法与技巧1.对于随机变量X 的研究,需要了解随机变量将取哪些值以及取这些值或取某一个集合内的值的概率,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它的分布正是指出了随机变量X 的取值范围以及取这些值的概率.2.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首先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ξ的取值情况,然后利用排列、组合与概率知识求出ξ取各个值的概率. 失误与防范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须注意:(1)分布列的结构为两行,第一行为随机变量X 所有可能取得的值;第二行是对应于随机变量X 的值的事件发生的概率.看每一列,实际上是上为“事件”,下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不过“事件”是用一个反映其结果的实数表示的.每完成一列,就相当于求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2)要会根据分布列的两个性质来检验求得的分布列的正误.A 组 专项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随机变量X 的概率分布规律为P (X =n )=a n (n +1)(n =1,2,3,4),其中a 是常数,则P (12<X <52)的值为( )A.23B.34C.45D.56答案 D解析 ∵P (X =n )=an (n +1)(n =1,2,3,4),∴a 2+a 6+a 12+a 20=1,∴a =54, ∵P (12<X <52)=P (X =1)+P (X =2)=54×12+54×16=56.2.袋中装有10个红球、5个黑球.每次随机抽取1个球后,若取得黑球则另换1个红球放回袋中,直到取到红球为止.若抽取的次数为ξ,则表示“放回5个红球”事件的是( ) A .ξ=4B .ξ=5C .ξ=6D .ξ≤5答案 C解析 “放回五个红球”表示前五次摸到黑球,第六次摸到红球,故ξ=6.3.一盒中有12个乒乓球,其中9个新的,3个旧的,从盒子中任取3个球来用,用完后装回盒中,此时盒中旧球个数X 是一个随机变量,其分布列为P (X ),则P (X =4)的值为( ) A.1220 B.2755 C.27220 D.2155 答案 C解析 由题意取出的3个球必为2个旧球、1个新球,故P (X =4)=C 23C 19C 312=27220.4.设某项试验的成功率是失败率的2倍,用随机变量X 去描述1次试验的成功次数,则P (X =0)等于( )A .0B.12C.13D.23答案 C解析 设X 的分布列为即“X =0”表示试验失败,“X =1”表示试验成功,设失败率为p ,则成功率为2p .由p+2p =1得p =13,故应选C.5.在15个村庄中有7个村庄交通不方便,现从中任意选10个村庄,用X 表示这10个村庄中交通不方便的村庄数,下列概率中等于C 47C 68C 1015的是 ( )A .P (X =2)B .P (X ≤2)C .P (X =4)D .P (X ≤4)答案 C解析 X 服从超几何分布P (X =k )=C k 7C 10-k 8C 1015,故k =4.二、填空题6.设随机变量X 等可能取值1,2,3,…,n ,如果P (X <4)=0.3,那么n =______. 答案 10解析 由于随机变量X 等可能取1,2,3,…,n .所以取到每个数的概率均为1n.∴P (X <4)=P (X =1)+P (X =2)+P (X =3)=3n =0.3,∴n =10.7.已知随机变量ξ只能取三个值:x 1,x 2,x 3,其概率依次成等差数列,则公差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13,13 解析 设ξ取x 1,x 2,x 3时的概率分别为a -d ,a ,a +d ,则(a -d )+a +(a +d )=1,∴a =13,由⎩⎨⎧13-d ≥013+d ≥0得-13≤d ≤13.8.抛掷2颗骰子,所得点数之和X 是一个随机变量,则P (X ≤4)=________.答案 16解析 相应的基本事件空间有36个基本事件,其中X =2对应(1,1);X =3对应(1,2),(2,1);X =4对应(1,3),(2,2),(3,1). 所以P (X ≤4)=P (X =2)+P (X =3)+P (X =4) =136+236+336=16. 三、解答题9.(2013·重庆)某商场举行的“三色球”购物摸奖活动规定:在一次摸奖中,摸奖者先从装有3个红球与4个白球的袋中任意摸出3个球,再从装有1个蓝球与2个白球的袋中任意摸出1个球,根据摸出4个球中红球与蓝球的个数,设一、二、三等奖如下:其余情况无奖且每次摸奖最多只能获得一个奖级. (1)求一次摸奖恰好摸到1个红球的概率;(2)求摸奖者在一次摸奖中获奖金额X 的分布列与均值E (X ).解 设A i (i =0,1,2,3)表示摸到i 个红球,B j (j =0,1)表示摸到j 个蓝球,则A i 与B j 独立.(1)恰好摸到1个红球的概率为P (A 1)=C 13C 24C 37=1835.(2)X 的所有可能值为0,10,50,200,且 P (X =200)=P (A 3B 1)=P (A 3)P (B 1)=C 33C 37·13=1105,P (X =50)=P (A 3B 0)=P (A 3)P (B 0)=C 33C 37·23=2105,P (X =10)=P (A 2B 1)=P (A 2)P (B 1)=C 23C 14C 37·13=12105=435,P (X =0)=1-1105-2105-435=67.综上可知,获奖金额X从而有E (X )=0×67+10×435+50×2105+200×1105=4(元).B 组 专项能力提升1.将一颗骰子均匀掷两次,随机变量为( )A .第一次出现的点数B .第二次出现的点数C .两次出现点数之和D .两次出现相同点的种数答案 C解析 A 、B 中出现的点数虽然是随机的,但它们取值所反映的结果,都不是本题涉及试验的结果.D 中出现相同点数的种数就是6种,又不是变量.C 整体反映两次投掷的结果,可以预见两次出现数字的和是2,3,4,5,6,7,8,9,10,11,12,这十一种结果,但每掷一次前,无法预见是十一种中的哪一个,故是随机变量,选C.2.从4名男生和2名女生中任选3人参加演讲比赛,则所选3人中女生人数不超过1人的概率是________.答案 45解析 设所选女生人数为x ,则x 服从超几何分布,其中N =6,M =2,n =3,则P (x ≤1)=P (x =0)+P (x =1)=C 02C 34C 36+C 12C 24C 36=45.3),其表如下:则丢失的两个数据依次为________. 答案 2,5解析 由于0.20+0.10+0.x 5+0.10+0.1y +0.20=1, 得0.x 5+0.1y =0.40,于是两个数据分别为2,5.4. 如图所示,A 、B 两点5条连线并联,它们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信息量依次为2,3,4,3,2.