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诊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9
小儿烧伤急救指南烧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而小儿烧伤则更加需要家长和其他照看孩子的人注意。
本文将为你介绍小儿烧伤的急救指南,以帮助你在发生烧伤意外时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紧急救护措施,保障孩子的安全和健康。
1. 快速评估伤势当小儿出现烧伤时,首先需要迅速评估伤势的严重性。
烧伤分为三个不同程度,包括一度烧伤、二度烧伤和三度烧伤。
一度烧伤表现为红肿和疼痛,二度烧伤则有明显的水疱,并可能出现疼痛和水肿。
而三度烧伤则伤及深层组织,通常没有疼痛,皮肤呈现白色、黑色或棕色。
快速而准确地评估伤势可以帮助你判断是否需要寻求进一步的医疗帮助。
2. 紧急急救措施对于一度或二度烧伤,你可以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立即用冷水冲洗受伤部位:将受伤部位放在冷水下冲洗10-20分钟,以降低受伤部位的温度,并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记住,不要使用冰块或冷冻物品来直接接触烧伤部位,以免造成进一步损伤。
- 轻柔擦拭:用干净的毛巾轻柔地擦拭受伤部位,以去除可能附着在皮肤上的任何杂质。
注意,不要用力擦拭,以免造成伤口感染。
- 屏蔽受伤部位:用纱布或干净的布料轻轻覆盖受伤部位,以防止细菌感染。
避免使用棉花或其他会粘附在伤口上的物品。
- 给予止痛药:如有需要,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服用非处方止痛药,以缓解疼痛。
对于严重的三度烧伤,应迅速呼叫急救电话,并在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时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烧伤造成了呼吸道阻塞,你可以采取急救措施,如头部倾斜法或背部拍击法,来帮助保持孩子的呼吸道通畅。
- 不要触碰伤势:由于三度烧伤涉及深层组织,碰触伤口可能导致感染和进一步损伤。
3. 就医和后续护理无论烧伤程度如何,都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更专业的治疗和后续护理指导。
在就医前,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不要破坏水疱:不要主动破坏烧伤后形成的水疱,因为水疱可以起到保护伤口的作用,并减少感染的风险。
- 不要使用异物包扎:避免使用棉花或纱布等异物直接包扎伤口,以免纤维附着在伤口上。
烧伤临床诊疗指南【概述】烧伤是热(火焰、热液体)、化学物质、电流或放射性物质等因子作用于人体的皮肤、粘膜、肌肉等所造成的损伤。
烧伤属于开放性的损伤。
浅度烧伤若不合并感染,一般没有后遗症;深度烧伤由于皮肤全层或其深层组织破坏,大多造成机体严重的功能障碍,需要功能重建。
烧伤康复目的是促进创面愈合,预防或减轻纤维瘢痕增生、挛缩,最大程度恢复肢体功能。
【诊断要点】症状有烧伤遗留的组织坏死创面或增生性瘢痕、奇痒、肢体畸形等、体征纤维瘢痕增生、挛缩、关节僵硬、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
【康复评定】1.烧伤分类烧伤面积通常采用“九分法则、头和颈9%,双侧上肢各9%,双下肢各2X9%,躯干前面2X9%,躯干后面2X9%和会阴部为1%。
烧伤深度:普遍采用三度四分法,即I度烧伤(上皮损伤)、浅n度烧伤(真皮浅层损伤)、深n度烧伤(真皮深层损伤)和m度烧伤(皮肤全层)。
烧伤严重程度分类:按照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提出的标准,将烧伤严重程度分为四类:轻度烧伤:总面积在10%以下的Ⅱ度烧伤。
中度烧伤:总面积在11%?30%的Ⅱ度烧伤,或10%以下的Ⅲ度烧伤。
重度烧伤:总面积在31%?50%的II度烧伤;或11%?20%的Ⅲ度烧伤;或烧伤面积虽然未达上述标准,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伴有休克;②伴有复合伤或合并伤(严重创伤、冲击伤、放射伤、化学中毒等);③中、重度吸入性烧伤。
特重烧伤:总面积超过50%的II度烧伤;或超过20%的Ⅲ度烧伤。
瘢痕评定主要评定瘢痕部位、大小及稳定情况。
稳定瘢痕表现为,瘢痕组织充血减退,色泽变淡,质地变软,基底松动,痛痒减轻。
运动功能评定局部及相应部位关节活动范围。
评定局部及相应部位肌力。
感觉功能主要评定受累部位及相应部位的感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在涉及上、下肢的烧伤时,应考虑对其所致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进行评定。
康复治疗的效果评定自我感觉包括维持正确体位。
后期重点是控制纤维瘢痕组织的增生、挛缩,恢复肢体功能。
烧伤诊疗规范一、诊断要点:根据烧伤史和体格检查对烧伤作出正确诊断。
1. 烧伤史:应注意烧伤时间及环境。
(1)烧伤时间:烧伤时间越长越严重。
(2)烧伤环境:如火焰伤,在密闭环境下就有可能引起吸人性损伤。
又如高空电击伤就可能引起复合伤,如骨折、脑外伤等。
2. 明确受伤原因。
3. 明确伤情:根据烧伤面积、深度、部位、年龄、原因,有无复合伤等综合判断。
