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袁世凯的恩怨
- 格式:pdf
- 大小:345.44 KB
- 文档页数:4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黄遵宪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吴其昌主要成就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他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完备。
《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
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
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梁启超的书法人生: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
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
梁启超写于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似岩浆喷涌:“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军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君后逃,辇毂塞,警察骚,兵士集,日无光,野盈血,飞电刿目,全球挢舌,于戏,俄罗斯革命!于戏,全地球唯一之专制国遂不免于大革命!”然后,以“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动机及其方针”、“革命之前途”、“革命之影响”为题分而析之,丝丝入扣。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中国之新民梁启超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最后一位封建皇帝宣统帝已经下诏宣布退位了,共和政体已经在中国建立。
作为刚刚做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宝座的袁世凯,此刻的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他这个大总统的位置是不能传给他的子孙的,因为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同时,他这个大总统的位置是枪杆子里取得的,“完全可以再通过武力实现我的皇帝梦嘛!”袁世凯心里这样盘算着。
纠结!真正的心里纠结!“为什么不试探一下民意呢?”一个声音提醒袁世凯。
“怎么办?说清楚!”袁大总统来精神了。
“祭天!”这个声音回答道。
1913年12月23日,冬至日,这是北半球一年中日照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的日子。
古代统治者往往会选择这一天来祭天。
凌晨,天还漆黑一片,天坛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仪式。
大总统袁世凯率领文武百官穿着古代皇帝、大臣祭天时穿的服饰,缓缓地祭天了。
“大总统祭天啦!皇帝要回来啦!”这成为当时国人讨论的主要话题。
梁启超,这位曾经支持过袁世凯、时任熊希龄内阁司法总长的维新党人,对此非常愤慨,愤然写下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得到消息,派人给梁启超送来一张20万元银票,以给梁启超的父亲祝寿为名,希望以此梁启超不要发表这篇文章。
梁启超将银票退回。
袁世凯再派人对梁启超说,梁先生也曾经在海外流亡十几年,其中的苦头不是不知道,何必再自寻苦吃?梁启超回答说,我这个人疲于奔命的逃亡经验已经很充足了,我宁肯选择逃亡也不愿意在污浊空气中生存。
此后,有君对梁学者的行径大为困惑,言道:“梁君,汝欲扶清帝乎?何以反袁?”梁道:“吾倡导为立宪之君主制,而袁之行为名为复清,实则民贼也!”梁启超的爱国行为值得赞颂。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出身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由祖父教授儒家经典。
梁启超是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对天才的定义的人物:六岁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这些表现就如同我们今天惊为天人的中国哈佛少年一样。
善变的梁启超摘要梁启超常被人指责为“阴谋家”,或以为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人们对梁启超毁誉参半主要是因为他的“善变”、“屡变”。
政治上,梁启超始从主张维新变法,变为主张民主革命;又从主张民主革命,再变为主张开明专制和君主立宪,后又变为主张推翻清朝。
民国建立后,他由倒袁变为拥袁,又由拥袁再变为反袁。
最后宣传社会主义。
这样一位几乎纵跨所有政治体制的人物,他的内涵里又有许多是不变的,这就是“旷世奇才”——梁启超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梁启超;善变;政治思想;不变一绪论在近代中国曙色初露的浩茫天际,曾有过一颗璀璨的启明星——梁启超。
但是对于梁启超学术各界持许多看法,有些甚至截然相反。
而我个人比较赞成董方奎先生的观点,认为梁启超是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天才启蒙思想家,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是一位德业双修,情感与理智并存的可敬可爱的哲人。
梁启超是中国改良派的领袖,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革。
1890年,梁启超与康有为结识,这是梁启超一生发展的重要转折,使他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
在“百日维新”期间,梁成为广为人知的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
