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探究——以芜湖市为研究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4
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黄山区、望江县为例江激宇;武迪;郭娟【摘要】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提升安徽省农业产业化水平和促进农业就业增收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以黄山市特色农产品茶叶和望江县大宗农产品水稻为例,科学探索产业融合模式创新与空间产业布局,结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拓展农业功能,着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面推进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初步探索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融合等发展模式。
【期刊名称】《中国商论》【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3页(P112-114)【关键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特色农产品;大宗农产品【作者】江激宇;武迪;郭娟【作者单位】[1]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0安徽省地处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拥有种类繁多的特色农产品。
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安徽省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而农业与相关产业早已出现融合发展的现象和趋势,因此深入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间融合发展的模式,对系统思考农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安徽省近些年社会经济正快速发展,虽然城镇化率在持续增长,截至2015年,安徽省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0.5%。
然而,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的地位仍没有变,全省常住人口6144万人,乡村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的87.9%。
因此,作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如何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徽与六省相邻,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区位优势明显。
境内现有9个民用机场;35条高速,国道8条,高速公路4246公里;另已建成皖北城际、皖江城际两大铁路网,全省已初步建成了较为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
安徽省地域辽阔,总面积13.94万km2,占全国的1.45%,其中耕地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域105万公顷。
全省辖16个地级市(含44个市辖区)、6个县级市、55个县、1个国家新区。
需要,还使得这些区域成为现代人文教育的理想场所。
沧浪文化在十堰乃至在全国的发展和推广要和武当道教文化、武当武术文化、楚文化、汉水文化有机结合,把握以楚文化、武当文化为底色,以沧浪文化为核心的发展方向,为十堰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共同谱写新的篇章。
四、沧浪文化文旅价值的实现路径(一)加强文化产业化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无论是均州沧浪还是郧阳沧浪、竹山县沧浪,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沧浪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品,提升文化软实力。
可以开发文化主题游,比如沧浪寻根之旅,在专业讲解员的引领之下对沧浪文化的历史做深度的剖析,观摩沧浪文化遗迹;或以沧浪冠名文化节庆活动,厚植车城文化深度,体现出以文化为核、以传统为重的艺术追求,拓展沧浪品牌的效应;可举办沧浪文化讲座,邀请国内外学者共聚一堂,共商十堰文旅发展大计,提高沧浪文化在普通民众之间的认知度;打造沧浪国际龙舟赛事,充分发挥沧浪之水的人文精神,吸引更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体验。
(二)开发沧浪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既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又能极大地满足广大游客的文化体验。
沧浪文化的哲理意蕴、神秘莫测的色彩和难以悟透的玄机是进行文化创意的灵感源泉,沧浪渔父、孔子、屈原的形象、沧浪亭均可成为沧浪文创产品的典型意象,关键是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创意性的产品。
(三)重点发展文化旅游。
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可以提高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沟通。
沧浪文化景点的建设和管理还可以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有助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沧浪文化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有些文化资源可能还没有被充分挖掘。
因此,可以通过开展文化调研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度挖掘和开发潜在的文化资源。
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确保文化资源得以长久传承和发展。
另外,沧浪文化在旅游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可以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发挥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针对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进行研究,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探讨了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研究认为,发挥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地区知名度和经济实力。
本文提出了多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安徽地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地方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安徽、地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重要性、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部分,旨在探讨当前安徽地域文化资源的现状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奠定基础。
本研究将围绕安徽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特点及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展开深入分析,以期为发挥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发挥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新引擎。
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有效提升地区经济实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提升地区的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增强地区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激发人们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新时代的文化人才,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研究如何发挥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既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正文2.1 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分析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传统和历史积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安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景观,如黄山、徽派建筑、皖南民居等,这些文化遗产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第10卷第2期2013年2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Feb.2013Vol.10No.2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文化产业不仅能实现精神文明创建和意识形态的传播,而且能使自身发育成为一个大产业,在取得精神文明建设效果的同时,又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从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安徽是文化资源大省,具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2009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非试点省份,安徽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成了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
作为安徽省的次中心城市,芜湖市地域优势明显,发展速度很快,相关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但其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稍晚。
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加快芜湖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及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芜湖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芜湖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芜湖市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3.17亿元,是该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09%,解决了2.85万人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芜湖市构建了文化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把文化产业提升到新兴战略产业的高度进行扶植,并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如每年设立1000万元动漫产业发展资金。
2007年芜湖市成为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
截至2011年末,芜湖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3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6个,馆藏图书100.11万册,其中市区藏书43.57万册;档案馆12个,向社会开放档案数6.24万卷。
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6%和99.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产业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成为了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也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特色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