4. 鉴别诊断:伤情判断最基本的要求是烧伤面积和深度(1)烧伤面积的估算是烧伤的基本鉴别诊断,常用以下三种方法:①中国新九分法:按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1%,构成100%的体表面积,即头颈部:1×9%;躯干:3×9%;两上肢:2×9%;双下肢:5×9%+1%,共为11×9%+1%(表)。
中国新九分法成人女性的臀部和双足各占6%②手掌法:不论性别、年龄,病人并指的掌面约占体表面积的1%,如医者的手掌大小与病人相近,可用医者手掌估算,此法可辅助九分法。
③儿童烧伤面积计算:12岁以下儿童,年纪越小,头越大,下肢越小,可按下法计算:头颈部面积:〔(9+12-年龄)〕%;双下肢面积:〔46-(12-年龄)〕%。
(2)烧伤深度的鉴别:①三度四分法:分为I°、浅II°、深II°、III°。
其中I°、浅II°烧伤一般称为浅度烧伤;深Ⅱ°和Ⅲ°烧伤则属深度烧伤。
I°烧伤:红斑浅Ⅱ°烧伤: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
深Ⅱ°烧伤:水疱,但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III°烧伤:焦痂(3)烧伤伤情的判断:根据面积、深度、部位、年龄、原因,有无复合伤等综合判断。
但为了对烧伤严重程度有一基本估计,作为设计治疗方案的参考,采用下列分度方法:轻度烧伤:Ⅱ°烧伤面积9%以下。
烧伤急诊鉴别诊疗指南【临床表现】1.I度烧伤局部红斑、疼痛。
2.Ⅱ度烧伤累及表皮层和部分真皮全层。
创面红斑、潮湿、肿胀、有水疱或大疱形成;感觉功能尚好。
3.Ⅲ度烧伤皮肤表皮、真皮层全层损毁。
创面下可见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者皮肤烧焦、感觉丧失。
4.可伴有吸人性损伤、中毒等。
【院前处理】维持气道通畅、可能存在一氧化碳中毒者应予吸氧、尽早静脉输液。
【急诊检查】1.估算烧伤面积(表18一1)。
2.动脉血气分析。
3.必要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测吸人性损伤的程度。
4.严重烧伤者应查血常规、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5.影像学检查:如胸片。
【诊断】根据受伤史及体征、症状可以确立诊断。
【鉴别诊断】与电损伤、化学烧伤鉴别。
【急诊治疗】ABC1.有吸人性损伤者可有气道水肿.应尽早行气管插管,吸氧。
2.尽快建立静脉通道。
Ⅱ度、Ⅲ度烧伤的患者补液治疗;(1)给予生理盐水静脉点滴,伤后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为2~4ml/kg×体重(kg)×烧伤体表面积百分数。
总量的一半在伤后8小时内给予,另一半在后16小时内输入。
(2)烧伤面积大于20%时,根据排尿量补液,留置导尿管。
成人需排尿0.5~1.0ml/(kg·h),儿童尿量需达 1.0ml/(kg·h)。
3.焦痂处理(1)四肢焦痂:抬高患肢,切开减压时切口沿肢体长轴内外侧正中线,贯穿焦痂全长,深达皮下,甚至达深筋膜。
(2)胸壁焦痂:切口沿双侧腋前线,由锁骨下2cm处切开至第10肋,横跨胸前在作2个横切口,于胸前形成一个四方形。
4.创面处理严格按照无菌术操作,可用无菌湿敷料覆盖伤口。
轻度烧伤者可在门诊治疗,伤口清创,切除坏死皮肤、水疱清创,局部使用抗生素,烧伤敷料。
预防破伤风感染。
5.药物治疗磺胺嘧啶软膏等。
【住院指征】以下情况有条件者应转送至烧伤中心1.10岁以下或50岁以上,II度和III度烧伤面积超过10%者。
2.II度和III度烧伤面积超过20%者。
创伤、烧伤、危重症的临床营养诊疗指南一)创伤、烧伤患者的营养治疗1. 创伤营养治疗创伤(trauma )是指机械性致伤因子所造成的损伤,为动力作用造成的组织连续性破坏和功能障碍。
创伤应激后机体出现一系列代谢变化,表现为静息能量消耗(REE增高、高血糖、糖异生作用增强、蛋白质分解增强、脂肪动员加快、负氮平衡和机体细胞总体水平下降。
此外,肝脏合成急性时相蛋白(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淀粉样A蛋白、铜蓝蛋白等)也增加。
机体在创伤应激时会出现神经内分泌功能、炎症细胞因子产生和高代谢分解的改变,蛋白质的分解代谢高于合成代谢,结果机体无足够的能量和氮源及其他营养素等来修复组织。
1)营养治疗指征及支持途径1)可使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
对NR>3分者,应立即行营养治疗。
2)主要支持途径如下:①经口摄食是首选途径;②躯体和腹部严重钝器伤和穿透伤以及严重头部受伤而接受胃肠管营养治疗的患者,直接小肠通道是获得成功营养治疗的必要条件。
大多数头部损伤患者由于胃轻瘫的关系,其胃内营养治疗可能最早要在伤后约3天或4天获得成功。
这部分有小肠通道的患者能耐受小肠内营养治疗。
如果早期肠道内营养治疗不可行或不能被耐受,则必须实行肠道外营养治疗。
对于有腹部穿透伤和钝器伤及建立了小肠通道的患者,大多数患者在完成复苏并取得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可以实行肠道内营养治疗。
腹部创伤指数(ATI)评分较高的患者,特别是ATI>40分者,达到肠道内营养治疗目标比率的增加速度要减慢一些。
严重烧伤患者在复苏期间要尽可能早地实行胃内营养治疗,以预防或尽量减轻胃轻瘫,如果推迟胃内营养治疗时间,特别是如果推迟到18 小时以后,则胃轻瘫的发生率可能升高。
③患者在受伤后不久,最好在获得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完成复苏后,实行全胃肠外营养。
在严重受伤的患者中,如果在第7天不能成功进行肠道内营养治疗,则必须开始行肠外营养(PN)。
