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防治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31.83 KB
- 文档页数:38
养禽与禽病防治总结800字养禽与禽病防治总结800字养禽业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环,但禽病也是养禽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禽病的爆发不仅会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合理的养禽与禽病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养禽环境、饲养管理以及疫苗接种等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养禽环境对禽病的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持禽舍的清洁和干燥是防治禽病的基本要求。
室内避免积水,保持空气流通,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可以有效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此外,合理的温度和湿度控制也是防治禽病的重要措施。
适宜的温湿度可以提高禽畜的免疫力,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繁殖。
其次,饲养管理对禽病的防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饲喂方法是保障禽畜健康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饲料配方可以提供禽畜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强其抵抗力。
饲喂时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卫生,避免受到污染,尽量减少饲料浪费。
此外,适当的饲养密度和饲养方式也是确保禽畜健康的关键。
过高的饲养密度容易导致疾病传播,而合理的饲养方式可以减少禽畜间的互相接触,从而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最后,疫苗接种是预防禽病的重要手段。
疫苗接种可以提高禽畜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
根据禽畜的不同需求,可以进行不同疫苗的接种,如传染性喉头气管炎疫苗、新城疫疫苗等。
疫苗接种的时间和方法也需要根据不同疫苗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并保持免疫程序的完整性,可以有效控制禽病的传播和爆发。
综上所述,养禽与禽病防治需要从养禽环境、饲养管理以及疫苗接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只有保持良好的养禽环境、合理的饲养管理以及及时的疫苗接种,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禽病的发生。
对于农民来说,加强对养禽与禽病防治的认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不断改进和完善养禽环境和管理方法,才能保证养禽业的可持续发展。
禽病学是兽医专业的一门临床主干课,是研究家禽疾病发生原因、流行规律、终止条件及其诊断与防制的一门课程。
传染病的特点:1)种类多。
2)合并感染多。
3)危害严重程度增加,尤其是传染病。
4)病的表现复杂化。
5)流行缺乏地区界限。
禽病防制的基本对策:总而言之:预防为主,综合防制。
1.贯彻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2.对危害严重和经常发生的几种重要的传染病制定净化与扑灭的措施和实施方案。
3.加强禽病的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4.免疫防制。
5.抗病育种。
6.严密注意疫病的新动态。
7.经常进行检疫和免疫监测工作。
8.经常以实验的方法纠正临床上工作的偏差。
病毒性【鸡新城疫 ND】p1概念:称亚洲鸡瘟,伪鸡瘟等,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特征:发病急,呼吸困难,头冠紫黑,下痢,腺胃、肌胃、盲肠扁桃体、泄殖腔粘膜出血、溃疡。
病原学特点:NDV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风疹病毒属,禽I 型副粘病毒。
抵抗力强(在外界可存活3~270天),但常用的消毒药有效。
只有一个血清型。
但毒力和抗原性的强弱有不同(与病型有关)。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速发嗜肺脑型(属典型ND)主侵害呼吸及中枢神经系统。
症状: 初中期:咳嗽、喘气(部分死亡)中后期:歪头、转圈、甚至瘫痪、死亡。
病变:喉头气管粘膜出血、气囊壁增厚,部分可能有消化道出血。
死亡率:速发嗜内脏型达90%,其它较低。
诊断:1.症状与病变:抓住主要特征。
2.实验诊断:红细胞凝集试验(HA试验)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试验)。