现记从中任取三条线且在单位时间内都通过的最大信息总量为ξ,则P (ξ≥8)=_______.答案 45 解析 P (ξ≥8)=1-P (ξ=7)=1-C 22C 12C 35=45. 5.袋中装有黑球和白球共7个,从中任取2个球都是白球的概率为17.现有甲、乙两人从袋中轮流摸取1球,甲先取,乙后取,然后甲再取,……,取后不放回,直到两人中有一人取到白球时即终止.每个球在每一次被取出的机会是等可能的,用X 表示取球终止时所需要的取球次数.(1)求袋中原有白球的个数;(2)求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3)求甲取到白球的概率.解 (1)设袋中白球共有x 个,根据已知条件C 2x C 27=17, 即x 2-x -6=0,解得x =3,或x =-2(舍去).即袋中原有白球的个数为3.(2)X 表示取球终止时所需要的次数,则X 的取值分别为1,2,3,4,5.因此,P (X =1)=A 13A 17=37,P (X =2)=A 14A 13A 27=27, P (X =3)=A 24A 13A 37=635,P (X =4)=A 34A 13A 47=335, P (X =5)=A 44A 13A 57=135. 则随机变量X X1 2 3 4 5 P37 27 635 335 135 (3)甲取到白球的概率为P =P (X =1)+P (X =3)+P (X =5)=37+635+135=2235.。
§12.1 随机事件的概率1.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1)在条件S 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 的必然事件. (2)在条件S 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 的不可能事件. (3)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 的确定事件.(4)在条件S 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 的随机事件. (5)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统称为事件,一般用大写字母A ,B ,C …表示. 2.频率与概率(1)在相同的条件S 下重复n 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 是否出现,称n 次试验中事件A 出现的次数n A 为事件A 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 出现的比例f n (A )=n An 为事件A 出现的频率.(2)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 ,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 发生的频率f n (A )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 (A ),称为事件A 的概率,简称为A 的概率. 3.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定义符号表示包含关系如果事件A 发生,则事件B 一定发生,这时称事件B 包含事件A (或称事件A 包含于事件B )B ⊇A (或A ⊆B ) 相等关系 若B ⊇A 且A ⊇BA =B 并事件(和事件)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 发生或事件B 发生,称此事件为事件A 与事件B 的并A ∪B (或A +B )事件(或和事件)交事件(积事件)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事件B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A与事件B的交事件(或积事件)A∩B(或AB) 互斥事件若A∩B为不可能事件,则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A∩B=∅对立事件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A∩B=∅P(A∪B)=P(A)+P(B)=14.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1)概率的取值范围:0≤P(A)≤1.(2)必然事件的概率P(E)=1.(3)不可能事件的概率P(F)=0.(4)互斥事件概率的加法公式①如果事件A与事件B互斥,则P(A∪B)=P(A)+P(B).②若事件B与事件A互为对立事件,则P(A)=1-P(B).1.判断下面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事件发生频率与概率是相同的.(×)(2)随机事件和随机试验是一回事.(×)(3)在大量重复试验中,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4)两个事件的和事件是指两个事件都得发生.(×)2.一个人打靶时连续射击两次,事件“至少有一次中靶”的互斥事件是() A.至多有一次中靶B.两次都中靶C.只有一次中靶D.两次都不中靶答案 D3.某射手的一次射击中,射中10环、9环、8环的概率分别为0.2、0.3、0.1,则此射手在一次射击中不超过8环的概率为() A.0.5 B.0.3 C.0.6 D.0.9答案 A解析依题意知,此射手在一次射击中不超过8环的概率为1-(0.2+0.3)=0.5.4.下列事件中,随机事件为________,必然事件为________.(填序号)①冬去春来②某班一次数学测试,及格率低于75%③体育彩票某期的特等奖号码④三角形内角和为360°⑤骑车到十字路口遇到交警答案 ②③⑤ ①5.给出下列三个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有________个.①有一大批产品,已知次品率为10%,从中任取100件,必有10件是次品;②做7次抛硬币的试验,结果3次出现正面,因此正面出现的概率是37;③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就是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答案 0解析 ①错,不一定是10件次品;②错,37是频率而非概率;③错,频率不等于概率,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题型一 随机事件的关系例1 某城市有甲、乙两种报纸供居民们订阅,记事件A 为“只订甲报纸”,事件B 为“至少订一种报纸”,事件C 为“至多订一种报纸”,事件D 为“不订甲报纸”,事件E 为“一种报纸也不订”.判断下列每对事件是不是互斥事件;如果是,再判断它们是不是对立事件.(1)A 与C ;(2)B 与E ;(3)B 与C ;(4)C 与E .