一、特色产业带动农村发展特色产业是指具有地域独特性和差异化的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例如,在江南水乡的湖区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成为该地农村经济的支柱。
而在西南地区的农村,发展特色的茶叶产业成为了农民增收的关键。
特色产业的发展,有效推动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文化创意产业是个体的创意和智力成果以及文化底蕴等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经济价值的产业。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艺术和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催生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独有的地域性和民俗性,给农村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开展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让农民通过自己熟悉的技艺实现创业就业,并将农村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三、特色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特色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相互融合,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文化的繁荣。
以农村旅游产业为例,通过开发独具特色的乡村景区,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而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例如通过卖农村特色手工艺品纪念品等,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特色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文化的双赢。
四、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特色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特色产业过度集中在某些地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其次,特色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和品牌建设不够等问题。
文化经济视域下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研究———以合芜蚌示范区为例作者:庞翰林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3期摘要:文化产业是经济新常态下的朝阳产业,具有强劲的经济活力,对于拉动地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软化经济基础,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居民消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文化经济的视域下,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对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基于研究结果,对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经济;安徽省;文化产业;合芜蚌示范区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3-001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420 文献标志码:A随着文化经济4.0 时代的到来,文化与经济、科技继续深度交融,形成了全新的经济业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在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产业成为各地区争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型产业。
安徽省作为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的省份,近年来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取得较为出色的成效,尤其是2008 年安徽省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后,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文化产业产值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招商项目不断增多且平均投资连年提高。
从合芜蚌国家自主示范园区来看,其包括了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三个城市,涵盖了皖中、皖南、皖北地区,园区内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安徽省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园区内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企业规模小、发展特色不够鲜明、科技融合力不强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文化经济视域下,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研究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1 合芜蚌示范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1.1 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规模继续扩大随着合芜蚌示范园区的建设,示范区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断吸引省内文化产业公司向陆续向园区内集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对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为解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省统计局在省委宣传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并确定了《安徽省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及《安徽省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实施细则》,于今年上半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了文化产业统计调查。
通过这次全面调查,初步摸清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理清了发展的思路。
现根据调查资料,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做如下初步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包括范围文化产业活动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它是涉及多行业、跨部门的一个交叉集合体。
目前,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还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状态,国内专家、学者对此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文化产业的范畴之所以存在不确定因素,是由于文化的辐射力和市场的互渗性、共生性所决定的。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渗透,文化消费拉动物质消费,物质消费包含文化消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致使文化产业范畴的界定困难,给文化产业的统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文化产业范围的界定现存在着三种观点。
一是传统概念上的文化事业,即各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活动单位的集合,包括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体育等,称之为“窄派”,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小文化”概念;二是在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的基础上,增加教育,称之为“中派”;三是既包括传统概念上的文化事业,还包括教育、文化、娱乐、博览、摄影、广告装潢设计、园林绿化等以及与此相关的物质性生产活动的集合,称之为“宽派”,也即通常意义上的“大文化”的概念。
我省此次文化产业调查,其内涵是按“大文化”的概念来界定的,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
深层解析安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摘要: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利益或动态利益已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所证明,本文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视角深人探讨当前安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战略对策,认为安徽对外文化贸易总体发展模式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同时应当注重创新机制的培养和创新人才的储备,此外还要关注文化产业和贸易聚焦城市的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来推动文化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安徽;文化产业;对外文化贸易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安徽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文化基础较弱;在区位、政策、资本等方面,安徽发展文化产业与贸易并无先天优势。
然而通过自主试点文化体制改革,安徽文化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出数项全国第一,在文化产业内产生了“安徽现象”。
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安徽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自2008年以来,安徽出版集团输出版权项目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芜湖方特欢乐世界项目整体输出到沙特、南非等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大型主题公园出口国;动画片《黑脸大包公》成为了登陆日本市场的中国第一部原创动画片,并出口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市场。
本文结合安徽省文化产业与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视角深人探讨安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战略对策。
一、总体发展模式发展文化产业与对外文化贸易都不能脱离本省的省情。
一个地区的区位、自然禀赋等条件是不可改变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压力又很大,简单模仿、亦步亦趋永远赶不上,因此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寻找捷径。
安徽要选择一个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又不付出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又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正确道路,必须培育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因此文化产业是安徽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向。
尽管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发展文化产业仍然需要切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必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基础上才能够实现,这意味着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有适量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