注意NDV强毒与弱毒的鉴别方法:(1)56℃热处理法:被检病毒经56℃水浴15分钟处理后HA价,同处理之前的HA价比较:未发生改变的为强毒;HA 价降低的为弱毒。
(2)人工发病。
防制:1.一般性的综合防制措施。
2.免疫防制(1)疫苗的种类①弱毒活疫苗:有增殖活性。
品系毒力与抗原性适合日龄使用方法Ⅰ最强 25~30以上(加强) 注射Ⅳ(La Sota)中等各日龄(辅助)各方法Ⅱ(HB1)最弱 7~14日龄(基础)饮水,滴鼻②灭活苗:无增殖活性,有众多优点。
养禽与禽病防治总结养禽是农民朋友们一项重要的养殖业,禽类产品不仅是农村居民的重要营养来源,也是农民朋友们的重要经济来源。
然而,在养禽过程中,禽病的发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禽病会给农民朋友们的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导致禽类的大规模死亡。
因此,一个有效的禽病防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总结养禽与禽病防治的关键要点,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管理养殖业务。
养禽过程中的环境卫生是禽病防治的基础。
保持养禽场的清洁、干燥和通风是预防禽病的首要措施。
养殖环境中的饮水设备、饲料器具等要定期清洗消毒,以防止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同时,要注意保持养禽场的卫生,及时清理禽舍内的粪便和废弃物,减少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
合理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禽病的重要手段。
农民朋友们在养禽过程中要合理安排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以减少禽类之间的接触传染。
同时,要提供充足的饮水和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禽类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此外,要定期对禽类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患病禽只,并进行隔离治疗,以避免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第三,疫苗接种是预防禽病的重要措施。
农民朋友们应按照兽医的建议,定期对禽类进行疫苗接种,以增强禽类的免疫力,预防常见的禽病。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禽类感染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减少禽病的发生。
第四,定期进行消毒是防治禽病的必要措施。
农民朋友们应定期对养禽场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杀灭潜伏在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消毒剂的选择要科学合理,并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浓度进行使用,以确保消毒效果。
同时,要注意消毒剂的安全使用,避免对禽类和人员造成伤害。
第五,加强养殖管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也是预防禽病的重要途径。
农民朋友们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学习养殖技术书籍等途径,提高养殖管理的科学性和技术水平。
同时,也可以与兽医专家进行交流,了解最新的禽病防治措施和技术,及时调整养殖管理措施,降低禽病的发生率。
养禽与禽病防治需要农民朋友们的长期坚持和努力。
禽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农民朋友们的集体努力和全面配合。
学习情境六禽病防制任务一蛋鸡常见病防制技能一蛋鸡免疫程序的制定一、推荐免疫程序二、制定免疫程序的几点说明:(1)此程序适用于春、秋、冬,夏季作必要的调整。
如:鸡痘的免疫要提至10~14日龄。
(2)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等根据当地传染病流行情况来制定。
(3)免疫时间并不是固定的。
(4)以母源抗体的高低,确定首免时间。
技能二雏鸡常见病防制一、新城疫(ND)新城疫(ND)也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是由NDV引起的鸡和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中鸡最易感,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幼雏和中雏易感性最高,两年以上鸡较低;水禽(鸭、鹅)对本病有抵抗力。
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伤口和眼结膜等途径引起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多发生。
