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棉花感官检验的基本常识
- 格式:docx
- 大小:10.35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棉花感官检验的基本常识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棉纤维的感官检验是速度快而难度大的一项实用技术;它除要求有一个检验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外;在实施感官检验过程中;更需要充分认识和适当地运用感官检验的“三大特点”科学性、综合性、技术权威性;提高工作作用效率;以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目前感官检验技术仍然是全世界应用的方法之一..一、棉花感官检验的概念棉花感官检验技术一门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应用科学;它在我国目前的商品棉购销流通过程中仍是一项处于主导地位和必不可少的质量检测手段;所谓棉花的感官检验;主要是指通过感官对棉花品级和长度进行快速检验的技术而言;它在我国棉花生产、收购、交接、使用等流通领域先后被采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国际上也仍在采用;应该说;它还是检验代表性大;适应性强和快速判断棉花在等级品质的可取方法;大家都知道;棉花品级和长度是构成棉花经济和使用价值的两次重要指标;自1972年我国棉花标准GB1103-7207改革试行至今一直属强制性执行的标准..二、感官检验的基本方法基层检验站是棉花检验的最基础部门;收购的第一环节;基层棉检站的品质检验;均从感官检验为主;实用性很强;速度性、效果好;适宜现场检验;感官检验就是检验者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验定物质的好坏成色;棉花的成熟度、色泽、长度、细度、强力等自然属性决定了棉花纤维的品质;棉花的感官检验是由检验人员用眼观察棉花纤维的外观形态和特征;用于感觉其内在质量和其它的品质性能;通过大脑;把观察和感觉的各方面信息加起来综合分析;判断;依据国家标准和规定进行综合平衡;最后得出棉花质量的结论;目前;我国棉花纤维品级检验主要是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依据品级条件和实物标准;采取感官检验的方法进行;棉花国家标准中对色泽特征;成熟程度的文字描述过于笼统和抽象;检验人员以物感、目测、手扯不综合鉴定..“目测”用眼观察棉纤维的色泽类型;来判断成熟段;“手扯”感觉其拉力强弱;结合纤维断裂后的断面情形;判断成熟程度;“手感”用手抓握棉纤维;感觉其弹性大小;判断成熟程度..棉花的色泽、强力和弹性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不能独立地对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求其规律性;与仪器检验结果对照;以提高感官检验的准确性;实际工作上;如何根据各级品级实物标准;灵活运用品级三条件综合定级;是比较难掌握的问题;直接先考虑成熟程度;确定棉样是属于正常和非正常成熟;其次注意色泽特征;看颜色和光泽属于哪个范围;对于一些内质与外观不能很好统一的或因当年的气候等条件所制的疑难棉样;要因花而宜;不能盲目照搬传统方式和方法;应考虑其使用价值;根据品级条件综合定级;感官检验棉纤维的长度就是通过手扯将棉纤维整理成一头整齐或两头整齐的棉束;然后根据“齐”的成熟凭经验去确定棉束两棉端的测量界限;手扯尺量法很多国家都在采用;它速度快、简单、易学;适宜现场检验..三、感官检验的途径感官检验是检验人员用视觉、触觉和听觉的感知能力;对棉花质量进行检验;实质上感官检验也是一个积累经验;通过感知到认识的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当前;我们基层鉴定皮棉品级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感官检验;感官检验皮棉品级;存在着重色泽特征轻内在质量、重扎下质量;轻内在品质的问题;检验结果缺乏科学性、权威性..