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多品牌战略分析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8
一汽-大众SWOT分析上世纪90年代,一汽大众作为一家新锐合资企业在中国正式宣告成立。
经过二十余年的市场深耕,成为大众集团在华继上海大众之后的又一吸金利器,并与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成为驰骋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三剑客”。
而今,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汽大众如何能在一汽集团和大众集团这两大股东的操控下做到攻防皆备,又如何消除自身不足继续攻城略地?■优势坐享品牌优势1991年2月,中德双方在完成一系列的前期接触和谈判之后,一汽大众正式在长春落地。
尽管晚于上海大众6年的时间,但由于后者的桑塔纳车型(实际上早在1982年,德国大众就已授权上海汽车组装该车)已在民众心目中树立起了颇高的品牌形象,甚至直接代表了轿车。
因此,当捷达投产之时基本上可以说是皆具“天时”与“地利”,借助桑塔纳建立起来的大众品牌知名度迅速打开北方市场。
差不多同一时代的广州标致和北京吉普等合资公司尽管业已成立,却始终无法阻挡大众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
加之捷达与桑塔纳实现南北联动,当时大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接近六成,直至今日大众仍保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领先地位。
汽车与社会发展研究咨询中心主任周立群在接受盖世汽车网采访时表示,德国大众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有20多年,时间上的积淀,使得这个品牌在中国有了很好的知名度,“这个是品牌所带给一汽大众的优势。
”还须指出的是,相比其他成立时间不长的合资企业(如目前表现势头非常不错的东风日产和北京现代),由于设备投入时间长,其生产成本已经被很大程度上摊薄,产品定价无疑更具竞争力。
产品“双刃剑”在肯定其历史积淀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同时,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院总工程师黄勇还强调其在产品方面下了苦功:“在中国市场上,一汽大众的客户定位、市场调研等都做得比较好。
我们都知道,他的车主要是从德国直接引进的,德系车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上都比较配套,在消费者中的口碑也比较好。
”但这对于一家独立的整车制造商而言,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正如周立群所指出的“其实这是把双刃剑”,他认为“直接从德国拿过来的先进技术,不经任何改造直接推向市场,更别提自主研发了,这样的情况对于企业本身的发展来说其实是不利的,只能说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做法。
对于大众品牌在国内的情况,请做一下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历史悠久、质量过硬,值得信赖、科技环保、奥迪品牌十分成功。
1、历史悠久。
大众汽车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汽车公司,对中国的消费者影响是巨大的,在中国曾长期占据超过50%以上的市场份额;2、质量过硬,值得信赖。
当提起给人们印象深刻的“桑塔纳”、“捷达”时相信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说道:“这车,质量好,耐用!”可见,大众汽车质量过硬的品牌特点已经深深地印在中国消费者的心里;3、科技环保。
近几年,大众推出的TSI发动机和DSG技术可谓给人们眼前一亮的感觉,而先前“桑塔纳”、“捷达”等等车型,也不断应用高科技技术;大众在中国举行了一系列绿色环保活动。
不知不觉中使人们有了这样一种意识:大众是科技的,是环保的。
4、奥迪品牌十分成功。
奥迪是豪华车的代表,它的个人品牌形象树立很成功,已经使这个在豪华车市场品牌排名第三的汽车品牌在中国超过了奔驰和宝马,排在了中国豪华车品牌的第一位。
无论是公务用豪华车还是个人用豪华车,奥迪汽车几乎已经成为了每个企事业单位必备的豪华车品牌。
◆劣势(weaknesses)产品品牌间激战如火如荼,忽视集团品牌建设。
从而形成了各产品品牌间各自为政,产品品牌与集团品牌脱节,缺乏战略上协调的尴尬局面。
试举例说明:上海大众在近两年由于斯柯达的进入,和主力产品帕萨特升级产品的转移,也呈现出不适应的状况。
上海大众苦心经营多年的品牌脉络越发让人看不清楚了。
精品小车POLO的形象刚刚开始被大众所接受,斯柯达的晶锐就开始瓜分这个细分市场;桑塔纳豪华紧凑型轿车的形象保持了数十年,现在开始和斯柯达明锐共享市场;而帕萨特高端中级车刚刚开始能与丰田和本田的中级车分庭抗争,目前又面临着斯柯达昊锐坐享其成。
每个细分市场都有两个品牌在建设,争夺消费者,那么不仅仅是资源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如果没有形成双雄并立的局面,就很容易两败俱伤,成为第二个标致雪铁龙。
一汽大众多品牌管理策略第2章一汽-大众多品牌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2.1大众品牌管理概述2.1.1一汽-大众概况一汽-大众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合资车企,是由中国一汽集团和德国大众集团于1991年2月6日合资设立的大型乘用车生产企业,是国内首个按规模经济建设的乘用车生产企业。
从最初的一个品牌一款产品,发展到如今的包含奥迪、大众两大品牌10余个子系列产品,每个系列的产品在性能和销量都是所在细分市场里的领先者。
随着产品的丰富,一汽-大众已成为国内领先的、能够覆盖A、B、C全系列的乘用车生产企业。
2.1.2一汽-大众品牌概况二十一世纪之后,一汽-大众成功跻身于国内一线汽车企业行列。
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一种局面,即“一款捷达打天下”已经很难满足人们购车和用车的多元化需求了。
为适应需求变化,一汽-大众适时的引进新车型,2001年开始,一汽-大众陆续引入了6款车型。
2001年宝来正式登陆中国,定义“幸福家轿”。
在当时的市场上,宝来以优异的操控性能,刷新了国产轿车加速时间和最高时速两项纪录。