临床症状:精神沉郁,呼吸困难,严重下痢,神经症状,产蛋下降、品质差,大嗉子,病理变化:消化道广泛性出血,脑膜出血、充血,卵泡出血、液化、破裂防制:加强鸡群饲养管理、抗体监测、定期疫苗接种、病死鸡无害化处理二、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本病主要感染鸡,各种年龄均可发病,6周龄以内雏鸡感染以呼吸道症状较明显,产蛋鸡产蛋减少和质量变劣。
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常发生于冬春季节。
临床症状:支气管型——呼吸困难、肾型——下痢、成年鸡感染——产蛋量、蛋品质下降、病理变化:支气管型、腺胃型、肾型、防制: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减少各种应激,严格卫生消毒措施。
适时接种疫苗,用H120在7~10日龄滴鼻,40日龄二免,75日龄可用H52强化免疫。
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为了减少并发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执行一般的卫生、防疫措施。
三、传染性法氏囊炎(IBD)传染性法氏囊炎(IBD)又称囊病、腔上囊病、甘保罗病,是由IBDV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另外也可通过污染病毒的种蛋传播,老鼠和甲虫也可间接传播。
蛋鸡新城疫免疫笔记新城疫预防本病的最主要的措施是进行免疫接种,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1.根据鸡的日龄安排接种6~10日龄用新城疫—传支—肾传支三联弱毒活苗一头份,滴鼻、点眼,同时用新城疫—肾传支二联油苗,半个剂量,颈部皮下注射;21日龄用Ⅳ系或克隆-30,二头份,饮水;60日龄用Ⅰ系,一头份,肌肉注射;120日龄用新城疫—减蛋综合征二联油苗,一头份,肌肉注射。
2.按免役监测安排接种当雏鸡母原抗体降到16倍,大鸡降到8倍时要马上接种。
在产蛋前如果抗体没上升到最高水平亦要马上接种,以免在产蛋期接种影响产蛋。
3.抗体监测在接种后十天要抽样检查,抗体达到64倍以上为合格,否则需再接种。
4.目前常用的疫苗(1)Ⅰ系苗。
属中等毒力活苗,肌肉注射,用于两月龄以上的鸡,免疫期可达一年。
Ⅰ系苗对雏鸡有一定的毒力,接种后会引起腿麻痹等接种反应,产蛋期的鸡使用后可出现暂时的产蛋减少。
(2)Ⅱ系苗(或称HB1株)。
毒力较Ⅰ系弱,多用于雏鸡的首次免疫。
可用于滴鼻、点眼或饮水免疫。
(3)Ⅲ系苗(或称F株)。
毒力最弱,用的较少。
(4)Ⅳ系苗(或称LASotA株)。
毒力介于Ⅰ系和Ⅱ系之间,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疫苗。
可用于滴鼻、点眼、饮水或注射免疫。
适用于雏鸡、育成鸡和成年鸡。
(5)克隆-30。
毒力较Ⅱ弱,多用于雏鸡,可用于滴鼻、点眼和饮水免疫。
(6)油左剂苗。
为一种死苗,安全可靠,抗体产生的滴度高。
可用于雏鸡、育成鸡和成年鸡,皮下或肌肉注射免疫。
鸡新城疫病发生后,应立即进行紧急接种,小鸡用Ⅱ系或Ⅳ系双倍量、大鸡用Ⅰ系双倍量肌肉注射,4~5天可以控制病情。
有条件时可注射新城疫高免卵黄抗体,同时应用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饮用口服补液盐、电解多维、速补等有利于病鸡的康复。
家禽疾病防治的10个要点概述:家禽感染疾病时,在合理用药的同时,也要注意相应的护理,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禽病防治。
具体措施如下:一、注意及早用药:如果后期出现不食不饮,体质下降明显,一则药物无法从食道进入体内,就是注射用药,也难在体内发挥作用,疗效甚差。
所以,应每天观察禽的采食、饮水、粪便、精神状态等。
发现异常,马上用药治疗。
二、注意病外因素:不宜单从用药治疗方面去对待,同时要注意消除导致疾病的病外因素,如密度过大、禽舍潮湿、空气不洁、温度偏低偏高等,否则疗效甚微。
三、注意水料用量:应掌握拌药的饮水。
饲料能在2小时内吃完,才更为有效。
饮服疫苗时,要先停水2小时,并保证在短时间内饮完,每只禽都能饮上。
四、注意拌药均匀:应先将片剂药物研成粉状,加水溶解,放入少量饲料中拌匀,再加入所需饲料拌和。
饲料较多时要反复多次,确保药物均匀后,才能饲喂。
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或引起药物中毒。
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加药效。
具有拮抗作用的药物搭配使用,会降低药效,影响治疗效果。
六、注意首次剂量加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磺胺类药物,首次剂量应加倍,以便提高体内药物浓度,达到快速治疗效果。
一般选择2-3种不同的抗菌药物,以扩大杀菌范围。
预防时则用一种药物即可,且宜间隔轮换用药。
七、注意换药间隔:不要频繁更换药物,连用2-3天仍无效的药物,可考虑更换。
每种抗生素不能长时间单一使用,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八、注意呼吸道病:发病禽舍要喷洒消毒药,尤其是需带禽消毒时,很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
因此,消毒前要给禽群服用红霉素、土霉素、维生素等预防呼吸道疾病的药物。
九、注意防治结合:在使用抗菌药的同时,应加入抗病毒药物,以免继发病毒感染致病。
