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湘教总复习习题:第二部分第六章第2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后达标
- 格式:doc
- 大小:1005.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基础过关]1.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增加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A.①④⑤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2. 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
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
58倍。
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下面图甲、图乙是某城市1966~2006年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从图甲到图乙反映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A.城市人口比重增加B.城市总人口增加C.城市占地规模扩大D.城市道路密集4.影响图乙中大型批发市场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最优B.交通最优C.服务最优D.环境最优5.宝鸡市轿车销售商店的区位较宜选择在( ) A.城市中心商务区B.接近消费者的居民区C.市区商业街D.交通方便的城乡结合部下图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图".读图完成6~7题.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是() A.①时期B.②时期C.③时期D.④时期7.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B.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C.城市化速度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D.资源不足是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1985年到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具体表现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地区城市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概念,仔细阅读教材,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注意城市化的标志主要包括三方面。
答案: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A.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B.社会经济发展C.国家统一规划D.城市工业的发展解析:一般地说,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所以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答案:B3.属于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是( )A.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B.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膨胀,中小城镇发展缓慢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中小城镇发展缓慢,人口增多解析:若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则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在有些地区,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A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从1949年至今的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城市化意义的说法,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城市化过程中能够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小城乡差别B.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可以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起到较强的带动作用C.一般情况下城市化能够较为有效地推动工业化的进程D.因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城市与乡村争夺劳动力的情况,所以会极大地降低整体社会效率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于城市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城市化的发展、农业地域的变化,引起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答案:D2.图中直观反映的是城市化中( )A.城市人口的增加B.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情况C.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D.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解析:通过读图可知,市区面积不断增大,而且在原有市区的周围出现了许多卫星城镇,这主要是从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角度来反映城市化的。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I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考要求: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3.理解城市化的意义4.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5.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人口乡村人口88.7%11.3%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乡村人口60%40%1911年用地1949年用地1990年用地3.城市化的意义项目意义人口转化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观念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剩余劳动力城市化归根结底,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三、城市化的特点起步水平速度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早高慢晚低快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大都市带城市化水平不平衡、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课题研究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现状如何?②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③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现象,我国有没有出现?。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读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发展过程图,回答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增加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政策②科技③交通④工业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网络化不断加强,呈综合化趋向;交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原来城郊的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答案:1.D 2.C读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4.中国和英国分别处于图中的时段是( )A.P、N B.N、PC.M、N D.P、M解析:第3题,P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第4题,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处于P时段;英国城市化水平较高,处于N时段。
答案:3.C 4.A下图是甲、乙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
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这两种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B.乙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水平高C.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于乙城市所在国家D.乙城市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向城市中心区移动6.关于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发展快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人居环境质量下降B.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C.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D.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解析:第5题,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城市所在国家为发达国家。
班级:姓名: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家产活动在空间集聚、农村地域转变成城市地域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定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记:城市人口比重连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家产向第二、三家产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家产的发展也促使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色: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 世纪 70 年月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很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败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沿区迁徙,形成许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因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
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色,即城市化水平显然超出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整体发展和基础设备建设相对落伍,比方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 ,即城市化进度明显落伍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易工业化进度,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训练题1.城市化最主要的标记是A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B.城市数量增加C.城市人口增添 D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增添2.下列图中能正确反应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3.自前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由是A .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升B .市里失业人口增加C.人口增添速度在不停变化 D .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降低4.在大城市的四周,建设卫星城和工业区的重要意义在于A.减少或防止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B.分别大城市的人口、资本和技术C.根绝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荒弃物污染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5.保护和改良城市环境问题的举措是A .多建房,增添建筑群密度,解决住宅问题B.增强绿化建设,增添园林和绿地面积C.将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市的上风向D.兴建工厂,解决就业问题6、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城市人口比重AB18001850190019502000(1) AB 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度的是______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度的是________曲线。
第2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纲展示考查方向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表、示意图、文字材料(畅通工程、私人汽车、绿色住宅、生态城市)等为背景,考查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以某一地域的特定文化现象为载体,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影响。
