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的颅外颈动脉超声与CT血管造影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16.53 KB
- 文档页数:3
头部头颅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CT)常规 CT(NCCT):1)CT 平扫是检测脑出血金标准,可确定出血部位,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判断有无脑疝形成,是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和鉴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最常规的筛查方法。
2)CT平扫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影像学方法,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出血部位推测颅内动脉瘤的位置。
3)CT平扫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表现为低密度,其重要作用是排除脑出血。
4)CT 是监测脑梗死后恶性水肿及出血转化常用技术。
5)CT 平扫可作为静脉窦血栓形成首选技术。
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当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脑水肿及脑出血时,应考虑CVST可能性。
CT 动脉造影(CTA)和 CT 静脉造影(CTV)1)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评估,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无临床症状或小于50%有临床症状患者,采取CTA 检查;CTA可以分析斑块形态及CT值,判断斑块性质,鉴别软硬斑块及混合斑块,对卒中风险进行评估。
2)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诊断,能够很好显示血管管壁及管腔的情况等,并可清晰的显示内膜片、线样征和双腔改变等。
3)CTA对脑动脉瘤诊断,检测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敏感性略低,还可以检测动脉管壁钙化和血栓。
4)CTA对血肿扩大、预后预测。
CTA检查对比剂外渗可提示活动性出血,表现CTA上为点样征是早期预测血肿扩大重要影像学证据。
5)CT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
CTV对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的敏感度可达 100%,对于下矢状窦、基底静脉和丘纹静脉的敏感度达90%,CTV和MRV在脑静脉系统显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颈动脉超声与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秦鼎;李丰升;陈俊红【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与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87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检测结果.结果 478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出颈动脉硬化病变397例,检出率为83.05%;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32例(1 098块),斑块的主要分布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BIF)、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起始段及颈外动脉(ECA).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颈动脉超声与DSA两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70%~99%的狭窄,两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颅外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与DSA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对≥70%的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低于DSA,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于DSA.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0(013)014【总页数】3页(P1502-1504)【关键词】颈动脉超声;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缺血性脑血管病【作者】秦鼎;李丰升;陈俊红【作者单位】102300,北京市,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102300,北京市,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102300,北京市,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R743.3许多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1]。
通过超声检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了解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适时进行内膜切除或介入手术,对及时有效地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T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测量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比较沈介明;胡锦清;张仲伟;乙芳;凌华威;汤荟冬;王瑛【期刊名称】《诊断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04(3)3【摘要】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
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
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
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 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
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
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
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
