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译文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151.50 KB
- 文档页数:7
临江仙全文及注释注释:临江仙:这是一首古代诗歌,以描写临江之仙境为主题。
临江仙,红绡袖,揽明月,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却道宝娆为谁妃?乳燕子,沾悲花,一径飞,露寒香冷月中归。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临江仙,红绡袖,揽明月,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却道宝娆为谁妃?- 描写仙境之美,红绡袖下揽住了明亮的月光。
但又透露出临江仙的愁云之色。
晓镜反射的画面改变了临江仙的容貌。
夜晚吟唱使得临江仙感受到了月光的寒冷。
临江仙自问,宝娆到底是为了谁而成为太子妃?乳燕子,沾悲花,一径飞,露寒香冷月中归。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 诗中以乳燕子喻临江仙,它停在悲伤的花朵上,然后迅速飞走,消失在寒冷的月光中。
突然听到人间传来曾经伏虎的消息,临江仙的泪水如倾盆大雨一般飞溅。
这首诗通过描绘临江仙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她对人间生活的感叹和内心的痛苦。
红绡袖下揽住明亮的月光,一方面显示她拥有仙境般的美丽,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她对人间生活的渴望。
夜晚吟唱引起了她对人间生活的思索,月光的寒冷使她感到孤独和失落。
红绡袖、明镜和夜吟等意象的使用,表现了临江仙对美的追求和对人间生活的向往。
她的心情从惬意变为忧愁,从对自身容貌的关注变为对自身身份的思索。
同时,乳燕子、悲花、倾盆雨等形象的运用,更加突出了她内心的煎熬和不安。
整首诗的结构简洁明了,通过反复的提问和巧妙的衬托,表达了临江仙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她被描绘成一位既拥有仙境之美又烦恼于人间生活的女子,既有着神秘的仙境背景,又有着与常人相似的情感体验。
在这首诗中,临江仙的形象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仙女,但她所表达的情感却具有普遍的共鸣。
她渴望人间的美好,但又深感其中的悲凉和苦痛。
这种矛盾与纷扰正是人世间常常存在的情感体验,因此,这首诗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临江仙内心世界的纷乱和摇摆,以及对人间生活的向往和矛盾。
整个诗篇构思巧妙,用词精练,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对人间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情感的抒发。
《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东坡:在今湖北黄冈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苏轼常在此与朋友一起饮酒,自称“东坡居士”。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形容为功名利禄竞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hú)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大意】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竞逐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平缓。
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上片写对友人怀念的深切。
“尊酒何人怀李白”两句,运用杜甫怀念李白的典故,抒写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何人”,当然是指杜甫,故作设问,不仅增加了句法的变化,也使语言显得含蓄有味。
杜甫、“草堂”都是词人自喻,“李白”、“江东”则是他喻,即比喻友人,亦即“扬州席上”的主人。
“珠帘十里卷香风”,用杜牧诗意写扬州,暗指东道主王存,与上文“怀李白”、“指江东”语意相承。
词人怀念之情虽深,可是“花开花谢,离恨几千重”。
“花开花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里是说离别之久;“离恨几千重”,是夸说离恨之深,而且使抽象的感情有了形体感,似乎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有了上片的铺垫,下片写扬州席上意外相逢时的惊喜和迷惘,就显得十分真实可信了。
“轻舸渡江连夜到”,承上“珠帘”句,点出题目“夜到扬州”。
词人是从江南京口渡江而来的,所以才如此便捷。
“一时惊笑衰容”,紧承前句,写出了与友人意外相逢时惊喜参半的复杂感情。
《临江仙》原文和翻译译文《《临江仙》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临江仙》原文和翻译译文《临江仙》原文和翻译原文: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译文:梦醒时觉得人去楼空为孤寂困锁,酒醉醒来但见门帘低低下垂。
去年春天离别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时。
她想起凋残的百花中独自凝立,霏霏细雨里燕子双双翱飞。
记得与歌女小蘋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
通过琵琶的弹奏诉说出自己的相思。
当初想见时的明月如今犹在,它曾照着象彩云一样的小蘋回归。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
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临江仙·峭壁参差十二峰五代:牛希济峭壁参差十二峰,冷烟寒树重重。