病初要注意病禽的隔离,加大健康禽群的预防用药量。
十、注意饲管护理。
疾病治疗期间要加强饲养管理,病后要注意禽群护理和体质恢复。
切忌治疗不彻底,护理不到位。
养禽与禽病防治总结禽类养殖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部分,禽类产品是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来源之一。
然而,禽类养殖过程中常常面临禽病的困扰,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因此,养禽与禽病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养禽与禽病防治进行总结,以期对养殖户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养禽的基本要点1. 禽舍条件:禽舍应保持干燥、通风、温度适宜,且能隔离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
2. 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禽病的重要措施,包括饲料的选择与搭配、饲养密度的控制、饮水卫生等。
3. 预防接种:根据禽病的流行情况和养殖对象的特点,科学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禽类的免疫力。
二、禽病的常见类型1. 呼吸道疾病:禽流感、新城疫等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通过鸟类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通过空气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禽舍的通风、消毒和隔离,定期对禽类进行疫苗接种。
2. 消化道疾病:禽类饮食不当或饮水不洁净会引发消化道疾病,如鸡霍乱、鸭瘟等。
养殖户应注意合理搭配饲料,保持饮水卫生,避免禽类感染。
3. 皮肤疾病:禽类的皮肤疾病多与寄生虫感染有关,如蜱虫、疥螨等。
养殖户应定期给禽类进行驱虫处理,保持禽类的卫生环境。
4. 神经系统疾病:禽类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禽类感染病毒或细菌引起,如新城疫、鸭瘟等。
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隔离感染禽类等。
三、禽病的防治措施1.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保持禽舍的干燥、通风,避免积水和异味的产生,定期进行消毒,清理禽舍内的粪便和杂草。
2. 合理饲养管理:根据禽类的生长发育和饲养密度,合理搭配饲料,保证禽类的营养需求,避免过度饲喂或饲料不卫生。
3. 定期检查与疫苗接种:定期检查禽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症,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禽类的免疫力。
4. 防止交叉感染:禽类感染病毒或细菌常常通过禽类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间接传播。
养殖户应注意禽类的隔离和防护,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养禽与禽病防治是禽类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养殖户应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合理饲养管理,定期检查与疫苗接种,并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养殖业禽病防治工作总结
禽病是养殖业中常见的难题,它不仅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影响禽类
的生长和健康。
因此,禽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养殖业禽病防治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希望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我们的禽病防治工作水平。
首先,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的禽病防治问题。
比如,饲料卫生不达标、环境卫
生差、禽舍通风不畅等问题,都是导致禽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在日常养殖管理中要加强饲料和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禽舍的清洁和通风,预防禽病的发生。
其次,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有效的禽病防治方法。
比如,定期对禽舍进行消毒、
加强饲料的营养和抗病性、定期进行禽类的健康检查等方法都是有效的禽病防治措施。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禽病的监测和预警,一旦发现禽病的迹象,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