思维启迪 判断事件之间的关系可以紧扣事件的分类,结合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定义进行分析.解 (1)由于事件C “至多订一种报纸”中有可能“只订甲报纸”,即事件A 与事件C 有可能同时发生,故A 与C 不是互斥事件.(2)事件B “至少订一种报纸”与事件E “一种报纸也不订”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故B 与E 是互斥事件.由于事件B 不发生可导致事件E 一定发生,且事件E 不发生会导致事件B 一定发生,故B 与E 还是对立事件.(3)事件B “至少订一种报纸”中有这些可能:“只订甲报纸”、“只订乙报纸”、“订甲、乙两种报纸”,事件C “至多订一种报纸”中有这些可能:“一种报纸也不订”、“只订甲报纸”、“只订乙报纸”,由于这两个事件可能同时发生,故B 与C 不是互斥事件. (4)由(3)的分析,事件E “一种报纸也不订”是事件C 的一种可能,即事件C 与事件E 有可能同时发生,故C 与E 不是互斥事件.思维升华 对互斥事件要把握住不能同时发生,而对于对立事件除不能同时发生外,其并事件应为必然事件,这些也可类比集合进行理解,具体应用时,可把所有试验结果写出来,看所求事件包含哪几个试验结果,从而断定所给事件的关系.对飞机连续射击两次,每次发射一枚炮弹.设A ={两次都击中飞机},B ={两次都没击中飞机},C ={恰有一弹击中飞机},D ={至少有一弹击中飞机},其中彼此互斥的事件是________,互为对立事件的是________. 答案 A 与B ,A 与C ,B 与C ,B 与D B 与D解析 设I 为对飞机连续射击两次所发生的所有情况,因为A ∩B =∅,A ∩C =∅,B ∩C =∅,B ∩D =∅.故A 与B ,A 与C ,B 与C ,B 与D 为彼此互斥事件,而B ∩D =∅,B ∪D =I ,故B 与D 互为对立事件.题型二 随机事件的频率与概率例2 某企业生产的乒乓球被2012年伦敦奥运会指定为乒乓球比赛专用球,目前有关部门对抽取球数n 50 100 200 500 1 000 2 000 优等品数m45 92 194 470 954 1 902 优等品频率mn(1)计算表中乒乓球优等品的频率;(2)从这批乒乓球产品中任取一个,质量检查为优等品的概率是多少?(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思维启迪 可以利用公式计算频率,在试验次数很大时,用频率来估计概率.解 (1)依据公式f =mn ,计算出表中乒乓球优等品的频率依次是0.900,0.920,0.970,0.940,0.954,0.951.(2)由(1)知,抽取的球数n 不同,计算得到的频率值不同,但随着抽取球数的增多,频率在常数0.950的附近摆动,所以质量检查为优等品的概率约为0.950.思维升华 频率是个不确定的数,在一定程度上频率可以反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但无法从根本上刻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但从大量重复试验中发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事件发生的频率就会稳定于某一固定的值,该值就是概率.某河流上的一座水力发电站,每年六月份的发电量Y (单位:万千瓦时)与该河上游在六月份的降雨量X (单位:毫米)有关.据统计,当X =70时,Y =460;X 每增加10,Y增加5.已知近20年X的值为140,110,160,70,200,160,140,160,220,200,110,160,160,200,140,110,160,220,140,160. (1)完成如下的频率分布表: 近20降雨量 70110 140 160 200 220 频率120420220(2)假定今年六月份的降雨量与近20年六月份降雨量的分布规律相同,并将频率视为概率,求今年六月份该水力发电站的发电量低于490(万千瓦时)或超过530(万千瓦时)的概率.解 (1)在所给数据中,降雨量为110毫米的有3个,为160毫米的有7个,为200毫米的有3(2)由已知可得Y =X2+425,故P (“发电量低于490万千瓦时或超过530万千瓦时”) =P (Y <490或Y >530)=P (X <130或X >210) =P (X =70)+P (X =110)+P (X =220) =120+320+220=310. 故今年六月份该水力发电站的发电量低于490(万千瓦时)或超过530(万千瓦时)的概率为310. 题型三 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率例3 某商场有奖销售中,购满100元商品得1张奖券,多购多得.1 000张奖券为一个开奖单位,设特等奖1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50个.设1张奖券中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的事件分别为A 、B 、C ,求: (1)P (A ),P (B ),P (C ); (2)1张奖券的中奖概率;(3)1张奖券不中特等奖且不中一等奖的概率.思维启迪 明确事件的特征、分析事件间的关系,根据互斥事件或对立事件概率公式求解.解 (1)P (A )=11 000,P (B )=101 000=1100,P (C )=501 000=120.故事件A ,B ,C 的概率分别为11 000,1100,120.(2)1张奖券中奖包含中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设“1张奖券中奖”这个事件为M ,则M =A ∪B ∪C .∵A 、B 、C 两两互斥,∴P (M )=P (A ∪B ∪C )=P (A )+P (B )+P (C ) =1+10+501 000=611 000.故1张奖券的中奖概率为611 000. (3)设“1张奖券不中特等奖且不中一等奖”为事件N ,则事件N 与“1张奖券中特等奖或中一等奖”为对立事件,∴P (N )=1-P (A ∪B )=1-⎝⎛⎭⎫11 000+1100=9891 000.故1张奖券不中特等奖且不中一等奖的概率为9891 000.思维升华 (1)解决此类问题,首先应结合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定义分析出是不是互斥事件或对立事件,再选择概率公式进行计算.(2)求复杂的互斥事件的概率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求解法,将所求事件的概率分解为一些彼此互斥的事件的概率的和,运用互斥事件的求和公式计算;二是间接求法,先求此事件的对立事件的概率,再用公式P (A )=1-P (A )计算.袋中有12个小球,分别为红球、黑球、黄球、绿球,从中任取一球,得到红球的概率是13,黑球或黄球的概率是512,绿球或黄球的概率也是512.求从中任取一球,得到黑球、黄球和绿球的概率分别是多少?