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分析 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1212V V V V + 10、注意:过桥过洞、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超错车时间、水流问题、平均速度、比值问题。
11、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
(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12、运动的分为宏观物体运动和微观世界运动。
(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a 宏观: ○1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2天体运动,。
✓ b 微观:○1分子热运动:(先看课本认识下物体微观结构,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不能有外力作用,例:花的香味,炒菜会变咸;○2原子运动:例: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核电站以及核武器的使用;○3电磁运动:就指电磁波,例:宽带上网,光纤,使用 ,红外遥控,无线电通信等等。
认识运动运动的描述【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了解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4.知道速度的定义,及其单位的换算;5.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要点梳理】要点一、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要点诠释:(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宏观物体最普遍的运动形式;而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则是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得到的,它不属于机械运动。
(2)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要点二、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是肉眼看不到的。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如:我们在教室前面喷香水,教室后面的同学也会闻到香味等。
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而物质所处的不同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情况有关。
要点诠释:(1)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它们都在不停地运动。
(2要点三、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是我们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要点诠释:(1)参照物可以选取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它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同一物体,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对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往往不同。
(3)通常我们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4)如果处在运动的物体中,人们描述物体的运动时,一般习惯选择运动物体本身作参照物。
如人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一般会选火车为参照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
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
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5.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
(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计算公式:v=s/t。
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l。
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
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
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
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计算公式:v=s/t。
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s或·s-l。
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h。
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s=36/h。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机械运动常考点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常考点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常考点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选择题)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讨论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初二物理第二节运动的描述知识概括物理学一直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重要自然科学,它的核心章节之一就是运动,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改变位置或者运动方向而产生的现象。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初二物理教科书中第二节《运动》的知识,包括运动的概念、运动的坐标与向量、外力对运动的影响、运动的定义以及描述运动的方法。
首先,对于任何物体而言,运动是改变其位置或者运动方向的行为,所以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移动的一种现象。
从更加细节的角度来看,运动有两种主要的分类方式:一种是直线运动,即物体在空间中沿着一条直线轨道运动;另一种是曲线运动,即物体在空间中沿着一条曲线轨道运动。
直线运动主要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而曲线运动则细分为匀加速曲线运动、变加速曲线运动以及匀减速曲线运动等。
其次,坐标是用来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情况的绝对参数,以其表达物体所处空间位置的坐标系有很多种,如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随机坐标系等,而坐标变换则是将一种坐标系中的运动量向另一种坐标系中进行数学变换的过程,这种变换能够让我们更加精确地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
此外,向量是表达物体在空间中运动方向的绝对参数。
对于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必然都存在一个或多个方向,而向量就是表达这些方向的数学量,它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动量等基本物理量,在运动学中,向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量。
此外,外力对物体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重力、气流、热力以及磁力等,外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
例如,受到气流的作用,机翼会发生偏航;受到磁力的作用,磁体会发生运动。
而有了外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也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物体的总体运动状态。
再次,运动也是一个概念性的概念,它可以定义为物体在空间内不同时刻之间位置和运动方向的变化,也可以定义为物体不断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位置和运动方向的状态。
无论是什么样的定义,运动都是一种物质空间状态的变化。
2.2 运动的描述一、参照物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②。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衡量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作为参考标准的物体叫③。
选取参照物并不一定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该物体不动。
二、动与静3.相对静止: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三、快与慢5.速度①运动;②运动是绝对的;③参照物;④相对的;⑤相对静止;⑥直线运动;⑦曲线运动;⑧运动快慢;⑨m/s;⑩km/h;⑾匀速直线运动;⑿变速直线运动;⒀不变;⒁直线;⒂运动方向;⒃速度大小;⒄不相等。
【重点一】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描述有可能不同。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如: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以路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以车里的人或物品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重点二】速度的概念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越大,速度越快;在一定路程上运动,物体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位是米,符号是“m”;速度用v表示,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米每秒”是速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3.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 ”。
米每秒与千米每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 。
【重点三】速度公式的应用及相关计算应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是本章基本要求。
利用速度公式t S v =,及其变形公式vt s =和v s t =可分别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路程和时间。
例一:浦南高速公路已顺利开通,其中祝源隧道全长约4km,涛涛跟家人自驾车外出旅游,车行驶到隧道口时,车内的速度仪示数如图所示,则该车此时的速度为km/h,若该车以此速度匀速通过隧道,约需h 。
例二:据报道:某国际科研小组以一种超低温原子云为“介质”,成功地使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降低到17m/s 。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
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
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5.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
(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计算公式:v=s/t。
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l。
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
通过
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
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学器材:
教学挂图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通过本节2-2-2、3、4看图学习,知道了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同时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但是并不是每个物体的运动大家都能认识到,需要通过观察,有的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但更多的是需要借助仪器(望远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有的需要通过间接观察和思考,才能知道它们的运动。
这也是为什么本节的节名为“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的考虑,从而使学生对周围世界各种运动的观察和研究的兴趣。
科学家是怎样描述运动的呢?
物理学上,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写物体的运动。
(一)、参照物
组织学生看课本P23,讨论: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火车中的小明,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火车、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和小明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小明和火车旁男孩所说的静止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火车旁的同学和小明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小明看到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在后退,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火车旁的三位同学相对于车厢的位置的发生了改变,所以说三位同学是运动的。
问:男孩看到火车运动了,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车站为标准,火车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火车是运动的。
小结:
(1)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参照物。
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
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生看书2-2-7a、b、c、d图,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
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
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三、运动分类
教科书中图2-2-5是儿童游乐场中经常见到的运动。
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图中的物体的运
动路线有什么区别?可否根据物体运动的不同路线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直线运
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
1.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2.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学生举例说出自己熟知的运动中哪些是曲线运动,哪些是直线运动。
最后教师应当指出,根据物体运动的不同性质,可以采取不同的分类方法。
这里是根据运动的路线进行分类,也可根据物体在运动中的快慢及其变化来进行分类,这在后面的学习中很快就会见到。
四、课堂练习:
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
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
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3、我国古书上记载有“人在大舟中闭牖(牖指门窗),舟行而人不觉动”,这是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生动描述,其中“人不觉动”选择的参照物是( B )
A、人本身
B、大舟
C、河岸
D、流水
4、某同学在公路旁由东向西行走,一辆汽车从它后面向西疾驰而过,则这个同学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C )
A、静止的
B、由东向西运动
C、由西向东运动
D、无法判断
5、甲以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以丙为参照物是运动的,则乙以丙为参照物应是( B )
A、可能是运动的
B、一定是运动的
C、可能是静止的
D、无法判断
五、小结
1.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4.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六、作业
P251、2、3。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