感官检验皮棉经过我们的观察、手感、比较、判断和决定五个阶段;遇到疑难棉样还要采用仪器试验与高师指点的方法;例如在品级的三条件中;主要要因素是成熟度和色泽特征;第二因素是轧工质量;在正常情况下;色泽可以反映棉纤的成熟度;在特殊情况下;色质并非呈正相关;色泽和内在质量均较好的棉花;如果轧工质量太差;也会降低其使用价值;在检验中;即要分清主次;又要照顾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观察、手感、比较、判断和决定这五个阶段检验方法的同时;对较难判断的疑难棉样;应采取多比较;多试验的方法;或多人评定;多人参加;多方会诊;最后给出较容观的等级..所以;棉花的感官检验技术必须是棉花检验人员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不断的运用直接理论和间接经验进行总结的方法之一;他要求检验人员要具备丰定的棉花检验和较强的责任心才能完成;综合以上是我从事检验工作的一些基本经验;将有助于我的工作..。
感官检验棉花颜色级的几点看法棉花颜色级是根据棉花黄色深度和反射率综合确定的,依据黄色深度确定棉花类型,依据反射率确定棉花颜色级别。
感官检验棉花颜色级就是对照棉花实物标准,并结合棉花颜色级文字描述,依据反射率和黄色深度,综合确定棉花颜色级。
自2013年9月1日正式实施棉花颜色级感官检验以来,通过半年多的实践,笔者认为要保证感官检验棉花颜色级的准确性,需掌握以下几点:对正确理解棉花颜色级文字描述的含义棉花颜色级文字描述分两部分,一是颜色特征,主要描述棉花颜色在人大脑中的综合反映;二是对应的籽棉形态,主要帮助检验人员了解皮棉对应的籽棉来源和成分,便于检验人员正确判定棉花颜色级。
官从文字描述可以看出,白棉给人的色感主要表现为“白”,如洁白、乳白和灰白,是棉花生长发育期未受病虫害、干旱、洪涝等自然因素影响或影响极小的棉花,包括正常的早期棉、中期棉、未受霜冻的晚期棉和个别早中期僵瓣棉。
白棉一级乳白或洁白,特别明亮,有油亮、晶亮感觉。
主要是早中期的优质白棉,棉瓣肥大,也有少量一般白棉。
二级乳白或洁白,明亮,给人明亮轻快的感觉。
主要是早中期好白棉,棉瓣大,也有少量雨锈棉和部分一般白棉。
三级白或乳白,稍亮,丝光稍有不明显,部分棉花开始出现呆白或灰暗感觉。
主要是早中期一般白棉和晚期好白棉,棉瓣大小都有,也有少量雨锈棉。
四级色白略有浅灰,无丝光,整体有发灰的感觉。
主要是早中期失去光泽的白棉。
五级色灰白或灰暗。
主要是受到较重污染的一般白棉。
如灰尘污染、烟熏污染等,这些污染纤维的突出表现是发灰发暗,但不发黄或发黄极少。
淡点污棉主要表现为“白中带黄”,如乳白带浅黄、乳白带阴黄、灰白带阴黄,是白棉中混有少量淡黄色的纤维,出现淡黄色的纤维斑点,即白棉中混入了少量僵瓣棉、病虫害棉和污染发黄的纤维,或白棉因存储条件不当、存储时间较长变黄、霉变。
淡点污棉一级表现为乳白带浅黄,稍有丝光,给人黄亮的感觉。
主要是白棉中混入了雨锈棉或少量僵瓣棉。
浅谈颜色级之感官检验作者:吴艳萍来源:《中国纤检》2013年第13期棉花“新标准”修订了19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前5个方面内容围绕颜色级改革进行论述,核心是对原棉花品级指标的三条件进行拆分,代之颜色级、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和轧工质量。
由于颜色级指标在实际应用中与棉价挂钩,为生产、收购、加工、贸易、仓储和使用各个环节,而颜色级感官检验仍然依据制作的国家实物标准进行检验,以适应农商收购和现货贸易。
因此,分清原标准品级检验与颜色级感官检验方法、把握其关键点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问题再做赘述,以此与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颜色级实物标准“新标准”将颜色级定义为棉花的外观颜色特征,即棉花颜色的类型和级别。
类型依据黄色深度确定,级别依据明暗程度确定。
根据棉花的明暗程度和黄色深度,棉花颜色划分为白棉、淡点污棉、淡黄染棉、黄染棉4种类型;依据棉花的明暗程度将白棉分5个级别,淡点污棉分3个级别,淡黄染棉分3个级别,黄染棉分2个级别,共计13个颜色级,白棉三级为颜色级标准级。
颜色级代号由两位数字组成,第一位是级别,第二位是类型。