无论办报或教学,梁都竭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并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东渡日本,开始流亡生活。
严酷的现实已经证明,改良的道路在近代中国是走不通的。
默认康有为提出的“保皇”口号。
在日本初期,梁一度与革命派接近,曾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往来密切,当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展开之后,梁改变旧说,转而提倡实行“开明专制”,试图与“革命”理论相对抗。
1898年12月,梁在横滨创办《清议报》,鼓吹“斥后保皇”。
1902年2月,梁又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继续宣传改良主张,,提出“新民”之说。
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梁于11月3日致函徐君勉提出“和袁,慰革,逼满服汉”的八字方针。
梁启超的政治观念转为了拥护共和。
袁世凯上台以后,梁曾在袁组成的“责任内阁”、“第一流人才内阁”当过司法部次官和司法总长。
梁启超人物生平介绍梁启超人物生平介绍早年时期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祖父梁维清,父亲梁宝瑛,都曾以士绅参预乡政,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
梁启超自四岁起居家就读,跟祖父识字。
在早年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中,梁启超不仅学到了不少传统的文史知识,而且还听到了许多悲壮激昂的爱国故事。
祖父经常给他讲述“亡宋、亡明国难之事”,朗诵激动人心的诗歌篇章。
这种带有爱国情感和思想倾向的课外教育,对梁启超有着重要影响。
历代杰出人物忧国忧民的风范、舍生忘死的品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有清一代自乾嘉以降,知识分子的出路越来越狭窄,只有通过科举,由学入仕,才被视为“正途”,而用其他方法取得功名的机会很少。
这就迫使许许多多的青年学子不得不以全部精力去读四书五经,作八股时文,希冀沿着科举的阶梯步步攀登,获取功名利禄。
梁启超在少年时代,也是沿着这条道路走过来的。
光绪八年(1882年),梁启超年仅10岁,就去广州应童子试,结果不中。
两年之后,再到广州应试,中秀才,补博士弟子。
少年登第,这对梁家来说,确实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父亲期望儿子能学优登仕,光宗耀祖,因此对他管教十分严格,而这时候的梁启超也如井底之蛙,“不知天地间于帖括外更有所谓学也”,整天都在潜心钻研八股文。
光绪十一年(1885年),梁启超进广州学海堂读书。
学海堂为前两广总督阮元所办,“是省城专治经学之所”。
梁启超在这里学习汉学。
段玉裁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汉学家注重考据,旁征博引,精研古籍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成果,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形之下,格式、内容都有严格要求的八股文章,便令人感到缺乏生气和枯燥无味了。
在学海堂学习时期,梁启超逐渐萌发了“弃帖括之志”。
励志改良光绪十五年(1889年),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举,名列第八。
主考官李端棻欣赏其才华,以亲妹相许。
这时候,展现在梁启超前面的,是一条“金光大道”,沿此而行,完全可能由学入仕,平步青云。
梁启超与康有为,一个真君子,一个伪圣人,从晚年生活便可看出大家都知道,清末民国初年,有一对师徒一直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这对师徒就是康有为与梁启超。
人们对这对师徒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戊戌变法,后来变法失败后两人就此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那么对于梁启超与康有为,人们到底更尊重谁呢?通过他们不同的晚年生活来看,梁启超是真君子,康有为是伪圣人。
梁启超,1873年生于新会茶坑村的一个士绅家族,后来成为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1890年,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梁启超通过好友陈千秋认识了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康有为,而梁启超早已对康有为关于时政的一些见解和学识大感钦佩,于是决定拜入康有为门下,成为他的弟子。
拜康有为为师是梁启超一生中的重大转折,从此梁启超走上了改良派的道路。
但维新变法失败之后,师徒展现了不同的风貌。
师徒两人避居日本后,徒弟梁启超一直坚持着改良主义,师傅康有为却成为了封建主义的捍卫者。
梁启超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和爱国文人。
随着《辛丑条约》签订后,梁启超慢慢意识到了满清政府已经无药可救和过于腐朽,于是梁启超从坚定不移的保皇派走向民主派,追求民主自由成为了他的口号。
1914年,袁世凯取消国会,进入独裁专制的统治,梁启超深感不满和愤怒。
在袁世凯试图恢复帝制的时候,梁启超公开对袁世凯怒斥和宣战,发出了讨袁檄文。
袁世凯病死后,1917年,梁启超毫不留恋权位,果断地结束了自己的官路生涯,开始育人教书。
在梁启超的精心培育下,他的子女大多成才,出现了一门三院士,可以说梁启超无论是生前还是生后,都对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康有为的晚年走向了堕落生涯,在权力和享受中迷失了自我。
康有为在日本避难期间,对腐朽的满清王朝念念不忘,一直追求着君主立宪,可是,康有为真正有用行动表达自己的赤诚之心吗?答案是没有,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流亡它国期间,康有为一直在打着光绪帝的名义向保皇派人士索要钱财,以满足自己的口服之欲。
《最苦与最乐》作者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
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