解 从袋中任取一球,记事件“得到红球”“得到黑球”“得到黄球”“得到绿球”分别为A ,B ,C ,D ,则事件A ,B ,C ,D 彼此互斥,所以有P (B +C )=P (B )+P (C )=512,P (D+C )=P (D )+P (C )=512,P (B +C +D )=P (B )+P (C )+P (D )=1-P (A )=1-13=23,解得P (B )=14,P (C )=16,P (D )=14.故从中任取一球,得到黑球、黄球和绿球的概率分别是14,16,14.用正难则反思想求互斥事件的概率典例:(12分)(2012·湖南)某超市为了解顾客的购物量及结算时间等信息,安排一名员工随机一次购物量 1至4件5至8件 9至12件13至16件17件及以上顾客数(人) x3025y10结算时间(分钟/人)11.522.53已知这100位顾客中一次购物量超过8件的顾客占55%. (1)确定x ,y 的值,并估计顾客一次购物的结算时间的平均值;(2)求一位顾客一次购物的结算时间不超过...2分钟的概率.(将频率视为概率)思维启迪 若某一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多,而它的对立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少,则可用“正难则反”思想求解. 规范解答解 (1)由已知得25+y +10=55,x +30=45, 所以x =15,y =20.[2分]该超市所有顾客一次购物的结算时间组成一个总体,所收集的100位顾客一次购物的结算时间可视为总体的一个容量为100的简单随机样本,顾客一次购物的结算时间的平均值可用样本平均数估计,其估计值为1×15+1.5×30+2×25+2.5×20+3×10100=1.9(分钟).[6分](2)记A 为事件“一位顾客一次购物的结算时间不超过2分钟”,A 1,A 2分别表示事件“该顾客一次购物的结算时间为2.5分钟”,“该顾客一次购物的结算时间为3分钟”,将频率视为概率得P (A 1)=20100=15,P (A 2)=10100=110.[9分]P (A )=1-P (A 1)-P (A 2)=1-15-110=710.[11分]故一位顾客一次购物的结算时间不超过2分钟的概率为710.[12分]温馨提醒 (1)要准确理解题意,善于从图表信息中提炼数据关系,明确数字特征的含义. (2)正确判定事件间的关系,善于将A 转化为互斥事件的和或对立事件,切忌盲目代入概率加法公式. 易错提示:(1)对统计表的信息不理解,错求x ,y 难以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2)不能正确地把事件A 转化为几个互斥事件的和或转化为B +C 的对立事件,导致计算错误.方法与技巧1.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 ,由于事件A 发生的频率f n (A )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稳定于概率P (A ),因此可以用频率f n (A )来估计概率P (A ). 2.从集合角度理解互斥和对立事件从集合的角度看,几个事件彼此互斥,是指由各个事件所含的结果组成的集合彼此的交集为空集,事件A 的对立事件A 所含的结果组成的集合,是全集中由事件A 所含的结果组成的集合的补集. 失误与防范1.正确认识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关系:对立事件是互斥事件,是互斥中的特殊情况,但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互斥”是“对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需准确理解题意,特别留心“至多……”,“至少……”,“不少于……”等语句的含义.A 组 专项基础训练1.从装有5个红球和3个白球的口袋内任取3个球,那么互斥而不对立的事件是 ( ) A .至少有一个红球与都是红球 B .至少有一个红球与都是白球 C .至少有一个红球与至少有一个白球 D .恰有一个红球与恰有二个红球 答案 D2.从一箱产品中随机地抽取一件,设事件A ={抽到一等品},事件B ={抽到二等品},事件C ={抽到三等品},且已知P (A )=0.65,P (B )=0.2,P (C )=0.1,则事件“抽到的不是一等品”的概率为( )A .0.7B .0.65C .0.35D .0.3答案 C解析 事件“抽到的不是一等品”与事件A 是对立事件,由于P (A )=0.65,所以由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得“抽到的不是一等品”的概率为P =1-P (A )=1-0.65=0.35.3.某产品分甲、乙、丙三级,其中乙、丙两级均属次品,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出现乙级品和丙级品的概率分别是5%和3%,则抽验一只是正品(甲级)的概率为( )A .0.95B .0.97C .0.92D .0.08答案 C解析 记抽验的产品是甲级品为事件A ,是乙级品为事件B ,是丙级品为事件C ,这三个事件彼此互斥,因而抽验的产品是正品(甲级)的概率为P (A )=1-P (B )-P (C )=1-5%-3%=92%=0.92,故选C.4.在5张电话卡中,有3张移动卡和2张联通卡,从中任取2张,若事件“2张全是移动卡”的概率是310,那么概率是710的事件是 ( )A .至多有一张移动卡B .恰有一张移动卡C .都不是移动卡D .至少有一张移动卡答案 A解析 至多有一张移动卡包含“一张移动卡,一张联通卡”“两张全是联通卡”两个事件,它是“2张全是移动卡”的对立事件,故选A.5.甲、乙两人下棋,两人和棋的概率是12,乙获胜的概率是13,则乙不输的概率是 ( )A.56B.23C.12D.13 答案 A解析 乙不输包含两种情况:一是两人和棋,二是乙获胜,故所求概率为12+13=56.6.在200件产品中,有192件一级品,8件二级品,则下列事件:①在这200件产品中任意选出9件,全部是一级品;②在这200件产品中任意选出9件,全部是二级品;③在这200件产品中任意选出9件,不全是二级品.其中________是必然事件;________是不可能事件;________是随机事件.答案③②①7.口袋内装有一些大小相同的红球、白球和黑球,从中摸出1个球,摸出红球的概率为0.42,摸出白球的概率为0.28,若红球有21个,则黑球有________个.答案15解析1-0.42-0.28=0.30,21÷0.42=50,50×0.30=15.8.已知某运动员每次投篮命中的概率都为40%,现采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估计该运动员三次投篮恰有两次命中的概率:先由计算器产生0到9之间取整数值的随机数,指定1,2,3,4表示命中,5,6,7,8,9,0表示不命中;再以每三个随机数为一组,代表三次投篮的结果.经随机模拟产生了如下20组随机数:907966191925271932812458569683431257393027556488730113537989据此估计,该运动员三次投篮恰有两次命中的概率为________.答案0.25解析20组随机数中表示三次投篮恰好有两次命中的是191,271,932,812,393,其频率为520=0.25,以此估计该运动员三次投篮恰有两次命中的概率为0.25.