采用世界一流的生产工艺技术,以及配备当时市面罕有的ABS、ESP、ASR等先进配置,使得宝来在当时同级别轿车中处于领先地位。
2016年全新宝来换代新生,以出类拔萃的品质再次证明了它的物超所值,成为中国更多年轻家庭的上佳之选。
15年来,每一代宝来都以其时尚设计与领先科技,一次次刷新着中国A级轿车的标准,不断引领中国高品质A级轿车的发展潮流。
这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反应,也是一汽-大众的创新转变。
高尔夫——大胆创新引进的两厢轿车。
高尔夫的引进,绝对算得上是一汽-大众一次非常大胆的创新。
在这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三厢车才能算得上是真8 正的轿车”,但一汽-大众从中窥探出未来中国两厢车市场的潜力,并于2003年引进了被称为“德国国民车”的高尔夫。
第四代高尔夫凭借着动感的造型,纯正的运动血统以及领先的技术,改变了国内消费者对于两厢车的看法,也带动了两厢车市场的发展。
大众汽车SWOT 分析S 因子 Strength 大众的优势S1:品牌知名度对大众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品的布局。
因大众进入中国较早,其产品线拉得很长,有人总结是“四世同堂“,对此大众的思想非常明确,就是中国市场的广阔,需求层次众多,因此,在不同的技术与价格水平上都拥有竞争力的产品,能够保证大众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同时,无论价格高低与技术水平新旧,大众的产品都以结实耐用,性能可靠著名,品牌的知名度鱼美誉度都不错,这也是令大众与竞争对手竞争起来时底气十足的资本。
S2:产品具有针对性从高端的奥迪,到主打的大众,最后还有新引进的斯柯达,大众的产品系列已经比较全面的进入了中国,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也各自拥有不错的成绩与竞争力。
但是,对于中国这个迅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如何保持人们对于大众的高度关注,同时不断引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却是近一段时间按大众必须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在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而且大家都将自己最好的产品投入市场这样一大背景下,产品政策不仅是关系到眼前的战术性问题,也是关系未来发展前景的战略问题。
S3:成长空间大众如今领先一步,将整车之外的最新平台,引擎等关键技术引入中国生产,以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成长新空间。
此外,在支持上汽,一汽根据中国市场的具体情况开发新产品方面,大众也开始积极探索。
本土化使得大众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加强,将成为未来大众角逐中国车市的利器。
W 因子:Weakness 大众的劣势W1 市场策略选择不当从技术的狂热追求者皮耶希先生执掌帅印以来,大众汽车似乎偏离了大众的方向,一心一意想在豪华车领域有所作为。
从辉腾到途锐,车体更大,马力更强,价格却远远脱离大众。
豪华车型不成功,经济车型也在防御战中节节败退。
高尔夫、POLO在德国及欧洲市场中市场占有率也不理想,败给了不断推出新车型的法国军团。
尽管销售数量还是保持领先,但和往年相比,已失去往日的号召力。
而标致、雷诺风景、雪铁龙正大举占领大众的传统领地,销量下降、效益下降,这是大众在全球的情况。
一汽-大众SWOT分析上世纪90年代,一汽大众作为一家新锐合资企业在中国正式宣告成立。
经过二十余年的市场深耕,成为大众集团在华继上海大众之后的又一吸金利器,并与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成为驰骋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三剑客”。
而今,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汽大众如何能在一汽集团和大众集团这两大股东的操控下做到攻防皆备,又如何消除自身不足继续攻城略地?■优势坐享品牌优势1991年2月,中德双方在完成一系列的前期接触和谈判之后,一汽大众正式在长春落地。
尽管晚于上海大众6年的时间,但由于后者的桑塔纳车型(实际上早在1982年,德国大众就已授权上海汽车组装该车)已在民众心目中树立起了颇高的品牌形象,甚至直接代表了轿车。
因此,当捷达投产之时基本上可以说是皆具“天时”与“地利”,借助桑塔纳建立起来的大众品牌知名度迅速打开北方市场。
差不多同一时代的广州标致和北京吉普等合资公司尽管业已成立,却始终无法阻挡大众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
加之捷达与桑塔纳实现南北联动,当时大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接近六成,直至今日大众仍保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领先地位。
汽车与社会发展研究咨询中心主任周立群在接受盖世汽车网采访时表示,德国大众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有20多年,时间上的积淀,使得这个品牌在中国有了很好的知名度,“这个是品牌所带给一汽大众的优势。
”还须指出的是,相比其他成立时间不长的合资企业(如目前表现势头非常不错的东风日产和北京现代),由于设备投入时间长,其生产成本已经被很大程度上摊薄,产品定价无疑更具竞争力。
产品“双刃剑”在肯定其历史积淀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同时,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院总工程师黄勇还强调其在产品方面下了苦功:“在中国市场上,一汽大众的客户定位、市场调研等都做得比较好。
我们都知道,他的车主要是从德国直接引进的,德系车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上都比较配套,在消费者中的口碑也比较好。
”但这对于一家独立的整车制造商而言,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正如周立群所指出的“其实这是把双刃剑”,他认为“直接从德国拿过来的先进技术,不经任何改造直接推向市场,更别提自主研发了,这样的情况对于企业本身的发展来说其实是不利的,只能说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