瑶姬宫殿是仙踪。
金炉珠帐,香霭昼偏浓。
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
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
译文峭壁参差十二峰,冷烟寒树重重。
瑶姬宫殿是仙踪。
金炉珠帐,香霭昼偏浓。
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
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
注释峭(qiào)壁参差十二峰,冷烟寒树重重。
瑶姬宫殿是仙踪。
金炉珠帐,香霭(ǎi)昼偏浓。
瑶姬:神女。
霭:云气,烟雾。
这里指香炉的熏烟。
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
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zhào)动晨钟。
楚王惊梦:即楚王与巫山神女相遇之事。
征棹:即征帆。
谓远行之舟。
棹:摇船的用具,这里指舟船。
赏析这首《临江仙》词,吟咏的是楚王神女相遇的故事。
上片着重写景。
峭壁参差的巫山十二峰,乃神女居住之所。
金炉珠帐,云烟缭绕,描绘出凄清美妙的仙境。
下片抒情。
船行巫峡时,斜月照人。
古代在这里传说的一段风流佳话,触动了诗人的情思。
咏古抒怀,为词的发展开拓了新路。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2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译文古往今来北邙山下的道路,黄尘滚滚不知老尽了多少英雄。
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永无尽头。
心中的苦痛能和谁说,放眼把空中的归雁远送。
那举世显赫的功名有什么用?过去实在是错怪了天公。
放声高唱一曲饮尽千杯酒。
身为男子汉,关键在于言行的正确性,而不是以困厄与显达来论定成败。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
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
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孟津:黄河渡口名。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1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原文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
黄陵庙侧水茫茫。
楚山红树,烟雨隔高唐。
岸泊渔灯风飐碎,白蘋远散浓香。
灵娥鼓瑟韵清商。
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
翻译斜阳落日送走最后一声蝉鸣,潇湘江面高悬起银色的明月,黄陵庙边的江水卷起阵阵涛声。
楚山的红树笼罩在茫茫烟雨里,烟雨隔断了高唐台下的迷梦。
江水摇碎岸边渔船的灯影,远处白蘋飘散着浓浓的香风。
涛声仿佛湘妃在弹奏凄清的怨曲,那朱红的瑟弦凄切的悲鸣,久久地迥荡在蓝天白云中。
注释银蟾:月亮。
潇湘:潇水和湘水合称,均在湖南境内。
黄陵庙:即湘妃祠,旧址在今湖南湘潭附近。
高唐:楚国台观名。
风飐碎:指风吹渔灯,灯光或明或暗,点点碎碎。
飐,风吹颤动。
白蘋:水中浮草。
灵娥:即湘灵。
湘灵即湘妃。
韵清商:音调哀怨,是清商怨曲。
朱弦:瑟弦的美称。
赏析毛文锡这首《临江仙》,取材于江湘女神传说,但表现的内容实是一种希幕追求而不遇的朦胧感伤,主题与词题是若即若离,恰好反映了从唐词多缘题而赋到后来去题已远之间的过渡。
“暮蝉声尽落斜阳。
银蟾影挂潇湘”。
起笔词境就颇可玩味。
时当秋夕,地则楚湘。
从日落到月出,暗示情境的时间绵延,带有一种迷惘的意昧,词一发端,似已暗逗出一点《楚辞》的幽韵。
“黄陵庙侧水茫茫”。
接上来这一句,便点染出幽怨迷离之致。
写黄陵庙,点追求怨慕之意,而黄陵庙侧八百里洞庭烟水茫茫境界的拓开,则是此意的进一步谊染。
“楚江红树,烟雨隔高唐”。
词境又从洞庭湖溯长江直推向三峡。
楚江红树,隐然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的意味。
而烟雨高唐,又暗引出楚襄王梦遇巫山神女的传说: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宋玉《高唐赋》),襄王梦遇神女,实则“欢情未接”,以至于“惆怅垂涕”(均见《神女赋》)。
这与二妃追舜不及实无二致。
句中下一“隔”字,则词人心神追慕之不遇,哀怨可感。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1临江仙·信州作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
松间药臼竹间衣。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
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翻译被贬来到江城买不起房屋,只能与仅存的几个和尚在野外的寺庙里相依。
在松林捣药竹林中挂放长衣,来到水源穷尽处,坐而远眺白云涌起时。
一只幽栖的鸟儿为什么在我这醉汉耳边苦苦悲啼?月向院西斜移而鸟鸣之声更悲切。
青山虽然无限好,但杜鹃鸟还是说“不如归去”。
注释江城:即信州,因处江边,故称。
残僧:老僧。
幽禽:指杜鹃。
缘底事:为什么。
不如归:杜鹃鸣声悲切,如呼“不如归去”。
鉴赏这首词表现出一种谪居异乡的苦闷和厌弃官场而向往故里的情感。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
”这二句无一字虚下,先交代了全词的政治背景,并为全词定下基调。
“江城”点明信州,“无屋买”是夸大之词,表明信州的偏僻荒凉,这样便自然地引出“残僧野寺”一句。
这里“残僧”画出了僧人的年迈衰老;“野寺”画出了寺庙的荒僻陋小。
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松间药臼竹间衣”三句紧承“残僧野寺”一句而来,写其行迹。
词人并没有因与残僧野寺相依而感到凄惨悲伤。