在受伤后第7天不能耐受其肠道内营养治疗目标比率50%以上的患者,必须给予实行TPN但在患者能耐受50%以上肠道内营养治疗时,逐渐减量至完全停止使用。
烧伤科诊疗规范烧伤科疾病第一节烧(烫)伤病史采集】1.烧伤时间:详细询问受伤至入院时间;2.烧伤原因:了解热源性质、火焰、热液(金属溶液、热油)、化学物质(酸或碱)、电流(机体有无直接触及电源);3.烧伤环境:了解伤员受伤时的体位,是否在室内或密闭的空间,是否在火海中,有无呼救声;4.接触热源时间,有无昏迷。
有无外伤、有无出血;5.伤后有无应急措施,如补液、止痛、创面如何保护。
体格检查】1.测血压、脉搏、呼吸,伤员意识。
烦燥与否,有无口渴;2.迅速检查面积、深度以初步确定伤情;3.呼吸及语音有无改变;4.有无合并症:颅脑外伤、窒息、中毒以及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1.血、尿、便常规;2.血液生化;3.血型。
诊断要点】1.面积的估计:手掌法:用伤者自身的手掌测量面积,并拢时其面积为1%;五指天然分隔时其面积1.25%。
中国九分法:将人体化分为11个9%的地区,会阴部另计为1%,共计100%。
头部发际3 %颜面3%颈部3%9%×1上肢双)两上臂7%两前臂6%两手掌5%9%×2躯干前侧13%后侧面13%会阴1%9%×3下肢双)双臀5%双大腿21%双小腿13%双足7%9%×5+1临床实践中,手掌法与中国九分法往往结合应用。
2.深度判断:目前国内多采用三度四分法:不同深度烧伤的评估要点深度I°浅II°深II°局部体征无水疱创面肿胀发红温稍低,创面呈浅红或红白相间,可见网状栓塞血管局部感觉预后3-5天愈合。
不留瘢痕不留瘢痕留有瘢痕肉芽组织生长后形成瘢痕仅伤及表皮,局部红肿、干燥,灼痛感仅伤及表皮,水疱大、壁薄、感觉过敏2周可愈合。
伤及真皮深层,水疱较小,皮感觉迟钝3-4周愈合,III°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达皮消失下、肌肉、骨等。
形成焦痂。
创面无水疱、蜡白或焦黄,可见树枝状栓塞血管,皮温低注:I度红斑型烧伤II度水泡型烧伤III度焦痂型烧伤3.伤情分类:根据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制定(上海):水平总面积III度面积申明轻度10%↓面积虽不超过31%,III度也不足11%,但伤员有休克或合并外伤,即为重度中度11%~30%10%↓重度31%~50%11%~20%特重度51%↓21%↑治疗原则】1.面积较大(一般指30%以上)或已有休克者,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输液复苏,放置导尿管,以便观察尿量变化;2.用无菌敷料或被单覆盖保护创面,以免增加污染,也不用任何带颜色的外用药物,待伤员稳定后,作进一步处理;3.镇静止痛:经常使用杜令丁1~2mg/kg,有呼吸艰巨及颅脑外伤慎用。
烧伤诊疗方案烧伤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病史:有明确的火热灼伤史(如沸水、火焰等)。
主要症状:局部皮肤肿胀、灼痛、或有水疱、表皮松解或剥脱。
次要症状:受伤重时可伴口干、发热、烦躁等全身症状。
具备上述病因及主要症状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0年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制定的中国九分法、三度四分法与手掌法进行烧伤面积与深度的诊断。
⑴病史:有明确的火热灼伤史(如沸水、火焰等)。
⑵主要症状:受伤轻时一般无明显全身表现,局部皮肤肿胀、灼痛、或有水疱、表皮松解或剥脱;受伤重时可伴口干、发热、烦躁等全身症状。
⑶主要体征:按三度四级分类法,判定烧伤面积及深度。
Ⅰ度烧伤(红斑型):皮肤伤处红、肿、热、痛,表面干燥,局部感觉过敏,不起水泡,常有烧灼感。
2~3天后脱痂痊愈,无瘢痕。
Ⅱ度烧伤(水疱型):根据伤及皮肤深度,Ⅱ度烧伤分为浅Ⅱ度烧伤和深Ⅱ度烧伤。
①浅Ⅱ度烧伤:剧痛,感觉过敏,有水疱,基底呈均匀红色、潮湿,局部肿胀。
1~2周愈合,无瘢痕,有色素沉着。
②深Ⅱ度烧伤:痛觉迟钝,水疱或有或无,揭去表皮,基底苍白,间有红色斑点、潮湿,水肿明显。
3~4周愈合,可遗留少量瘢痕。
Ⅲ度烧伤(焦痂型):痛觉消失,无弹力,坚硬如皮革样,蜡白焦黄或炭化,干燥。
干后皮下筋脉阻塞如树枝状。
2~4周焦痂脱落形成肉芽创面,一般均需植皮才能愈合,可形成瘢痕和瘢痕挛缩。
(二)证候诊断1.热毒袭表证:创面表皮松解、水疱形成、基底红或红白相间,发热、口干喜饮、烦躁、尿黄,舌质偏红,苔白或黄白相兼,脉略数或细数。
2.火毒伤津证:创面红肿疼痛,水疱形成,基底红、红白相间或苍白,壮热烦躁,口干喜饮,呼吸短促,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苔黄糙,脉洪数或舌光无苔,弦细数。
3.热毒炽盛证:壮热、烦躁、口干唇燥、便秘、小便短赤、创面肿胀疼痛,功能受限,舌质红或红绛而干或见紫色瘀块,苔黄或黄白相间,脉滑数或弦数。
烧伤诊疗及护理常规
概述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它可以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因此,正确的烧伤诊疗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档将介绍烧伤诊疗及护
理的常规方法和步骤。
诊疗过程
1. 评估烧伤程度:根据烧伤的程度,包括一度、二度和三度烧伤,来确定诊疗方案。
2. 预防感染:清洁和消毒受伤部位,以预防伤口感染。
3. 创面处理:根据烧伤程度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包括冷水洗净、覆盖无菌敷料等。
