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19课
- 格式:pdf
- 大小:200.04 KB
- 文档页数:11
《电影与电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影与电视》是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中第三课的内容。
本章包含三节内容,分别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电视几个方面描述了19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千姿百态的现代艺术形式凭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电影与电视的发明,使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缩短”,文学艺术已真正从知识精英的殿堂降落民间,使大众不仅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而且成为它们的创作者。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①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包括产生的条件、时间、地点、人物、作用;②电影产生的过程;发展趋势③电视的特点与功能能力:①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品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认识和分析电影、电视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②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电影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②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重、难点:3、教学重、难点:①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过程;电视的特点与功能;②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一、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1、教学方法:本节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因此要对第四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的阶段特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初步形成学生的“大历史观”,正确地把握本章的基本脉络。
一是阶段特征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第四章各节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得出文化的发展源自社会的进步,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认识。
二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法:由于学生对电影和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
所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文科历史书有几本高中历史必修书目录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共有三本,要背的知识点特别多。
为了方便大家查阅,小编整理了以下高中文科历史必修书目录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大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答题经典万能句
1高中文科历史书有几本必修一:政治史
必修二:经济史
必修三:思想文化科技史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高中文科历史必修一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课商课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019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到19课培优试题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5分×32=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
《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
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A.已具有了人文主义精神 B.儒家思想反对神权主义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 D.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2.有学者认为,政治与伦理合而为一是先秦儒学的特质。
下列思想中能体现这一特质的是A.“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B.“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3.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
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
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
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
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
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
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4.东汉时期,张衡提出天为鸡卵、地似卵黄的说法,王充提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接关系,两位思想家都缺乏后人继承他们的学说。
但太学之前树立的石碑上的六经文句,每日有众多学者前来临摹。
这主要是因为A.小农经济的自足性B.政府文化政策引导C.选官以察举制为主D.君主专制逐步加强5.从北宋起,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
后来的《三国演义》里,曹操更是被看作奸臣,而刘备一直以正面人物为人们所认可。
这说明A.历史上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B.正统观念的影响深远C.《三国演义》的宣传深入人心D.刘备的才能胜过曹操6.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最新【高中历史课标】必修三课标细化及教材调减第1-2课春秋战国的思想【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__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细化】春秋战国的思想:应掌握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兵家等)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__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细化】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4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课标细化】宋明理学:应掌握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辩证评价。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课标细化】应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经世致用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课标细化】应掌握天文学成就、数学成就、四大发明、建筑学成就、医学与药物学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细化】掌握汉字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秦汉刻石;王羲之、张旭、怀素、欧阳询、柳公权、宋代四大家。
第8课笔墨丹青【课程标准】概述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细化】掌握绘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岩画、壁画、帛画、风俗画;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张择端。
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本课教材主要讲述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便是借苏联十月革命的东风,在中国引入马克思主义,并使马克思主义逐渐传播开来,最终成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
最终使中国社会摆脱了贫穷落后和被列强欺凌的局面,走向独立和富强。
本节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是本课的重点。
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本课的难点。
在教学中,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要掌握好它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又是如何同其他思想斗争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占据主导地位后对中国革命具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问题导读1. 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主办的《___________》第一次向中国人披露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_________和一些留日学生,也开始零星、片断地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
同时革命派_________在《_________》上较多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___________》等著作。
__________也曾发表演讲称赞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
2. 1917年俄国_________的爆发,为___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此年,__________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文章,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的开始。
3. 1919年5月5日_________在《_________》上出版了由他主编的“马克思研究号”,发表了《_______________》,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已在中国得到系统的宣传与介绍。
此外他还帮助关键信息1、《万国公报》梁启超朱执信《民报》《共产党宣言》孙某某2、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3、李大钊《新青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晨报》历史论(唯物史观)经济论(政治经济学)政策论(科《________》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19课电影与电视1.19世纪晚期,当人们在观看某一新奇事物时,惊呼道:“过去已经属于我们!”这一新奇事物是()A.电报B.电话C.电影D.电视解析:电报是一种沟通工具,电话也是一种沟通工具,均与“过去”无关;电影诞生于1895年,能够把“过去”拍摄下来重现播映,所以“过去已经属于我们”,故C项正确。
答案:C2.头戴一顶大礼帽,脚蹬一双尖头鞋,鼻子下留着一撮小胡子,紧绷的上衣与肥大的裤子别扭地穿在身上,手里握着一个手杖,鸭子般地出现在银幕上,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造型。
当时的世界电影应属于()A.彩色电影B.有声电影C.多元化艺术电影D.默片电影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卓别林的典型形象,卓别林时代电影尚处于“默片时代”。
答案:D3.英国小说《哈利·波特》长期不为中国读者所了解,但自从把它搬上银幕之后,这部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这说明了()A.小说的影响力远远小于电影B.电影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传媒,促进了其他艺术的推广C.电影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技的发展D.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解析:由英国小说《哈利·波特》在搬上银幕前后的影响度可以看出电影这一传媒手段有利于其他艺术的推广。
答案:B4.2018年第二十三届冬季奥运会在平昌开幕,各国的电视台都把最精彩赛事现场呈现给大家。
这主要体现了电视的哪一项功能()A.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资讯B.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娱乐要求C.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展示给世人D.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解析: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包括播报新闻、预报天气、播放广告、现场直播等。
本题体现了传播资讯的功能。
答案:A5.现代生活中,有不少事物原本出自十九世纪欧洲人的创意,却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变成大众化消费品,甚至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电脑手机B.报纸收音机C.热狗麦当劳D.汽车电影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原本出自十九世纪欧洲的创意”,A、C两项不属于十九世纪欧洲人的创意,而B项不属于二十世纪的美国大众化消费品,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电子课本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电子课本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主要涉及中国历史的进程、变迁和演变。
本电子课本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并提高历史素养。
本课本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中国古代史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史的概述和基本内容,包括夏、商、周和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以及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和贡献。
2.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
本章主要介绍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和作用,包括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影响,以及中华文明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现代中国史
本章主要介绍从鸦片战争到现代的中国历史,包括晚清时期的变革和
思潮,民主革命和北伐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以
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设和发展。
4.中国古代经济史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演变轨迹,包括农业、手工业、
商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中国文化史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各种门类的文化形式,以及其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地
位和作用。
6.人物史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个人,包括文化名人、
政治家、军事将领、科学家和思想家等方面的人物,以及他们对中国
历史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总之,本电子课本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有趣的历史知识,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历史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
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