三、解答题9已知同种血型的人可以输血,O型血可以输给任一种血型的人,任何人的血都可以输给AB型血的人,其他不同血型的人不能互相输血.小明是B型血,若小明因病需要输血,问:(1)任找一个人,其血可以输给小明的概率是多少?(2)任找一个人,其血不能输给小明的概率是多少?解(1)对任一人,其血型为A,B,AB,O型血的事件分别记为A′,B′,C′,D′,它们是互斥的.由已知,有P(A′)=0.28,P(B′)=0.29,P(C′)=0.08,P(D′)=0.35.因为B,O型血可以输给B型血的人,故“可以输给B型血的人”为事件B′+D′.根据互斥事件的加法公式,有P(B′+D′)=P(B′)+P(D′)=0.29+0.35=0.64.(2)方法一由于A,AB型血不能输给B型血的人,故“不能输给B型血的人”为事件A′+C′,且P(A′+C′)=P(A′)+P(C′)=0.28+0.08=0.36.方法二因为事件“其血可以输给B型血的人”与事件“其血不能输给B型血的人”是对立事件,故由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有P(A′+C′)=P(B′+D′)=1-P(B′+D′)=1-0.64=0.36.10(1)求次品出现的频率(次品率);(2)记“任取一件衬衣是次品”为事件A,求P(A);(3)为了保证买到次品的顾客能够及时更换,销售1 000件衬衣,至少需进货多少件?解(1)次品率依次为0,0.02,0.06,0.054,0.045,0.05,0.05.(2)由(1)知,出现次品的频率mn在0.05附近摆动,故P(A)=0.05.(3)设进衬衣x件,则x(1-0.05)≥1 000,解得x≥1 053,故至少需进货1 053件.B组专项能力提升1.甲:A1、A2是互斥事件;乙:A1、A2是对立事件.那么() A.甲是乙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B.甲是乙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C.甲是乙的充要条件D.甲既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答案 B解析根据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可知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2.在一次随机试验中,彼此互斥的事件A、B、C、D的概率分别是0.2、0.2、0.3、0.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与C是互斥事件,也是对立事件B.B+C与D是互斥事件,也是对立事件C .A +C 与B +D 是互斥事件,但不是对立事件 D .A 与B +C +D 是互斥事件,也是对立事件 答案 D解析 由于A ,B ,C ,D 彼此互斥,且A +B +C +D 是一个必然事件, 故其事件的关系可由如图所示的Venn 图表示,由图可知,任何一个事件与其余3个事件的和事件必然是对立事件,任何两个事件的和事件与其余两个事件的和事件也是对立事件.故选D.3.一只袋子中装有7个红玻璃球,3个绿玻璃球,从中无放回地任意抽取两次,每次只取一个,取得两个红球的概率为715,取得两个绿球的概率为115,则取得两个同颜色的球的概率为________;至少取得一个红球的概率为________.答案 815 1415解析 (1)由于“取得两个红球”与“取得两个绿球”是互斥事件,取得两个同色球,只需两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即可,因而取得两个同色球的概率为P =715+115=815.(2)由于事件A “至少取得一个红球”与事件B “取得两个绿球”是对立事件,则至少取得一个红球的概率为P (A )=1-P (B )=1-115=1415.4. 某学校成立了数学、英语、音乐3个课外兴趣小组,3个小组分别有39、32、33个成员,一些成员参加了不止一个小组,具体情况如图所示.现随机选取一个成员,他属于至少2个小组的概率是________,他属于不超过2个小组的概率是________.答案 35 1315解析 “至少2个小组”包含“2个小组”和“3个小组”两种情况,故他属于至少2个小组的概率为 P =11+10+7+86+7+8+8+10+10+11=35.“不超过2个小组”包含“1个小组”和“2个小组”,其对立事件是“3个小组”. 故他属于不超过2个小组的概率是P =1-86+7+8+8+10+10+11=1315.5. 如图所示茎叶图表示的是甲、乙两人在5次综合测评中的成绩,其中一个数字被污损,则甲的平均成绩超过乙的平均成绩的概率为________.答案 45解析 记其中被污损的数字为x ,依题意得甲的五次综合测评的平均成绩是15(80×2+90×3+8+9+2+1+0)=90,乙的五次综合测评的平均成绩是15(80×3+90×2+3+3+7+x +9)=15(442+x ),令90>15(442+x ),解得x <8,所以x 的可能取值是0~7,因此甲的平均成绩超过乙的平均成绩的概率为810=45.6.如图,A 地到火车站共有两条路径L 1和L 2,现随机抽取100位从A 地到达火车站的人进行调查,所用时间(分钟)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选择L 1的人数 6 12 18 12 12 选择L 2的人数416164(1)试估计40分钟内不能..赶到火车站的概率; (2)分别求通过路径L 1和L 2所用时间落在上表中各时间段内的频率;(3)现甲、乙两人分别有40分钟和50分钟时间用于赶往火车站,为了尽最大可能在允许的时间内赶到火车站,试通过计算说明,他们应如何选择各自的路径.解 (1)由已知共调查了100人,其中40分钟内不能赶到火车站的有12+12+16+4=44(人),∴用频率估计相应的概率为0.44.(2)选择L 1的有60人,选择L 2的有40人, 所用时间(分钟)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L 1的频率 0.1 0.2 0.3 0.2 0.2 L 2的频率0.10.40.40.1(3)设A 1,A 2分别表示甲选择L 1和L 2时,在40分钟内赶到火车站;B 1,B 2分别表示乙选择L 1和L 2时,在50分钟内赶到火车站.由(2)知P (A 1)=0.1+0.2+0.3=0.6, P (A 2)=0.1+0.4=0.5, ∵P (A 1)>P (A 2),∴甲应选择L 1. 同理,P (B 1)=0.1+0.2+0.3+0.2=0.8, P (B 2)=0.1+0.4+0.4=0.9, ∵P (B 1)<P (B 2),∴乙应选择L 2.。