4. 疼痛管理: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以缓解病人的疼痛。
5. 抗生素治疗:对于感染风险较高的烧伤,可考虑使用抗生素
进行治疗。
6. 营养支持:补充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
康复。
护理常规
1.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无菌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 控制伤口温度:避免暴露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中,保持伤口的适宜温度。
3. 注意饮食:提供丰富营养的饮食,包括高蛋白质和维生素,以促进组织修复和恢复。
4. 心理护理:给予病人情感支持,帮助其积极应对病情,缓解心理压力。
5.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伤口,监测伤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本文档提供了烧伤诊疗及护理的常规方法和步骤,但请注意,具体的诊疗和护理方案应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而定。
烧伤临床诊疗指南烧伤临床诊疗指南【概述】烧伤是热(火焰、热液体)、化学物质、电流或放射性物质等因子作用于人体的皮肤、粘膜、肌肉等所造成的损伤。
烧伤属于开放性的损伤。
浅度烧伤若不合并感染,一般没有后遗症;深度烧伤由于皮肤全层或其深层组织破坏,大多造成机体严重的功能障碍,需要功能重建。
烧伤康复目的是促进创面愈合,预防或减轻纤维瘢痕增生、挛缩,最大程度恢复肢体功能。
【诊断要点】症状有烧伤遗留的组织坏死创面或增生性瘢痕、奇痒、肢体畸形等、体征纤维瘢痕增生、挛缩、关节僵硬、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
【康复评定】1.烧伤分类烧伤面积通常采用“九分法则、头和颈9%,双侧上肢各9%,双下肢各2X9%,躯干前面2X9%,躯干后面2X9%和会阴部为1%。
烧伤深度:普遍采用三度四分法,即I度烧伤(上皮损伤)、浅n 度烧伤(真皮浅层损伤)、深n度烧伤(真皮深层损伤)和m度烧伤(皮肤全层)。
烧伤严重程度分类:按照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提出的标准,将烧伤严重程度分为四类:轻度烧伤:总面积在10%以下的Ⅱ度烧伤。
中度烧伤:总面积在11%?30%的Ⅱ度烧伤,或10%以下的Ⅲ度烧伤。
重度烧伤:总面积在31%?50%的II度烧伤;或11%?20%的Ⅲ度烧伤;或烧伤面积虽然未达上述标准,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伴有休克;②伴有复合伤或合并伤(严重创伤、冲击伤、放射伤、化学中毒等);③中、重度吸入性烧伤。
特重烧伤:总面积超过50%的II度烧伤;或超过20%的Ⅲ度烧伤。
瘢痕评定主要评定瘢痕部位、大小及稳定情况。
稳定瘢痕表现为,瘢痕组织充血减退,色泽变淡,质地变软,基底松动,痛痒减轻。
运动功能评定局部及相应部位关节活动范围。
评定局部及相应部位肌力。
感觉功能主要评定受累部位及相应部位的感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在涉及上、下肢的烧伤时,应考虑对其所致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进行评定。
康复治疗的效果评定自我感觉包括维持正确体位。
后期重点是控制纤维瘢痕组织的增生、挛缩,恢复肢体功能。
烧伤与创面恢复外科诊疗指南(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1. 引言烧伤与创面恢复外科是一门关注烧伤患者和创面伤患者的诊疗和康复的学科。
本指南旨在为医院内的医务人员提供一份系统的参考,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烧伤和创面伤患者。
2. 诊断与评估2.1 急诊评估- 进行初步的烧伤和创面伤患者的生命体征评估。
- 询问病史,包括烧伤或创面伤的发生时间、原因等。
- 对伤情进行初步估计,包括面积和深度。
2.2 诊断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和病史询问来确定烧伤或创面伤的类型和程度。
- 可以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或超声波等,来评估伤情。
3. 初步处理3.1 烧伤处理- 伤者安全优先,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如保护呼吸道、止血等。
- 洗净伤口,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 对有机物烧伤和化学烧伤,可在清洗后应用特殊抗毒剂。
3.2 创面处理- 清洗创面,去除异物和污物。
- 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 创面较深或有感染风险时,可考虑缝合或给予抗生素。
4. 医学治疗4.1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给予抗生素、止痛药等。
- 对于严重烧伤或创面感染,可能需要静脉给药。
4.2 焦点治疗- 对于烧伤,可考虑应用敷料、皮肤移植等方法。