最后,我们还要加强对禽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只有养殖户们都具备一定
的禽病防治知识,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禽病的发生。
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养殖户普及禽病防治知识,提高他们的防病意识和应对能力。
总的来说,养殖业禽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总结
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措施,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禽病的发生。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禽病对养殖业的影响,保障禽类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兽医传染病笔记作为一名兽医,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动物疾病打交道,其中传染病更是让我如临大敌。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兽医传染病这个领域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记得有一次,我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
电话那头是一个焦急的养殖户,他的养鸡场出现了大问题。
当我赶到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我倒吸一口凉气。
整个鸡舍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鸡群无精打采,不少鸡还出现了明显的症状,比如鸡冠发紫、呼吸困难、腹泻等等。
我赶紧穿上防护服,走进鸡舍开始仔细观察。
我发现有些鸡的羽毛凌乱,眼神呆滞,它们缩在角落里,似乎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随手抓起一只鸡,仔细检查它的身体。
这只鸡的体温明显升高,嗉囊里空空如也,再看看它的爪子,竟然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斑点。
我一边检查,一边和养殖户交流,了解最近鸡群的饮食、饮水、环境等情况。
养殖户告诉我,最近天气变化大,鸡舍的通风不太好,而且新引进了一批鸡苗,不知道是不是这些原因导致了鸡群生病。
我心里暗暗思考着可能的病因。
是禽流感?新城疫?还是其他的传染病?为了确诊,我采集了一些病鸡的血液、粪便和组织样本,准备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
在实验室里,我和同事们忙得不可开交。
我们对样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测和分析,终于确定了这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但是,仅仅知道病因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决定采用药物治疗和加强管理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给所有的鸡注射抗病毒药物,同时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一些增强免疫力的营养物质。
其次,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改善通风条件,确保鸡群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要去养鸡场查看鸡群的恢复情况。
养殖户也非常配合,按照我们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慢慢地,鸡群的状况开始好转。
那些原本无精打采的鸡逐渐有了精神,开始正常进食和饮水,鸡冠的颜色也变得鲜艳起来,腹泻的症状也得到了缓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鸡群终于恢复了健康。
养殖户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禽病防治※禽病分类传染病: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霉形体病)真菌病。
此外,还有寄生虫病,以及普通病(营养代谢病、中毒病及其他病)。
一、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传染病的特征1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2 、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 、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4 、感染者可以产生特异性反应5 、耐过者获得特异性免疫三、传染病发生具备的条件1 、病原微生物具有一定数量和毒力2 、病原微生物入侵易感禽的环境3 、有对该传染病易感的禽四、传染病的诊断方法问诊T症状检查T病理剖检T微生物学检查T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动物试验—结论。