反而,在松荫竹翳的掩映下,一声药臼响,一角衣衫影,就能给心头增加无限的欢愉。
这里“一臼”、“一衣”,由于意象的典型性,取得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化用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
虽然只是在文字的排列上略作了调整,但由于将“水穷”“云起”突出到前景位置。
因而其艺术效果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行到水穷处”是顺写,象征意义不大明显,而“水穷行到处”强调了“水穷”,就突出了山穷水尽的意象,使人联想到词人在宦海中的山穷水尽。
同样,“云起坐看时”较之“坐看云起时”也突出了“云起”的意象,使人联想到词人此刻是在冷眼旁观政治上的翻云覆雨。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2。
家童鼻息已雷鸣3。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4。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5。
【注释】1.临皋(音gao):地名,在湖北省黄冈县南长江边,元丰五年(1082),苏轼曾寓居此地。
2.东坡:地名,在湖北省黄冈县东边,原是一片荒地,苏轼谪居黄州时,其友人马正卿向官府请求,批准给苏轼垦种。
苏轼在东坡筑“雪堂”五间,作为游息之所。
此后,苏轼便不断来往于雪堂与临皋之间。
本词就是夜饮雪堂,归临皋后写的。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载,苏轼与客人在江上饮酒夜归,看到“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所感触,便写下了这首词。
白居易在忠州时亦有东坡,苏轼仰慕前贤,后即引来作自己的别号。
3.鼻息:鼾声。
这句的意思是说,家童已睡熟。
4.此身非我有:我的身体不归我所有,即自己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是道家对人生的看法。
《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此源于古,但不全用其义。
营营:原意为来往不绝。
《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
”后引申为为功名利禄奔走劳神。
《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5. 余生:剩余的岁月。
这句的意思是,从此弃官归隐江湖。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译】恍惚记得在东坡,醒了又醉,醉了又醒,归来时可能已有三更。
只能听到家童酣声如同雷鸣,叩门却全然不应。
倚着竹杖听那江涛之声。
我常遗憾我的身体并非我所有,何时能忘却奔走营营?此时夜深、人静波涛已平。
我真想驾一扁舟,从此消逝在江海中,度过余生。
【赏析】元丰五年(1082)秋月,苏轼“雪堂夜饮,醉归临皋”,时“江面际天,风露浩然”,夜阑风静,东坡感慨万千,浪漫的灵魂,从被紧紧捆缚的肉体中飘然远举,飞逝到一个“忘却营营奔走”的没有尔虞我诈的自由的所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原文及赏析《临江仙》原文及赏析1原文:月黑星移灯屡闪,依稀打过初更。
清游如此太多情。
豆花凉帖地,知雨咽虫声。
渐逼疏蓬风淅淅,几家茅屋都扃。
茨茹荷叶认零星。
不知潮欲落,渔梦悄然生。
诗词赏析:此词首两句点明时刻,以下写景,呈现出一片朦胧夜色。
荒村人静,遂觉茨菇荷叶,凡舟中所能辨识者莫不饶有诗趣。
“渔梦”语双关,可解作静极欲眠,亦可释为隐遁之想。
“凉帖地”之“凉”字,“咽虫声”之“咽”字,均可见作者体物炼字之工。
《临江仙》原文及赏析2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赏析】黄昏送别,孤帆远征。
回头重重烟柳,淡云暮烟。
待到酒醒人静,只见狐枕残灯,淮月朦胧。
晨风轻浪,离愁更浓。
这首词抒写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风格柔丽,抒情宛转。
语言美,意境尤美。
沈雄《古今词话》:《尊前集》有徐昌图《临江仙》、《河传》二首,俱唐音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写江行夜泊之景。
“暮天”二句晚霞如绮,远雁一绳。
“轻浪”二句风起深宵,微波拍舵,淰淰有声,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相见客中情味也。
昌图爵里无考,选词家有列入唐词末者。
《柳塘词话》卷二沈雄云:有以徐昌图之《临江仙》为仙侣,而牛希济之《临江仙》为南吕者,其宫调自别,亦可也。
《临江仙》原文及赏析3原文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翻译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层深,云雾缭绕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
骋目四望,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
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
忆往昔多少回吟赏风月,饮酒作诗,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却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还有谁会怜悯你的憔悴与衰败?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都没有这份心情了。
【导语】苏轼是北宋中期⽂坛领袖,在诗、词、散⽂、书、画等⽅⾯取得很⾼成就。
⽂纵横恣肆;诗题材⼴阔,清新豪健,善⽤夸张⽐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派,与⾟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散⽂著述宏富,豪放⾃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