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总页数】4页(P173-175)【关键词】脑梗死;颅外颈动脉狭窄;CT血管造影;颈动脉超声;粥样硬化斑块;数字减影动脉造影【作者】沈介明;胡锦清;张仲伟;乙芳;凌华威;汤荟冬;王瑛【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超声波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R445【相关文献】1.CT血管造影、双功能超声和DSA对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评估 [J], 沈介明;胡锦清;张仲伟;乙芳;林东;傅毅2.电子束CT血管造影、B型超声与DSA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对照研究 [J], 刘隆熙;唐镇生;江澄川;赵殿辉3.脑梗死患者的颅外颈动脉超声与CT血管造影的比较 [J], 成秋生;潘小平4.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颈动脉超声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结果比较研究 [J], 吴水天;黄伟康;袁素馨;单伯文5.超声、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分布、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 [J], 朱慧萍;辛剑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动脉超声与CTA运用于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摘要目的比较颈动脉超声与颈部多排CT血管造影(CTA)在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动脉超声和CTA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优缺点。
结果超声检查出左侧狭窄10例,右側狭窄9例,双侧狭窄21例,与CTA 检查出的10、11、19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TA与超声对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超声检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3例,并经脑血管造影(DSA)证实,但在CTA检查中被诊断为完全闭塞。
结论超声与CTA在评价血管狭窄程度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斑块检出率差异不大,但对于重度狭窄超声检查准确性更高。
关键词超声;颈部多排CT血管造影;脑梗死;诊断价值脑梗死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其特点为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发病率[1]。
颈动脉狭窄为其重要的危险因素,根据文献可知,约70%的脑梗死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病变[2]。
所以,颈动脉狭窄的早期发现在降低致死率、致残率和防治脑梗死发生等方面的价值很大。
超声和CTA 是检测颈部动脉狭窄的临床常用检测方法,各具优点。
本次临床研究将超声和CTA同时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进行诊治并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7~89岁,平均年龄(42.4±16.9)岁;所有患者均经磁共振成像(MRI)确诊。
1. 2 方法1. 2. 1 超声检查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0 MHz,患者采取仰卧位,将颈部完全暴露,进行双侧颈动脉的检查。
1. 2. 2 CTA检查采用东软128排CT扫描机,非离子型对比剂选择60 ml 优维显,采用高压注射器在肘前静脉进行注射,流率为4 ml/s,扫描条件:120 kV,300 mAs,扫描层厚1 mm,扫描野190 mm,螺距0.923,层间隔0.5 mm,矩阵512×512,床速49.2 mm/s,从主动脉弓到外耳孔全部进行扫面,扫描延迟时间的确定利用智能触发软件,120 Hu为其出发的阈值[3]。
血管超声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比较[摘要]目的:分析血管超声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差异,探讨两者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以11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血管超声与脑血管造影检查,以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
结果:①110例患者中,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58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狭窄血管66支;血管超声诊断结果显示49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狭窄血管65支。
比较两者颈动脉狭窄例数及狭窄血管数,无显著差异(P 均>0.05)。
②以脑血管造影检查为标准,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96.43%,准确性为96.67%,误诊率为3.57%。
结论:血管超声应用于脑血管疾病诊断临床,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均较高,同脑血管造影检查方法一样,可应用于颈动脉狭窄高危人群的初步诊断。
[关键词]血管超声;脑血管造影;颈动脉狭窄脑血管疾病为临床诊断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由颈部动脉发生病变引发颅内血液循环障碍所致,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安全。
临床多见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发生同颈动脉狭窄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曾有相关统计数据表明[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有2/3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
由此可见,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疗临床,正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和位置对于该病症的发生及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临床研究的深入,血管超声及脑血管造影开始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狭窄临床诊断。
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比较血管超声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差异,以评价两种诊断方式于颈动脉狭窄诊断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回顾性分析1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已排除造影剂过敏者及罹患肝、肾、心等重要器官性疾病患者。
螺旋CT血管造影和颈部血管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的检查价值张阿萌;边媛;杨金君【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SCTA及CVUS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观察SCTA与CVUS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狭窄程度及斑块检出率.结果:SCTA与CV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检出率均为72.5%(58/80),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3.3±13.3)%、(32.4±16.7)%,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综合准确率分别为72.5%(58/80)、50%(40/80),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86.7%(150/173)、72.3%(125/173).SCTA与CV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及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率及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US检测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对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检测能力不及SCTA.