- 对于创面,可进行缝合、切除死组织等治疗。
5. 康复与护理5.1 伤口护理-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创面清洁。
- 对于需要皮肤移植的患者,注意术后护理。
5.2 康复训练- 考虑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6. 随访与评估6.1 随访- 定期随访,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和患者康复情况。
- 处理并发症,如感染或瘢痕。
6.2 评估- 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身心状况、功能恢复等方面。
以上为烧伤与创面恢复外科诊疗指南的内容概要,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指导。
具体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定制,并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
急诊烧伤诊疗方案烧伤分类烧伤可分为三度烧伤、二度烧伤和一度烧伤。
一度烧伤:表皮烧伤,皮肤呈红色,局部疼痛。
二度烧伤:真皮烧伤,皮肤表面呈现水泡,破裂后会有创面,严重时深达皮下组织,局部疼痛。
三度烧伤:化死性烧伤,烧伤部位无痛感,炭化,不能自行恢复,需手术或药物治疗。
急诊处理1. 确认烧伤区域首先确定烧伤区域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在查看烧伤区域时要注意,烧伤部位的白色痂皮不可以轻易撕掉或者强行刮除,以免破坏烧伤后残留的少许皮肤组织。
2. 对伤口进行清洗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去掉烧伤部位的异物,避免细菌感染。
清洗时要注意,用不锈钢钳子或手套轻轻掀动水泡,将水尽可能流出,以免破裂后受到细菌感染。
3. 处理烧伤创面清洗后,对烧伤部位进行杀菌处理,撒上适当药物或者涂上适当的抗菌药膏,以保护烧伤创面不受细菌侵袭。
在涂上药膏的时候要注意长度和宽度以及层数。
如果涂药面积过小,用量过少,也会影响到疗效。
4. 医护人员要即刻出现及时引导患者进行处理,安抚情绪并赶快送出急救中心。
医护人员应立即到位,安排对病人的护理,对病情进一步了解,加至药物治疗。
烧伤处理须知1. 去医院如果烧伤面积很小,可以自己清理消毒。
如果烧伤面积有一定的范围,建议就医。
特别是对于三度烧伤,一定要寻找专业医院及时处理,以避免被感染。
2. 不乱用纱布等物理来压缩伤口受到烧伤之后,局部渲染肿胀等异常现象,大家可能会使用手纸、毛巾或者纱布等物理自行来进行压缩,但是,这样做容易刺激伤口,不易透气,还有可能促进感染的产生。
如果要进行紧急止血处理,可以用救生毯或大件毛巾进行包扎,但是最好不要将最外面的毛巾直接放在伤口上,以免毛巾细菌直接感染伤口。
3. 不吃疑似过期药物如果药物疑似过期或超过最佳的存放时间,一定要慎重使用。
因为烧伤患者需要的是有效的治疗,而不是有潜在风险的药物。
建议将疑似过期药物藏在药物柜中,避免不必要的误用。
4. 饮食注意烧伤后要注意补充水分,以便加速伤口的恢复。
临床诊疗指南烧伤外科学分册一、烧伤的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烧伤是由热力(火焰、热水、蒸汽等)、化学物质(强酸、强碱等)、电流、放射线等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甚至深部组织的损伤。
这一定义明确了烧伤的致伤因素多样,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热力烧伤。
(二)分类。
1. 按烧伤的深度分类。
- Ⅰ度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
局部呈现红斑,轻度红肿,无水疱,疼痛明显。
原因在于表皮浅层的损伤主要影响到皮肤的外观和感觉神经末梢,所以表现为红斑和疼痛。
- Ⅱ度烧伤。
- 浅Ⅱ度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
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剧烈。
这是因为伤及真皮乳头层,导致组织液渗出形成水疱,而丰富的神经末梢未被完全破坏,所以疼痛剧烈。
- 深Ⅱ度烧伤: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真皮网状层。
创面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由于烧伤深度加深,部分神经末梢被破坏,所以痛觉相对浅Ⅱ度烧伤有所减退。
- Ⅲ度烧伤:全层皮肤烧伤,可深达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
创面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炭化,干燥,无渗液,发凉,针刺和拔毛无痛觉。
因为全层皮肤及深部组织受损,神经末梢完全被破坏,所以无疼痛感觉。
2. 按烧伤的面积分类。
- 中国新九分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1%,构成100%的体表面积。
头颈部占9%(1个9%),双上肢占18%(2个9%),躯干前后包括会阴部占27%(3个9%),双下肢(含臀部)占46%(5个9% + 1%)。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准确评估烧伤的严重程度,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烧伤的现场急救。