第七章 推理与证明第3课时 数学归纳法(对应学生用书(理)97~98页)考情分析考点新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1. 若f(n)=1+12+13+…+12n +1(n ∈N ),则n =1时,f(n)=________.答案:1+12+13解析:当n =1时,f(1)=1+12+13.2. (选修22P 88练习题3改编)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2n >n 2+1对于n ≥n 0的自然数n 都成立”时,第一步证明中的起始值n 0应取为________.答案:5解析:当n ≤4时,2n ≤n 2+1;当n =5时,25=32>52+1=26,所以n 0应取为5.3. 设f(n)=1+12+13+14+…+13n -1(n ∈N *),则f(k +1)-f(k)=________.答案:13k +13k +1+13k +2解析:f(k +1)-f(k)=1+12+13+14+…+13(k +1)-1-⎝⎛⎭⎪⎫1+12+13+14+…+13k -1=13k +13k +1+13k +2. 4.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为正偶数时x n -y n 能被x +y 整除”第一步应验证n =________时,命题成立;第二步归纳假设成立应写成____.答案:2 当n =2k(k ∈N *)时结论成立,x 2k -y 2k 能被x +y 整除解析:因为n 为正偶数,故取第一个值n =2,第二步假设n 取第k 个正偶数成立,即n =2k ,故假设当n =2k(k ∈N *)时结论成立,x 2k -y 2k 能被x +y 整除.5. 已知a 1=12,a n +1=3a na n +3,则a 2,a 3,a 4,a 5的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由此猜想a n =________.答案:37、38、39、310 3n +5解析:a 2=3a 1a 1+3=3×1212+3=37=32+5,同理a 3=3a 2a 2+3=38=33+5,a 4=39=34+5,a 5=310=35+5,猜想a n =3n +5.1. 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现象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通常叫做归纳法.2. 对某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常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证明它们的正确性:先证明当n 取第1个值n 0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n =k(k ∈N ,k ≥n 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 =k +1时,命题也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时,其步骤为: (1) 归纳奠基:证明凡取第一个自然数n 0时命题成立;(2) 归纳递推:假设n =k(k ∈N ,k ≥n 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 =k +1时,命题成立; (3) 由(1)(2)得出结论. [备课札记]题型1 证明等式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2+13-14+…+12n -1-12n =1n +1+1n +2+…+12n (n ∈N ). 证明:① 当n =1时,等式左边=1-12=12=右边,等式成立.② 假设当n =k(k ∈N )时,等式成立,即1-12+13-14+…+12k -1-12k =1k +1+1k +2+…+12k ,那么,当n =k +1时,有1-12+13-14+…+12k -1-12k +12k +1-12k +2=1k +1+1k +2+…+12k +12k +1-12k +2=1k +2+1k +3+…+12k +1+12k +2,上式表明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由①②知,等式对任何n ∈N 均成立. 变式训练当n ≥1,n ∈N *时,(1) 求证:C 1n +2C 2n x +3C 3n x 2+…+(n -1)C n -1n x n -2+nC n n xn -1=n(1+x)n -1; (2) 求和:12C 1n +22C 2n +32C 3n +…+(n -1)2C n -1n +n 2C nn .(1) 证明:设f(x)=(1+x)n =C 0n +C 1n x +C 2n x 2+…+C n -1n x n -1+C n n x n ,①①式两边求导得n(1+x)n -1=C 1n +2C 2n x +3C 3n x 2+…+(n -1)C n -1n x n -2+nC n n xn -1.② ①式等于②式,故等式成立.(2) 解:②两边同乘x 得nx(1+x)n -1=C 1n x +2C 2n x 2+3C 3n x 3+…+(n -1)C n -1n xn -1+nC n n x n.③ ③式两边求导得n(1+x)n -1+n(n -1)x(1+x)n -2=C 1n +22C 2n x +32C 3n x 2+…+(n -1)2C n -1n x n -2+n 2C n n xn -1.④在④中令x =1,则12C 1n +22C 2n +32C 3n +…+(n -1)2C n -1n +n 2C n n =n·2n -1+n(n -1)2n -2=2n -2(2n +n 2-n)=2n -2·n(n +1). 题型2 证明不等式例2 (选修2-2P 91习题6改编)设n ∈N *,f(n)=1+12+13+…+1n,试比较f(n)与n +1的大小.解:当n =1,2时f(n)<n +1;当n ≥3时f(n)>n +1.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 当n =3时,显然成立;② 假设当n =k(k ≥3,k ∈N )时,即f(k)>k +1,那么,当n =k +1时,f(k +1)>k +1+1k +1=k +2k +1>k +2k +2=k +2,即n =k +1时,不等式也成立.由①②知,对任何n ≥3,n ∈N 不等式成立.备选变式(教师专享)用数学归纳法证明a n +1+(a +1)2n -1能被a 2+a +1整除(n ∈N *). 证明:① 当n =1时,a 2+(a +1)=a 2+a +1可被a 2+a +1整除.② 假设n =k(k ∈N *)时,a k +1+(a +1)2k -1能被a 2+a +1整除,则当n =k +1时,a k +2+(a +1)2k +1=a·a k +1+(a +1)2(a +1)2k -1=a·a k +1+a·(a +1)2k -1+(a 2+a +1)(a +1)2k -1=a[a k +1+(a +1)2k -1]+(a 2+a +1)(a +1)2k -1,由假设可知a[a k +1+(a +1)2k -1]能被a 2+a +1整除,(a 2+a +1)(a +1)2k -1也能被a 2+a +1整除,∴ a k +2+(a +1)2k +1能被a 2+a +1整除,即n =k +1时命题也成立,∴ 对任意n ∈N *原命题成立.