【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6(011)001【总页数】2页(P74-75)【关键词】螺旋CT血管造影;颈部血管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急性脑梗死【作者】张阿萌;边媛;杨金君【作者单位】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陕西咸阳712000;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陕西咸阳712000;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B超室陕西咸阳7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1.04;R743急性脑梗死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三高”特点,即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1]。
资料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准确判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及斑块部位对于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比较李婷;林雁潮;王瑶;吴建;陈明磊【摘要】目的对比颈部血管超声(CVUS)、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于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VUS、CTA与MRI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对比各组检查颈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结果以DSA为检查金标准,CVUS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的准确率分别为52.94%(9/17)、72.00%(18/25)、74.07%(20/27)、0%(0/2);CTA分别为70.59%(12/17)、80.00%(20/25)、81.48%(22/27)、50.00%(1/2);MRI分别为88.24%(15/17)、92.00%(23/25)、92.59%(25/27)、50.00%(1/2),Kappa值分别为0.503、0.670、0.853.结论 CVUS、CTA与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判断均具有重要作用,其中MRI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CVUS与CTA检查,具有独特优势,可作为临床检查首选诊断方式.【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35)012【总页数】5页(P2005-2009)【关键词】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作者】李婷;林雁潮;王瑶;吴建;陈明磊【作者单位】三亚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海南三亚572000;三亚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海南三亚572000;三亚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海南三亚572000;三亚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南三亚572000;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神经内科海南三亚572000【正文语种】中文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影响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明显增加,而此类疾病也是导致人类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脑梗死患者的颅外颈动脉超声与CT 血管造影的比较成秋生 潘小平 摘 要 目的:比较颈部超声检查与颈部CT A 对颅外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斑块的敏感性。
方法:对比分析我科住院的61例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超声检查和CT A 检查结果。
结果:61例患者中,超声发现斑块110处,CT A 发现斑块124处,两者对于颈动脉的斑块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者狭窄程度的一致性是55%,但CT A 对颈动脉分叉处斑块敏感性高于超声波检查,对钙化斑更敏感。
超声检查血管狭窄的程度高于颈部CT A 的结果,超声未能显示椎动脉异常。
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部CT A 检查优于超声检查,特别适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关键词 颅外颈动脉 超声 CT 血管造影中图分类号:R74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1X (2008)06-0692-03C om pa r ison of ca r otidD opp l er u ltra sound an d com puter i zed to m ogra ph i c an giogr aphy i n the eva l ua t i on of extra cra n i a l ca r oti d a r ter y stenosis i n pa t i en ts w ith cer ebr a l i nfa r ction.CHENG Q i u 2sheng,PAN Xiao 2ping .Depa rt m ent of Neurology,First People ’s Hos pital of Guan zhou,Guan zhou 510180,China.Ab stra ct O bjec ti ve:To co mpare results of carotid ultra s onography(US)and CT angi ography(CT A)to wa rds extrac ranial caroti d arte ry athe roscleroti c stenosis plaque .M ethods:Co mpa red and ana ly zed the results of ultrasonography and CT A bywhich exam ined 61cerebrovascular in 2pa tients ’bil a terial co mmon carotid,bigurcati ons and internal caroti ds .R esu lts:Among 61pa 2tients,ultras onography can de tect 110p laque s while CT A can de tec t 124.A lthough there we re no signi ficance differences be 2t w een ultra s onography and CT A t o wards the re l evance rati o of carotid plaque,s ensiti veness of CT A t o wards bifurcati on p l aques is highe r t han the ultra s on ography,es pec iall y for calc i fied plaque s .The overall concordance be t w een both US and CT A was 55%.The relevance ra ti o of ultra s onography t owa rds st enosis degree is hig her than CT A.U ltra s onography