五、禽病流行的特点1、传染病多发混合感染,很少单一病发生。
2、细菌耐药性增强。
3、病毒病有的毒株变异,难以用传统疫苗预防。
4、老病新变化,新病型,非典型性表现。
5、新病不断出现。
6、免疫抑制病多发。
禽病预防的综合措施1、生物安全体系建立,降低环境污染2、控制免疫抑制病,避免免疫失败3、科学的免疫和定期检测,消除易感禽养禽场的选址远离:居民区、畜禽场、畜禽屠宰场、畜禽产品加工厂、垃圾场。
必需条件: 1. 地势较高,气候干燥 2. 便于排水通风,供电有保障 3.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禽场的布局1、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2、净道与污道分离3、远离垃圾、粪便、病死禽消毒1、进场前消毒2、养禽场门口、生产区入口、禽舍门口消毒3、外来人员消毒4、饲养人员消毒5、日常舍外环境消毒6、舍内带禽消毒饲养管理1. 全进全出2. 饲料全价卫生3. 饮水洁净无毒4.防串舍(人员、物品)5. 温度、湿度、密度、空气药物种类:抗应激类(Vc)、抗菌药物(抗生素)、提高机体抵抗力(维生素,微量元素)、维生素电解质免疫接种免疫程序合理、免疫操作规范、定期免疫检测、疫区紧急免疫禽病控制一类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时,首先上报,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并不得对发病禽采取治疗措施。
二、三类疫病可参照一类疫病的应用措施适当药物作一定控制。
消除病因,对症治疗。
新城疫新城疫病毒T一个血清型,副粘病毒I型毒力分型:强毒型(速发)、中毒型、弱毒型有血凝活性能被特异性抗体抑制T HI、HA1、易感禽:鸡、鹅、鸽、火鸡、鹌鹑、鹦鹉、鸵鸟2、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未发现垂直传播)3、发病率及死亡率:根据体况、免疫效果、毒株毒力决定4、日龄:根据母源抗体高低5、季节:一年四季均发6、发病原因:A.毒株毒力变异B.疫苗质量C. 母源抗体干扰 D. 免疫程序不合理 E. 免疫操作失误 F. 免疫抑制疾病G. 管理不当应激※7、临床症状典型新城疫呼吸症状:呼吸困难,冠发绀,有叫声口腔:嘴角流出黏液,作甩头吞咽动作嗉囊:挤压有酸臭液体,倒提口腔流出酸臭液体神经症状:扭头,仰头,震颤,转圈,翅腿麻痹产蛋禽:产蛋下降或停产,蛋质量下降粪便:黄绿色非典型新城疫呼吸道症状:轻微神经症状:受到惊吓明显,反复发作产蛋禽:产蛋下降20%~50%,蛋质量下降,20 天后慢慢回升,但不完全恢复。
※病理变化(典型新城疫)⑴喉头,气管粘膜充血、出血,内有黏液⑵ 腺胃乳头出血,肌肉角质膜下出血或溃疡,腺胃与食道、两胃交界处出血或溃疡,有的腺胃外观呈花斑状或网络状。
⑶小肠黏膜出血斑点,肠黏膜上三点有岛屿状或枣核状坏死或溃疡。
⑷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坏死或溃疡⑸直肠、泄殖腔出血⑹卵泡:充血、出血,变形、易破裂引起卵黄性腹膜炎。
⑺心冠脂肪等部位有出血⑻有的病例脑膜充血、出血非典型新城疫⑴气管环状出血⑵肠道:三点位置有的病例突起⑶盲肠扁桃体肿胀、充血或轻度出血⑷腺胃乳头出血少见。
8、诊断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做初步诊断。
实验室诊断:群体抗体检测,病毒分离不鉴定,鸡胚中和实验,动物回归实验。
9、防治⑴加强饲养管理:消毒剂(亲脂性)⑵免疫接种:合适的疫苗、合理的程序⑶发病后控制:A. 隔离、封锁、上报B. 对发病率低,病情缓慢的群体紧急免疫接种C. 应用高免抗体、抗病毒药物等可适当控制。
禽流感(正黏病毒)一、病原:根据各亚型毒株对禽类致力分为高致病性病毒株:H5 H7 (少数)低致病性病毒株:H9 不致病性病毒株:H1~H16一定环境下毒株致病力可发生变化:具有血凝性,能被特异性的抗体所抑制各抗体之间无交叉保护性二、流行病学1、易感禽:多种类的家禽和野禽2、传播途径:呼吸道、眼结膜及损伤皮肤3、季节:一年四季,气温骤变的季节发病率较高。
4、易综合感染,如大肠杆菌、支原体等三、临床症状※ 高致病性 A. 头部肿胀 B. 冠、肉髯发绀、出血或坏死C. 眼分泌物增多,眼结膜潮红 D. 鸡腿鳞片出血,有的褪肿 E. 呼吸困难,啰音 F. 神经症状:转圈、扭颈G. 粪便黄绿色并带多量黏液和血液H. 产蛋率急剧下降或停止,但质量下降,受精蛋孵化率下降。
※低致病性 A. 产蛋率下降,蛋壳质量下降 B. 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呼吸啰音 C. 有的鸡面肿,眼角分泌物多,有小气泡。
病理变化:※高致病性1、头颈部、脸部、下颌部皮下胶冻样渗出2、喉头管粘膜出血、充血3、心外膜、心冠脂肪出血,心肌坏死4、胰腺坏死,出血5、腺胃乳头出血,肌胃角质膜下、腺胃与肌胃交界处,腺胃与食道的交接处出血。
6、输卵管黏膜出血,水肿。