下⾯是分享的苏轼的临江仙经典古诗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篇⼀】苏轼的临江仙经典古诗及翻译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词牌名:临江仙|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从此逝,江海寄余⽣。
古诗简介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是宋代⼤⽂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即事抒情之作。
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
躲开名利场,乘坐扁⾈,归隐江湖。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乳交融,不假雕饰,语⾔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
翻译/译⽂ 夜⾥在东坡饮酒,醉⽽复醒,醒了⼜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江边聆听江⽔奔流的声⾳。
长恨⾝在宦途,这⾝⼦已不是我⾃⼰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不兴。
真想乘上⼩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
【篇⼆】苏轼的临江仙经典古诗及翻译 临江仙·送王缄 词牌名:临江仙|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忘却成都来⼗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知好在,孤客⾃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古诗简介 《临江仙·送王缄》出⾃北宋⼤⽂学家苏轼之⼿,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起,表达了词⼈极度伤感悲苦的⼼绪。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
夜阑风静縠纹平④。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⑤。
[注释]①东坡:地名,在黄州。
苏轼曾盖房舍“雪堂”等五间在此居住因此地名“东坡”,苏轼遂自号“东坡居士”。
②此身非我有:报怨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
③营营:来往匆忙,频繁的样子。
这里指为私利奔走操劳。
《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④夜阑:夜深。
縠(hú)纹:形容水中细小的纹。
是一种绉纹的纱。
⑤江海寄馀生:指以后要隐居江湖。
【译文】夜间在东坡饮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继续饮酒,直到大醉酩酊。
归来时时间已到三更。
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大得象打雷。
怎么敲门也无人答应,只好拄着手仗,走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
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没有自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场面中?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平静。
我将驾着小舟悄然引退,度过余生。
【译文二】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评点】本篇为词人谪居黄州醉酒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词的上片写夜饮醉归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自然就回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传神地勾勒词人醉眼蒙眬的醉态,表现纵饮的豪兴与诗人豪放旷达的心境。
末三句写的是词人到达家门口的情景,家童早已睡着,敲门不应,只能“倚杖听江声”。
《临江仙》原文及翻译原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逝,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是与非、成与败何必太在意,都会过眼而去,只有青山依然屹立,太阳依然东升西落。
白发苍苍的渔翁与樵夫泊船江面,早已习惯四时变化,难得见了一次面,便畅饮一壶浊酒,笑谈古今。
【注释】淘尽:荡涤一空。
渔樵:渔父和樵夫。
渚:水中的的小块陆地。
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临江仙词牌名的起源:临江仙源起颇多说法。
任二北,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辞意涉及临江;明董逢元辑《唐词纪》谓此调“多赋水媛江妃”故名;黄升《花庵词选》卷一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作《临江仙》。
诗词链接:江水: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青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外青山楼外楼。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一是写景,二是以静衬动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予人苍凉之感杨慎生平:(1488——1559)字用修,别号升庵。