标准对13个颜色级进行了文字描述,文字描述体现了棉花颜色分级符合棉花自然特性的特点。
根据颜色分级图和文字描述制作实物标准,实物标准是感官检验颜色级的依据,是保证感官和仪器检验相符的技术基础。
标准规定,制作白棉4个级、淡点污棉2个级、淡黄染棉2个级、黄染棉1个级的颜色级实物标准,均为每一级的底线标准。
每个类型的最低级不制作实物标准。
颜色级感官检验方法棉花颜色级检验有两种方法:一是仪器检验法;二是感官检验法。
仪器测试以校准色板为溯源依据,测试棉花的Rd、+b值,根据颜色分级图定出颜色级;感官检验以实物标准为依据比对反射率和黄度综合确定颜色级。
颜色级感官检验,其检验方法与原标准规定的品级检验在操作方式上有相同之处:首先,颜色级感官检验应在棉花分级室进行,分级室应符合GB/T 13786标准;其次,需要逐样检验颜色级,检验时正确握持棉样,使样品表面密度和颜色级实物标准表面密度相似,在实物标准旁进行对照,确定颜色级,并逐样记录检验结果;最后,对照颜色级实物标准结合颜色级文字描述确定颜色级。
论棉花感官检验方法及思路【摘要】:对于检验中棉花等级降级现象,探究原因是由于种子管理不严格、种子不纯;采摘时“四分”工作不扎实;棉花种植品种多;加工管理不善,机械不配套;检验人员的人为误差等因素造成。
依据gb 1103—2007《棉花细绒棉》感官检验时,对早期或前期、中后期棉花以及几种特殊棉花的检验提出建议。
【关键词】:棉花等级检验方法加工质量颜色成熟度1、棉花降级的原因分析(1)种子管理不严格、种子不纯。
种子的优劣和棉花的品质密不可分,所以应重视棉花种子培育和管理。
(2)采摘时“四分”工作不扎实。
籽棉采摘与收购是棉花加工、生产、销售过程中主要的基础工作,混采、混级,造成了棉花等级下降。
(3)棉花种植品种多,实物标准与棉花色泽对不上。
现在种植新品种棉花一般都比老品种的衣分高。
主管机构和农业部门提倡种植新品种,以此增加产量,但是忽视了有的新品种棉花衣分高,因为棉籽上的短绒附着力极弱,试轧后成为半籽,从而增加了衣分的重量。
由于棉短绒剥得较光,出现了皮棉“靠籽黄”,于是品级下降。
(4)加工管理不善,机械不配套。
棉花降级,首先从棉花加工设备看,更新不断加快,轧花速度也快速提升,而企业棉花质量检验人员的数量却增长缓慢,尤其是加工过程中跟班质量检验员的配备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测,导致产品不合格率增加,造成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低下。
(5)检验人员的人为误差。
综上所述,棉花等级的升降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gb 1103—2007《棉花细绒棉》规定:现行棉花品级由感官依靠手感目测来评定,即根据棉花的成熟程度、色泽特征和轧工质量,对照实物标准,结合文字条件,检验棉花品级。
从近几年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结果来看,棉花品级指标主体以三级为主,一、二级棉较少,四级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作为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第三方公证检验部门,在棉花感官检验中遇到以下几种情况的棉花,我们如何把握和运用品级三条件,客观公正地定等定级,笔者就棉花品级检验,谈几点体会。
棉花品级棉花品级感官检验工作中的体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棉花成为了消费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对于棉花的品质评估,就需要进行棉花品级感官检验工作。
我在接受这方面的工作时,深深地感受到了检验工作的不易和重要性。
首先是所需的专业知识。
要进行棉花品级感官检验工作,需要掌握大量的棉花知识,以及对不同品种棉花的处理方法、生长环境、种植地点等进行掌握和了解。
同时还需要了解棉花的物理化学性质,以便在感官检验中进行综合判断。
因此,进行棉花品级感官检验工作,需要不断学习积累,将专业知识强化。
其次是要有耐心。
棉花品级感官检验工作需要仔细观察、细致辨别,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