内有蛋白分泌物7、卵泡充血、出血,变形、坏死※低致病性1、气管下段、支气管内有黄白色纤维素栓子2、胰脏萎缩有坏死点,边缘出血3、卵巢退化、出血和卵泡畸形、萎缩和破裂4、输卵管黏膜充血水肿,内有白色粘稠纤维素渗出物,似蛋清样四、诊断临床诊断:据发病特点,典型症状和剖检病变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与鉴定五、预防1 、做好饲养管理工作2、免疫接种、现用H5和H9油乳剂灭活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传染性支气管病毒血清型多,易变异血清本身无学凝特性,经胰酶等处理有血凝活性(本病毒能干扰新城疫病毒在雏鸡体内增殖)一、呼吸型临床症状雏鸡:咳嗽,喷嚏、张口呼吸、气管有啰音、有鼻涕、眼泪6 周日龄以上:啰音、气喘、微咳、无鼻液产蛋鸡:产蛋下降、品质降低、蛋清稀薄如水、早起感染出现永久性不产蛋、※病理变化1、雏鸡发病早期:气管、支气管、鼻腔和眶下窦内有黏液后期:气管、支气管内有干酪物或栓子2、产蛋鸡输卵管囊肿;卵泡出血、充血3、蛋鸡早期感染:输卵管短、细,卵巢发育较正常,有卵泡,但不产蛋二、肾型传支诱发因素1 、饲料中粗Pr 含量高2 、饲料中钙的含量高或钙、磷比例高3 、Va 缺乏4 、应激5、致肾损害药物6、饲料中氯化钠过高※临床症状1、前驱期:感染后2~4 天呼吸道症状轻微,持续一周症状基本消失,死亡开始2、明显期:皮肤变暗,腿爪干瘪,饮水增加,白色水样粪,死亡高峰见于感染后第10~15 天,21~25 天渐停死亡。
死亡率11%~33%3、产蛋下降,但质量下降※病理变化1.肌肉脱水(胸部、腿部)2.肾肿大苍白,呈花斑状,输尿管内有尿酸盐,重者其他内脏及关节也有尿酸盐——痛风3.产蛋鸡腹腔内有卵黄物三、腺胃型症状与病变症状:羽毛松乱,无光泽,鸡冠色淡,消瘦病变:1. 腺胃肿呈球状或蒜头状2.切开腺胃胃壁增厚,乳头凹陷且基部周边出血鉴别:肾脏变化Va 缺乏四、防治措施1.做好生物安全管理2.免疫接种疫苗传染性喉气管炎(ILT )一、1. 病原:ILT 属疱疹病毒科2. 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的致病力不同3.易感禽:各种日龄育成鸡和成年鸡多发,火鸡、野鸡亦可感染4.传播途径:呼吸道、眼结膜5.群内传播快,群间传播慢,感染率高,死亡率低6.一年四季,秋、初冬易发二、临床症状1. 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奋力甩头2. 口腔中甩出带出黏液或血块3.弱毒力株感染眼流泪,后期眶下窦炎三、病理变化1. 喉头、气管黏膜出血,有带血黏液或血凝块2. 病程长者,喉头气管由黄白色纤维素假膜或黄色干酪样物四、诊断1. 临床诊断2. 鉴别诊断五、防治1. 搞好饲养管理2. 免疫接种:时间,疫苗3. 发病后处理: A. 紧急接种B. 抗病毒药物传染性法氏囊炎——免疫抑制病1.病原:血清I 型(鸡源性毒株)有变异株血清II型(火鸡源性毒株)属双RNA病毒科2. 临床症状:潜伏期2~3d。
典型症状:突然发病,闭目,缩颈,翅重,毛松,颈部毛逆立,怕冷聚堆,啄肛,头震颤,白色稀粪,后期脱水。
非典型:精神不振,轻度腹泻,死亡率3%以下。
3.病变:(典型) a. 腿胸肌出血b. 法氏囊出血,水肿,胶冻样渗出,耐过萎缩c.肾脏肿胀,尿酸盐沉积d.肝脏色淡,边缘网状坏死e.腺、肌胃交界处呈条状出血(非典型) a. 眼、胸肌出血b.法氏囊萎缩4. 预防措施(免疫接种)a. 时间:10~14日龄首免,首免后 3 周二免b. 疫苗:活疫苗和灭活疫苗c. 免疫途径:活苗滴鼻,点眼,饮水,灭活苗注射发病后控制: a. 对环境和鸡舍进行彻底消毒b. 发病早期用高免血清或蛋黄抗体或康复鸡血清注射c. 抗病毒药物+抗菌药+肾肿解毒药禽痘1、概念: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禽类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分为:皮肤型粘膜型混合型2、病原:禽痘病毒,每一种病毒只对同种宿主有易感性,不同种禽痘之间有一定交叉保护。
3、易感禽:鸡、火鸡、鸭、鹅、鸽、鹌鹑传播途径:损伤的皮肤和粘膜发病时间:一年四季,秋季和蚊子活跃的季节最为流行(夏季:皮肤型冬:白喉型) 4 症状、病变A.皮肤型:冠、肉髯、啄角。
眼皮和耳球等无毛或毛少的部位有结节。
B.黏膜型(白喉型):呼吸和吞咽困难,喉头、气管有扁平状结节,后形成白色假膜。
C.混合型:有一种寄生虫病在腹部有黑褐色结节,但结节向内凹陷。
5、防治措施(预防) 1. 加强环境卫生的消毒工作2. 预防接种,刺种禽痘疫苗(首免于10~20 日龄,3~5周后二免)(发病后)发病初期紧急接种,也可用抗病毒药物,同时防继发感染。
马立克氏病1、病原:马立克氏病毒,属疱疹病毒科2、血清型:I 型致病毒株:强毒及弱毒株II 型不致病株:自然无毒株Ill型火鸡疱疹病毒:HVT无致病力株(用于制疫苗)存在:⑴无囊膜的存在感染的细胞中,是细胞结合型,与细胞共存亡。
⑵有囊膜的存在于羽毛囊的上皮细胞中,是非细胞结合型,随皮屑散播,感染性强。
3、流行特点:⑴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⑵易感禽:鸡(7日龄最易感)、鹌鹑、火鸡、野鸡、鸽、鸭、鹅⑶发病率、死亡率:毒株毒力,日龄,管理,免疫等。
一般不吵过5%4、症状、病变⑴神经型症状:步态不稳,劈叉,翅下垂。
病变:坐骨神经肿胀,淡黄、横纹消失⑵内脏型:消瘦,病变:肝、心、脾、腺胃、肾等肿痛,法氏囊萎缩⑶皮肤型:皮肤毛囊有大的结节或肿瘤⑷眼型:瞳孔缩小,边缘不整齐,橘红色虹膜变为灰色,俗称灰眼病5、诊断⑴临床诊断:根据发病,症状及病变⑵实验室诊断:琼扩试验6、防治⑴发病后处理:淘汰⑵搞好饲养管理,严格消毒⑶接种时间:出壳后24h免疫方法:颈部皮下注射鸭瘟1、病原:鸭瘟病毒,禽疱疹病毒科肝、脑、食道、泄殖腔含毒量最高常用消毒剂对鸭瘟均有杀死作用2、流行特点⑴易感禽:不同日龄的鸭和鹅均可感染,成年鸭多发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