基础全面梳理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1.含义指人口和错误!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三个标志(1)错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错误!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4.城市化动力机制错误!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城市化特点三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对城乡生活的影响1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交通等基础设施。
2城市现代文明影响传统的生活习惯和错误!劳作方式等。
(2)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四我国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化是不是只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不是。
城市化不只是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
2.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一样吗?不一样。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处在规模膨胀、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郊区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是逆城市化的表现。
3.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城市化吗?不是。
城市化不仅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还包括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即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二是地域城市化。
考点深度研析考点错误!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对应初期中期后期后期阶段人口农村→城市→郊区城市→农村或小周边地区→中心流动方向城市城镇城区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第一、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成为主导城市化问题不明显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土地供应紧张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续表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原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产业的迁移交通条件的改善,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城市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图示(2015·重庆高考)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5·高考广东卷)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国家中国*印度德国美国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比重/% 17 13 8 45*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解析:选D。
表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
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化水平,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故A选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故B选项错误;该国人口总数乘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即可得出该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经计算可得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2016·河南十校测试)原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原有的居住地,而农村用地逐步向城镇用地转化的过程。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县人口职业构成变化。
据此完成2~3题。
2.图中甲、乙、丙所代表的产业分别是()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3.该县城市化方式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B.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C.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D.不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解析:第2题,城市化发展初期,第一产业人口比重最大,随着城市化发展,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会越来越小,后期比重最小;城市化发展初期,第三产业人口比重最小,随着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会越来越大,后期比重最大。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丙所代表的产业分别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A项正确。
第3题,根据题目给出的原地城市化的定义可知,原地城市化可以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C项正确;原地城市化可能会减缓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A项错误;原地城市化可以有效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B项错误;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D项错误。
答案:2.A 3.C(2016·济南二模)据腾讯公司披露,2014年4月11日20时,约有2亿人同时QQ在线。
根据在线数据形成如下分布图,据此完成4~5题。
4.与图中QQ在线数据分布规律大致相同的是()A.矿产资源B.年降水量C.人口密度D.农业类型5.有利于图中数据分布趋衡的合理措施是()A.推进西部城市化的发展B.加快西部人口自然增长C.促进东部基础设施建设D.加强东部生态环境保护解析:第4题,我国的人口分布大致是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少。
图中显示的QQ在线数据,显然与人口密度分布大致相同;我国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具备东多西少的分布规律;农业类型的形成与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均有关系,所以C正确。
第5题,图中数据显示中东部地区QQ同时在线人数多,是因为中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要想改变这种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应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推进西部城市化进程,缩小东西部差距。
如果西部人口自然增长过快,会影响西部经济发展。
所以A正确。
答案:4.C 5.A(2016·山西四校联考)读某市市区人口与用地变化示意图,完成6~7题。
6.1998~2006年,该市()A.城市化水平增速最慢B.城市总面积逐年增长C.农业人口逐年增长D.建成区面积与市区人口变化趋势相反7.上图反映该市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A.城市人口增长过快B.环境污染加剧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D.交通拥堵日益加重解析:第6题,1998~2006年,该市城市化水平增速并不是最慢的,增速最慢的是市区人口变化,故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市建成区面积变化水平大于0,说明建成区面积一直在增大,故B项正确;由图可知此阶段农业人口并未逐年增长,故C项错误;建成区面积与市区人口变化趋势有相关性,但不一定都是负相关,故D项错误。
第7题,该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城市化水平以及市区人口的变化幅度,会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故C项正确。
答案:6.B7.C(2016·湖北六校调考)半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
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下图表示2010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
读图,完成8~9题。
8.与半城镇化率高低关联度最高的因素是()A.人口密度B.第二产业比重C.户籍政策D.城乡差异9.甲地是我国半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该地半城镇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有()①生活成本低②基础设施完善③环境优美④收入水平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8题,从材料可知,导致半城镇化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差异。
第9题,该地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因而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从而导致半城镇化率较高。
答案:8.D9.B海绵城市,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
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如下图),作为海绵体,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据此回答10~11题。
10.海绵城市最主要是改变了水循环环节中的()A.径流B.降水C.下渗D.蒸腾(蒸发)11.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①缓解城市缺水问题②补充地下水③延长径流集聚时间④解决城市内涝问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0题,海绵城市中的海绵体能吸收水分,作为暴雨水分的储水器,则必然增加了下渗量。
第11题,依据材料,海绵城市的建设会增加城市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故A项正确。
答案:10.C11.A二、综合题12.阅读下列有关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甲)。
材料二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
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
图乙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1)题,读材料一及图甲、图乙可知改革开放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
第(2)题,从资源、生态、环境污染、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
第(3)题,从城市规划、节能、节水、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
答案:(1)发展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2)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3)①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②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④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⑤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⑥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
(从规划、节能、节水、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13.(2016·山东师大附中一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城镇水平变化图和我国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表。
表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个) 城市1 000万以上人口城市500万~1 000万人口城市300万~500万人口城市100万~300万人口城市50万~100万人口城市50万以下人口城市建制镇1978年1932225351292 1732010年6586102110313838019 410注: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材料二我国城镇化目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市建设缺乏特色。
(1)分析材料一,说明我国城镇化从1978年到2012年的变化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列举我国有哪些“城市病”?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图例和注记提示,从城镇人口数量、城镇化率和与世界城镇化率的比较,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等方面总结变化特点。
第(2)题,“城市病”主要包括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就业问题和治安问题等方面。
答案:(1)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率不断上升,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1996年以后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城市(镇)数量不断增多,以中小城镇为主。
(2)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压力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