同时,由于检验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样本,个别的样本也需要不断重复的检验,很容易出现疲惫和误判。
因此,检验人员需要具备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以保证判断结果的准确性。
再次,需要有科学的判断方法。
棉花品级感官检验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控制措施,需要严格进行,使判断结果更加科学、客观。
在实践中,我常常会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判断,如观察棉花的颜色、纤维长度、稠密度以及手感等方面,以及量化棉花的含杂、断棒、结实等检验指标,以获得准确性更高的检验结果。
最后是熟练掌握棉花质量标准。
针对棉花不同等级的检测要求及其质量标准,检验人员还需要熟练掌握相应的规范标准,准确掌握检验要求,以确保检验结果的精确度。
另外,在感官检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细节方面的问题,如样品编号、排列、存储等。
总之,棉花品级感官检验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需要检验人员具备专业知识、耐心、科学的判断方法和掌握棉花质量标准。
通过这项工作的实践和学习,我相信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为物质消费领域的质量控制做出应有的贡献。
棉花检验基础知识一、棉花类别:(一)按长度、细度分:1、细绒棉(又称陆地棉):我国种植的大多属于此类。
2、长绒棉(又称海岛棉):新疆是我国长绒棉生产的主要基地3、粗绒棉:我国已不再种植。
(二)按纤维色泽分1、白棉:正常成熟的棉纤维,呈洁白、乳白或淡黄色。
2、黄棉:指棉铃生长期间受霜冻或其他原因,铃壳上的色素染到纤维上,使纤维大部分呈黄色,一般属低等级。
3、灰棉:指棉铃生长或吐絮期间,受雨淋、日照少、霉变等影响,纤维色泽灰暗的原棉。
(三)其它棉1、不孕籽回收棉:从锯齿轧花机排出的不孕籽中回收的较长纤维。
2、霉烂棉:棉花被水浸泡以后,纤维表面的腊质被破坏,纤维呈黄褐色,此时棉纤维的湿度及水分较高,时间过久则发生霉变,便形成霉烂棉。
3、拔杆剥桃棉:棉花及棉铃停止发育后,晒干剥开的棉花。
4、霜黄棉:棉铃在霜期或低于正常温度下吐絮,此种棉花即为程度不同的霜黄棉。
5、灰染棉:由于棉花吐絮时连续降雨,纤维经受雨淋,颜色变灰白,无光泽的棉花。
6、火烧棉7、油污棉8、地脚棉9、水渍棉10、雹灾棉11、雨锈棉二、棉纤维的组成、形态结构和主要性能(一)棉纤维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
纤维素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化学结构式为(C6H10O5)n,正常成熟的棉纤维纤维素含量约94%,此外含有少量多缩戊糖、蜡质、蛋白质、脂肪、水溶性物质、灰分等伴生物。
(二)棉纤维形态结构棉纤维的截面形态(1)成熟正常的棉纤维:截面是不规则的腰圆形,中有中腔;(2)未成熟的棉纤维:截面形态极扁,中腔很大;(3)过成熟的棉纤维:截面呈圆形,中腔很小。
棉纤维的截面由外至内主要由初生层、次生层和中腔三部分组成棉纤维的纵向形态棉纤维具有天然转曲,它的纵面呈不规则的而且沿纤维长度不断改变转向的螺旋形扭曲。
(1)成熟正常的棉纤维:转曲最多(2)未成熟的棉纤维:呈薄壁管状物,转曲少(3)过成熟的棉纤维:呈棒状,转曲少棉纤维单位长度中转半周,即180°的个数称为转曲数,一般长绒棉的转曲数多于细绒棉,细绒棉的转曲数约为39-65个/厘米。
《棉花品级[棉花品级感官检验工作中的体会]》棉花品级是表示棉花品质优劣的核心指标之一,也是棉花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
棉花品级感官检验就是在标准规定的光照条件下,手持棉样对照品级实物标准,结合品级条件和品级条件参考指标凭手感目测来判定其级别。
根据棉花的成熟程度、色泽特征、轧工质量,棉花品级分为7个级,即1至7级。
3级为品级标准级。
