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 格式:pptx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20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两弹一星(1)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①增强国际现代化的力量,提高国际地位。
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②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新中国成立后,“冷战,,加剧,美苏争霸,面对险恶的国际环境,中共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在一些尖端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战略决策。
(2)历程(中国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1”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又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3)意义:打破了核垄断,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东方魔稻”(1)中国的农业现状:中国有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却只有占世界7%的耕地。
(2)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技术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突破“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经典遗传理论禁区,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01年,中国已累计种植杂交水稻30多亿亩,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亿元。
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推广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并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
西方媒体因此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1)“银河—I”型机诞生的背景及过程: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的计算机技术至关重要。
第27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第27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标要求: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重大作用一、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目的:反对,打破第一颗试爆成功:1964、102、进程第一颗试爆成功:1967、6第一颗(“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70、4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与增强了我国的,提高了我国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于促进了其它领域的发展二、“东方魔稻”——杂交水稻、诞生与发展:“南优二号”(1973年)—→“超级杂交稻”2、效益:2070年代中期——XX年:增产粮食40多亿吨“银河—Ⅰ”型(1983年):亿次/秒三、“银河”系列计算机“银河—Ⅱ”型(1992年):10亿次/秒“银河—Ⅲ”型(1997年):130亿次/秒四、“神舟”号飞船:神舟五号——神舟七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是继“”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中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影响在未来—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和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增强了五、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影响提高了振奋了△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的时间分别是()A1964年、1967年B1964年、1966年1964年、1970年D1967年、1970年2、中国第一颗被送入太空的人造卫星是()A“东方一号”B“东方红—1”号“长征—1”号D“银河—Ⅰ”号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4、下列各项属于原子能的和平开发利用的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D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相继建成投产、中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最重要的影响是()A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B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D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6、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稻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A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B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D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7、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成就是()A核武器研制成功B杂交水稻研制成功“银河-1”型机问世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8、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A仿制近程导弹成功B成功的爆炸了原子弹“第二次绿色革命”D“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第27课新中国的突出科技成就》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列举掌握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大型计算机、“神州号飞船”2、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掌握,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视频和图片资料,再现情景,感受历史;引导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归纳总结、整合知识。
2、主要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情境渲染法(课前和课后的歌曲选择)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学习增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激发起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2、通过科学家的事迹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设计:第27课(课前播放歌曲“飞得更高”)导入新课:教师:20世纪中后期,世界上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是一次以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虽然面临极端困难的环境,但是新中国依然紧追世界潮流,相继在国防、农业、计算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科技成就,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27课新中国科技成就的突出代表》(板书)授课过程:(一)两弹一星教师: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看看建国后我们首先取得了怎样的科技成就?【视频:钱学森及两弹一星】学生:回答星(板书)请大家在教材第一子目下快速找到相关科技的成功时间学生:回答教师:也就是说集中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板书)教师:我想同学们一定对原子弹、导弹等核武器的杀伤性有所了解,在这里给大家展示几张图片,这些悲惨的画面让我们触目惊心,那么素来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为什么在建国初期还要研究原子能呢?这是否违背了我们爱好和平的初衷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第一子目,来解决一下这个疑问。
学生:回答教师:研制核武器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必需的,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训练点1两弹一星1.目前,我国研制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在90%以上,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卫星系列。
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背景之一是( D ) A.废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B.深圳成为最早的经济特区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文革”造成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倒退解析:本题的切入点是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1970年。
A、B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就,C发生在1971年。
2.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确切地说,这句话中“今天的世界”是指( C )A.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B.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在军事上大体赶上了美国C.美苏垄断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并到处挥舞“核大棒”的国际局面D.世界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日本等共同构成世界多极化趋势3.阅读下图,下列关于该项成就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 )A.从此,我国跨入核国家行列B.从此,我国拥有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C.从此,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领先于世界D.从此,中国成为一个航天大国训练点2“东方魔稻”4.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B )A.网络技术B.杂交水稻C.“两弹一星” D.火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体现了人文精神。
5.下图中人物的科技成就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C )A.第一个培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2号”B.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C.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D.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是岳麓版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Ⅲ第27课的内容,从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承接上看,它客观地展现了作为现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重要分支――中华民族科技的伟大复兴。
本节课是通过对民族科技成就的介绍、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以及民族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的分析,使学生感受民族科技力量的伟大。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课本,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民族科技发展上的主要成就,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神舟号飞船等;了解相关科学家的爱国事迹和奉献精神;认识到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族科技进步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参与课堂教学,运用视频和图片资料,再现情境,感受历史;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成就的认识,了解民族科技的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祖国振兴发奋读书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建国以来民族科技取得发展的主要原因三、说教法:鉴于本课内容细多,记忆难度较大的特点,在授课中拟采用师生互动的点拨启发式教学,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图片和资料为突破口,以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为主线,层层剖析,引导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中表现为“引导—探究—点拨—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导入新课,祖国正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而繁荣和富强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到底取得怎样的成就呢?这样的科技成就对于我国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7课(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明确正题主要内容,简单明快,且突出我国民族科技的伟大复兴之路)2、教学主要过程设计【探究一】建国以来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什么成就?1、首先将本课所涉及的民族科技成就分为四大领域:一是国防科技领域,二是农业科技领域,三是计算机领域,四是航天技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