题型3 证明整除例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f(n)=(2n +7)·3n +9(n ∈N *)能被36整除. 证明:① 当n =1时,f(1)=(2×1+7)×3+9=36,能被36整除.② 假设n =k 时,f(k)能被36整除,则当n =k +1时,f(k +1)=[2(k +1)+7]·3k +1+9=3[(2k +7)·3k +9]+18(3k -1-1),由归纳假设3[(2k +7)·3k +9]能被36整除,而3k -1-1是偶数,所以18(3k -1-1)能被36整除.所以n =k +1时,f(n)能被36整除.由①②知,对任何n ∈N ,f(n)能被36整除. 备选变式(教师专享)已知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b 1=1,b 1+b 2+…+b 10=145. (1) 求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b n ;(2) 设数列{a n }的通项a n =log a ⎝⎛⎭⎫1+1b n (其中a >0且a ≠1).记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试比较S n 与13log a b n +1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解:(1) 设数列{b n }的公差为d ,由题意得⎩⎨⎧b 1=1,10b 1+10(10-1)2d =145Þ⎩⎪⎨⎪⎧b 1=1,d =3, ∴ b n =3n -2. (2) 由b n =3n -2,知S n =log a (1+1)+log a ⎝⎛⎭⎫1+14+…+log a ⎝ ⎛⎭⎪⎫1+13n -2 =log a ⎣⎢⎡⎦⎥⎤(1+1)⎝⎛⎭⎫1+14…⎝ ⎛⎭⎪⎫1+13n -2而13log a b n +1=log a 33n +1,于是,比较S n 与13log a b n +1的大小比较(1+1)⎝⎛⎭⎫1+14…⎝ ⎛⎭⎪⎫1+13n -2与33n +1的大小 . 取n =1,有1+1=38>34=33×1+1, 取n =2,有(1+1)⎝⎛⎭⎫1+14>38>37=33×2+1. 推测 (1+1)⎝⎛⎭⎫1+14…⎝ ⎛⎭⎪⎫1+13n -2>33n +1,(*) ① 当n =1时,已验证(*)式成立;② 假设n =k(k ≥1)时(*)式成立,即(1+1)⎝⎛⎭⎫1+14…⎝ ⎛⎭⎪⎫1+13k -2>33k +1,则当n =k +1时,(1+1)⎝⎛⎭⎫1+14…⎝ ⎛⎭⎪⎫1+13k -2⎣⎢⎡⎦⎥⎤1+13(k +1)-2>33k +1⎝ ⎛⎭⎪⎫1+13k +1=3k +23k +133k +1. ∵ ⎝ ⎛⎭⎪⎫3k +23k +133k +13-(33k +4)3=(3k +2)3-(3k +4)(3k +1)2(3k +1)2=9k +4(3k +1)2>0,∴ 33k +13k +1(3k +2)>33k +4=33(k +1)+1,从而(1+1)⎝⎛⎭⎫1+14…⎝ ⎛⎭⎪⎫1+13k -2⎝ ⎛⎭⎪⎫1+13k +1>33(k +1)+1,即当n =k +1时,(*)式成立.由①②知(*)式对任意正整数n 都成立.于是,当a >1时,S n >13log a b n +1,当 0<a <1时,S n <13log a b n +1.题型4 归纳、猜想与证明例4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且4a n +1-a n a n +1+2a n =9(n ∈N ). (1) 求a 2,a 3,a 4的值;(2) 由(1) 猜想{a n }的通项公式,并给出证明.解:(1) 由4a n +1-a n a n +1+2a n =9,得a n +1=9-2a n 4-a n =2-1a n -4,求得a 2=73,a 3=135,a 4=197.(2) 猜想a n =6n -52n -1.证明:①当n =1时,猜想成立.②设当n =k 时(k ∈N *)时,猜想成立,即a k =6k -52k -1,则当n =k +1时,有a k +1=2-1a k -4=2-16k -52k -1-4=6k +12k +1=6(k +1)-52(k +1)-1,所以当n=k +1时猜想也成立.综合①②,猜想对任何n ∈N *都成立. 备选变式(教师专享)已知f(n)=1+12+13+…+1n(n ∈N ),g(n)=2(n +1-1)(n ∈N ).(1) 当n =1,2,3时,分别比较f(n)与g(n)的大小(直接给出结论); (2) 由(1)猜想f(n)与g(n)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1) 当n =1时,f(1)>g(1); 当n =2时,f(2)>g(2); 当n =3时,f(3)>g(3).(2) 猜想:f(n)>g(n)(n ∈N *),即1+12+13+ (1)>2(n +1-1)(n ∈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 =1时,f(1)=1,g(1)=2(2-1),f(1)>g(1).②假设当n =k 时,猜想成立,即1+12+13+…+1k >2(k +1-1).则当n =k +1时,f(k +1)=1+12+13+…+1k +1k +1>2(k +1-1)+1k +1=2k +1+1k +1-2,而g(k +1)=2(k +2-1)=2k +2-2, 下面转化为证明:2k +1+1k +1>2k +2. 只要证:2(k +1)+1=2k +3>2(k +2)(k +1), 需证:(2k +3)2>4(k +2)(k +1),即证:4k 2+12k +9>4k 2+12k +8,此式显然成立. 所以,当n =k +1时猜想也成立. 综上可知:对n ∈N *,猜想都成立,即1+12+13+ (1)>2(n +1-1)(n ∈N *)成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2n -1<n ,其中n>1且n ∈N *,在验证n =2时,式子的左边等于________.答案:1+12+13⎝⎛⎭⎫或116 解析:当n =2时,式子的左边等于1+12+122-1=1+12+13.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n +1≥n 2+n +2(n ∈N *)”时,第一步验证的表达式为________.答案:21+1≥12+1+2(或22≥4或4≥4也算对)解析:当n =1时,21+1≥12+1+2.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为正奇数时,x n +y n 能被x +y 整除”的第二步是____. 答案:假设n =2k -1(k ∈N *)时正确,再推n =2k +1(k ∈N *)正确解析:因为n 为正奇数,根据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步骤,第二步应先假设第k 个正奇数也成立,本题先假设n =2k -1(k ∈N *)正确,再推第k +1个正奇数,即n =2k +1(k ∈N *)正确.4. (2013·广东理)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1=1,2S n n =a n +1-13n 2-n -23,n ∈N *.