品级检验工作看似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为了达到检验目光统一,定级准确,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分级人员有资深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逐包检验品级过程中如何提高感官检验质量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推行至今,一直是按批检验和逐包检验两种检验方式并行。
虽然都是感官检验,但逐包检验在量上给品级检验人员增加了沉重的体力负担和精神负担。
既能按期完成检验任务还能保证检验质量是每一位品级检验人员的终极工作目标。
检验高峰期,平均每个检验员每天要看3000个样左右,相当于按批检验的158批。
如果按色泽特征、成熟程度、轧工质量品级三条件,将棉样逐样握持与实物标准相近的密度进行对照,反复抓捏,反复斟酌,势必造成当天的样品积压,也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那么如何能做到定级既快又准呢。
一是对同一家企业同一个检验批的棉花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不同生长期(早期、中期、后期)棉花品级的特性、棉花品种、色泽、成熟度、加工质量初步定级,确定其主体品级。
二是将每筐中不同于主体品级的个样拿出来与实物标准对照。
三是注重与品级录入人员的沟通,以免所定品级与录入品级不符。
四是遇到疑难棉样时,要及时与其他棉检师比对检验目光,根据品级三条件反复斟酌后定级。
对加工方式不同、采摘方式不同、品种不同的棉花品级的把握1.对细绒锯齿棉的检验。
对照实物标准,准确把握品级三条件,通常先看棉花的外观,即形态和色泽,棉样蓬松,纤维平顺,疵点少,色白且刺眼的为优质棉,然后采用用手抓捏、手扯、目测等方法来确定棉花的成熟程度。
成熟度越好的棉花有强烈的胀手感,有握持不住的感觉;或者手触感觉纤维较细腻、绵软、滑润者为优质白棉,成熟良好;反之成熟度差。
棉花感官检验遇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摘要:我国种植棉花和使用棉花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汉朝,我国又是世界上棉花生产和使用的大国,我国棉花产区辽阔,分布范围在北纬18°~46°、东经76°~124°之间。
棉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较重要的农产品,由于种植范围比较广泛,气候各不相同,因此全国的棉花质量也参差不齐,在质量检验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下面对棉花在实际质量检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棉花的感官检验存在的问题预防措施一、棉花的感官检验我国棉花的质量检验仍以感官检验为主,感官检验也是我国基层检验站最基本的检验方法,也是棉花收购的第一个环节,由于感官检验实用性强,检验的速度快,因此适应范围广泛。
感官检验主要是凭借检验者的感觉器官来判断棉花的好坏程度,采用感官检验可以检验棉花的色泽、成熟度、细度、长度、纤维的强度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判断棉花的品质。
1、色泽。
观察棉花的颜色是感官检验的第一步,质量好、正常成熟的棉花多数都呈现出洁白色、乳白色或者淡黄色,并且有光泽,这样品质的棉花是一级品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棉花的颜色呈现出的是黄色,可以判断在棉花生产过程中出现过异常,或者在生长晚期受到气候的伤害如干旱、冻害等使棉花后期死亡,铃壳上的色素染到纤维上,使原棉颜色发黄,这种颜色的棉花一般为低级棉。
如果棉花呈现出灰白色,可以判断此批棉花在生长过程中受过洪涝灾害,或者日照少、温度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纤维成熟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影响,使成品棉花呈现灰白色,此种质量的棉花一般也被定位低级棉花。