1. 出身名门:杨慎的父亲叫杨廷和,是内阁首辅。
杨慎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且天性聪明,有一颗正义的心。
七岁能背许多诗。
十一岁时,会写近体诗。
十三岁时,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城。
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文章被列为卷首。
谁知烛花烧坏了考卷,使其名落孙山。
二十四岁时,再次参考,殿试第一,即状元,授翰林修撰。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宋代:苏轼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
月明谁起笛中哀。
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
凭陵急桨两相催。
相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译文昨夜度过扬子江寻找住宿的地方时,远望中疑似来到秦淮河畔。
明月夜里,谁在吹笛,笛声竟是这么悲哀?那富深情的高贵歌妓和侍女,竞相跟随过到江北来。
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要别离了,好事难得如愿啊!驾船人要急于开船,催促歌妓与侍女回江南去,他们不得不别离。
我预计她们回去以后的心情,也当同我的心情一样悲伤。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注释渡江:渡过扬子江。
秦淮:秦淮河。
传说秦始皇南巡会稽时,为疏导淮水而掘,故名。
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流向西北,横贯南京市,流入扬子江。
王谢女:这里指高贵之歌妓与侍女。
王、谢,六朝两个大家族。
凭陵:逼迫,依势而凌人,指情势不允许。
急桨:快速开船。
催:催促。
伊:她。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赏析下片,写情势不许,情爱成影,有难言之隐。
第一、二句,点化活用宋玉《高唐赋》中神话。
巫山神女比喻“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将其神话比作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别离了。
作为歌妓,就是歌妓,官人无论如何喜爱,但要成为真正情爱是难越过封建社会等级观念障碍的,自然“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只能“云雨未成还又散〞,令人“思量好事难谐〞。
第三、四句,从两个方面点明“云雨散〞,“好事难谐〞的原因:一是“凭陵〞逼迫,情势不允许;二是“急桨〞人催促开船不容犹豫。
所以“两相催〞成了这种不得不别离的现状和难言之隐的伤痛,“妓婵娟,不长妍〞(孟东野《婵娟篇》)。
最后两句“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为点题之笔,道出了东坡十分同情歌妓的心底之言:将心比心,心心相印,悔而又晚,隐痛难言,此恨绵绵无尽期。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创作背景这首《临江仙》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中旬。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宋代: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临江仙夜归临皋译文及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昆仑山下,临江而居的仙人,在夜幕降临时,回到了临皋。
临江而居的仙人,可以说是一位雅致的人物。
他的住所在昆仑山下,紧邻江水。
夜幕降临时,回到了临皋。
昆仑山下,临江而居的仙人,黄昏时分回到了临皋。
黄昏时分,昆仑山下的临江仙人,从江畔的临皋回到了他的住所。
江水在黄昏的余晖下波光粼粼,昆仑山下的仙人临江而居,夜幕降临时,回到临皋。
临江仙夜归临皋临江仙夜归临皋lin jiang xian ye gui lin gao译文及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轼所作,描绘了一位居住在昆仑山下、临江而居的仙人,夜晚归家的场景。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展现出了临江仙人的超凡魅力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整首诗以名词短语为主要语法结构,多处使用了并列和独立主格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节奏流畅,行文流畅。
诗中重复使用了“临江而居”和“临皋”的表达方式,突出了诗人对于这位仙人的关注和赞美之情。
诗中的昆仑山下和临江皆有极高的象征意义。
昆仑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作仙境所在,象征着神仙之境;而江水则代表着生命的源泉和流动的时间。
临江仙人能够居住在昆仑山下临江之处,显示出他超然物外的仙人身份和与众不同的修行境界。
诗中的夜归临皋表达了仙人回归居所的情景。
夜晚归家的场景通过描绘江水在夜晚的光影下闪烁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超凡的氛围。
仙人的夜归彰显了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既是对常人世俗生活的超越,也是对仙人生活的表现。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刻画出了临江仙人夜晚归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这位仙人的超凡魅力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通过与江水和昆仑山的结合,诗人表达了对于仙人境界和生活方式的赞美。
