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概括能力的培养共21页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21
谈高段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科学浓缩,汲取精华——谈高段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作者钱倍倍钱梦龙老先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过“四关”:认读关、概括关、感悟关、探究关。
概括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要素中层级较高的一种能力。
20XX年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高段的概括能力培养是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其过程并未得以充分展开,具体表现为教师对阅读能力要素认识的不清晰,学生缺少概括方法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概括能力的缺乏。
可见,在高段阅读教学活动中,针对年段特点,结合文本特色,指导学生浓缩文本内容,准确、全面地进行概括,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需要加以研究的内容。
我们高段备课组紧密围绕“高段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这一研究点,开展了导研式教研活动,以文本为“教例”,梳理出了以下三个主要策略。
一、理清文本思路,浓缩便有方向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三学段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文章的表达顺序是作者创作思路的外化,是文本内容的经纬与络,承载着服务文本内容、更好地表达内容的重任,有时甚至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准确解析文本的结构,是把握文本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
所以,依托文本的思路,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等于让学生在浓缩课文内容时有了方向。
1.从显性内容的安排顺序中理清思路显性内容的安排顺序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事情发展的顺序、时间的变化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事物特点、逻辑顺序等几个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从显性内容的安排顺序中理清思路,就能把握文章的表层结构,形成对文本的初步理解。
在我校校本教研中,五年级教师执教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四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主要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说一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没有明确的指导方法;二是在检查本课新词后,让学生将一些词语串联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科学浓缩 ,汲取精华——谈高段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青少年概括能力的强弱将会对其综合性学习能力带来深刻的影响。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也更加注重培养青少年的行文概括能力,针对小学语文高段的学生,教师应当在概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降低学习难度,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概括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概括能力引言:青少年对于文章的阅读概括能力对于其文学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培养青少年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角度出发,带动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探寻文章脉络的发展方向,对于段落内容可以形成初步的理解能力,进而深化自身对于不同文章类型的概括与表达能力,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发展水平。
1.在通篇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段意概括能力培养高段小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概括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培养好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段意概括能力。
为了促进青少年可以更好地理解全文的表达内容,降低理解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分析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从而概括出段落的核心表达思想,再将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从而得出文章的整体表达思想内容[1]。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青少年的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概括出段落的大意是什么,经过对于文章的分析与思考得知文章当中第一自然段主要概括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规模,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第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珍贵文物,第五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毁灭经过。
从而得知本文的主要内容在于介绍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通过概括文章段意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难度,有助于提升其对于文章的概括能力。
高段阅读教学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概括能力,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书,能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文章由厚读薄,把长文章读短的能力。
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抓不住要点,要么罗里罗嗦,泛泛而谈,要么照本宣科,不能概括和归纳。
中高段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是我校当今的一个校本课题研究。
在一系列的教学探索和研究中,笔者总结出如下训练方法:一、课题入手,感知大意,训练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有的提示主要事件,概括文章所叙之事,如《草船借箭》;有的揭示文章中心,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有的指出文章主要人物,如《詹天佑》;有的点明所写对象,如《最后一头战象》。
不管是哪一种课题,都从某个角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伊始,我们如果从课题入手,对课题进行分析理解;然后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接着紧紧抓住课题,采用课题追溯法,指导学生用浏览的方式边读边想,回答有关问题,能很快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最后指导学生运用串联法、缩减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一条很好的训练途径。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指导片段: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冲锋陷阵乃至舍弃生命。
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缅怀革命先辈,表达我们深深的怀念。
首先,我们学习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生齐读)师: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事?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生自读课文)师:谁用一句话来说?生:作者李星华回忆他的父亲李大钊的事。
师:谁知道李大钊?来介绍一下。
(生介绍,师补充)师: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她父亲的什么事?生:回忆她父亲被敌人抓走的事。
现代文阅读之概括能力的培养摘要:当前,学生的概括能力较低,缺乏生活阅历,表现不佳,学习不认真等问题较为突出,语文教师应提升对该问题的关注,并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出自己的见解,设计相关教学活动,有效锻炼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概括能力。
通过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为严密和深刻,而且能够让其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更为准确和清晰。
本文旨在分析初中生概括能力不足的原因,并给出相关策略,以期有效提升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概括能力。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策略引言:概括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提升阅读和写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概括思维有助于学生总结文章内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自身的逻辑表达,有效提高自身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但是在当前教育中,语文教师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缺乏关注,导致学生概括能力的水平无法适应其阅读需要。
针对目前现象,教师需要积极找寻学生现代文阅读概括能力低的原因,并找出相关解决策略。