(一)脱离致伤源。
1. 热力烧伤。
- 火焰烧伤:应尽快脱去着火的衣物,或就地打滚压灭火焰,也可用水浇灭或用灭火器灭火。
如果衣物与皮肤粘连紧密,不要强行撕脱,以免加重创面损伤。
- 热水、蒸汽烧伤: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一般冲洗时间为15 - 30分钟。
烧伤临床诊疗指南烧伤是指热(火焰、热液体)、化学物质、电流或放射性物质等因素对人体皮肤、粘膜、肌肉等造成的损伤,属于开放性损伤。
浅度烧伤通常不会有后遗症,而深度烧伤会导致机体严重的功能障碍,需要进行功能重建。
康复的目的是促进创面愈合,预防或减轻纤维瘢痕增生、挛缩,最大程度地恢复肢体功能。
烧伤的诊断要点包括烧伤遗留的组织坏死创面或增生性瘢痕、奇痒、肢体畸形等症状,以及纤维瘢痕增生、挛缩、关节僵硬、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等体征。
在康复评定方面,烧伤面积通常采用“九分法则”,即头和颈9%,双侧上肢各9%,双下肢各2X9%,躯干前面2X9%,躯干后面2X9%和会阴部为1%。
烧伤深度通常采用三度四分法进行分类,包括I度烧伤(上皮损伤)、浅n度烧伤(真皮浅层损伤)、深n度烧伤(真皮深层损伤)和m度烧伤(皮肤全层)。
根据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提出的标准,烧伤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特重烧伤。
瘢痕评定主要评定瘢痕部位、大小及稳定情况,稳定瘢痕表现为瘢痕组织充血减退,色泽变淡,质地变软,基底松动,痛痒减轻。
运动功能评定局部及相应部位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感觉功能主要评定受累部位及相应部位的感觉。
在涉及上、下肢的烧伤时,应考虑对其所致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进行评定。
康复治疗的效果评定包括维持正确体位和控制纤维瘢痕组织的增生、挛缩,恢复肢体功能。
物理治疗方面,光疗法包括紫外线疗法,可止痛、预防感染、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刺激组织的修复功能。
对于大面积烧伤,可行全身照射法,按全身照射的剂量和进度照射,15-18次为1疗程。
肘部瘢痕训练可采用手拉门把,利用自身体重产生牵张作用。
将患者放置于桌面,手掌朝上,肘部下方垫薄衬垫,用适量沙袋加压于前臂,作缓慢牵引。
另外,可以握住门把进行前臂旋转运动。
手部瘢痕训练包括拇外展、对掌运动,握拳、伸指运动,手指外展、内收训练。
双手指蹼瘢痕可采用双手相互交叉,扩张指蹼瘢痕。
髋部瘢痕训练可采用俯卧位牵张瘢痕,并作下肢后伸动作;仰卧位作下肢外展活动,或下肢屈曲抱膝动作。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烧伤整形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烧伤【入院处置】⒈了解伤因、伤情;全面体检,特别是注意生命体征(>5岁且创面>10%者需测血压)、神智反应、末梢血循环情况,以及有无复合伤。
⒉诊断按照伦勃氏法、“三度四分法”、烧伤严重度分类法明确具体的伤情诊断:⑴轻度烧伤:Ⅱ0<5%TBSA;本类型烧伤可在门诊治疗。
⑵中度烧伤:Ⅱ0≥5%TBSA,Ⅲ0<5%TBSA;⑶重度烧伤:Ⅱ0≥15%TBSA,Ⅲ0≥5%TBSA;⑷特重度烧伤:Ⅱ0≥25%TBSA,Ⅲ0≥10%TBSA。
⒊同时安排适宜的病床或急送诊疗室抢救。
⒋常规检查项目:血分析及C反应蛋白,小便常规,大便常规,主要病毒感染的免疫标志物,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胸部X光片,创面渗出液培养加药敏实验。
⒌有吸入性损伤表现者,按《吸入性损伤诊疗指南》治疗。
⒍电烧伤者,特别注意心脏、肾脏和神经系统变化,并急行相应检查。
⒎化学烧伤者,特别注意肾脏情况,急查小便,观察有无异常⒏烦躁、哭闹者,可选用鲁米那钠1~3mg/kg或非那根1mg/kg;1岁以上者,可选用吗啡0.5~1mg/kg镇静止痛。
⒐补液治疗⑴轻度烧伤者,不需补液。
⑵中度以上烧伤,即使暂无休克表现,也需按照烧伤补液公式计算进行补液。
⑶已有休克或休克前期表现者,立即行休克复苏(见“烧伤休克急救指南”)。
上述⑵、⑶步骤应在判断伤情后立即实施。
⒑轻度烧伤或病情稳定者,行创面清创(见“烧伤创面清创操作规范”);否则,待病情稳定后清创。
清洗(创)前均应常规取创面渗出液培养加药敏实验。
⒒全身抗感染⑴轻度烧伤早期入院者:选用非限制类抗生素口服。
⑵轻度烧伤伴轻度感染入院者:选用非限制类抗生素口服;感染较重者,选用非限制类抗生素静脉输注。
⑶中度烧伤早期入院者:选用非限制类抗生素静脉输注。
⑷中度烧伤伴感染入院者:根据病史和体征显示可能的感染菌类,选用限制类抗生素静脉输注。
⑸重度或特重度烧伤早期入院者:选用限制类抗生素静脉输注。
临床诊疗指南烧伤外科学分册哎呀,烧伤这种事儿可真让人心烦,没事儿的,谁也不想被烫到对吧!说起烧伤,那可是个麻烦事儿,轻则红肿疼痛,重则可能留下难看的伤疤,甚至影响生活。
大家都知道,厨房是个烧伤的“重灾区”,油溅一身,或者不小心碰到热锅,真是“疼得直冒烟”。
所以,今天咱们就聊聊这烧伤的事儿,看看要怎么应对,别慌张,咱们慢慢说。
要知道烧伤的类型。
轻的叫一度烧伤,皮肤红了,摸上去热乎乎的,像被太阳晒了一样。
没事儿,冷敷一下就好了。
别忘了,冰块可不能直接放在伤口上,那可是要了你的命。