但采用色泽一项指标判定棉花的质量等级是不够,还要与其它方法相结合,对棉花的质量进行综合检验才能真正得到正确的质量结果,如成熟度及扎工质量等。
2、长短。
测量棉花纤维的长短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检验标准,纤维的长度在2.5-6.5公分(1-2.5寸)范围内,为一级品的一项重要指标;纤维的长度在1.3-3.3公分(0.5-1.3寸)范围内,为二级品的重要指标;纤维的长度在1-2.5公分(0.375-1寸)范围内,为三级品或者等外品的重要指标。
感官检验棉花颜色级的几点体会自2008年至今,棉花颜色级验证和试点已经进行了九年。
国家已于2013年9月1日起在全面用颜色级代替品级指标,这是棉花检验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也是我国向全面仪器化检验迈进的关键一步。
棉花颜色级检验对于棉花行业检验人员来说是新生事物,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检验才能提高准确性,下面就我个人谈几点工作体会。
标签:感官检验;棉花颜色级;体会1 要接受和理解颜色分级体系的理念接受和理解颜色分级体系的理念这是关键。
一个检验员不自觉接受和理解颜色级分级的理念,而是一味抱着固有观念去理解顏色级,那就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轧工差一些,就考虑这样的棉花定在某一级人们就不接受,而应当知道颜色级之外还有一个评价棉花质量的指标就是轧工。
这里就不得不提品级检验,品级是一项由三个条件综合确定的指标,即由色泽、成熟、轧工三条件构成,而每一条件还有若干要素。
如成熟有硬度、亮度、颜色;色泽有黄度和反射率;轧工有外观形态、短纤维率、杂质等。
要素和条件很复杂,没有类只有级别,完全不同于颜色级。
颜色级只是黄度和反射率,而且先按黄度划类,再按反射率划级,两者之间没有等同。
这是两种对棉花评价的方式,换句话说,是两种评价质量的体系。
就好比一个是中医高度综合医治,一个是西医分开医治,但是目的都一样,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从基础理论上讲,颜色是光的辐射能刺激视网膜而引起观察者通过视觉而获得的景象,颜色既有物理特性又有心理特性。
所以观察颜色,由三个属性,观察任何物体均是这三属性在人脑中综合反映,不能把其中任何一个属性单独提出。
经过探索,棉花的颜色基本上由两方面色相(饱和程度和明暗程度)决定,为了对其测量,才有了黄度(反映饱和程度)和反射率(反映明暗程度),对于棉花而言是这两方面在人大脑的综合反映。
而人对棉花颜色综合反应的好坏,是符合棉花颜色图划分的走势,这也是反射率与黄度划分不是水平线和垂直线而是斜线和曲线的原因。
了解这些,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接受颜色分级体系的理念。
棉花颜色级感官检验探讨棉花颜色级感官检验探讨摘要:棉花颜色级分级体系是棉花质量检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重点分析棉花颜色级感官检验的特点、手法以及与仪器检验准确率的判别进行全面综合论述,最后提出提升颜色级感官检验技术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棉花颜色级;感官检验;对策.棉花颜色等级测试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仪器测试;一种方法是感官进行测试。
仪器校准的调色板为溯源依据基础,主要测试棉花Rd和+b 值,可按颜色分类图设置颜色等级;感官测试基于反射和黄色,基于全面的物理标准确定颜色级别。
在理论上,两种测试方法的结果应是一致的,符合率也应该是能够达到较高比例。
但这两种方法有时差异极大,形成这种现象造成因很多,要解决此问题需要探讨影响仪器和感官测试的各种因素,并对它们影响程度进行比较分析。
1.棉花颜色级感官检验的特点1.1感官检验可过滤干扰因素棉花试样的色泽测量基于试样的复合表面,换句话说,色泽测量值代表了试样色泽构成中的纤维色泽、含杂数量色泽种类、表面粗糙度或光滑度的平均值。