同时,诗中的夜晚和仙人的归家情景,也给人一种神秘、超越凡尘的感觉。
总体来说,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是一首简洁明快、意象鲜明的诗作。
通过描绘临江仙人夜晚归家的场景,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超凡的境界。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1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译文】喝完饯别酒,友人们终于挥手别去,常常怨恨这种漂泊不定短暂虚浮的人生。
回首看到如烟似雾的杨柳早已遮断视线。
往前看去,风清云淡,孤雁远征。
孤单的寒日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今夜画船将停在什么地方?只怕夜间潮平水落,泊船岸边,一片清月迷漾。
到酒消人也醒时,那种愁绪倍加难以排遣了。
蜡烛残尽孤枕难眠;五更时轻风吹来激起点点浪花。
【注释】①饮散:饮完酒后离散。
离亭:送别的驿亭。
②浮生:一生。
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③飘蓬(péng):飘浮无定之意。
④重重(chóngchóng):一层又一层,形容很多。
⑤暮(mù)天红:指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⑥画船:装饰华丽的船。
多指游船。
⑦淮(huái)月:指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
⑧朦胧(ménglóng):模糊不清。
⑨奈:怎奈,奈何。
⑩孤枕(zhěn)梦:这里指孤枕难眠。
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
【赏析一】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
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
离亭,送别的驿亭。
“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
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从此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
而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
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动乱时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离乱社会的影子。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人活一生,如逆水行舟般的艰难,而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行人。
[出自]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释: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
元祐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祐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祐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都门:指汴京。
改火:本指四季以不同木材钻木取火,后多指寒食禁火三日后重新起火,故以一改指一年。
春温:如春天般温暖。
“无波〞二句:化用白居易《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句。
古井无波:古井枯竭,不起波澜,比喻人心寂然不动。
节:竹节,比喻人之节操。
筠:坚韧的竹皮,引申为竹之别称。
尊:酒器。
翠眉:指送别的官妓。
颦:皱眉。
宋代官吏宴饮,多有官伎歌舞侑酒,这里外表是劝歌伎不要悲伤,实际上是劝慰友人不必哀愁。
逆旅:旅舍。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是三年了,你远涉天涯,一直奔波辗转在这人世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温暖。
你的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子。
我心惆怅,因为又要离别,你要连夜扬起孤帆前行,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对着酒杯太过凄婉。
其实人生在世就好似住旅舍一般,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和你是一样的啊。
赏析:“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那么亦不用哀愁。
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那么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
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译文|赏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作于谪居黄州时期的一首即事抒情之作,这是一首颇能体现苏词特色的作品,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宋代: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赏析上片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