一、学生概括思维的不足之处(一)人生阅历少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缺乏人生阅历。
因此,在学生阅读文章时,对文章的一些内容无法共鸣,进而导致无法更加有效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同时,有些学生虽在教师的讲解下能够感受到作者蕴含在文章内容中的情感,但一旦缺少教师的引导,其就很难理解文章内容。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概括总结能力弱有些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其虽然可以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在逻辑,但却无法将文章表达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总结。
又或者有些同学的逻辑能力很强,他们可以在脑海里读懂文章的意思,总结文章的主旨,但是却无法用简单、精确的语文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妨碍其概括能力的提升。
(三)理解能力差在教师布置阅读任务之后,许多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很难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地解读,进而导致其对文本的理解仅停留于表层,进而很难对文本内容的有全面和准确的把握,从而难以总结出段落的主旨大意[1],进而无法有效提升自身概括能力。
试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题概括能力摘要: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学好语文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能为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主题概括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为此,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学生主题概括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题概括能力;培养措施引言小学语文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学好语文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而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学会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
而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的主题概括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由于概括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一直以来都缺少明确的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我们要深入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一、什么是主题概括能力主题概括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它是语文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
主题概括能力是用简单的语言将文章内容的主旨表达出来,是一种对具体形象进行抽象化表达的能力。
它主要是概括段落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题概括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文章进行概括,可以使学生能够透过众多的文字,快速而准确地把握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大量复杂信息铺天盖地地涌入,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概括能力,则很难快速而准确地在众多信息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并将其传达出去。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主题概括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前我国小学生主题概括能力的现状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必然带动社会各方面都进行不断的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阅读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作者:李勇来源:《教育界·下旬》2016年第12期【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把文本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其实就是在不断地进行概括。
这种概括是学生把某些现象、某类事物、某种情绪、某种思想在思考之后用自己的内部言语转化成简明、扼要的外部言语表述出来。
文章从阅读教学中创设氛围、授以方法、夯实基础等方面论述尝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概括思维能力有效概括,指领会过程中改造感性知识和形成理性知识的过程。
它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学原理表明,思维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即智力)的核心,而概括能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一、从“心”入手,突破瓶颈(一)突破学生的心理瓶颈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发现并分析学生所存在的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的思维往往停留在具体感知的事物上,不善于在具体感知后进行抽象概括。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时,要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生概括最为困难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及方法的掌握两方面给予帮助,让学生摆脱概括时自身的心理缺陷。
(二)营造概括的阅读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每当提出需要概括某个问题时,学生主动发言的很少,即使能主动起来发言的,其概括的准确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提出的要求指向性不明;学生概括的方法不恰当;教师亲和力不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深刻;学生有畏难情绪,怕讲错等等。
要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就显得很有必要。
良好的阅读情境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活跃的思维置身于阅读活动中去,深入地理解文本主旨,这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三)设置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个体遇到一个他不理解的新情境时,会运用已有的知识、个人经验和心智加工来帮助自己理解情境。
阅读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作者:李存果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在中学语文的阅读题的解析中,概括能力非常重要。
本文从三个不同角度,谈了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即:归纳概括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其中有文本分析,有案例解读,有理论根据,可以说都是坐着实践经验的真实归纳,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归纳概括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总结概括能力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已是当前新课改形势下的重要内容。
阅读,尤其是中学语文阅读题的解答,最难以缺少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是指领会过程中改造感性知识,形成理性知识的过程。
它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必不可少的,而概括能力又是思维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眾所周知,语文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对所学的内容形成完整而规范的知识体系。
学习之后,及时地总结归纳,能够让学生知道议论文遵循“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复杂的记叙文仍有“线索联缀全篇”的特点,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主旋律,阅读小说要抓住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形象的把握,戏剧欣赏要突出分析戏剧矛盾。
现在我们所用的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所表现的主旨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却分布在各个单元中,在学完之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有一定共性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归纳概括,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比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虽然这三篇文章体例不同,作者所处的时代不一,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结论也各有千秋:《过秦论》指出秦王朝“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以希望汉武帝施行仁政;《六国论》开门见山地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最后指出若北宋王朝“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阿房宫赋》则指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