也就是说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检验结果。
但执行感官检验的主体是人,他们可根据自己的检测经验灵活掌握,可以过滤掉一些因素的干扰,例如叶屑多、形态粗糙等,而仪器的测试系统是固定不变的,任何影响因素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其测试值。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感官检验可以过滤掉一些干扰因素是针对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检验员来说的,对于一些水平不高的检验员反而受干扰因素的影响更大,检验偏差更容易扩大。
1.2感官检验灵敏度高于仪器检验,但水平需参照物多年来分级人员的眼睛被认为是测量颜色的首要工具。
即使在今天,这仍是应用广泛的判断棉花颜色的主要方式。
然而人的主观判断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当人的眼睛对微小的颜色差别都很敏感时,并不适合判定颜色的绝对水平。
就像一个人已经出门了,并打算买一些与家里墙壁相同颜色的涂料,但是却没有带上一点样品或想要颜色的样照,买到的东西与可能与自己的需求有较大差别。
浅谈棉花感官检验方法及思路作者:古丽努尔来源:《中国纤检》2012年第23期摘要:针对近两年皮棉公证检验中棉花等级降级现象,探究原因是由于种子管理不严格、种子不纯;采摘时“四分”工作不扎实;棉花种植品种多;加工管理不善,机械不配套;检验人员的人为误差等因素造成。
依据GB1103—2007《棉花细绒棉》感官检验时,对早期或前期、中后期棉花以及几种特殊棉花的检验提出建议。
关键词:棉花等级;检验方法;加工质量;颜色;成熟度从近两年皮棉公证检验的情况看,棉花等级降级现象屡有发生。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降级”就等于降价,那么,棉花到底因何降级呢?1 棉花降级的原因分析(1)种子管理不严格、种子不纯。
种子的优劣和棉花的品质密不可分,所以应重视棉花种子培育和管理。
(2)采摘时“四分”工作不扎实。
籽棉采摘与收购是棉花加工、生产、销售过程中主要的基础工作,混采、混级,造成了棉花等级下降。
(3)棉花种植品种多,实物标准与棉花色泽对不上。
现在种植新品种棉花一般都比老品种的衣分高。
主管机构和农业部门提倡种植新品种,以此增加产量,但是忽视了有的新品种棉花衣分高,因为棉籽上的短绒附着力极弱,试轧后成为半籽,从而增加了衣分的重量。
由于棉短绒剥得较光,出现了皮棉“靠籽黄”,于是品级下降。
新疆棉花实物标准色泽洁白,但国家标准的文字解释特征:洁白或乳白,仿制的实物标准为洁白。
仅以色泽为由降级是否合理?棉花等级应以成熟度、轧工质量及色泽特征三项指标综合考虑。
而现在往往是过分强调色泽,忽视其他两项指标,导致仅因色泽对不上而降级。
(4)加工管理不善,机械不配套。
棉花降级,首先从棉花加工设备看,更新不断加快,轧花速度也快速提升,而企业棉花质量检验人员的数量却增长缓慢,尤其是加工过程中跟班质量检验员的配备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测,导致产品不合格率增加,造成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低下。
从轧花工艺看,不因花调整轧花档位及工作点距,致使轧出的皮棉质量差,因而降低了棉花等级。
浅谈棉花感官检验的基本常识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棉纤维的感官检验是速度快而难度大的一项实用技术,它除要求有一个检验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外,在实施感官检验过程中,更需要充分认识和适当地运用感官检验的“三大特点”科学性、综合性、技术权威性,提高工作作用效率,以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目前感官检验技术仍然是全世界应用的方法之一。
一、棉花感官检验的概念