(1) 求a 2的值;(2)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3) 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 ,有1a 1+1a 2+…+1a n <74.(1) 解:∵ 2S n n =a n +1-13n 2-n -23,n ∈N *.∴ 当n =1时,2a 1=2S 1=a 2-13-1-23=a 2-2.又a 1=1,∴ a 2=4.(2) 解:∵ 2S n n =a n +1-13n 2-n -23,n ∈N *.∴ 2S n =na n +1-13n 3-n 2-23n=na n +1-n (n +1)(n +2)3, ①∴ 当n ≥2时,2S n -1=(n -1)a n -(n -1)n (n +1)3, ②由①-②,得 2S n -2S n -1=na n +1-(n -1)a n -n(n +1). ∵ 2a n =2S n -2S n -1,∴ 2a n =na n +1-(n -1)a n -n(n +1),∴a n +1n +1-a nn=1. ∴ 数列⎩⎨⎧⎭⎬⎫a n n 是以首项为a 11=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a nn =1+1×(n -1)=n ,∴a n =n 2(n ≥2),当n =1时,上式显然成立. ∴ a n =n 2,n ∈N * .(3) 证明:由(2)知,a n =n 2,n ∈N * ,① 当n =1时,1a 1=1<74,∴ 原不等式成立. ② 当n =2时, 1a 1+1a 2=1+14<74,∴ 原不等式亦成立.③ 当n ≥3时, ∵ n 2>(n -1)·(n +1),∴ 1n 2<1(n -1)·(n +1), ∴1a 1+1a 2+...+1a n =112+122+ (1)2 <1+11×3+12×4+…+1(n -2)·n +1(n -1)·(n +1)=1+12⎝⎛⎭⎫11-13+12⎝⎛⎭⎫12-14+12(13-15)+…+ 12⎝ ⎛⎭⎪⎫1n -2-1n +12⎝ ⎛⎭⎪⎫1n -1-1n +1 =1+12(11-13+12-14+13-15+…+1n -2-1n +1n -1-1n +1)=1+12⎝ ⎛⎭⎪⎫11+12-1n -1n +1=74+12·⎝ ⎛⎭⎪⎫-1n -1n +1<74, ∴ 当n ≥3时,原不等式亦成立.综上,对一切正整数n ,有1a 1+1a 2+…+1a n <74.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32+…+n 2=16n(n +1)(2n +1)(n ∈N *)”,当n =k +1时,应在n =k 时的等式左边添加的项是________.答案:(k +1)2解析:[12+22+…+k 2+(k +1)2]-(12+22+…+k 2)=(k +1)2.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1n +1n +1+1n +2+…+1n 2>1(n ∈N *且n >1).证明:①当n =2时,左边=12+13+14=1312>1,∴n =2时不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 =k(k ≥2)时不等式成立, 即1k +1k +1+1k +2+…+1k 2>1, 那么当n =k +1时,左边=1k +1+…+1k 2+⎝ ⎛⎭⎪⎫1k 2+1+…+1(k +1)2 =1k +1k +1+…+1k 2+⎝ ⎛⎭⎪⎫1k 2+1+…+1(k +1)2-1k>1+(2k +1)·1k 2+1-1k =1+k 2+k -1k (k 2+1)>1. 综上,对于任意n ∈N *,n>1不等式均成立,原命题得证.3. 设函数f(x)=x -xlnx ,数列{a n }满足0<a 1<1,a n +1=f(a n ).求证: (1) 函数f(x)在区间(0,1)是增函数; (2) a n <a n +1<1.证明:(1) f(x)=x -xlnx ,f ′(x)=-lnx ,当x ∈(0,1)时,f ′(x)=-lnx >0,故函数f(x)在区间(0,1)上是增函数.(2) (用数学归纳法)①当n =1时,0<a 1<1,a 1ln a 1<0,a 2=f(a 1)=a 1-a 1lna 1>a 1. 由函数f(x)在区间(0,1)是增函数,且f(1)=1,得f(x)在区间(0,1)是增函数,a 2=f(a 1)=a 1-a 1lna 1<f(1)=1,即a 1<a 2<1成立.②假设当n =k(k ∈N *)时,a k <a k +1<1成立, 即0<a 1≤a k ≤a k +1<1,那么当n =k +1时,由f(x)在区间(0,1]上是增函数,得0<a 1≤a k ≤a k +1<1, 得f(a k )<f(a k +1)<f(1),而a n +1=f(a n ),则a k +1=f(a k ),a k +2=f(a k +1),即a k +1<a k +2<1,也就是说当n =k +1时,a n <a n +1<1也成立.由①②可得对任意的正整数n ,a n <a n +1<1恒成立.4. (2013·江苏改编)设数列{a n }:1,-2,-2,3,3,3,-4,-4,-4,-4,…,(-1)k -1k ,…,(-1)k -1k k 个,即当(k -1)k 2<n ≤k (k +1)2(k ∈N *)时,a n =(-1)k -1k ,记S n =a 1+a 2+…+a n (n ∈N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S i(2i +1)=-i(2i +1)(i ∈N *).证明:①当i =1时,S i(2i +1)=S 3=-1·(2+1)=-3, 故原式成立.②假设当i =m 时,等式成立,即S m(2m +1)=-m·(2m +1). 则当i =m +1时,S (m +1)[2(m +1)+1]=S (m +1)(2m +3)=S m(2m +1)+(2m +1)2-(2m +2)2=-m(2m +1)+(2m +1)2-(2m +2)2 =-(2m 2+5m +3)=-(m +1)(2m +3),故原式成立.综合①②得:S i(2i +1)=-i(2i +1).1. 数学归纳法是专门证明与整数有关命题的一种方法,他分两步,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两步缺一不可.2. 运用数学归纳法时易犯的错误①对项数估算的错误,特别是寻找n =k 与n =k +1的关系时,项数发生什么变化被弄错;②没有利用归纳假设;③关键步骤含糊不清,“假设n =k 时结论成立,利用此假设证明n =k +1时结论也成立”,是数学归纳法的关键一步,也是证明问题最重要的环节,对推导的过程要把步骤写完整,注意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