can not s how t he abn o r m ity of vertebra l artery .C o n clu si on:For extracrania l caroti d a rtery sten osis of patients,CT A is superior t o ultrs onography,es pec i a lly s uitable f or the pa tients with vertebroba sil a r insuffic iency .Key wor d s Extracrani a l caroti d arte ry Ultras onography CT angi ography作者单位5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系内科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Dopp ler ultr a s ound,U S)是检查颈动脉斑块的无创方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而近年出现的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CT angi ogra phy,CT A )技术为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提供了又一新的无创工具,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两者与DS A 的比较已有较多的报道,而这两者之间的优劣之比较尚未见报道。
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好发于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段。
本文试图对颈动脉超声与颈部CT 血管造影两者在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颈部血管狭窄程度检查上作一比较,为临床医师正确应用颈动脉检查方法提供帮助。
资料与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在本科住院的经头颅CT 或头颅MR I/MRA 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共61例。
其中男29例,女32例,年龄18~85岁,平均66.96±10.12岁。
使用G E 公司的vivid 7型7L 探头,3.7~7.0MHz 彩色多普勒双功超声探测颅外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及其分叉部,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等部位的粥样斑块,血管狭窄部位、程度、血流速度等。
颈部CT A 采用120K VP 、250mA 、500m s 、125MAS 、1mm 厚度,CT 工作站后处理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及最大强度投影。
颈部血管狭窄分级标准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North Am erican Sy mp t om atic Car otid y T ,N S T)分级标准[]轻度狭窄狭窄%~%;中度狭窄狭窄3%~6%;重度狭窄狭窄%~%;血管闭塞狭窄%。
:10180Endarterec t om rial A CE 1::029:09:7099:100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 果本组61例患者中,US和CT A对颈动脉狭窄率检查的一致性是55%。
其中超声发现软斑71处,硬斑39处,C T A发现软斑59处,钙化斑65处。
颈动脉超声与颈部CTA对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不同部位斑块检出率和不同狭窄程度的检出率比较如表1、表2所示:表1 61例双侧颈动脉颅外段不同部位斑块检出率的比较(斑块数)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US393041CTA364939P值>0.05<0.05>0.05 注:χ2=2.8 P=0.25表2 61例双侧颈动脉颅外段不同狭窄程度检查的比较(例数)US CTA正常310轻度狭窄1322中度狭窄3727重度狭窄62血管闭塞20 注:χ2=11.8 P=0.02另外,颈部CTA还检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斑块32处,颈动脉管段斑块12处,主动脉弓斑块17处,锁骨下动脉斑块20处,椎动脉硬化斑块32处,椎动脉轻度狭窄5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5例,椎动脉纤细狭窄22例。
而颈部超声未能发现1例椎动脉异常斑块或狭窄。
讨 论由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决定了斑块脱落引起脑栓塞的危险性,因此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对于鉴别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以前的研究[2]表明,超声可清楚显示斑块的部位、大小、形态。
进一步的超声与CT A结果比较显示,在脑梗死患者的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颅外段斑块检出率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颈动脉分叉部,T检查对斑块的敏感性高于超声。
而在区别斑块的性质上,即软斑与钙化斑的分辨率上,两者的差异也大。
超声发现软斑71处,硬斑39处,CTA发现软斑59处,钙化斑65处。
很显然,US 对软斑或溃疡斑块的敏感性高,而CT A对于钙化斑的敏感性高于超声。
并且,C T A检查的范围远大于超声检查的范围,特别是CTA可显示颈内动脉管段及海绵窦部等处的粥样斑块及狭窄。
目前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公认的金标准为DS A,但DS A费用昂贵,对于偏心性狭窄在非切线位照片可能低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仅通过血流的信号缺损来判断,却无法直接获取斑块的性质,且属于有创性,不能作为常规方法。
已有研究[3]表明,颈部CT A 与DS A在颈动脉狭窄检查上有良好的相关性。
有报道其特异性达到99%。
而超声在轻度狭窄时与DS A 差异较大,高度狭窄时一致性较好[4]。
有作者[5]在评价疑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升主动脉干的超声、CT A和外科手术三者的关系时发现,在狭窄程度上, US与CT A总的相关性是75.6%,而轻度狭窄的相关性是61.1%,重度狭窄的相关性是69.1%,在检测异常血管、斑块形态及斑块溃疡的一致性分别为81.7%、89%和96.3%,CT A发现U S没有显示的11处前后节段损害,按照NASCET标准,与外科手术比较,CTA能正确分类狭窄程度占88.6%,并且从没有过高估计狭窄程度,而US能正确分类为82.9%,在检测溃疡斑块和异常血管方面,CT A优于US,其敏感性分别为75%/25%,100%/44%。
最近的资料[6]也显示,US与CT A的一致性是79.1%,US评价高估和低估狭窄程度分别为26/187、13/187。
结合US与CT A的检查结果,认定有29/18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不宜手术。
本组资料如图①~⑥显示,在颅外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狭窄的比较,两者的一致性较好,在颈动脉分叉处超声和CT A比较,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差异,表现在中、重度狭窄上,超声报告较多,而CTA则多报告为轻中度狭窄。
超声报道血管闭塞1例,但CT A并未能显示血流中断,只表现为重度狭窄,说明超声对于血管重度狭窄也有一定局限性。
而对于较轻度的血管狭窄,超声的敏感性较差。
US与CT A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有技术方法上的不同,另外也与技术人员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关。
如果斑块在血管壁上的位置不同,决定血管最大狭窄平面的不同,US受探头方向限制。
但CT A在工作站作后处理时,能使血管在任意平面旋转,可发现其最大狭窄部位,特别在颈动脉分叉处显示非常直观。