棉花感官检验技术一门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应用科学,它在我国目前的商品棉购销流通过程中仍是一项处于主导地位和必不可少的质量检测手段,所谓棉花的感官检验,主要是指通过感官对棉花品级和长度进行快速检验的技术而言,它在我国棉花生产、收购、交接、使用等流通领域先后被采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国际上也仍在采用,应该说,它还是检验代表性大,适应性强和快速判断棉花在等级品质的可取方法,大家都知道,棉花品级和长度是构成棉花经济和使用价值的两次重要指标,自1972年我国棉花标准《GB1103-7207》改革试行至今一直属强制性执行的标准。
二、感官检验的基本方法
基层检验站是棉花检验的最基础部门,收购的第一环节,基层棉检站的品质检验,均从感官检验为主,实用性很强,速度性、效果好,适宜现场检验,感官检验就是检验者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验定物质的好坏成色,棉花的成熟度、色泽、长度、细度、强力
等自然属性决定了棉花纤维的品质,棉花的感官检验是由检验人员用眼观察棉花纤维的外观形态和特征,用于感觉其内在质量和其它的品质性能,通过大脑,把观察和感觉的各方面信息加起来综合分析,判断,依据国家标准和规定进行综合平衡,最后得出棉花质量的结论,目前,我国棉花纤维品级检验主要是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依据品级条件和实物标准,采取感官检验的方法进行,棉花国家标准中对色泽特征,成熟程度的文字描述过于笼统和抽象,检验人员以物感、目测、手扯不综合鉴定。
“目测”用眼观察棉纤维的色泽类型,来判断成熟段;“手扯”感觉其拉力强弱,结合纤维断裂后的断面情形,判断成熟程度;“手感”用手抓握棉纤维,感觉其弹性大小,判断成熟程度。
棉花的色泽、强力和弹性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不能独立地对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求其规律性,与仪器检验结果对照,以提高感官检验的准确性,实际工作上,如何根据各级品级实物标准,灵活运用品级三条件综合定级,是比较难掌握的问题,直接先考虑成熟程度,确定棉样是属于正常和非正常成熟,其次注意色泽特征,看颜色和光泽属于哪个范围,对于一些内质与外观不能很好统一的或因当年的气候等条件所制的疑难棉样,要因花而宜,不能盲目照搬传统方式和方法,应考虑其使用价值,根据品级条件综合定级,感官检验棉纤维的长度就是通过手扯将棉纤维整理成一头整齐或两头整齐的棉束,然后根据“齐”的成熟凭经验去确定棉束两棉端的测量界限,手扯尺量法很多国家都在采用,它速度快、简单、易学,适宜现场检验。
三、感官检验的途径
感官检验是检验人员用视觉、触觉和听觉的感知能力,对棉花质量进行检验,实质上感官检验也是一个积累经验,通过感知到认识的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当前,我们基层鉴定皮棉品级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感官检验,感官检验皮棉品级,存在着重色泽特征轻内在质量、重扎下质量,轻内在品质的问题,检验结果缺乏科学性、权威性。
感官检验皮棉经过我们的观察、手感、比较、判断和决定五个阶段,遇到疑难棉样还要采用仪器试验与高师指点的方法,例如在品级的三条件中,主要要因素是成熟度和色泽特征,第二因素是轧工质量,在正常情况下,色泽可以反映棉纤的成熟度,在特殊情况下,色质并非呈正相关,色泽和内在质量均较好的棉花,如果轧工质量太差,也会降低其使用价值,在检验中,即要分清主次,又要照顾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观察、手感、比较、判断和决定这五个阶段检验方法的同时,对较难判断的疑难棉样,应采取多比较,多试验的方法,或多人评定,多人参加,多方会诊,最后给出较容观的等级。
所以,棉花的感官检验技术必须是棉花检验人员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不断的运用直接理论和间接经验进行总结的方法之一,他要求检验人员要具备丰定的棉花检验和较强的责任心才能完成,综合以上是我从事检验工作的一些基本经验,将有助于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