再说二度烧伤,这可是有点儿严重了,皮肤上起水泡,像是要开花了,疼得厉害。
这时候就要小心翼翼,尽量别戳破水泡,要不然伤口就更麻烦了。
三度烧伤就更不用说了,皮肤已经焦黑,甚至肉都被烧没了,这可得赶紧去医院,别犹豫,快打120!说到医院,很多人听到这俩字儿就想跑。
可真的是没办法。
烧伤这事儿,越早处理越好。
要是伤口不严重,回家自己处理也是可以的。
先把伤口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千万别用酒精啊碘伏什么的,疼得你想哭。
再来点儿消炎药膏,包好,静静等待伤口自愈,耐心点儿,别心急。
可万一情况不妙,去医院也是必须的。
这时候,医生会给你看看,决定要不要清创、换药。
这里可真得听医生的话,别自作聪明。
记住,伤口是你的“心头肉”,可得好好照顾它。
要是有水泡,别忘了用针把水泡戳破,保持伤口干燥,也别让它感染。
哎,说到感染,那可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一旦感染了,麻烦可就大了,吃药打针可少不了。
生活中,烧伤的预防也是相当重要。
做饭的时候,厨房可得小心点,别让小孩儿靠近热锅,安全第一!别以为自己在家就能随心所欲,那可不行,家里也是潜伏着危险。
穿衣服的时候,尽量别穿那些容易着火的材质,像是尼龙啥的,一不小心,哎哟,火就着上了,后果不堪设想。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哎呀,烧伤好像离我挺远的,其实不然,生活中处处都有隐患,放松警惕可不行。
随时保持警觉,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烧伤诊疗指南
【入院处置】
⒈了解伤因、伤情;全面体检,特别是注意生命体征(>5岁且创面>10%者需测血压)、神智反应、末梢血循环情况,以及有无复合伤。
⒉诊断
按照伦勃氏法、“三度四分法”、烧伤严重度分类法明确具体的伤情诊断:
⑴轻度烧伤:Ⅱ0<5%TBSA;本类型烧伤可在门诊治疗。
⑵中度烧伤:Ⅱ0≥5%TBSA,Ⅲ0<5%TBSA;
⑶重度烧伤:Ⅱ0≥15%TBSA,Ⅲ0≥5%TBSA;
⑷特重度烧伤:Ⅱ0≥25%TBSA,Ⅲ0≥10%TBSA。
⒊同时安排适宜的病床或急送诊疗室抢救。
⒋常规检查项目:血分析及C反应蛋白,小便常规,大便常规,主要病毒感染的免疫标志物,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胸部X光片,创面渗出液培养加药敏实验。
⒌有吸入性损伤表现者,按《吸入性损伤诊疗指南》治疗。
⒍电烧伤者,特别注意心脏、肾脏和神经系统变化,并急行相应检查。
⒎化学烧伤者,特别注意肾脏情况,急查小便,观察有
无异常
⒏烦躁、哭闹者,可选用鲁米那钠1~3mg/kg或非那根1mg/kg;1岁以上者,可选用吗啡0.5~1mg/kg镇静止痛。
⒐补液治疗
⑴轻度烧伤者,不需补液。
⑵中度以上烧伤,即使暂无休克表现,也需按照烧伤补液公式计算进行补液。
⑶已有休克或休克前期表现者,立即行休克复苏(见“烧伤休克急救指南”)。
上述⑵、⑶步骤应在判断伤情后立即实施。
⒑轻度烧伤或病情稳定者,行创面清创(见“烧伤创面清创操作规范”);否则,待病情稳定后清创。
清洗(创)前均应常规取创面渗出液培养加药敏实验。
⒒全身抗感染
⑴轻度烧伤早期入院者:选用非限制类抗生素口服。
⑵轻度烧伤伴轻度感染入院者:选用非限制类抗生素口服;感染较重者,选用非限制类抗生素静脉输注。
⑶中度烧伤早期入院者:选用非限制类抗生素静脉输注。
⑷中度烧伤伴感染入院者:根据病史和体征显示可能的感染菌类,选用限制类抗生素静脉输注。
⑸重度或特重度烧伤早期入院者:选用限制类抗生素静
脉输注。
⑹重度或特重度烧伤伴感染入院者:根据病史和体征显示可能的感染菌类选用限制类或特殊类抗生素静脉输注。
⒓外用药物
⑴防治感染—百多邦或阿米卡星,严重感染可选用磺胺嘧啶银、磺胺米隆;
⑵浅度创面—喷尔舒,表皮细胞生长因子(金因肽);
⑶深度创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济)。
注:金因肽、贝复济因作用机制基本相似,可以互换使用。
⑷陈旧性、难愈创面—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金扶林)。
【住院期间的诊疗】
⒈常规监测项目:生命体征(>5岁且创面>10%者需监测血压),体温,神智反应,进食、有无呕吐与腹部情况,末梢血循环情况,血液分析及C反应蛋白,小便常规、比重及量,大便常规与隐血,心电图,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胸部X光片,创面渗出液培养加药敏实验。
⒉住院病人环境要求:洁净,通风良好,室温、湿度分别控制在22~26℃,40%~50%。
重度、特重度患者入住特殊烧伤病房时,要求洁净度100%,室温、湿度分别控制在30~35℃,55%。
⒊补液治疗
⑴休克尚未纠正者,按照《烧伤休克急救指南》处理;
⑵休克已纠正,进食未恢复正常者,根据监测指标,补充需要的质和量;
⑶除上述情况外,鼓励患者进食,轻度烧伤者不补液。
⒋感染或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疗
⑴全身感染或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①血培养阳性;
②血液炎症介质检查如CRP、内毒素、TNF、NO等阳性;
③全身中毒反应明显。
⑵创面感染的诊断标准:
①肉芽组织黄、黑色、霉菌斑,糜烂或老化,创周红肿,疼痛;
②脓液多、味奇臭或异臭;
③创面细菌指数大于105。
⑶抗生素的应用:
①根据“11”点的原则选用抗生素;
②根据血培养、创面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的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和调整抗生素;
③局部治疗,参见“创面处理”部分。
⑷抗炎治疗:
①选用抗炎症介质的药物,如:丙种球蛋白、抗TNF-α单抗(类克);
②激素治疗,可选用地塞米松等;
③呼吸支持;
④血液净化。
⒌营养、支持治疗
⑴指征:
①病史、体征或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营养指标低下;
②中重度烧伤中期(负氮平衡期)及创面愈合期(营养需求期)。
③全身感染或炎症反应综合征;
④创面血供不良、肉芽老化、愈合速度慢。
⑵方法:
①胃肠内营养。
经计算所需营养成分和量后,经口或鼻饲补充。
可选用我院配制的营养膳食、营养液或要素饮食,如肠内营养粉剂、肠内乳剂等。
②静脉营养:小儿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等。
③其他:各种维生素制剂、重组人生长激素等。
⒍住院创面处理
创面处理可根据面积、深度、有无感染、是否住院、烧伤伤情进展等情况,选择包扎、暴露、半暴露、湿敷、浸浴、手术等方式(详见“烧伤创面常用治疗操作技术规范”)。
(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处理,参照本部分实施。
)
⑴休克期
①创面暴露,抬高肢端,远红外烧伤治疗机或TDP照射;面积不大者,可外敷湿性敷料;
②视部位和渗液情况,每日用1~5%聚维酮碘消毒创面;
③以生理盐水清洗后,视创面面积、深度、有无感染,选用上述外用药物;
④如系大面积、深度烧伤(含电烧伤),在有效抗休克治疗、病情稳定,以及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行创面坏死组织清除(含削痂、磨痂术)、减张、VSD安置术、皮肤(自体、异体、生物皮)或皮瓣移植术。
⑵创面回吸收期
①创面暴露,抬高头部(肢端),每4小时翻身,远红外烧伤治疗机或TDP照射;面积不大者,可外敷湿性敷料;
②视部位和渗出情况,每日用1~5%聚维酮碘消毒创面;
③以生理盐水清洗后,视创面面积、深度、有无感染,选用上述外用药物;
④如系大面积、深度烧伤(含电烧伤),在病情稳定、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行创面坏死组织清除(含削痂、切痂、截肢术)、减张、VSD安置术、皮肤(自体、异体、生物皮)或皮瓣移植术。
⑶溶痂脱痂期
①创面暴露,每4小时翻身,视创面大小以远红外烧伤治疗机或TDP照射;面积不大者,可外敷湿性敷料;
②视部位和渗出情况,每日用1~5%聚维酮碘消毒创面;
③以生理盐水清洗后,视创面面积、深度、有无感染,选用上述外用药物;
④痂壳松动、积液(脓),或拟行手术修复,准备创面时,行半暴露或湿敷、浸浴疗法;
⑤如系大面积、深度烧伤(含电烧伤),在病情稳定、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行创面坏死组织清除(含切痂、剥痂、截肢术)、VSD安置术、皮肤(自体、异体、生物皮)或皮瓣移植术。
⑷创面愈合期
①选用金因肽、贝复济、金扶林等促进愈合;面积不大者,可外敷湿性敷料;
②紫草油等油剂保护创面;
③止痒药物防止搔抓创面;
④深度创面者,创面愈合后加用弹力套(衣)等预防瘢痕增生。
⑸烧伤植皮围术期
①术前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胸片,近期创面渗液培养+药敏。
②术前准备:
●全身准备—控制全身感染或重要脏器功能至相对正
常,将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提升至满足手术要求。
●创面准备—半暴露或湿敷、浸浴疗法,金因肽、贝复
济、金扶林等药物外用,VSD安置术。
●供皮区准备—包括头皮剃发、胸部、腹部剃毛,消毒,
包扎等。
●医患沟通—术前谈话内容应充分、完备,且告知两种
以上的治疗(手术)方案和手术并发症,使家长完全理
解并选择所提供的治疗(手术)方案,继之由监护人签
字。
⒎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⑴诊断:根据生命体征、心血管、神经、呼吸、消化、泌尿系统及内分泌代谢等异常表现确定。
⑵诊断明确后,与相关专业科室协同治疗;
⑶做好医患沟通,使家长充分理解并发症的发生并配合治疗。
【出院诊疗与随访】
⒈创面愈合或术后1~2周出院。
⒉残余创面未愈合者,继续门诊换药治疗至愈合。
⒊常规嘱患者出院后2~3周,专科门诊定期随访。
⒋随访内容:
⑴创面愈合情况,是否需要继续换药,或再次入院行创
面修复手术;
⑵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情况,是否需要临床干预;
⑶评估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后对患儿生理、心理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干预。
⒌门诊查视患者,如
⑴创面搔痒者,开具炉甘石、樟脑霜剂等止痒药物防止搔抓创面;
⑵创面干燥者,开具紫草油等油剂保护创面;
⑶瘢痕增生者,依据程度不同,选用弹力套(衣),康瑞保、丹芎瘢痕涂膜外敷,确炎舒松A局部注射,微晶磨削,同位素敷贴等方法防治;
⑷病理性瘢痕生长半年(头面部、关节部位3月)以上,经保守治疗如无缓解,致外貌、功能受损者,建议行整形手术治疗。
⑸色素异变者,建议择期予以激光治疗;特殊情况者,可予整形手术治疗。
⑹出现生理发育异常,建议在儿童保健科和或其他专科诊治。
⑺出现心理发育异常,协同心理科进行治疗。
注:主要参考文献:《黎鳌烧伤学》、《小儿外科学(第3、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